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人生(6篇)

时间:2024-05-21 来源:

孤独人生篇1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1该怎么去看布恩蒂亚家族呢?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漫长的百年,几代人的智慧,有的聪明机智,有的求知若渴,勇敢坚强……他们虽孤僻,却有着自己坚毅的眼光,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着美丽、个性的女性。其实谁也说不清这个命运多舛的家族到底有什么致命的弱点,但事实就是仅经过百余年,随着风雨袭来,这个家族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但你若是仔细品味,你又会发现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叹息的地方。

但是又如同题目《百年孤独》一样,"孤独"成为了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家族的人,都笼罩着一种孤独,他们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沉默寡言,却又可能为了一个目标疯狂的去努力,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渐渐的布恩蒂亚家族变的与世隔绝,疯狂至死。整个家族的第一位女性——乌苏娜为了改变家族孤独的局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最终,她失败了。每一个孩子都一步步重蹈覆辙,迈向了孤独的深渊。

深层次的说,布恩蒂亚家族百年来的兴衰荣辱,其实映照的是拉美历史的变迁。整个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命运急转直下对应的正是拉丁美洲的内战和殖民者的入侵。而家族内部的落后:成员之间的乱伦更是与拉美整体文化程度低下相关联。总是这个家族的孤独与苦难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痛苦与血泪。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拉美人民从一开始的奋起反抗到最后的安于命运的安排,这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让人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

其实在生活之中又何止书中的百年孤独,每个人都有孤独,每个人都会孤独,这与开朗活泼的外表无关。在现代化的都市之中,夜晚华灯初上,灯红酒绿,可无论外面多么喧嚣,总有人在某一时刻感到孤独,难以抗拒。你或者想着逃避,或者想着抵抗,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是《百年孤独》里的疯狂,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挣扎,无论何种方式,都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否我们在这重复的方式里失去了方式,丢失了真实的自我?

如果孤独不能避免,那就尝试去享受它吧。不去像布恩蒂亚家族一样抵抗孤独,最终只会体力不支,被孤独吞噬。谁也不想这样,到不如换一种方式,以骄傲的姿态俯视它,独自承受一切,承担自己的责任,毕竟总有一个人的时候,若是学会了适应孤独就再也不会害怕了。

去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候的挫败。孤独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孤独是一场自我对话,可以听清自己的心。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2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作。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个仿佛神话中的世界。

马尔克斯幼年生活于哥伦比亚沿海小镇。外祖母在夜间经常为他讲叙民间传说和印第安人的神话。反映于创作之中,就是他那种“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风格。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的讲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例。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那时候,马戏团把冰块当做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而他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第一句话也同样含有这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时态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名。马尔克斯真正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之后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惊。

《百年孤独》中讲叙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传统信念和意识,比如认为人的死亡是因为河水或石头在召唤人的灵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话。在小说中,万物有灵,人鬼共世,时空上则迂回,迷离以表现人生的轮回,他还相信预感和预示的作用,以此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种种神秘的伏笔。

《百年孤独》被评论界赞为“二十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作者马尔克斯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3“Whatmattersinlifeisnotwhathappenstoyoubutwhatyourememberandhowyourememberit.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此书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正在于那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与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

《百年孤独》主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

马尔克斯的作品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在一阵风中结束。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这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在今日这个渐远离盛夏的日子,微风凝滞,天空晦涩不明。我倚在树下,抚阅《百年孤独》,我又一次感觉到经典文学名著那不朽的魅力。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这一代表作,在我心里存留了无法磨灭的记忆。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4孤独是把你拉进黑暗深渊的一双手;孤独是在周围喧闹的环境中你却在灰暗的角落里轻轻抽泣。而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他的历程,会是怎样的呢?

《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和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这本书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伦乱的故事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服输的性格,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作者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人,以此书为代表,他用绚烂并无束的语言构建了魔幻的天地。

岁月虽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传奇,注定不会在世界上重现。

初三百年孤独读后感作文5西亚.马尔克斯的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人生篇2

以前是偶尔感觉到孤独,随着自己越来越成长,现在是越来越感觉到孤独。

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出口了,不是什么人都会结交了,深夜看着明亮的月光,我都会思考,我的身边是否有真的懂我的人?有哪些人是真正喜欢我的?有哪些事情是值得我真正热爱的?我爱的人如今都去哪里了呢?

无数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我身边没有真正懂我的,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人类的悲伤并不相通的,当感到孤单的时候,我非常想找个人倾诉,希望有人来分担一下我的烦恼,我的忧愁。真正喜欢我的人是那些跟我从小一起长大的那些人,是跟我一起经历过苦难的,都异常珍惜对方的人,还有那些跟我特别有缘分的人。这一生当中,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愿望清单,这是我从一部电影当中学到的,也有很多人说道,要把你的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度过,愿望越来越多,说明还是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去真正热爱的。

有时候,会头脑发热去我喜欢的那个人,我想我还是害怕孤单,害怕醒来发现一直都只有自己一个人,形单影只的生活着。我不敢轻易交付我自己的感情,我清楚的知道,任何事情一旦用了感情,最后脱离的时候,一定会是非常非常痛苦的,我不希望我自己受到伤害,舒阳我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在自己的那个小小的世界里面,我可以过好我自己的生活,不轻易打扰别人的生活,也不要别人擅自闯进我的生活,看着没有动静的对话框,我想我也不需要自作多情的去叨扰别人,他的生活比我的精彩多了,他的人生也比我的光明有趣多了。

所以说孤独其实一直都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在经历着。

孤独人生篇3

1、孤独是一种美。不知道又是哪位哲人说的,不过我并没有什么意见。虽然我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孤独,但是我知道孤独的人很难接受人们的怜悯和同情。

2、孤独是清泉,可以滋润幸福的花草;孤独是阳光,可以温暖幸福的心灵;孤独是火把,可以点亮幸福的灯盏。

3、庸者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4、或者他们天生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感觉,喜欢那种在黑暗角落的感觉,喜欢独行在夜都市中;或者他们只是一群敏感的家伙,不愿与人纠缠,更害怕受到任何的伤害,只有孤独才能保护他们脆弱的灵魂;或者他们曾受到过伤害,所以开始失望,不再信任人和事;或者……

5、幸福是人心灵伤的一种享受,而只有在孤独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和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6、孤独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剂苦口的良药,可以医治世俗染于我们的各种疮痍。

7、孤独是美丽的,置身于孤单之中,你会把全身心放松,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清新与宁静,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轻轻的音乐,捧着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个世界都沉睡了。

8、孤独的时间长了,也就再也无法回到人群中了。习惯孤独,喜欢孤独,爱上孤独,这一切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9、孤独,总会令人联想到一个形影相吊的情景,事实上,它犹如长着刺的玫瑰,尽管长着刺仍旧是玫瑰,拨开冷峻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潜藏的一泓清泉。

10、孤独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在每个寂静的时刻,我都会忍不住去品味孤独的真谛。

11、在孤独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12、人人惧怕孤独,但从来都不会去享受孤独,他们不明白,孤独也是一种生命的历程。

13、当一片枯叶从枝头摇落,在空中从容地划出生命的轨迹,这是美;当一只白鹭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缓缓飞翔,一直飞向烟雾深处,这是美……但它们都是孤独的。是孤独赋予它们奇幻的色彩。

14、孤独会让你从一个独立的角度发现契机和弊端。因此当孤独时常光顾你的时候,不要沮丧,真确理解孤独你会变的更加丰富。

15、落红是孤独的,它随着风儿飘落,没有定向……没有了昔日的火红与艳丽,没有了昔日的高贵与典雅,告别了昔日的喧闹,变得孤独了。()

16、因为孤独,失去了快乐,没有了人生的意义,那样不美。或许,说这话哲人是特别的一个吧。

17、总觉得午夜仍在听收音机的人是孤独的。夜深了,而这些人的灵魂却是清醒的。他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灵魂深处的那份漂泊无依,那份孤独。

18、身的孤独可以用心的丰富创造而缓解。而心的孤独,则必须学会适当宣泄,文人寄情与山山水水,斗酒诗百篇,名留千古。商者沉浮与商海,赚得家产万贯,富甲四方。弄权者驰骋与政界,励精图治,造福四方,其实他们就是孤独中成就了的人。

19、当孤独成为一中习惯,当生活再也少不了孤独,人生也似乎无法改变了。所以,最终还是喜欢与孤独为伍。

20、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区别在于孤独形式有异。有些人是置身于一个人迹罕见的境地,所以孤独。有些人心灵达到某种难觅知音的境界,而倍感孤独。

21、孤独让人懂得了理解。孤独让人懂得了追求;孤独让人懂得了珍惜。

孤独人生篇4

关键词:《边城》;《一句顶一万句》;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03-02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就是一种情绪感觉,它表现为人身处社会之中却得不到理解,犹如知音已去,独留空弦,是个体被群体遗忘或忽略时产生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惆怅和落寞。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也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沈从文的《边城》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从不同的主旨内容到典型人物书写了孤独的内蕴。

作为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边城》,以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塑造出宛如牧歌般的湘西世界,但正是作者笔下这极优美的风景,极纯美的人物,极善美的心灵,倾诉着对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的感怀,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沈从文本身的孤独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透露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可见湘西水乡本就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这孤独就像文本一开始描述的是一条小溪,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而从作品人物来看,翠翠和爷爷的相依为命,与傩送爱情的阴差阳错,而最终爷爷的悲哀离去,二老的杳无音讯,翠翠的孤单的守候。无人诉说,无人陪伴,这种孤独感走向升华。浸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孤独感,不仅仅是沈从文本人的孤独,也不仅仅是翠翠的孤独,而是“湘西土著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

在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创作中的平民立场,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透过“说话”这一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底层人民“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的独特孤独体验。以主人公杨百顺为例,他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事了各种行业,遇到了各种人,却都在为无处认同而感到彷徨迷惘和孤独无助,没有可去的地方,也没有指引他的人。作者通过刻画杨百顺这个人物形象把一个人内心的无助和孤独写到了极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朋友,但是在真正为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能遇见说得着的人,便是一种幸事。而不幸地是遇见地却是说不着的人。牛爱国便是如此,他三十五岁的时候知道,自己遇到为难的事情,世上有三个人指得上。但是当他真正面临为难之时却突然发现,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投奔的人。身边本该亲近的妻子,母亲,姐姐却也实在说不着,而本以为指得上的朋友,也不是一直说得着。牛爱国此时是真的无人可说也是无话可说。不同于人与世界的对抗产生的孤独,杨百顺等人的孤独是无法寻得对人生的确定性,因而显得尤为孤独。

两部作品中展现的孤独是大众地,普遍地。它不同于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呈现的孤独,我们的孤独者不似她笔下拥有怪诞的外貌或机能异于常人的人物,有类似咖啡馆密闭空间的传播媒介,或是南方小镇苦闷造就的孤独患者的典型代表。

我们的孤独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渴望倾诉和倾听。但是他们却因为无法打开彼此的心门或者因为缺少某种同一信仰而无比孤独,始终无法结成整体。可以说,孤独是一种心境,不是话说得多,而是话说得着,不是此时说得着,彼时说不着,而是一种内心的相信与坦然。

按照美学大师蒋勋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其创造的孤独美学是由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六种孤独架构的美学模式。而我以为孤独只有两种模式。

其一,孤独是内心的疼痛。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是在对“说话”进行哲思,更重要的是对“说得上话”的探寻,以及由于“说不上话”所造成的深沉的孤独感,同时为摆脱这种孤独感所进行的无尽努力。我们看到,作者想要表达出这种孤独,方式则是通过大众不断的追寻。的确,话语,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作品中描述了罗长礼的“喊丧”,杨百利的“喷空”和县长老史与戏子苏小宝的“手谈”。而喊丧、喷空、手谈其实也反映了孤独,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缺乏沟通的孤独,以及摆脱这种孤独的迫切。

其二,孤独是内在的享受。《边城》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部小说中美好的意向,无法掩盖住那绵密的愁绪,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孤独与无奈的忧伤。然而我们看出小说整个过程中,翠翠都没有为自己的幸福去争取什么,她所做的是等待,孤独的守候。或许作者和翠翠正是在享受这样孤独

可见孤独是一种矛盾体。美,是一种孤独。影片《西西里岛美丽的传说》女主角的美丽是绝伦的,但正是这种美丽给了她无法逃脱的孤独。而当美丽褪去,沦落世俗与平凡也就不再会有嫉妒的攻击,不再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成为芸芸众生相同的孤独。诚如“美丽总是让人忧愁”一声感慨。孤独也是一种美。

孤独成为一种话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在文本中作者抓住孤独作为表达深层主题的目的多是基于现实。

孤独人生篇5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孤独感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3年,Robest-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Weiss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不同研究者对于孤独有不同的理解。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交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在我国,李传银(1998)骆光林、阮俊华(1990)蒋元菊等人曾对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但对研究生群体的孤独感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在校硕士研究生为被试,以ESLI孤独量表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工具,首先探讨了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程度及特点,进而研究了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相关。主要目的在揭示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为硕士研究生孤独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1.1被试

被试从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研一到研三中选取,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男女生各100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6.5%。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184份,男生90份,女生94份,有效率95.3%。

1.2问卷

(1)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3)》收录的Vincenzi.H和Grabosky.E所编制的“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进行调查。该问卷是为区分R.S.Weiss(1973)提出的4种孤独/孤立类型而设计的多维度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情绪与社交孤独(感受),共30个题项。得分

(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郑日昌等编制,每道题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总分在0~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良好,在9~14分之间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28分之间表示存在严重困扰。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为0.852。

1.3施测程序

测试工作统一进行,统一发放问卷,要求被试严格按照工具指导语如实独立完成测试。

1.4数据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

2结果

2.1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状况分析

(1)总体状况分析。见表1:

3讨论

3.1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分析

(1)硕士研究生的孤单感和人际关系状况。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这可能与硕士生的年龄偏大,身心更成熟,大部分都有了稳定的情感关系有关。跟大学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较低,这与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的研究:在大学生的学历层次与孤独感中,孤独感总分及维度,专科生对孤独感的体验都高于本科生,在思路上是相吻合的。

(2)硕士研究生的性别与孤独感。男生的情绪孤立水平与女生相比要高而且超出了正常水平。这可能与男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差于女生所导致的。这一结果与孟晋、王希林的研究是一致的。

3.2硕士研究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孤独感各因子得分与人际关系总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人际关系问题越多孤独感就越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人际交往能够很好地增强个体的社会性,加强个体与社会间的联系,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许多研究者发现孤独者更容易胆怯、内向并且社交谨慎,人际角色被动,因此孤独者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变得困难,增加了孤独的可能性。而社会性强的个体外向、喜欢参与社会活动,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则使得他们体会到更少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6):429-435.

[2]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113-116.

[3]王希林,任桂英,赵晓明.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6):367-369.

[4]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112-115.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0.

孤独人生篇6

关键词:

高中生孤独感社会自我知觉家庭功能

正文:

一、孤独感的研究:

(一)孤独感的概念

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1943)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孤独感的概念。他认为: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孤独感是个体心理情绪的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是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

(二)孤独感的特征

关于孤独感的特征,Peplau和Perblen(1982)提出,尽管人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然而从这些定义当中仍然可以看出孤独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

Weiss(1973)将孤独感分为两类,情绪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是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表现为缺乏亲密联系,如儿童失去父母,成人失去配偶等。社会孤独感是人们社会整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缺乏社会感时产生的孤独感,如与周围的同事、朋友或邻居搞不好关系等。根据孤独感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即孤独感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特质,或兼而有之?有些心理学家将孤独感分为暂时和境遇性孤独感(任何人独自旅行或到一座新的城市时都会遇到)与慢性长期存在的素质性孤独感。

二、社会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社会自我知觉(socialself-concept)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认知评价,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社会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Asher曾指出,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一种主观体验(Asheretal.1984)。人本主义者也认为当一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数量和质量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有研究发现,一些受欢迎儿童报告了较高的孤独感,而一些被拒绝型儿童却报告了较低的孤独感(Asher和Wheeler,1985)。这种现象一方面印证了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另一方面说明,只从社交地位来考察孤独感,不能充分解释同一社交地位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因此,仅从同伴接受性这个非主观性的角度研究孤独,使人们难以对它做出较为全面的认识。(2)基于上述原因,一些研究者加入了认知的因素来研究儿童的孤独感。如,周宗奎(2002)的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交情绪体验与其对社交后果的归因有一定的关系。

三、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一直是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心理学家也对家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家庭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主要场所之一,对个体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关于家庭功能的界定,学界一般可分为两类定义:第一类定义的代表者是Epstein、Skinner,他们主要是从执行过程方面来定义家庭功能,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第二类定义的代表者是Beavers、Olson、Shek,他们主要是以结构取向来定义家庭功能。Beavers主张以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型、家庭成员交往质量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来表示家庭功能;Olson也认为家庭功能就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Shek认为家庭功能是一个家庭从其家庭系统、相互关系、关怀、应对能力、家庭凝聚力以及困难应对中所体现的家庭生活质量。

家庭功能是众多家庭因素中衡量家庭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标,他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孤独感是困扰青少年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体验,是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负性主观体验。对于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从当前的文献来看特别的稀少。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功能(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介入等)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辛自强、池丽萍(2003)考察了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问题行为和家庭功能的关系,提出家庭功能对儿童孤独感有较强的直接作用。而石庆馨、王争艳、张侃通过对小学4-6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父都应调试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使孩子远离孤独,更好、更健康地成长。李彩娜、邹泓(2006)研究发现,在家庭功能中的父母控制与矛盾和谐性对青少年的孤独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而家庭功能的沟通与矛盾和谐性通过人格中的外向、宜人、情绪和开放性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体验。

四、结论

1、高中生孤独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高二年级孤独感体验要高与其他年级。高中生孤独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家庭功能的亲密度和适应性都与孤独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社会自我知觉与孤独感呈现更加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和社会自我知觉对孤独感有直接的负向预测力,社会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力最大。

3、不同社会自我知觉的高中生表现为显著的孤独感差异,低社会自我知觉、一般社会自我知觉和高社会自我知觉高中生的孤独感分数依次递减。高社会自我知觉的高中生孤独感分数明显低于低社会自我知觉和一般社会自我知觉的高中生的孤独感分数,一般社会自我知觉高中生的孤独感分数显著低于低社会自我知觉的高中生。

参考文献:

[1]黄洁华.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73-77

[3]张勤.中日儿童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6-112[5]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心理学报,2003,35(2):216-221

[6]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1):59-64

【孤独人生(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改革方案(6篇) 2024-05-21

孤独人生(6篇) 2024-05-21

体育竞赛的三大要素(6篇)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