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人中学以来我们吟诵过不少古诗文,我想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干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研读过程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
关系。
久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明白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B、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明白论据的作用。
巴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明白两者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由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作业设计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总结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保持好奇心,积累知识
2、探求新思路,运用所的知识
3、锲而不舍的把小的灵感发展下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篇3
【教学设想】
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von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OnTheSideOfThe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Whack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背景资料
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
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三、知识积累
1、读一读写一写
汲取(jí)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根深蒂(dì)固
2、多音字
创【(chuāng)创伤(chuàng)创造】
3、释义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4、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四、整体感知全文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概括性的语句。
3、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五、分析课文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a、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b、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4、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
明确: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六、深入感悟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引用论证
2、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4、最后,作者是如何总结的?
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a。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七、小结
1、文章结构
(一)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14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应注意下面的三点: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2、议论方法
引证法、例证法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体常识
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三、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1、做一个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讨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思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因为:
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3、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
3、思考:“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思维火花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过程。
广博的知识与浓厚的兴趣
克服思维定势
克服“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
善于抓住灵感
五、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
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
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文中说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七、总结课文
本文围绕中心,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进行了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法的变化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从教学的基本价值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的形式,人文性则是指语文的内容。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不能脱离人文性仅强调工具性,也不能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所以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关注学生兴趣指向,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
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过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以学生感兴趣的毛毛虫的故事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这样一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触颇深。我感到教学观念的转变对课堂的影响,同时也为自己观念转变而带来的进步而喜悦。我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更一定能为学生开启一扇创造之门,一扇成功之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篇4
大千世界绚丽多姿,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也会各有不同。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重点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回答了如何培养创造性的问题。
这篇文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过渡词语和句子的运用非常灵活,几乎每一个段落的第一个词语或句子都是过渡语,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则用三个问句统帅:“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三个问题并非并列关系,后两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因此文章读来思路明晰,重点突出。
文章先对四个图形进行分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结论,接着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局限性,从反面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正确性,紧接着点明“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而“不放弃探求”“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文章顺势提出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要素: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解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作者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一段,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篇5
教学设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对薛桑能来说,之前第二单元学习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敬业与乐业》,当然这两篇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纵式结构(层层深入论证),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文本解读,但是从全文结构来看,《敬业与乐业》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而本文则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教学时应给予区分,让学生能从判断结构上学会阅读议论文。本文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是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的,几经周折,其语言已失去本味,但本文的论证条理、逻辑思路仍在,应从这一点上做教学突破。在教法的选择上我考虑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和学生阅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积累: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等词语,读准这些词语的字音,理解它们的意思。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认识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并以之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赏析本文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3、培养学生“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和层层深入论证的技法,识别本文的论证方法,探究作者严密的论证逻辑。
2、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图片激趣导入。
二、教读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将文中出现的: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圈起来,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读完文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谈最初认识,教师暂时不做肯否定)
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议论文知识寻找中心论点。
复习讲解议论文两种典型的结构方式,明确两种结构方式中心论点的位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子:《怀疑与学问》
引论——本论——结论(例子:《想和做》
4、学生辨别本文结构方式,用圈点勾画读书法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
5、教师出示自己初读这篇文章所做的圈点批注,进一步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同时针对之前学生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认识做分析。
(二)摘读课文主体部分,明确本文论证的角度。学生仍然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圈点批注。
1、主体部分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论证?
2、在课文中画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3、标出主体部分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三)精读文章,读理作者思路,体会本文论证语言、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1、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进行阅读探究:
(1)几个分论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否调换位置?
(2)跳读文章4、6、9自然段,这几段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三个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2、教师讲授议论文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主题部分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纵式:(递进式、层层深入论证)例子《怀疑与学问》
横式:(并列式)例子《理想的阶梯》
本文分论点:汲取知识——学。
活用知识——用。
坚持尝试——做。
区别自信拥有——思。
3、师生合作理清本文作者的论证逻辑
三、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仿造下列例句,用“1+1=1”这一创造性思维写一句话,要求写得富有语文味点。
例句:一次不应该的冲动加上一点不成熟的思想等于一个不小的错误。
四、结束语: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整理5篇) 】相关文章:
《z c s》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5-0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整理5篇) 2024-05-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思路(整理4篇)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