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管理系统论文(6篇)

时间:2024-05-26 来源: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龙江名老中医;数据库;名医经验

1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中医药学的发展演变依赖于地域文化的土壤,名老中医诊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为区域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其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成功结合的体现,是中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已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目前中医研究的热点之一[3-4]。因此,地域性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创新研究十分必要,提炼地域性中医学的精华,最终服务于社会。

2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域文化馆藏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主要是针对读者群体的现实需求的考虑,这也是构建地域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前提[5]。结合学校重点学科设置和特色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读者文献需求特征、知识结构特点和临床经验,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临床验方、临床经验、讲义、医案医话、临床成就等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满足读者科研、教学需求。

2.2实用性原则

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财和费力的工作。在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对特色资源建设工作的投入产出进行合理的均衡,最大限度地保证读者实际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保证重点文献品种的收集,汇总入库,保证劳动成果产生效益,以较少的经费求得最好的实际效用。

2.3规范化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是高校在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时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建立特色数据库时采用的数据交换格式、数据著录标准、网络通信协议等,均应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使特色数据库平台具有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实现地域性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3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

3.1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总体架构设计

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在运行维护及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及安全保护体系的双重保障下,设计了资源建设与管理系统、资源检索与个人中心两大模块的系统框架,其中以目录数据库、全文检索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为数据中心,以检索引擎、数据标引、目录管理、数据提取、数据分类和数据抽取为支撑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基础服务。

3.2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内容分为学术思想和从医经验,包括名老中医已出版的著作、论文、临床验方、临床经验、讲义、医案医话、临床成就等。其中,龙江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根据老中医各自的专长,研究其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辨证思维,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真正为读者所用。从医经验是根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典型案例,总结其思辨特点、养生经验、成才要素,研析名医的个性化诊疗经验中蕴含的辨证规律、证候学规律、用药规律等信息,目的是使名老中医经验的精华得到传承,并将形成的先进成果用于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为例,通过对其近30年的文献和著作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出张琪教授关于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学术思想,如“保元降浊八法”的临床分期、治法治则、组方用药以及临床疗效;“慢性肾衰竭的三期治疗法”中临床常见症、方药、用药剂量等。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集关于“张琪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课题的患者临床观察表,并整理每个患者的跟踪诊疗记录,按证型及治疗效果分类归档。

3.3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系统平台建设

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建设离不开功能强大的系统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它为构建有特色的、信息共享的高水平数据库提供重要保障。龙江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的系统平台在构建当中融入了Web2.0的先进理念,支持现在网络常用的简易信息聚合(RSS)方式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订阅功能。平台提供12种常用资源类型的标准元数据模板,同时可根据自建库资源类型的需要,灵活地添加不同类型的元数据模板。平台主要由分类标引、元数据管理、资源、资源检索、个人中心和后台管理等6大模块组成。分类标引系统包括元数据标引和内容标引。元数据标引支持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的元数据标引,且支持多用户标引。内容标引将数据资源按照某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系统支持中图法分类和学科分类,可直接录入分类编码或者分类名称,快速定位分类号。元数据管理系统包括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C元数据)、学科分类、语种分类,分别用于对DC元数据的管理、对学科分类的管理和多语种的管理。资源系统实际上是对资源的管理,包括文献库管理、资源建设、资源审核、资源维护。文献库管理用于管理员对文献库的管理,可进行多库创建,支持文档、图像等多资源类型。资源建设用于管理员对资源的录入。资源审核指导入系统的资源需审核,审核通过即可,审核不通过需返回修改。资源维护是对整个系统的资源进行编辑、删除、设置资源显示开关等操作。资源检索是指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资源检索功能,并提供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源推荐服务。为了实现快捷高效,该平台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检索功能,方便用户通过多种方法找到目标资源。个人中心包括我的资源、我的下载、我的收藏、RSS订阅、文献求助。我的下载用来记录、展示用户下载过的信息资源。我的收藏可以把用户浏览时比较感兴趣的资源放入用户收藏夹中,方便自己查看。RSS订阅主要实现标记读者常浏览的文章和关联其他类似RSS资源,供读者参考。文献求助可对系统其他会员或管理员文献求助信息。后台管理中心包括管理员管理、服务管理、系统管理和统计报表。管理员管理可新增、编辑、删除管理员角色,并对角色进行权限的分配。服务管理包含信息、文献求助管理、评论审核、常见问题解答(FAQ)管理、参考咨询。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2

文章阐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践进行论述。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

医院;管理;系统;应用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简称HIS,HIS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管理相关信息,其应用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有助于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医院应用HIS后,一方面可以为病患提供便利,如交费和取药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另一方面防止了各种药品、药剂、医疗耗材等丢失以及借药、换药等情况的发生,医院资产的流失问题获得了有效解决。借助HIS系统,医院管理层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及数据,如病患总数、床位使用情况等。

1.2有利于效益的提高

医院应用HIS后,药品和诊疗等项目的划价与结算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患者可以通过相关科室的计算机对自己的费用情况进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疗收费的透明度,不但使医院的社会效益获得了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

1.3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HIS的应用,使医护以及药品管理等人员原本繁多、复杂的工作流程得以简化,借助系统能够更快地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这不但使工作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践

2.1HIS功能模块设计

结合当前医院管理的特点,对HIS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整个系统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即门诊子系统、住院子系统以及行政管理子系统,下面分别对其设计进行论述。(1)门诊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收费站、工作站、诊室以及门诊部管理。①挂号收费模块。挂号是患者到院就医的首要环节,它的重点是对患者进行分类和分流,从而使所有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入到各诊室的医生工作站进行诊疗。②工作站模块。当患者挂号后,会根据其就诊需要将他们送到相应的门诊医生工作站当中,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医生的诊疗需要以及诊疗结果的传递。它是门诊子系统的核心,能够对多种信息进行处理,如诊疗、检验检查、处方、治疗、手术等,同时还能提供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2)住院子系统。该子系统由以下模块组成:①住院部收入科管理。为了给需要进行住院就医的患者提供相关服务,医院通常都会设置住院部收入处,其操作模块应当包含床位查询、出入院手续办理、预交诊疗资金管理等。同时,还提供以下功能:住院患者费用录入、收费明细打印、费用结算、发票及欠款管理等,为患者及医院提供准确的费用信息;②临床科室管理。住院部病患区域护士站管理子系统主要起协助的作用,如协助护士对医生工作站下达的医嘱进行核对与处理,协助护士站完成相关的日常工作等,该模块的功能包括病房、床位、病患信息,医嘱、护士站、药品及费用等管理。(3)行政管理子系统。医保管理是该子系统的核心模块,其具体功能如下:相关费用查询、医保报表、数据对照、成本核算查询等,电子病历管理、院长查询、系统维护等。

2.2HIS的应用实践

在医院管理中,住院管理是重中之重,因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故此管理难度较大。HIS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住院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文章重点分析HIS中住院子系统的医生工作站的功能应用。工作人员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在功能模块选项界面中的医生工作站登录HIS。登录时必须选择科室,并在医生工作站管理模块下建立过程、医嘱、手术申请等功能。在操作界面对患者进行具体分类,单击列表中的患者可以查看与之相关的信息。医嘱管理窗口可开立医嘱,系统自动默认开立长期医嘱,如果是临时医嘱则可通过相关选项调整;开立医嘱时,正确选择医嘱类型,开立长期医嘱时需要录入以下信息:药品的单次用量、频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停药时间等;开立临时医嘱时则应当录入以下信息:药品的使用方法、单次用量及总量。在进行临时医嘱的开立时,药品会对库存量进行判断,若是库存不足,系统会自动提示。

3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HIS的应用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获得了显著提升,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鉴于此,各大医院应当加快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这对于医院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哲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润玲.信息系统应用对医院管理提升的多角度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3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就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灵验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中医科研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也不多,有些项目应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医疗模式和标准西化,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3]。可见,中医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及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如西医院是分科管理,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是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都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自己的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导致了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有关政策法规导向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可以说现行法规政策的有某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制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药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如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有效制止了伤寒传播。明代永乐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提出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论,对有效防止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理论就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Ⅰ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4]。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成果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认为应成立专门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构,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制定一套长远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医药原创性成果;逐步建立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体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平台。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机构基本情况[EB/OL].satcm.gov.cn/lanmu/jiaoyu/index.htm,2006-12-12.

[2]郑恩元.中医是成熟的科学[J].科技中国,2006,2(2):84-87.

[3]贾谦.确立中医药战略地位的重要意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5):88-97.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4

[关键词]民族药;药性;标准化

Standardizedinvestigationonmedicinalnatureofethnomedicine

LIZhiyong1*,YANGYongqiang2,LILinsen1,LIYanwen3,LINLing1,CHENGYangyang1

(1.ChinaMinorityTraditionalMedicalCenter,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2.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3.InstituteofI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recordedtheanalysisandcomparisonbetweenthemedicinalnatur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andethnomedicine(EM)Thevocabularyof"medicinalnature"wassuggestedtoindicatethepropertiesofethnomedicineBasedontheinfluenceofTCMmedicinalnaturetheoryonEMinChina,theapplicationofmedicinalnaturetheoryinEMwasdividedinto3classes,andthestandardizingprinciplesforEMmedicinalnaturewereproposedItwassuggestedthatmedicinalquality,flavor,tendency,tropism,degreeandefficiencycanbeusedfor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forEMmedicinalnature

[Keywords]ethnomedicine;medicinalnature;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quality)、“药味”(medicinalflavor)、“药势”(medicinaltendency)、“药属”(medicinaltropism)、“药力”(medicinaldegree)、“药能”(medicinal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骆和生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RuipingFan,IanHollidayWhichmedicine?Whosestandard?CriticalreflectionsonmedicalintegrationinChina[J]JMedEthics,2007,33(8):454

[5]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HongLiya,GuoZhiyong,HuangKunhui,etalEthnobotanicalstudyonmedicinalplantsusedbyMaonanpeopleinChina[J]JEthnobiolEthnomed,2015,11:32

[8]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798

[9]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肖斌,王耘,乔延江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MaZhiqiao,HuHao,HeTiantian,etalAnassessmentoftraditionaluighurmedicineincurrentXinjiangregion(China)[J]AfrJTraditComplementAlternMed,2014,11(2):301

[29]PaoloRobertidisarsina,LuigiOttavianiJoeyMellaTibetanmedicine:auniqueheritageofpersoncenteredmedicine[J]EPMAJ,2011,2:385

[30]BernsteinJA,StibichMA,LeBaronSUseoftraditionalmedicineinMongolia:asuvey[J]ComplementTherMed,2002,10(1):42

[3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32]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药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68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5

关键词:供应链药品管理优化重组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商品供应系统当中所进行的商品管理活动,通过合作,在企业间构建起战略联盟,在联盟内部对相关信息进行共享,以分担物流机能,确保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一般而言,供应链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内部供应链。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医院供应链管理水平对医院的成功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医院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主动权,就要对内部供应链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外部供应链,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并将双方的合作上升到战略性高度,有效整合医院的内部和外部供应链。

一、医院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的主要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药品流程管理方式为:采购—入库—门诊药房—病区—患者,这种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以对医院药品的需求量做出准确的评估,不是高估了某类药品的需求量导致出现药品的积压,就是由于低估所造成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医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所以在“采购—入库”这一环节,在决定药品采购数量时就缺乏有力的数据基础。医院信息系统所反映的知识药品入库和出库数据,难以据此所下一期采购进行数据预测,所以,在对药品采购数量进行决策时,只能根据相关管理及负责人员的经验进行,这就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难以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在“入库—门诊药房”环节,由于相关的责任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对相关药品具体消耗数量以及库存数量进行统计,这样就造成了药品供应信息的延迟;除此之外,由于经常会出现药品退货情况,所以由于药品过期以及价格调整所导致的风险直接导致了医院内部流程管理成本的增加;在“门诊药房—病区—患者”环节,药品使用后,其质量信息未能及时向药房反馈,相应的,药房也就无法向药物以及采购部门进行意见反馈,这样,产、供、销就极有可能排除在医院内部供应链之外。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刚刚起步,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不高。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2002年1~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0.59%;而全美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5%,平均费用只占到3%~4%,平均商业利润率却占1%~2%。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的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开始,到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像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与传统的单个企业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不同,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紧密合作的企业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中各企业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实现共同目标,发挥核心竞争力。

现在我国做医药物流的大都是国有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无论经营理念还是信息化水平与做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有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入世后外资分销商的进入,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只有向国外先进的医药物流企业学习,试身现代物流,才能与之抗衡。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优化重组探讨

提高医院药品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就是应用现代供应链理论,优化重组药品管理流程,将传统的药品供应链进行优化,整合为“药库—门诊药房”模式,删除中间环节,以确保信息流以及物流的顺畅。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

医院的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以及实际情况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并报财务部门备案。对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是编制药品采购计划的前提和基础。改变以往依据出库数据进行药品采购量评估的做法,而是通过统计医嘱以及门诊药房的出药记录相关数据,根据统计结果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采购量。

(二)强化采购监管

在药品采购上,必须由医院采购中心集中负责,严格按照药品采购计划进行,当出现临时突发状况需要对原定采购计划进行调整时,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即由医院采购中心提出申请,经院长审核批准,对于数量较大的由医院领导层进行集体讨论并作出决定,变更申请经批准后予以实施。

(三)做好入库验收工作

医院采购中心以及库房的相关责任人要在采购药品入库时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药品的种类、规格、数量等,确保准确无误后方可入库。并且,只有经检验合格并入库后的药品才可以被领用。完成药品入库之后办理药款的结算。

(四)促进信息化建设

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实行之后,要求医院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因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医嘱,并实现药品采购、领取使用单据的电子化,才能确保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的顺利实现。

三、效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实行,可以有效控制药品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药品管理水平,确保药品出库及入库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控制药品过期现象出现的频率。

科学设置岗位,并对相应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俊兰,韩冬雪,李娅访,陶有才,曹挚.医院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医疗卫生装备,2008年第03期

[2]刘皈阳,郭绍来,郭代红,蔡景川,傅效群.医院药品供应链优化的实践与体会.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年第05期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6

1依据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完善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机构,自1987年公布实施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简称ISO9000族标准)之后,经过补充和修改,分别于1994年、2000年和2008年再版,从关注产品合格的质量、产品满意的质量到系统管理的质量、持续成功的质量,引领全球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趋势。自2000版以来,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规范化的文件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实用性、适时性和与其它管理体系的相容性。其质量管理包括原则: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坚持预防为主,做到事前控制;强调领导的作用,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强调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人的事,要全员参与;强调过程管理,通过控制过程来得到预期的结果;强调系统化管理,通过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来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过程和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寻找改进方向,实施改进并监控和测量;特别强调持续改进,通过持续改进,增加顾客和其它相关方满意的可能性;强调决策要基于事实,广泛应用统计技术,科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互利的供方关系,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它把诸多质量要素融合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服务提供)和测量分析改进,形成质量体系过程网络,充分体现了PDCA循环,体现了系统管理。因此,ISO9000族标准为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方法,为医院药学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实施规范化、系统化质量管理的新策略。围绕4大过程,建立和完善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清晰明了,不断持续改进。ISO9000族标准在国内医院药学工作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如战旗等引入ISO9001:2000,将日常工作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使医院药学工作走向标准化、科学化的道路[1];李彩霞总结了ISO9001标准质量认证体系对药剂科工作的认证体会[2];孙玉刚等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作了探讨[3];周玲等得出对医院药学工作而言,就是要以ISO9001体系认证工作为契机,完善药学工作优质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在市场的竞争能力[4]。但总体上这些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够深入,研究方法单一,大多为定性研究;研究内容单一,大多为宏观研究;研究理论单薄,所发文章表现为探讨性或心得体会的文章。这些研究皆在医院依据ISO9001标准建立医院整体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的情况下,完善药学工作得出的结果。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广州总医院药剂科于2003年10月通过由广东省质量认证中心组织的ISO9001:2000标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和全军为数不多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药剂科,袁进等不但总结了药剂科实施ISO9001体系认证的体会,也研究了以ISO9001质量认证促进住院药房管理和制剂生产情况[5],成为为数不多的微观研究的个案。

2融合JCI标准持续改进医院药学工作质量

ISO9000族标准既然广泛运用于各种行业,可见其管理思想的普遍意义近乎一种哲理。但是,ISO9000族标准是以管理企业为基础而诞生的,缺少对医院的针对性,缺少对药学工作的针对性,其原标准在医院管理范围内的等同理解尚待进一步深入,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只能是一种框架,需要管理者学习与探索,付出努力。要通过ISO9000族标准去把握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同时要把国际标准中国化、医院化、科室化,注意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必须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和药学行业标准相结合,和医院现有药学工作规章制度相结合。同时,也要和国际最新的行业标准相结合。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he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简称JCAH0)是美国一个独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医疗机构评审,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疗机构绩效的提高,以促进全球卫生保健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改善。医疗机构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JCI)是JCAHO下属的一个国际性分支机构,创建于1998年,1999年开始推行国际医院认证计划。由JCI组织的国际特别工作组开发的《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StandardsforHospitals,简称JCI标准)第2版中文版于2003年发行,2008年发行第3版中文版,2012年发行第4版中文版,它是专门为医院管理评审制定的标准,无论在术语应用、内容选择和基本标准的提出方面,都能反映出现代医学发展、医疗护理和药学工作服务内涵的变化,与医疗服务、药学服务的规律更为贴近,缺点是它还属于质量体系要素管理模式,系统性不够。所以,依据ISO9000族标准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其中融合JCI标准,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没有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医院,主动学习和运用JCI标准是主动加强质量管理的具体体现。对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来说,ISO9000族标准是框架,行业标准与专业技术标准是内容。实际运用中,由ISO9000族标准指导应该做什么,由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指导应该如何做;由行业或专业标准来给出具体的医院药学服务操作流程和应得的结果,由1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对这些过程和结果标准化。而JCI标准就属于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2003年9月,JCI标准第2版的中文版出版发行后,和运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一样,我国将JCI标准应用于医院也是探索式的,经历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由于认证费用可接受,而且从事ISO9000族标准操作的咨询公司比较多,国内还是有比较多的医院去进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JCI认证的医院很少。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民营医院)获得中国第一张JCI认证证书,北京和睦家医院及其管理的诊所成为亚洲地区首家获得该认证的综合性医疗集团,200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过3年的努力,成为我国首家获得JCI认证的大型公立医院。2010年,上海华山医院这样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JCI认证,也为更多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范本。JCI标准中关于“药品管理和使用”是其第一部分“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中的一块内容,对药品的组织和管理、选择和采购、贮存、用药医嘱和抄录、制剂和调剂、给药、监测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应适用有效的流程设计、实施和改进的原则。JCI标准在医院药学工作方面研究并不多,周薇探讨了JCI标准下药学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6],张虹,杜天信研究JCI标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7],都属于理论探讨;孙佩男等讨论如何运用JCI标准加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软件建设和管理[8],张翠莲等总结从JCI标准到减少药房调配差错的实践探索[9]。可以看出,虽然医院没有通过JCI认证,依然可以应用JCI标准;沈丽蓉、程丽丽等则总结了医院在通过JCI评审获得认证过程中,如何提升医院药物管理水平,促进药师发挥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保证药物管理与药物安全的经验与体会[10,11]。陶宜富、杨大锁提出在遵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要求的基础上,参照JCI标准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了药剂科的各级文件,进行药剂科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12]。这表明,JCI标准作为一种医院的评审标准,就象ISO9000族标准一样,它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思想的推广和相关标准的实施,并不一定非得去通过认证。如果自觉认真、持之以恒地学习与运用其内容,医院药学工作质量将会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

作者:杨大锁吴晓明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医药行业的盈利模式(6篇) 2024-05-26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6篇) 2024-05-26

物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6篇)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