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概念篇1
自然重构,具体指既要做到“效法自然”,又要对自然进行新的诠释,甚至要做到古典园林所提倡的“高于自然”。自然重现,意指现代都市远离自然的趋势逐渐增强,为了满足人们这种靠近大自然的需求,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应将自然重现得到切实体现。自然重构与自然重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时出现,是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所以,“效法自然”的自然观营造理念为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建筑提供了可能,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吸收西方的现代美,更要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将两者有机结合,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便是现代景观设计要走的创新之路。
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手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在古典园林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充分运用我国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为现代景观的设计服务。以下是我国古典园林常用的几种意境营造手法。
1因地制宜。这是意境营造最基本的手法,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会造成人们的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域景观所需意境的特征,进而有效解决了景观设计雷同的问题。
2欲露先藏。这是我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较重要的一种手法。该手法一般较易掌握与实现,在现代景观中使用概率较高,且是使景观达到移步换景效果的前提条件。
3植物造景。意指植物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景观中的景也要做到随着季节变换,这是进行景观创造、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现代景观的设计时,可结合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法进行设计,对营造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曲径通幽。实际是欲露先藏,先通过藏把美景隐藏起来,待继续行进才发现美的所在。曲径通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惯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取得较高效果的手法之一。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2
中国的古典园林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和谐自然,似乎会说话一般向游人娓娓道来那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国古典园林与人是一体的,景观分明,随着观赏方位不同,画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开合自如,虚实对比的连续画面呈现在游人面前。而现代景观设计中缺少的就是这种与人交流对话的功能,所以要吸收古典园林设计的思想,与平面设计充分结合,让现代设计散发出传统的味道,共同为园林设计的进步做贡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过于孤立的现象,主要是与周围的环境与地理条件相脱离,营造出的完全是自然的天堂。事实上这是破坏原本地貌的方法,破坏了自然的和谐,针对这一问题,要善于借鉴我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习惯,从老庄思想中表现自然美,运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借鉴自然原有的地形,不仅省时而且省工。同时要注意远近结合,互相呼应。自然地形在某些时候可以容纳人为设施,而在时间上要给未来留下足够的空间。以道路景观设计为例,如果设计人员一直纸上谈兵,没有加强对地块性质的调查,对地块的用途不够清楚的话,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在空间上同样要注意远近结合,由于任何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同时也被远方的游人所欣赏,这是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借景借的巧妙,就会收到巧夺天工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追求的更多是思想,不是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之美。意境是园林设计人员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寄托,是观念与理念的一种理想境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改善现代园林设计中思想苍白的问题。首先,要让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现代园林设计情况来看,一些设计过于苍白,缺少文化气息,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由于设计者缺少文化造诣。而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均以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物为基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意境是园林建设者共同的追求,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观的概括与提炼,赋予景象情感的寄托,加以引导与深化,使欣赏者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产生共鸣,激发深入的想象,以此来弥补与补充眼前景象所不具备却暗含的内容,感悟到景象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享受到园林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要注意实际的设计与思想融为一体。造成现代园林设计差的原因除了设计者文化素养不足外,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者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脱离,没有文化底蕴的园林根本无法称之为真正的园林,缺乏生命力,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擅长的,对此,现代园林的设计者要善于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有关知识来弥补其不足,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欣赏者的心情,注意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联系,产生一定的共鸣,洞察人的情感,体会到文化与哲理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单体产生一定的共鸣,提高现代园林设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不足,仍然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观设计将继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挥力量,充实、完善现代景观设计,推进现代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本文作者:唐丽丽、邵鹏飞单位:黑龙江博润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3
关键词:园林置石艺术石品技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置石的概念和作用
我国古典园林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山水园林”之美称,其中”山”即指”掇山置石”。掇山置石最早源于“一池三山”的概念,后逐渐微型化发展成为“一拳代山”的理想主义。可以说掇山置石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个发展历程,到古典园林的成熟晚期时,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已达到了“无石不欢”的境地。
对于置石的理论概念,各方大家众说云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周维权以及吴为庸两位大师的见解。周维权先生认为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做法叫做“置石”。同济大学的吴为廉先生将置石定义为,景园中常用布置景点的零星山石,称为置石或点石,如石驳坎、水池中的汀步、墙边点石、石台、石桌、梯级、蹬道、台阶、基座、各种动物像型等[1]。以上说法都偏重古典主义,所谓现代园林置石,是以山石或仿石材为材料,以观赏为目的,并作为独立性或者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展现个体美以及组合美,以简单的形式,体现深远的意境。主要置石手法有:特置、对置、散置和山石器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的置石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照搬古典园林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如何根据置石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空间设计,催生其感染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成为现代园林置石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2.置石发展史略
中国的置石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神仙思想”,这种思想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间的流行促生了宫苑式“一池三山”的产生,山石的应用开始萌芽,犹以掇山为主。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置石的概念从掇山抽生出来,文人雅士开始注重山石的纹理和脉络,好“怪石”、“奇石”。到唐宋时,造园的中心从工匠转到了文人画家,而且山水画渐成体系,使得这一时期置石艺术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明清时,随着古典园林鼎盛期的到来,置石艺术亦登峰造极,置石在园林中不断推陈出新渐成成熟体系,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
中国置石艺术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哲学、美学基础,其重意境,顺章法,一立一横皆有讲究。一方面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道家、禅宗思想等都对置石艺术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置石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山水画艺术对我国置石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的供给,山水画论几乎是我国园林置石理法的雏形,山水画的构图模式、皴法、技法与置石艺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2]。
3.置石的作用:
3.1人文作用
古人有“山令人古,水令人远,石令人静”的说法[3],显现了对山石的独特爱好,甚至发展出了“玩石”的雅趣。置石虽静,其纹理和脉络千变万化,能勃发人的审美与思考。中国文人赏石和玩石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观赏,他们赋予了山石拟人化的特征,创造意境,涵蕴哲理,使人在环境中感受升华了的精气,具有积极的人文作用。
3.2实用作用
园林中的各色各物,基本上都涵盖了造景与实用的双重功效。置石点缀园林空间,作驳岸、挡土墙、护坡、花台、踏步等都是实用功能的体现。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组合,使功能深化。譬如,置石与园林建筑相结合,作山石踏跺和蹲配,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建筑物的呆板僵硬,同时也有实用功能。
3.3景观作用
置石可以特置、对置、散置等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营造出和谐的山林景色,缓解城市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另外,置石还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利用空间的变化来造景,更能体现园林的幽深雅致。例如,置石分割水面空间,既不一览无余,又可以丰富水面景观,置石还可以障隔视线,组织空间,增加景深和层次。
4.现代置石理论
4.1石品
现代园林中置石品种相较古代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石品选择原则上以就地取材为宜,具体到某个景点用石,强调石材种类、色彩、纹理等个体美属性的统一。常用石材见表一:
表1.典型石材特点与应用对比
石品名称岩类主要产地特点主要应用类型
湖石石灰岩苏南、浙西、皖南、桂北、滇东、鲁南蚀面凹凸以至穿孔剔透特置、群置、叠山
房山石石灰岩房山蚀面凹凸浅,穿孔小,浑厚散置、叠山、群置
英石石灰岩英德凹凸细碎玲珑叠山、散置、群置
黄石砂岩长江中下流端方浑厚或具纹理叠山、散置
青石砂岩北京节理明显、成棱叠山、散置
宣石石英石宣城凹凸不显、顶面洁白如玉叠山、特置、散置
斧劈石板岩陕南、晋南、晋东、鲁中、赣北、皖南、辽东、吉林板状节理严整散置、群置
石笋含泥结核石灰岩常山、江山整体瘦长、秀丽散置、群置
石蛋砂岩、流纹岩海滩、江河滩浑圆无棱散置、群置
泰山石岩浆岩、变质岩泰安及周边地区浑厚、圆润具纹理特置、散置
人工石材FRP、GRC、CFRC仿天然石材、重量轻、抗性强、组装方便塑石、叠山
4.2现代置石技法
园林艺术是对自然的一种深度模仿,所以在布局置石的时候要遵守自然法则,尽量避免秩序感和机械感,强调错落与变化,这种技法与植物配置的方法也是一致的。
4.2.1平与正在置石过程中,无论是直立还是横卧,也不管石头是圆是方,石头都应该平正,不要出现歪斜的姿态。同时,要将置石破损、污秽的部分隐藏起来,把较好的面呈现出来。
4..2.2曲折变化在置石布局的时候,石头呈线性链接,尤其要注意曲折变化。挑选大小不同,厚薄不一的石头进行组合,平面上看,石头不应该是一条光滑的线条,要或前或后,不成一条直线。从立面上看,石头也是高低不平的,如果石头大小高矮一致,可用叠加之法,叠加的时候注意下面做底的石头比旁边的稍微矮些。
4.2.3疏密变化疏密变化在置石中尤其重要,只要不是孤植的石头,就要注意与其它石头之间的位置关系,要疏密结合,不要出现平接或是全部散点的情况。
4.2.4大小搭配大小搭配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注意的,无论是驳岸还是散置的石头,由变化产生美感,这变化体现在体量、高低、前后等方面。通过大小的搭配可以呈现错落有致的无序感,更接近自然的真实状态。
4.2.5与其他元素组合置石可与建筑、水、植物的组合,其技法不外乎就是之上几条,但是组合时必须与各元素相协调,主次有别。
5.现代园林中置石的应用特点
5.1虚实相接
古典园林强调的是“超然避世”,所以在置石布局时多为幽静、闲适、古雅、淡泊的山水隐居内容服务。而当今社会所需的现代化导致了现代艺术的创作成为时代的主潮。假山的意境也不可避免的朝着多元、并存、变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园林中的置石,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写意手法,表现意境和神韵,还惯用写实的手法,对置石的体态、轮廓等进行精心的布置,着意表现新时代的园林精神和面貌。
5.2创新变化
园林中的置石是一种造型艺术,其造型和风格的不断地在丰富、变化是其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现代园林里出现了许多传统园林中所没有过的造型,它们简洁的造型、概括的轮廓、细致自然的纹理以及适宜的尺度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更加协调,更能与现代风格的园林空间融为一体。
5.3空间多样
在现代园林中置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空间中,或单独设置成景,或与其他元素共同造景。这种随机的组合使得置石艺术的局限越来越小,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在了屋顶花园、室内庭院、城市广场等多种园林空间,表现出了其较强的造型能力。
5.4现代工艺的介入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人工岩也逐渐研制成功,诸如玻璃纤维强化塑胶(FRP)、玻璃纤维强化水泥(GRC)、碳纤维强化水泥(CFRC),并应用于园林置石的创造[4]。这些人工岩具有天然山石的纹理、质感与色彩,结合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创作精致细腻的山石景观,在塑造体量巨大、气势恢宏的山水景观中尤其表现出极强的优势。
6.现代园林置石艺术存在的问题
现代园林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人们理念的变化,更是现代工艺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现代园林置石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集成了古典园林的置石方略,而且还创造了独特新颖的时代风格,建造了众多名品,但也有一些作品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自然神韵,布局随意,对整体设计的审美把握不足;二是对名石、奇石的盲目追求[5],为了实现所谓的壮景不顾环境的要求,导致破坏了园林的统一性,丧失了景观的主次秩序和层次感。三是不恰当的人工痕迹明显,显得矫揉造作,破坏了置石古朴的自然之美。四是与环境失调,包括对体量和色泽的选择不当,导致与立地环境的脱钩,显得突兀而不自然。五是对石品的人文作用的挖掘不够,如果置石失去了人文情怀,其创造的景观必然失趣不少。
参考文献:
[1]吴磊,孙春红.现代景观置石的造景技艺探究.安徽农业科学[J].2013,(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3]孙中华,魏薇.园林景观中置石的研究.科技信息[J].2009,(1)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4
该文从对立统一和变化相生两方面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周易》辩证思维的影响,即重视表现对立因素的统一及景观层次的丰富变化。相信对于改善当今发达的物质文明之下荒芜贫脊的精神生活和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易辩证思想古典园林
园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空间形态的塑造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要素的组合中,常显露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并在无穷深远的空间感中使这些矛盾得到统一。这种空间处理手段反映了中国人一贯的辩证思维。究其源头是《周易》辩证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一、对立统一
1.周易阴阳对立统一之道
《周易》的卦象是由相反相成的阴爻和阳爻两个爻画构成的。由三画的爻组成八卦,又由六画的爻组成八八之数的六十四卦。其中除乾坤两卦外其余所有的卦象都包含了阴阳两种爻画。这种阴阳爻画同处一个卦体的现象是古人对客观事物“阴阳相抱”的认识和反映,因此阴爻和阳爻也是人们对天地万物都有阴有阳的认识的产物。《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即认为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阴阳变化规律是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一个最普遍规律。《周易》由此将“阴”、“阳”这两个概念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并赋予它们异常广泛的意义。
2.古典园林的对立统一现象
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着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如曲与直、大与小、浓与淡等等,本文对空间组织中几种最典型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论证。
①藏与露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组织以含蓄为佳,总是欲显先隐。所谓藏即指视线所不能及,露则为视线未被遮隔的通透之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物藏与露关系处理的常用手法是用花草树木或山石作为某一景点的屏障,使景物或藏于绿丛中、露于树梢之间,或埋于堆石之中、半显于山石之上。如苏州环秀山庄,原是位于宅后的小园,仅一屋一亭,若坦露于外,必索然无味,但由于山石鳞峋,乔木参天,特别是藏建筑、亭台于山石、树梢之后,从而产生幽遂深远之感。再如苏州狮子林中的卧云室,是一幢体量高大的楼阁建筑,若屹立于四周空旷之平地之上,则令人肃然起敬。但它却藏于石林丛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仅楼之一角从缝隙或枝梢中显露于外,有暗示的作用,同时增加了空间景深。
②疏与密
疏与密本身是一对矛盾,但中国古典园林均毫无例外地遵循了疏密相间的原则,在整体上使二者得到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的疏密关系,主要体现在园林空间景观要素,如建筑、山石、水体等的位置及它们总量的集合程度。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排列以散点式布局为特点,因而更需要强调空间的疏密节奏,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序中产生节奏感。如苏州拙政园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拙政园的空间布局中,建筑、山石、水体等随势而筑,星星点点疏密有致,空间整体形态丰满,随步移景逐层展开;而环秀山庄的空间立意则很像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北面“房山”、“补秋山房”和“问泉亭”鳞次栉比而又与体量巨大的假山组合在一起,可谓密不透风,而园中和园南只有“四面厅”和“有谷堂”,形式单纯,且地势平坦,视线的激越和舒缓节奏明显。
③虚与实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是变动不居的,而变幻无常的世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虚与实这对互补共存的矛盾关系也是园林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这可以用刘熙载《艺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按实构象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实辩证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就造园要素而言,例如山与水,山表现为实而水表现为虚。因为山厚重而凝炼,水明澈而轻灵。当山环水抱,则水清澈而致远,山石凝重而幽静的性格就会烘托出实体与虚体相互相生的环境气氛。总的说来,园林中的实体主要是建筑、林木等等,而虚体主要是光影、声音等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美的园林景观。
二、变化空间
1.周易的变化相生之道
《周易》卦象反映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然而这种统一不是静态的统一,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统一。据《说文解字》中“易”为古代对蜥蝎的称呼,这种说法符合古代的思维方式。因此,“变易”应是《易》之主要意义,《周易》本身对变化持肯定态度,认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机。
2.古典园林的空间变化
《周易》对变化发展持赞赏态度,也为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源。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艺术的空间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的,这种流动节奏,就是不断变化的空间本身。因为没有变化,就谈不上流动。受这些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特别重视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变化是通过“曲”反映出来的。因此钱溪梅在《履园丛话》中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活,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称佳构。”以私家园林为例,在占地面积不大、空间有限且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的限制下,为达到视觉感受上变化丰富和心理感受上曲长深远的效果,造园家注重以丰富且充满变化的景观表现曲折幽深的空间层次。其中尤以建筑及由建筑周合而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特别是廊,它可长、可短、可折、可曲,极为灵活多变,借它的连接可使简单的单体建筑、墙垣、桥、道路等等组合成极为曲折变化的景观空间。《园冶》中说廊可以“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婉蜒无尽”。廊的曲折不仅意味着流线的曲折,而且也意味着空间的曲折性。如拙政园东部的“柳阴路曲”,是婉蜒于平地的空廊,其曲折的构成既复杂多变,又自然合度,它以垂柳为主要掩映物,在其间透逛穿插。而随着廊的曲折走向,眼前廊轩挂落、半墙坐槛、垂柳叠石以及两侧美景的组合,都在不断变换画面,给人以移步换景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享受。
除了用廊造成曲折变化的空间外,有些古典园林还用建筑的穿插交错形成变化的空间,即曲室,顾名思义,它是弯曲变化的室内空间。曲室的佳例,莫过于留园东部,它借助于短廊把厅、馆、轩、所串连在一起,令人不知所向,妙趣无穷。此外,构成苏州园林空间的其它因素,如山石、洞壑、水、驳岸、路径、桥、墙、垣等等,均力求婉蜒曲折而忌平直规整。这在整体上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迂回曲析的自然空间性状的本质。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5
关键词:中式园林意境;园林景观设计;现代城市
1中式园林意境概述
1.1关于园林意境
我国园林的发展可以说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主要是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园林的深远意境,实现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统一,进而形成意境。因此,我国园林自古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美称。园林意境的发展,源于我国传统文艺思潮方向的转变即开始崇尚自然。
1.2我国传统文化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1.2.1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形成导致了我国人的艺术心境转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的园林设计开始把建筑、山水、植物等有意识的融为一体,基本上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模仿自然美景,然后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提炼,实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尽乎“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1.2.2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道教最初发展以老子的“道”为最高范畴,经庄子的继承发展形成了“道法自然”即“无为”思想;认为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原因就在于它充分的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古典园林开始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再到对潜于自然之中“道”与“理”的探求,形成了以自然仙境为造园题材的园林。
1.2.3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禅宗美学兴起于中唐时期,禅宗思想的引入,成功的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了“意境”。
2几种中式园林意境创造手法
2.1一池三岛,海岛仙山
一池三岛的布置,可以使平淡空旷的水面发生变化,丰富水体空间和景观的层次,立于岛岸,面对碧波,可以产生离尘去俗的感觉;这种蓬岛仙山式的布局一直受到造园者的喜爱。
2.2名山胜景,自然风光
采用移天缩地、兼容并蓄的方式,把名山胜景、自然风光纳于一园之中,以清康熙、乾隆两朝所建的大规模宫苑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圆明园。但摹仿不是抄袭,而是取各景所长。
2.3文化典故,神话传说
园林意境取材于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也较为常见。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上海豫园的鱼乐榭、北京颐和园的知鱼桥、鱼藻轩等均取自文化典故;取材神话传说的如牛郎织女。
2.4比德思想,人化景物。
2.5优秀诗文,诗情画意。
3中式园林意境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3.1与城市建设协调统一
在城市快节奏生活与文化消费影响下,市民对园林的审美,要求简洁、容易识别但影响深刻。这就要求传统中式园林要体现城市的现代感,体现民众的时代化审美要求。
3.2注重场所感与归属感
传统园林意境、场所感和归属感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传统园林体现了主人的心理意境,与环境产生共鸣。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居民心理,尽量满足其归属感和场所感,使带有园林景观的城市真正成为居民心中想要的生活场所,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
3.3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传统园林意境中的“自然”情结,即是今天所说的生态设计理念。我国源于农耕社会,对自然有着崇拜及浓厚的感恩色彩,深深的积淀于民族文化结构中。
3.4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园林的长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思想观念的综合表象,成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映射。中国传统园林中“诗情画意”就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体现。因此,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也要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包含与承载现代社会文明气息;通过特定的空间序列表达城市的文化特色。
4结语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应该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神韵,这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既具有古典意境美,又符合现代品位的优秀园林景观。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要更多的从传统、地域、民族与文化等深层结构来认识、建构新的园林景观和园林环境,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5)
古典园林的概念篇6
一、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观
大自然中的山峦、流水、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部分寺庙园林,如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
古典文人园林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古典文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因此,古典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但我们又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的影响
如果我们说儒家和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营建目的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技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花坛,没有修剪精致的草坪,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种植的花木,三五成丛、散聚自由、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种植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朝揖之势、水有萦绕之情,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甚至在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按山水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格,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古典园林的概念(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微型消防站的培训内容(6篇) 2024-07-07
古典园林的概念(6篇) 2024-07-07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6篇) 202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