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篇1
(一)课程标准的主旨强调公平性和普适性
以高质量教育结果为宗旨的公共教育理念,其理论假设是相信所有儿童,无论其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都具备学习的潜能,只要条件适宜、教学方式合适,所有的儿童都能达到共同的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幼儿,而非特定幼儿群体。从标准制定的参考文件来源到具体的标准内容,都反映了标准的大众性。这一特征表明美国对现代教育公平的诉求已经超越了对基本“教育机会”的追求,进入到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视上,即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高质量学前教育,做好入学准备,是当下美国学前教育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课程标准的导向强调基础性和学业性
受到“回归基础”运动的持续影响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结果为导向的改革指引,课程标准应当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视,强调学业性。对做好“入学准备”这一国家教育目标的追求,更是强化了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这两点特征。例如,个案所在州的5岁幼儿园语言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幼儿“区别并理解字母、单词、句子和故事;识别标题、作者及插图名称;读出简单的单音节词和常见的单词”等。
(三)课程标准的内容侧重知识和技能
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现对所有儿童认知学习期望的规定,包括儿童应该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思维习惯。[8]由于情感领域的结果难以客观测量,无法判断孩子是否达到这些目标,[9]所以课程标准一般不涉及情感技能、态度和心理行为。例如,个案所在州的5岁幼儿园课程标准中,就没有情感方面的要求;4岁幼儿园课程标准中,虽然涉及健康与社会发展,但只涵盖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与他人的意识”两个方面,也不包括情感、感受及个人价值观等。[10]然而,对情感目标的忽视,最终有可能会消弱标准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标准化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的影响
标准化课程改革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既是良机,也是挑战。一方面,学前课程标准的推行从宏观上对美国学前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注重对儿童学业结果的考核,课程标准保障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他们与同龄正常儿童之间在学业成绩上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处境不利儿童为入学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也就顺应了美国社会要求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呼声。[11]同时,标准为决策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大众监控、测量及持续改善学生学业成就与学校品质提供了共同的参考框架,也使得绩效责任制的推行有了目标和方向。[12]具体到课程实践方面,课程标准的推行为课程和教学提供了支持,指明了方向。它为每一门学科都指明了最重要的、最值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这不是一般教育工作者所能胜任的,因此无疑免去了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目标定位上的诸多烦恼。[13]但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标准和长期以来在学前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它的执行也着实给教师的日常课程实践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笔者曾以“课程实践”为基点,分别选择美国的一个5岁幼儿园和一个4岁幼儿园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和调研,亲身感受到了标准的实施给美国教师们带来的挑战。
(一)课程结构:语言和数学活动的突显与科学和社会活动的弱化
通过对5岁幼儿园个案班级学习活动的长期观察,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标准化背景下该班级课程结构的重心所在(详见图1)。所有活动中归属于语言学科的活动,不但名目繁多(如读写、识字、有指导的读写时间、读写时间、小作家工作坊、识字指导、故事时间等),而且时间也最长。其次是数学活动,在课程表中也有两个不同的称谓———数学时间和日历时间,占课程结构的比重仅次于语言活动。科学活动在课程表上有70分钟,但是在真实课程实践中,每70分钟的科学活动中有40分钟是与语言写作活动相整合的。而社会活动只在教师的年度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在教师每日实施的课程表中则根本没有发现该领域的专门活动时间。参阅该州的5岁课程标准,对各个学习领域都做出了篇幅类似的规定,予以了同样的重视,但是在真实的课程实践中,语言和数学活动在课程结构中占了80%的比重。
(二)教学方式:游戏的减少与直接教学的增加
在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儿童经验的增长紧密相连,是传统学前教育教学理念中“幼儿的基本活动”。然而根据鲁宾(RubinK.H.,1983)等人确定的儿童游戏标准,笔者在个案5岁幼儿园里,几乎没有观察到与之相符的游戏活动。个案主班教师提到游戏时曾说:“就在同一个会上,有的学前教育专家说儿童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学区的负责人说儿童可以游戏,但是必须做到每50分钟都有10分钟的读写活动。这就意味着在实践中,我们没有游戏的时间了。所有的教师都被这两种不同的力量左右着,不知该如何取得平衡。”②不仅如此,主班教师不得不把孩子们喜欢的“娃娃家———厨房”悄悄地移到不显眼的地方,以应对学区的要求。相比5岁幼儿园,4岁幼儿园的课程在结构化程度上更低,尽管教育内容也以读写算为主,但依然保留了儿童自发的游戏活动时间,教师的教育任务中对儿童学业知识和技能的强调亦不像5岁幼儿园那么明显。这反映了课程标准在不同年龄维度对课程实践的不同影响。与游戏时间的减少共生的是5岁幼儿园里直接教学的增加。来自5岁幼儿园主班教师的访谈及观察数据显示,幼儿在园每天参与的集体直接教学活动时间达到了1小时20分钟左右。当将此与幼儿在园时间做对比时,连主班教师自己都感到颇为惊讶。无疑,这与其心目中坚守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并不一致。可见,这位主班教师正在无意识地增加直接教学。
(三)评价方式:真实性评价向测试性评价过渡
美国联邦政府2002年颁布实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为了确保所有的儿童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高风险标准化测验作为主要评价手段来衡量学校绩效状况。[14]尽管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直接要求对5岁及4岁幼儿园进行测试性评价,但是由于法案把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学校绩效评价的主要因素,使得学业压力由小学三年级(联邦政府开始测试的起始年级)向下延伸。在个案5岁幼儿园与4岁幼儿园中都出现了测试性评价,形式是教师与儿童面对面一一测试儿童的读写算能力,甚至测试性评价已经成为个案5岁幼儿园惟一的评价方式。可以说,课程标准化运动在美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推行所带来的结果,就目前来看仍是喜忧参半的。尽管改革已经施行多年,但面对标准和传统学前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美国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仍处于尴尬之中,作为标准和儿童之间中介者的教师更是左右为难。可见,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之路也尚在途中。
三、美国课程标准化运动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标准的制定:社会本位主导下的儿童本位求索
课程标准,尤其是国家课程标准,其实质是一种国家课程政策。以希望借教育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全体幼儿入学准备水平为实践导向,美国的课程标准化运动正探索着通过标准促进社会平等、实现公平和质量兼具的教育改革道路。但从实践来看,政策解决方案的依据主要还是国家的根本利益,而非儿童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其一,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关乎一国之教育质量和实力,影响着美国的大国地位和荣誉;其二,美国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较好地解决了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开始追求教育结果公平,而教育结果公平最关键的衡量指标,在现在的美国政府与社会看来,仍然是学业上的成功,而不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完整性、水平与程度。因为只有学业成功,才能借助教育这一途径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从而决定了美国学前课程标准的社会本位特征和学业导向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以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注定遭遇挑战和需要协调,我们希望“发展适宜的实践课程标准”的努力无疑还有着漫长的道路要走。
(二)标准的范围:学前教育弱势处境的另一种表现
在美国,课程标准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下延,一方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早期教育在儿童未来学业成绩、个人成就和社会整体效益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积极效用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再次说明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开端阶段的弱势地位。在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中,任何国家或许都是让低阶段教育向高阶段教育的标准看齐,只要小学不再以儿童发展为本,而将儿童的学习结果作为关注点,那就可以想见学前教育的压力。譬如在个案5岁幼儿园中,对语言和阅读活动的极度重视,既源于美国教育界近年来对早期阅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更源自高阶段教育测试的压力。因为《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全国学生都必须接受阅读与数学能力测试,并以此来评判学校荣誉,这使很多5岁幼儿园不得不早早开始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可见,要想维持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学前阶段教育特殊性和独立性的深入研究。
(三)标准的推行: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路径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篇2
(1.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部,江苏常州213000)摘要:对美国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包含K-2年级标准和3-5年级标准,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的特点,通过与我国的比较提出:我国小学体育应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建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趣味化的体育课堂等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美国;阿拉斯加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20-04
小学阶段是各项知识的启蒙教育阶段,是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是培养儿童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手段。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分权制(decentrali-zatiomn)教育体制,阿拉斯加州(Alaska)地处北美洲西北角,远离美国本土,是美国50个州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州,也是人口最少的一个州,阿拉斯加州在美国运动与体育教育协会NASPE(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全国标准框架下颁布了适用于本州的体育课程标准。本文对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1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阿拉斯加州教育主管部门以一个受过体育教育的人应该怎么样(Aphysicallyeducatedstudentwill)的理念制定本州的体育课程标准,并按照年级阶段的不同分别制定了K-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的体育课程标准。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包含了K-2年级、3-5年级两套标准,每套课程标准都有相对应的课程目标及要求。
1.1阿拉斯加K-2年级体育课程标准
K-2年级对应了我国的幼儿园一小学2年级,本阶段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参与体育活动(engagedinavarietyofphysicalactivities),强调社会互动(empha-sizesocialinteraction),未来的参与(futureparticipa-tion)和享受终身体育(enjoymentoflife-longphysicalactivity)。本阶段标准提出在二年级结束后,学生应该做到如下行为,具体内容见表1。
通过阿拉斯加K-2年级体育课程标准,发现本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促进身体健康的水平,逐步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教学中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开设了有氧和无氧的基础身体练习,如平衡性、跳跃、行走、协调性练习、安全教育和基本体能发展等,并且提供了相对应的课堂环境和简单的器材,比如跳绳和呼啦圈,让学生自由探索运动的过程。通过教学、激励、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引导,知道如何去参与、如何去努力,建立行为规范,培养不仅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他人的观念。
1.2阿拉斯加3-5年级体育课程标准
阿拉斯加小学3-5年级对应我国小学3-6年级,本阶段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拥有成熟的运动技能(attainmaturemotorskills),学习运动的概念(earnmovementconcepts),探索健身的理念(explorefit-nessconcepts),强调在合作(cooperativeactivities)和改良游戏(modifiedgames)中体现个人和社会技能。本阶段标准提出学生在5年级结束后应该达到如下目标,具体见表2。
进入小学3年级,学生的基础运动技能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在本阶段运动技能开始朝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能够为终身体育起作用的运动技能在课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而有氧运动和韵律操是培养身体活动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小团体和小组合作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学生在学习和发展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体育的精神。教学内容主要有踢球类动作、击球类动作、截击类动作及各种动作组合,用以发展身体协调性。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成就感的体现。
2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特点
2.1基础性
阿拉斯加小学K-2年级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强调了享受终身体育(enjoymentoflife-longphysicalactivity),具有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特点。综观阿拉斯加两个年龄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课程的目标、标准、要求,都是在朝着有效发展终身体育的方向在前进,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运动评价的习惯,培养对健康的理解,要享受运动的快乐,掌握运动的方法,理解体适能的评价意义,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满足自我对健康的需要,适应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要,为终身进行体育运动培养兴趣和能力。标准决定了阿拉斯加的小学体育教育不仅要看到近期的需要,更要预见到终身体育的需要,必须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是阿拉斯加小学体育教育的宗旨。
2.2系统性
综观阿拉斯加州两套适应不同年级的体育课程标准可以发现,K-2年级与3-5年级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连续性。K-2年级要求完成身体知觉、运动、实物操作和动作表达等,3-5年级标准倾向于学生的各项生理机能、空间的定义、实物操作,更加强调与他人相互联系的概念。K-2年级要求通过课程使学生了解身体各部分运动能力、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自身形态知觉,3-5年级在提高动作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儿童平衡、柔韧、灵敏、力量和耐力,并强调技能的综合,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发展空间概念。K-2年级通过韵律操、民间舞蹈和游戏等运动形式同其他人建立联系,通过体育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及感情,3-5年级强调集体中的相互作用,了解集体、伙伴、对手,让学生明白要想实现个人或集体的目标,必须要依靠集体间的相互协调、伙伴的帮助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2.3针对性
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按照年龄阶段的不同,划分为低年级(K-2)标准和高年级(3-5)标准,表现出强烈的针对性特征。不管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是针对个体的差异,从标准要求的多样性可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学生身体能力的发展水平、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是体育教学的实施依据。体育教学中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而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彩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2.4终身性
通过对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强烈的终身体育色彩,标准重视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态度的培养,注重个体运动习惯的养成。小学体育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初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愉快的、正规的、安全的和全面的。阿拉斯加州的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以具有终身体育运动价值的运动项目和健身知识为主,主要有平衡性练习,走、跑、跳跃、击打球类,追逐奔跑和发展身体协调性的动作与组合,而舞蹈和韵律操更是受到极大的重视。这对于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强化身体机能和培养体育习惯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育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今后所受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将逐渐展现出来。
3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3.1强化终身体育观念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由总目标、五个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构成目标体系,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对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起到了较强的引领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学体育教育显现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浓、健康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缺乏基本的运动能力等现象。主观上有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对体育运动缺乏必要认识的原因,但客观上,学校和家长过分地追求文化成绩而减少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是不争的事实。主管部门应利用舆论进行宣传,逐渐扭转公众的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增进身体健康,获得健康知识,掌握增进健康的技能,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3.2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时数分配,更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而是由各地区自行决定,这样虽然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灵活性,但也出现了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无所适从的现象。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以小学生生理发育的阶段特点,通过不同阶段的身体能力和成熟度的提高达到强化运动技能的目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对培养学生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应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改进项目规则、器材、场地,同时增加一些内容丰富和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项目,提高体育课的多样性和娱乐性,并能够以学生不同阶段为主线构建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做到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无缝对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
3.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了教师的“教”,而没有对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引起重视,体育课中教师绝对的权威化,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合作式的团队、竞争式的团队,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学生互教互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我们应突出我国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培养。
3.4采用趣味化的体育教学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心理特征,对按部就班和约束性强的课程形式比较讨厌,比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运动的游戏要比跑步更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就需要体育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课程中加入竞争性的游戏来配合主体教学。阿拉斯加小学的体育教学非常有针对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活动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师应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趣味项目和运动形式,积极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在2003年-2007年期间,分5批在全国建立了1000所快乐体育园地示范学校,这说明我国小学体育正朝着趣味化的方向发展。
4结语
美国阿拉斯加州体育课程标准包含了低年级(K-2)体育课程标准和高年级(3-5)体育课程标准,其基于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体现了阿拉斯加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理念。本文因篇幅原因并未将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罗列,而是选择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可以充分反映阿拉斯加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标准进行解读,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所展现的特点值得我国学习,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在小学体育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陈金凤.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杨清琼,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篇3
一、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
本学期,新课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本学期体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抓好课程改革的起步,本学期着重抓了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起始年级教学实验,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举办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标
(1)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苏省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这是江苏省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科课改培训,各区县极为重视,积极报名参加。全市共15个区县中小学体育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不但听取了有关领导及国家课标领导小组专家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观摩南京市宁海中学窦宁、夫子庙小学卫红、南师大附小任智新课标实验课以及南师大附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加深了课程改革实践和操作层面的认识,为全市启动新课程改革奠定的基础。
(2)举办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与体育课标培训班
XX年7月10至15日,南京市中小学课改培训正式启动,市教研室配合晓庄学院和市幼师,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班,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90余人(中学40、小学50)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听取了专家对课改实施方案及课标的解读,交流了课标实践操作体会及案例分析研讨,为区县级课标培训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
(3)参加江苏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
XX年8月,江苏省教研室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在扬州市举办,我市省级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5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培人数为全省最多。培训班期间,正直酷暑高温季节,我市参培教师能坚持理论学习和新小学生广播操练习,并利用清晨和下午课后加班加点练习,在培训班结业汇报表演中,展示了我市体育教师的成果和风采,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4)参加人教社举办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教材及教参培训
XX年7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及教
参培训班在宁举办,由教材副主编藤子敬教授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周师章教授主讲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特点及运用,我市中学体育教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30多人参加了培训。
(5)区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全面展开
开学初,对区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均利用开学前及开学初进行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识培训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据统计,全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约1200余人,占全体体育教师的70%;区县的课标培训平均用时为3.5天(最多的10天,最少的2天)。在学期中,各区县结合本地的特点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
2、举办“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探索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XX年11月中下旬,市教研室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30节中学和30节小学体育课,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了观摩评比。南京市教研室体育学科在组织此次活动时,提出了“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主题思想,鼓励教师以“无模、无法、无标、无规”的观点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观摩评比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教学领域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教师们普遍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90%的课中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活动内容或自创游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由过去比较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案设计突破原单一形式,既有表格式,也有文字叙述式,还有结构图式,无一例外地转变为用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尝试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只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给予了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的灵活性和自。那么,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破竞技运动教材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体系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较好地运用了延用、改造、继承和创新的策略。在教材资源运用的策略上能掌握好教材资源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
3、组织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
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学期,在区县开展课标研究和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市、区结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有所突破的体育课,以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了全市的交流与研讨。
全市中小学体育公开教学观摩课情况见下表:
南京市小学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一览表
日期地点学校教师年级内容备注
11月7日
游府西街小学致和街小学
五老村小学
中山南路小学张小青
徐为荣
曹华一
六
三瓶子活动
肩肘倒立
赛龙舟市区教研活动、四届青优
11月22日凤凰花园城小学凤凰花园城
力学小学崔德建
张金秋三
四武术
接力跑市区教研活动、四届青优
11月26日南师大附小省教院附
小
南师大附小
东屏中心小学金玉
任智
程爱平五
三
四击剑
羊角球
韵律活动全市课改教学观摩会
12月5日解放路小学解放路小学
富贵山小学孙瑜
王婷四
一排球
障碍跑市区教研活动
12月9日南师大附小省教院附小
南师大附小
夫子庙小学金玉
任智
卫红五
三
一击剑
羊角球
掷纸飞机上海黄浦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研修班、南师大体育系
12月17日游府西街小学致和街小学
游府西街小学
天妃宫小学陆尧
倪晨瑾
卜豫二
四
一跳跃
跳竹竿
投掷市区教研活动、四届青优
元月6日高淳县实小高淳县实小
高淳县实小吴庆均
朱功兰一
一睡要放松
快速跑市课改教学观摩会
南京市中学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一览表
日期地点学校教师年级内容备注
11月7日江浦高级中学江浦高级中学苏本英高一营养与健康研讨课
12月12日宁海初中部
宁海初中部
三中初中部钱敏
袁俊初一
初三立定跳远
有氧训练研讨课
12月26日三十九中三十九中
二十四中王健
王蓉初一
初二竞争与合作
障碍练习研讨课
元月9日中华中学中华中学
下坝中学唐锦丽
汪培志初中
初中野外生活
运动角色研讨课
11月28日梅园中学梅园中学
人民中学
锁金中学
五十中
育英二外杨建华
程智
王萍
刘中俊
怀瑞波初一
初二
高二
初一
初二排球
足球
韵律操
定向越野
武术市教改观摩活动
4、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XX年11月底12月初,“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各市为了展示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成果作了积极认真地准备。我市在课改观摩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民中学程智和省教院附小金玉老师的两节课改课代表南京市参加省教学展示。两位教师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大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反映了我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观点与成果。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专家的点评及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我市中小学两节课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
二、课题研究
1、继续省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课件研究制作》课题研究
为了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我市体育教学质量,在课题上报、立项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并进行教学实验研讨。
2、参加省教研室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运用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反映了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教育、体育科研上的前瞻性,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10月25日在南京九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及省、市有关领导和省体育院校的专家、课题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南京市在该课题下承担了部分专题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计划与落实之中。
3、进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题研究论文评选工作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思考,促进了教师对专题研究的热情,从今年教师上报教研室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看,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共上报论文170篇,经评选获奖116篇,占68.2%;中学共上报论文96篇,经评选获奖67篇,占69%。
各区县上报及获奖论文见下表:
区县上报及获奖论文一览表
区县鼓楼玄武白下秦淮建邺下关栖霞雨花江宁六合浦口高淳溧水合计
小学上报53241495112615161500170
获奖36151384722911900116
中学上报1118864511591522096
获奖6145634846812067
5、开通了中小学体育教研网络,为实现现代化教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XX年10月下旬,为了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市教研室正式开通了“南京教研”网站,专设“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网页,设置了教研新闻、教学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文和教学设计五个栏目,可以从网上了解市体育教研活动情况,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阅读有关论文及兄弟学校的体育课题研究方案,从而为我市的教研活动架设了一条空中桥梁,使全市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更直接、更快捷、更贴近。网址:
中学体育:***
小学体育:***
三、教学视导工作
1、中学体育教学视导情况
本学期随机视导11所学校,听课46节,听课情况见下表。
中学体育教学随机视导情况统计表
学校教学情况视导方式
a类b类c类d类
人民中学12随机视导
六中1随机视导
宁海中学初中部21随机视导
宁海中学12随机视导
十三中33随机视导
南航附中22随机视导
南大附中331随机视导
南师附校11随机视导
金陵中学351随机视导
六十六中41随机视导
上新河中学21随机视导
合计17254无
情况分析:
(1)在随机视导的11所学校中,落实新课程计划(初一年级体育课每周3
课时)约占70%,未落实的学校我们在视导反馈中已向学校慎重提出。新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不容忽视。
(2)课堂教学计划及备课情况总体较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齐全,部分教师能结合课标实施建议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在课时计划中有所反映。
(3)从教学情况看,46节课中,a类课17节,占36.9%;b类课25节,占54.3%;c类课4节,占8.6%;无d类课,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部分教师正积极投入课改实验,努力在体育教学中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等方面进行大胆实验研究,教学明显提高,优课率好于往年。
2、小学体育教学视导情况
小学体育教学随机视导情况统计表
学校执行新课程
计划教师备课教学情况视导方式
好中差abcd
南湖二小基本落实,兼2211小班化调研
百家湖小学基本落实,兼2311新课改调研
拉萨路小学小学完全落实221新课改调研
模范马路小学基本落实,兼1811新课改调研
滨江小学完全落实11新课改调研
太阳城小学基本落实,兼1211随机视导
秣陵路小学基本落实,兼41211随机视导
惠园街小学基本落实,兼1811随机视导
栖霞中心小学基本落实,兼24211随机视导
高淳定埠小学11实小验收
高淳固城小学11实小验收
溧水晶桥小学11实小验收
江浦实小211学科调研
合计88891无
注:完全落实:开课全,全专职;基本落实,兼*:开课全,非全专职,兼*节课。
情况分析:
(1)从学校实施国家新课程改革教学计划的情况看(一年级每周4节体育
课;二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三~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计划完全落实,并全由专职体育教师任教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他学校课时计划虽然落实,但因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的缺口较大,由其他兼职教师任教的体育课较多,最多达41节/周。从这点可以看出,学校对体育课改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虽然增加,但教师配备远远不能到位。
(2)教师备课的总体情况教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齐全,并有一定的提前量。但如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映出学校、教师的实际和特点,反映出学校的校本教材的开发。既实用方便教师教学,又简单易行,减轻教师备课的文字工作量,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3)从体育课教学情况看,共听随堂课18节,其中a类课8节,占44.4%;b类课9节,占50%;c类课1节,占4.6%;无d类课。说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四、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组和市优青年培养。
2、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赴无锡市观摩学习新课改实验情况。
3、组织近400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赴连云港市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
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篇4
〔关键词〕挫折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逆境成长
现在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强,大多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二是应对挫折与困难的能力极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想到自己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于家长和老师;,尽管是小学生,也必须面对困难与挫折。三是对自我的认识特别自信,在他们眼里自己什么都行,可是遇到困难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退缩放弃。四是现实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挫折在所难免”,尽管是小学生,也必须面对困难与挫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此有明确规定:“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其中“健康”二字不单纯指“身体”而言,它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使学生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等情况,致使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养成了“娇气”、“霸道”、“唯我独尊的”的性格,“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使学生学到知识、技术、技能。它作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逆境成长?
一、正确理解挫折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挫折教育是指:为提高青少年遇到挫折后情绪低落时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事情发生前向青少年灌输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理论或事先拟置特定的环境让青少年置身其中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一味地苦恼、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做为教师要鼓励学生,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它,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挫挫折教育的步骤
1.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陶行之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要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接受和适应挫折教育,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因此平时我注意收集一些国内外著名运动员的成才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挫折的。利用室内课和业余时间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其在潜意识中觉得将来我遇到类似问题也一定能够战胜它。这样一点一滴的从心里上为实施挫折教育做好准备。
2.精心选择教材,合理设计难度。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没有按年级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目标定的比较具体,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比较大,为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就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以及本次课将要进行挫折教育的重点而定。例如:要想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齐心合力才能取得胜利。我在教学是选择了“端线篮球”游戏,比赛中有的学生过于表现自己控制球不离手,我就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学生去拦截他为其制造困难,在他遭受到挫折以后就会主动与同伴配合,最终取得胜利。
3.教学方法恰当,引导学生正确。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熟。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定型,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挫伤少年儿童的积极心态,使其情绪低落,丧失对前途美好的憧憬。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转化,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犯罪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若事先对少年儿童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青少年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例如: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练习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是接力跳的形式。由于学生能力不同跳得慢的学生经常被嘲笑,使他们产生一定心理负担。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变单人跳的形式为3―5人或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式跳,即:学生站成一排,大家肩并肩手拉手同时向前跳,以所有人都跳过终点为标准判名次。这样就需要所有学生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互相鼓励,勇于面对挫折,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功。
三、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情景、问题:
1.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学生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自我调节心态,过度的挫折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及时鼓励,让他们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学生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其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困难。
3.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目标,让他们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4.多为学生创设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可以使他们发现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合作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同一样的挫折有的人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有的人则积极面对,用挫折来磨练意志,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我们要像那只逃生的小白兔一样,勇敢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多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解决困难的办法,并在挫折中振作起来。新的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由其是在体育学科中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注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带给学生的可能是心理上、生理上的伤害,也可能变成继续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设计教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当然,并非挫折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假如是很沉重的打击或是多种严重变故的接踵而来,一般都会使人大伤“元气”。所以我们提倡给学生适当的挫折教育,这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对其成长大有益处。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强者,培养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特别是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崔华芳主编,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
[2]《体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63-05
1999年6月,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教育部于2000年颁发新制定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决定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简称《实验稿》)。《实验稿》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课程愿景,引领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着理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2]。《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过去以教会学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做法,强调学习体育技能只是达到健康目的的一个手段[3-4]。至此,我国学校体育完成了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也实现了体育教育思想由“体质教育”、“技能学习”到“健康第一”的重大转变。
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新体系[5]。与此同时,在《实验稿》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部在2007年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并于2011年12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6],(以下简称《修订稿》),要求于201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本文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修订稿的变化,谈谈新课标的实施策略。
1构建全员培训机制,注重培训实效
师资培训是教师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的基本途径。《实验稿》的出台,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欢迎,然而,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面对新理念、新要求,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却是茫然的。由于培训不力,许多一线教师对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时难以适应,产生了许多质疑,出现教师难于执行的现象[7],加之培训专家理论观点众多,各执己见,最典型的就是关于“淡化竞技体育”的争论,以及对“科学放羊”论的批评,使一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培训机会太少和培训不力造成的。因此,修订稿的师资培训备受关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稿》颁布后,国家层面要做的是努力做好课程标准实施的培训和宣传工作,采取“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市县级培训”、“学校基层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分层逐级培训方式,达到全员培训目的,确保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受训,并要受训合格。
2)在培训开展之前,要对参训教师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在培训之中,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培训方法应重视以案例研究、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反思为主,多采用启发、引导式方法提高学员的参与意识,提升学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还要注意收集培训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进程,保证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进行效果评价,确保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8]。
3)对培训专家也要做好培训,培训专家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真正做到解答疑惑,解决问题。
4)所有培训要注重实效和方式,一线的体育教师们绝大多数都渴望接受课程标准的培训,渴望获得新知识,教师很珍惜培训机会,这就要求各级培训工作一定要注重实效,防止走形式,走过场。
5)大力加强基于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力度。学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要了解基层体育教师面临的困苦和真实工作状况,并给予教师及时、到位的支持,为教师们提供机会去参观、交流、学习;在评职、晋级、评优、经费保障、人员落实、成果展示等方面与其他学科老师平等对待;让更多体育教师参与相关的科学教育研究[9];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制订体育教师考核奖惩制度,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体育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克服职业倦怠,使之真正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2加大学校体育软硬件建设,确保有效实施
《实验稿》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由被动体育学习向主动学习体育转变,但在实际课堂中仍然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软件跟不上造成的。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老师们只注重课的形式创新,而不注重课的实效[10],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在内在情感和体育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这里所说的“硬件”指学校体育所需的场地、器材、图书、活动室、体育服务设施等。“软件”指支撑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英国“教育行动”要求根据学生人数和学校类型制定运动场地的标准,如每50名学生应有半英亩(约2km2)活动地等。日本90%以上的中小学都有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这3种基本体育设施。资料表明,日本学校体育设施数量已占到全国体育设施数量的70%左右。此外,拥有体育用品商店、专业音像店、游戏、健身、室内跑廊等服务空间合理应用的国外学校体育设施,无疑都对学生充满着吸引[11]。
软硬件建设是保障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条件,其建设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拿出更多精力,投入更多资金,不断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充分利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验收的契机,按照教育部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教体艺2008)5号》的规定进行配置,使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达到标准的最低要求,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基本需求。第三,进一步完善法规,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为学校体育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强化执行严肃性
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修订稿》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构建由“地方教育局参与,学校宏观管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研组具体实施,体育教师严格执行”的互动机制和新的课程实施评价体系[12],保证国家信息畅通和老师执行意见的及时反馈。各学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如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器材、学校传统、中考体育加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测试、体育艺术“2+1”等,提出切实可行、承上启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13]和运行保障机制。
“定规矩容易,守规矩难”。首先,建立严格的“督查督办”制度。监督的目的就是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监督课程实施、确认课程开设的价值、督促老师认真上课、处理《标准》在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那些违规者不仅要敢给予行政处罚,对于违反国家法规者需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其次,加大学校体育立法制度建设研究。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中,无不存在规则,法制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法律要规范学校体育外部环境为学校体育法制建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14]。
4加强课堂管理,创建良好课堂教学环境,促进规范运行
《实验稿》在实施过程中,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与教学实践衔接不够,加之体育师资数量不足、工作量过大,以及上课班级人数过多等因素,出现了“放羊”式教学现象。这种教学形式,是人们对新课程标准实施最为不满之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稿》没有规定教学内容,教师认为体育课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内容安排随意性过大。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是可以的,但是过于随意的做法不可取。这种状况要在《修订稿》实施中得到改善,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管理上从严治课;教学上严格要求、严谨设计;教学操作上要实际、方法上实用、检查跟踪要落实;要求教学始终牢牢把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规律性要求,突出实用性和灵活性。第二,狠抓常规教学。首先,落实全员听课制度,做到凡听必评,同时做好由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做出独立的评价。以此进行质量分析、评比,以评比、奖励激励师生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根据对长期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与概括出来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新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始终要有明确目标意识和常规意识,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发展的心。再次,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名师论坛活动、开展优质课展示活动,让老师们去讲话、反思,扭转不良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使体育教学更生动、更流畅、更贴近现实。
课堂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落脚点。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课程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1)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足排满,不出现挪、移、挤、压、占现象。2)教学场地、器材、设施配备充足。3)体育师资配备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教学自。4)课堂教学要体现全面的健康观[12],既要学习运动技能,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协调和灵敏等身体素质,又要安排一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过程、健全人格的培养。5)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育课程改革10年来,师生关系实现了由紧张型向融洽型转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最佳氛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学生已经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接收者、模仿者,而是求索者、设计者;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者、命令者,而是引导者、服务者[15]。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课程资源和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一直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也阻碍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做好整合。要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学校举行的各种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运动会、课外兴趣活动、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还有大量校外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和既能领略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又可放松身心的自然资源,都是可整合的活动资源,使体育设施资源做到物尽其用的最佳效果。其次是做好建设。即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场地等物质条件的建设,这是物质基础,是中小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物质保障。有了这些物质保障,才能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这个保障的基础是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为依据,配足配齐各种活动设施,不断改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对促进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其心情愉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器材配备纳入整个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对一些最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给予配足,保证学校有最低的运动场地和设备[16]。
由于受传统教学大纲的影响,《实验稿》对学生考核与评价形同虚设,作用大减,不但没有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反而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实验稿》给体育教师们一个基本框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教学内容,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但也为考核和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做支撑,《修订稿》实施起来也将面临一些困难。《实验稿》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评价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但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未做具体、统一的规定,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考核的灵活性。《修订稿》在教学内容上相对具体化、规范化,具有相对的统一性,这为制定考核标准提供了可操作性。《修订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在继承实验稿中先进评价理念的同时,加强相关实证研究,努力提高其可操作性。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应该做到4个“实”:评价目的要切实,能反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评价的内容要坚实,选择的考核内容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评价的形式要充实,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的方法要真实,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进步和退步。不可太多地顾虑评价的复杂性,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不足,增强自尊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学习乐趣,教师辛苦一些是值得的。
5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接,增强实施底气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需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进入中小学后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高校“龙头”作用无法体现,必将给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带来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应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加大、加快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培养的人才才能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发挥更好作用,只有这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17]。
1)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相吻合。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在教学目标方面过分强调体质和“三基”任务,关注的是运动技术的传授和某些身体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于大纲和所选教材,采用竞技运动训练方法,实施竞技运动的评价手段。重教书轻育人、重认知轻感情,这些都与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差距。
2)专业课程设置要顺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设置在注重全面掌握竞技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体育技能的培养,才能更好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服务。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各项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组织、方法的设计环节中来,没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4)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举办各种体育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机会,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5)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延长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建立稳定就业实习基地,确立实践性环节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训使毕业生达到具有创新精神、较强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目标,对于培养适应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具有很强应用价值。
6)《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在各个学习方面应达成的目标[18]。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体育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有机整体,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性。高校应尽快在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找到“脱节点”,然后进行链接,以适应时代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6利用农村广阔天地独特性,推进农村学校体育有效实施
《实验稿》在农村学校体育中的执行力度不及城市学校。在广大农村,智育第一、分数第一的陈旧观念仍然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课程资源的匮乏,场地器材的不足,部分体育老师整体素质的不高以及理念落后等因素,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因素。首先,《修订稿》在农村学校体育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实施,有它许多独特的特性可以利用,比如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文条件、人力资源、乡土民情、民族传统特色等,都为农村学校体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新兴运动项目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都可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其次,就要搞好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对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兼职体育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再次,就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管理保障体系,从教育体制层面上解决农村体育师资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吸收大量体育专业人才到农村去,为农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修订稿》在课程名称、课程定义、课程价值、课程基本理念、学习领域划分和课程目标等方面均作了重要修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国家层面发起,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改革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稿》的正式颁布和实施,必将迎来新一轮改革高潮,各级部门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加强培训和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才能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期待着《修订稿》能在扭转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在改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发挥出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旧大纲的比较[J].体育教学,2001(5):10-13.
[2]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19(1):74-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耿培新.2000年部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化[J].体育学刊,2001,8(5):4-5.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年的变化[EB/OL].,2012-04-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宋亚炳.湛江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研究[J].体育学刊,2005,12(4):95-97.
[8]李念文.新课程培训者省级培训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12):23.
[9]柯森,张敏婕.美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施环节若干要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9):38-39.
[10]王月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中产生的误解[J].体育学刊,2005,12(4):98-100.
[11]唐迅,冉建.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1):85-87.
[12]何元春,江宇,张道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支持系统[J].体育学刊,2004,11(6):102-104.
[13]杨文轩.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1,18(5):1-3.
[14]毛淑娟,张杨.我国学校体育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8(8):20-22.
[15]王景清.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5(2):11-12.
[16]傅健霞,杨洪辉,冯志坚,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苏北地区适应性的调查[J].体育学刊,2004,11(3):86-89.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篇6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设的指向和要求,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课程最基本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新课程,这门新产生的课程也有着必要的课程标准。所谓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主要是指在教师教育阶段和过程中,依据其培养的人才目标与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下,以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水平的基础性文件,这个文件具有刚性特点。它规定着教师教育课程的原则、目标、功能、方法及评价等系列内容。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是教师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行动指南。学生经过教师教育和学习之后,逐渐掌握了教育的基本规范与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也是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因此标准也是检验教师教育质量的基本指标,是评价教师教育课程的依据之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一种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了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内容范围、使用方法及其要求等内容和框架体系。我国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因此对教师教育课程也没有做出具体开设哪些课程的统一要求。而是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指南,选择合适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设置教师教育的具体课程和内容体系。从级别上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属于部级的标准,师范类学校可以作为培养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各种教师教育机构可以用来作为教师培养质量和评价的主要参加要求和参考标准。例如,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就是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来培养教师,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方案的参考和要求,同时也是培养机构和教育部门进行开发教师教育教材与课程资源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综上所述,国家制定和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个标准直接会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也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新标准在其理念上,应该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一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反思能力,注重培养教师的师范技能和育人技能,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课堂教学及管理能力等,对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现状。
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开始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到2005年,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就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与论证。最后终于在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和教育实践与体验等目标领域和具体目标等方面构建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这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和教育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课程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教师教育课程关系到教师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程度,而教师教育专业化和职业化正是通过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的具体实施来给予培养和提升。因此,当初步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国家逐渐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该课程标准的实施上,通过实践来不断总结和反馈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地给予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2006年11月,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在南宁召开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教育专家们仅仅围绕着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与如何保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两大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代表们各抒己见,中肯地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最后代表们一致认为,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提高师范生入学标准,提高教师入职标准。
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事关我国基础教育的兴衰,而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标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专业类课程设置缺乏合理。
第一,课时少。课时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前提,过多和多少的课时安排,都不利于一门课程的教学。然而,在教室教育课程课时安排方面,许多学校不够重视,课时较少。这就使得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教育学产生兴趣。同时,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许多教育理论、教育问题讲深讲透,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二,课程科目较少。有的学校通常只开设了一门教育学课,而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育学课程和心理学课程很少涉及。这就导致教师教育的师范性根本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从而不利于教师示范性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僵化,内容和教材没有本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陈旧、知识陈旧、观点陈旧等。许多教学内容脱离了生活实际,偏离了教育标准的新要求,也与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相去甚远。第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依旧是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没有体现,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停留在书本之中。
2.2对教师缺乏从教技能的培养。
当前,教师教育缺乏新特色,学校对教师从教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校教学更多地是以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我国师范类的教育主要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较多理论和原理的阐述和论证,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经典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受自身的素质和观念的影响,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2.3教育实践课程开设较少。
实践是检验书本知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然而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只有相对集中的实习和见习,缺乏某门课程学习中的实践环节,这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实习而言,多数学校实习时间一般为专科4-6周,本科6-9周,大多数的学校实习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教育实习的预期效果。例如,学生回到以前中学或者小学去实习,一方面由于远离了培养单位,另外一方面回去实习基本上都是以前的老师或者比较偏远的地方。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到学生实习的效果。这样实习结束后,学生更本找不到做教师的感觉。同时。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面临找工作与考研,不可能将精力完全放在实习上。如此这般的实习,教师很难深入去了解认识学校、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与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准教师。这种现状导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许多教师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都要从头学起,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也是一种磨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
三、推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对策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首要内容就是育人为本”。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脱离学生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教育观,主动去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关心和帮助每个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同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和方向,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本着学生为本”的原则,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实行因人而异、差异化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宽广的空间下茁壮成长。
2.重视教材学研究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即为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中去完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因此,作为当代教师,应当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拓宽知识面,不断反思。只有当教师自身的知识与内涵足够丰富的时候,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得教学更加从容。
3.更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三农政策论文(6篇) 2024-06-08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6篇) 2024-06-08
会展项目的盈利模式(6篇)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