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结合相关资料、工具书,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感受小童天真活泼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背诵有关童年生活的古诗句
2、课件(3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童趣
1、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来说上句,同学们来说下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歌声振林樾。
师:意欲捕鸣蝉,
生:忽然闭口立。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同学们对得真不错!吟诵了这些诗句,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
师: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
生:儿童、童年、童趣……
师:是啊!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多姿的,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总是让人流连和称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品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童趣”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3页。
2、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
师:解题
(强调“过”的意思,过:经过,划过。)
二、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注意2个生字篙(gāo)棹(zhào)的读音。
3、棹的写法:不要把右边的“卓”写成了“桌”。
4、指名读这首诗。
5、出示课件:配乐读。
6、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插图自由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1、同桌合作诵读,发挥想象,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享受童趣
创设情景:
1、出示第二个课件。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是作者船行江面不经意间看见的,这一看让作者展开了思考……)
你们就是画中的两个小孩,观察课件,说一说当时的情况。有对话、有动作、神态、心理、还有环境(天气……)
2、假如我就是诗人杨万里,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聪明的孩子,试着表演一下他们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作者所悟,这一思考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小孩子(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
4、请学生表演(注重语言、神态、动作)
四、拓展阅读,深化童趣,再读体会
1、齐读全诗,背诵全诗。
2、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我们用刚才学习诗歌的方法来自学下面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3、自由读诗,读出了什么?
4、合作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
5、指名说大意。
五.改写短文,体验童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赏析了《稚子弄冰》,再次体验了古诗的独特魅力。现在我们来试着把《古诗舟过》安仁改成一篇小故事,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来写一写这童年趣事吧。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篇2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舟过安仁》(板题)齐读目标。解题:小船过安仁县。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了解作者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2、师: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3、听录音。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易错字:篙(gāo)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师: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船了划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大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2、展示读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交给老师)默写古诗。要求:坐姿端正,把字端正生默写→组长检查→师抽查→订正七、板书设计舟过安仁两儿童————聪明、有智慧
教学反思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先解决读音:篙、棒、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时间在飞逝,劲头在增加,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整理3篇) 】相关文章:
阻止校园暴力的方法(6篇) 2024-05-11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整理3篇) 2024-05-11
数字农业发展前景(6篇)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