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地质灾害方案(6篇)

时间:2024-10-15 来源:

防地质灾害方案篇1

一、2014年全区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分析

我区系丘陵地形,地面起伏大,背斜陡急带岩层倾角大,乡镇和街许多地方起伏较大,岩层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山体滑坡和危石崩塌等地质灾害,就其诱发因素多为降雨量集中、持久或人为活动不当。根据气象部门2014年气候趋势预测:我区2014年总降水量比2012年偏少,与多年同期平均值基本持平,为750mm左右;汛期旱涝交错,有中等强度的夏旱,有一般性的伏旱,干旱比2012年偏重;主要降雨时间为5—9月,预计5月份降雨量60-80mm、6月份降雨量180-220mm、7月份降雨量140-160mm、8月份降雨量220-260mm、9月份降雨量70-90mm。上述5个月为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时段。

二、2014年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一)重点防御区域

1.黄桷坡断裂带:

2.河谷岸边陡坡带:

3.岩层稳定差易滑坡地带:

(二)重点防灾点

2014年汛前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出的3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重点防御时间

1.春、秋绵雨期。绵雨季节,雨水长期浸润岩土或沿岩石裂隙渗透,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和岩石垮塌。

2.夏季暴雨期。山洪和洪水暴发,容易造成河岸陡岩垮塌危岩危石滑坡、坠落。

三、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钟向林同志兼任,各乡镇、街道及区级相关部门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充实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构筑区、乡(街道)、村(社区)防灾网络体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防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区发改局

(1)负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对选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2.区教育局

(1)组织排查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威胁学校安全的地质(隐患)点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2)负责督促各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普及中小学生地质灾害防范知识。

3.区财政局

(1)负责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勘查设计和工程治理等。

(2)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区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

(1)负责对因建设而形成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高坡、陡崖进行监督管理。

(2)组织开展因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监测。

(3)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排危方案并监督实施,负责组织开展相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4)指导监督相关房屋开发、建设单位在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开展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评估、核实、统计因地质灾害引发的危房情况。

5.区交通运输局

(1)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负责全区县道及以上公路沿线及两侧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落实险情排查、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检查与维护危险路段安全标志,督促公路部门有关单位加强巡查排查,及时发现公路安全隐患,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2)督促因公路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督促业主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6.区水务局

(1)及时向区政府、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提供汛情、水情、雨情等实时信息,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2)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调查和汛期地质灾害检查;负责对水库周边、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发现隐患或险情时,应及时落实监测、巡查,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3)组织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专项治理。督促因水利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督促业主落实险情巡查、监测、预警预报等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7.区安监局

督促矿山企业安全开采、科学堆放尾矿,防止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落实安全防范责任人和措施。

8.区国土资源局

(1)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2)组织编写区本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实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组织相关部门在汛期期间进行地质灾害汛期检查,指导、监督做好汛期内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工作。

(4)对较大级地质灾害(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组织专家和专业单位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方案。

(5)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

(6)指导群测群防,组织监测员的培训,核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界定地质灾害治理责任。

9.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1)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健全乡(街道)、村(社区)、组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

(2)组织基层群众及相关单位认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定期检查和监测管理工作,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设立警示牌,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按速报制度规定程序上报,并迅速撤离可能遭受灾害的人员和重要物资。

(3)负责编制辖区内已确认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单独防灾预案,并安排专人定点、定时监测记录,按时报告。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监测责任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由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对危险区内的群众宣传避险常识,告之报警信号、受灾时撤离路线、疏散顺序和避险安置点,并向当地群众公示。

(4)临灾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组织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助的部署和协调工作,组织受灾群众的避险安置和搬迁工作。

(5)负责治理辖区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6)负责辖区内灾情、隐患点的统计和上报。

(7)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10.其它各有关部门:

(1)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服从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

(3)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者险情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应急工作。

(二)强化措施,确保安全

1.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各乡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编制完善本辖区、本部门的防灾预案,建立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要严格执行灾情速报制度。

防地质灾害方案篇2

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部门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预防和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针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特点,我区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积极主动地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汛前、汛中、汛后的不间断巡查和排查,特别是抓好强降雨后检查管理力度,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要求,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两卡”发放等各项制度的落实。由于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在强降雨多、闪电雷击频繁等恶劣天气下,辖区内没有发生一起地质灾害事故,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二、年度辖区内地质灾害趋势及防治措施

我区局部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致灾地质条件已经具备,在汛期降水量较大以及其他人为工程活动诱发条件下,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我区正常年份雨季于6月中、下旬开始,9月底结束,其间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据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记录,汛期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为主。

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如下:

(一)山西侧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

山西侧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位于山西北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0—15米,长约250米,由冲积物组成。山体由于开山修路,对边坡进行过切坡,但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随着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有掉块现象。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道路及车辆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街道办事处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对崩塌体进行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崩塌体滑落路线上采取建立挡土墙、植树造林或建立缓冲坡等措施,以消减崩塌体势能;

五是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如遇险情及时通知受威胁居民进行避让。

(二)山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1.山中部危岩于山的中部,公路的南侧边坡,山坡坡度为80—85度,局部呈“倒坡”,潜在崩塌体高约5—6米,宽约2—3米,厚约2米,体积约为30—36立方米。受人工开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危岩体坡顶裂隙发育,呈水平、垂直分布,部分危岩基本脱离母体,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道路上的行人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街道办事处

2.山西坡不稳定边坡,位于水利局宿舍东侧山西坡,山坡坡度约为75-80度,局部可达85度,不稳定边坡高20-22米,长约77米。受人工开挖、风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部分危岩基本脱离母体,破碎严重,在降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小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区域内建设单位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堵塞滑坡裂缝,在后缘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沿裂缝下渗;

五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六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三)坡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坡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位于中井村南侧,山公园对面。山体由于开山修路,对边坡进行过切坡,使两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0—15米,岩层岩性主要为厚层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受地质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岩石破碎,因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随着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有掉块现象,存在失稳可能,对道路及车辆人员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工业区管委会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四)山北坡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

山北坡人工削坡位于山西北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5-20米,最高约25米,长约200余米。区域前期曾开展过破损山体治理工程,近期受人工开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边坡坡面上形成高陡边坡,坡顶裂隙发育,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施工人员及车辆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对崩塌体进行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五)山人工削坡及渣土堆坡

山的中西部、西部、西南部(政法学院内),存在三处安全隐患点:

1.山的中西部,危岩于山坡中部,山坡坡度约为60-70度,危岩体体积约为20-30立方米。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危岩体坡顶裂隙发育,裂缝宽度0.005-0.02米,在降雨作用下,坡体前缘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操场上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山的西部,由于长时间堆放建筑垃圾,形成巨大渣土山,堆体坡度约为70-75度,坡高5-10米,长约为400米。坡面无排水设施,坡体外侧主要在土质边坡上修建了毛石挡土墙,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局部毛石挡土墙已出现破损及开裂,在降雨及震动影响下,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山的西南部,边坡由人工切坡修建而成,坡体坡度约为65-70度,局部可达75度,坡高3-5米,长约为198.5米。边坡主要由基岩及其风化层组成,坡面无排水设施。由于未对坡面及坡顶进行有效的处理及处理不到位,坡面危岩分布,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省政法学院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六)采空塌陷地质灾害

废弃矿井,由于铁矿开采后,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造成山体出现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现该处废弃矿井已多次出现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形成的崩塌体立面高约35-40米,长约50-60米,陡崖上部还存在贯穿东西方向裂隙,且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崩塌体前缘堆积崩塌物,体积约600-800立方米,崩塌巨石呈方形,最长约3米,宽约2米,厚约2.5米。在崩塌体的前部分有6处2层楼房,人口约12人,崩塌物距对楼房仅5米,对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龙洞街道办事处

防治措施:

一是设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警示牌;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发现险情、灾情及时上报;

三是对小型崩塌、滑坡体实施人工排险;

四是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制定好撤离计划。

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辖区地质灾害实际状况,制定《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同时对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会同相关部门,拟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条件的组织进行一次应急预案演练,以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若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到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处理,同时做好险情、灾情上报工作。

(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在乡镇国土资源所推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抓好“五到位”工作,即:

(1)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

(2)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

(4)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5)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到位。

(三)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灾害速报制度,保证防灾信息畅通。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落实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24小时值班等制度。对辖区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地段,要指派专人监测,汛期各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值班人员要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重要岗位实行主副制度,并切实安排好节假日应急准备工作,确保有足够的应急力量随时启动应急预案。如遇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迅速报告,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调查,及时主动地向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在区政府统一指挥下,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认证负责地进行应急处理。同时,进一步做好“两卡”的填制和补发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真正明白怎样防灾、如何避险。

(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加强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跟踪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因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有关单位要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责任落实到人,组织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五)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消除隐患;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防治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算、自然条件不适宜居住的,应实施受威胁人员搬迁避让。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处于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委托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未做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项目,政府将不予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此外,建设单位要对建设项目周围破损山体和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周围破损山体整治方案,治理破损山体,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建设活动中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坚决杜绝挖坡建房、修路,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要将各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防地质灾害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各乡镇(场)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应急处置力度,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时间上以汛期为重点,空间上以山区丘陵地区等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为重点,手段上以巡查排查、督促检查、宣传培训演练为重点,努力提高地质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场)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坚持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原则。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

3.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各乡镇(场)政府要加强宣传,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和预报预警体系,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治与理协调统一。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段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易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各乡镇(场)政府把握牧民春、夏、秋季节还草场地段为重点开展隐患点巡查,对已发生或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要逐一编制好防灾预案,防灾责任人及监测预警人员。

二、组织机构

成立防灾工作领导机构。县人民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县长为第一防灾责任人,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成员部门要相互协作,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配合,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的强大合力,提高防灾减灾效果。发生突发地质灾害等紧急情况时,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与职责,积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气象部门负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雨情等气象信息,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农业农村局负责水利工程、水库及其输水管线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及时准确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水情等水文信息;住建局负责城镇及重要建筑设施的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交通局负责国道、省道、县道以及通村路等沿线和道路施工区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确保救灾物资、设备、药品、食品的运输顺畅;发改委、民政局负责加快灾后重建、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等工作;财政局负责为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和防治提供必须的资金保障;地震部门负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准确地震信息;文旅局负责旅游区、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负责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的通讯畅通;民政局、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工信局、公安局等部门负责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设置避难场所、灾民安置点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入驻大企业集团、地质勘查单位、新建重大项目、水库和水利设施建设单位、矿山企业单位等按本方案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经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三、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及概况

我县其地势,南高北低,为山区、丘陵,中部为倾斜平原,北部为冲积平原。境内群山叠嶂,沟谷密布,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年降雨分布极为不均,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我县共有各类地质灾害144处,主要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中滑坡51处,崩塌80处,泥石流5条,地面塌陷8处。

四、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县年降水量较往年正常偏多,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区域性暴雨天气出现次数较常年偏多,且多雷雨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易形成灾害,需高度提防。全县各级各部门和防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提前做好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救灾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学校、集市和单位等重点人群密集区域的救灾防范工作,制定好应急预案,落实好监测人员,确定好撤离路线,组建好抢险队伍,储备好救灾物资,随时做好备战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损失。同时要特别注意10~11月,防范异常强降雨及区域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

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

1.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沟谷两侧及陡峻的斜坡上,海拔多在1000—3000米,第四纪覆盖较厚,冲沟大多呈南北走向,滑坡多分布在冲沟、林场公路、牧道等地的东西两侧,坡度在25-40度,斜坡相对高度100-300米,属于重点(次重点)防治的中易发区。以上区域主要是牧民集中居住的春、秋牧场和夏草场,在时间上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和融雪汛期,特别是在3月—10月份期间,易突发滑坡继而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破坏草场和牧道,危害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崩塌、崩塌多为基岩崩塌,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区基岩的陡崖地段,坡度多数大于45度,高度大于20米,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崖处,坡体稳定性差,因人为工程爆破或自然风化等形成的裂隙较为发育,岩体较为破碎,部分岩块处于临空、半临空状态,多为倾倒式崩塌,属于重点(次重点)防治的中易发区。以上区域破坏道路,威胁交通运输、人员、牲畜、设备。

其次分布于大河灌区两侧局部地段,对引水渠道有破坏作用,属于一般防治的不易发区。该区域威胁岸上部分居民及房屋、财产安全。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位于煤矿区,境内地面塌陷多为煤矿采空区冒顶形成地面塌陷,由于采煤,地下煤层被大面积采空后使煤层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稳定性被破坏,随之产生弯曲变形,并在降水浸渗作用下,导致地表岩土塌陷,形成地面塌陷坑洞,属于重点防治的中易发区。以上区域破坏地表形态、植被,危害居民安全及工程设施,危害矿山安全生产。

4.泥石流:境内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在几大沟谷中,在中高山区的发育程度较低,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县城各条水系河滩冲沟等地。沟谷大多无常年性水流,有少数常年性水流,流量不大。沟谷形态在平面上呈直线状,上游呈树梢状窄浅,相对高度小于100米;中下游宽深100-300米;沟口无堆积扇。沟谷横断面呈U型,沟谷较宽,沟道纵坡小,在5-10﹪之间;沟谷两侧虽然斜坡较陡且发育有黄土状亚砂石滑坡,松散移动,规模较小,有少数小型滑坡的滑体堵塞在沟床内,滑体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由于沟内植被覆盖较好,暴雨不易汇集形成洪水,加上沟道纵坡小,沟内松散碎屑物质的启动条件不足,不易形成泥石流。冲沟沟口发生的泥石流,会破坏道路,威胁交通运输,人员、牲畜、房屋等,属于重点防治的中易发区。

5.群测群防重点隐患点

(1)S237省道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该路段内共有滑坡3处【010017(中型)010018(小型)--010019(中型)】、崩塌出18处【020005-020008,020058-020071,小型】威胁着过往行人、车辆、牧畜。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汛期(4-9),相关责任单位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发现险情,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在地质灾害隐患易发路段设立醒目的警戒牌,提示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路段(所需防护斜坡和岩石上)安装防护网。对局部不稳定的危石、破碎岩体进行清除、削坡,有险情发生的前兆时,由监测员通知人员、牲畜及时搬迁撤离。加强联系,信息共享。

责任单位:

(2)乡森林公园检查站山区林场管护所上段1.5公里处滑坡隐患。沟谷西坡,有一处极不稳定的残存滑坡形成“圈椅形”,主要成分为黄土状亚砂石,结构松散,在汛期随时危及转场牧民及游客人员的安全通行。产生地质灾害的诱发原因与降水、融雪和地震有关。防治措施:由山区林场负责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在主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尺,每日进行监测1次,雨季加密监测认真记录检测数据,当发现有险情时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通知附近所有人员及时撤离到预先规定的安全地,同时立即封闭该路段,禁止人员、车辆的通行,并上报有关单位采取防灾措施。

责任单位:

(3)东坡滑坡群隐患。该滑坡群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山坡纵坡度大,常年有水且融雪期和汛期流速快、流量大,一旦整体突发滑坡继而发生泥石流,易堵塞泄洪沟,形成堰塞湖,将严重危害到下游村庄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防治措施:由坎乡人民政府密切注意该滑坡群动向,定期监测,汛期、雨季做好预警预报及人员撤离工作。

责任单位:

(4)煤矿地面塌陷坑分布面积约700平方米,大小塌陷坑共计15-20个,可见深度一般在10-15米,塌陷坑基本呈圆形,呈长列式排布,坑口直径最小约4米,最大达8米,伴生裂缝形态呈弧形东西向展布,最大宽度0.4米,可见深度0.6米,表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砂砾石,下伏侏罗系西山窑组(J2X)砂岩。该矿对这些塌陷坑均未做任何治理和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的威胁,特别是原腾达煤矿(现已关闭)地面塌陷。主斜井向西南方向延伸的采空区地表已出露多处裂缝和规则不一的大小坑,与通往该镇努拉洪村的道路连成一片,对过往人员及车辆构成威胁。产生地质灾害的诱发原因与降水有关。防治措施:责任单位为镇人民政府在地面塌陷区树立警示牌,将塌陷区封闭,提醒矿区生产人员及过往牧民注意安全,避让为主,人员牲畜不要在地面塌陷区段停留。

责任单位:

(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县自然资源局做好全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乡镇(场)要根据乡镇(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以及降雨、洪水等趋势预报,及时编制并公示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分布、危害预测、重点防范期、人员避险转移路线、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措施及监测预防责任人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时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监测防范责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应急管理局、气象局、农业农村局、交通局、林业和草原局、供电公司、住建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协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2.加强地质隐患点巡查、监测工作。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每年汛期(4-9月)是地质灾害易发期,县自然资源部门要适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各成员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开展责任范围内的地灾隐患巡查,落实监测责任人。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隐患体变化情况、动植物异常情况、地下水变化等情况。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乡村为主、预警到户”的群测群防体系,采取汛期巡查与常规监测相结合、专业单位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与汛期连续降雨时加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监测责任,由各乡镇(场)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组织负责落实;危及公路、水利、林草、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监测,其它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主体负责监测。

3.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各乡镇、各机关单位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前完成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抢撤方案”,确保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户,逐点落实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实现“两卡”和“预案”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要在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区段设立警示标志,禁止受威胁对象进入危险区,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县自然资源局和县气象局,要在汛期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进一步实施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及时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

4.加强工程管理。各乡镇场和建设规划部门首先要加强农村村民开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和建房规划管理,特别是移民搬迁安置点的管理,切实做好建房选址,避开地质灾害隐患,明确开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各乡镇(场)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二是对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采取力所能及的治理措施:如填埋拉张裂缝,在滑坡体上种草还林、人工开挖排水沟,在滑坡体下部砌护挡墙、加大支撑力等措施,减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加强集镇规划、移民搬迁小区、建设项目、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鉴定,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5.加大隐患点移民搬迁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的移民搬迁。各乡镇(场)对辖区内的隐患点认真搞好排查摸底,对那些采取治理措施确实无法消除隐患的,应有计划的进行移民搬迁,减少灾害隐患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6.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灾自救能力。各乡镇(场)人民政府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逐级建立健全防灾责任制,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同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县级、乡级、村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现场的抢险救灾应急处置,达到全面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的目的。各乡镇(场)至少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防地质灾害方案篇4

本方案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年度,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种制度健全,市政府印发了《市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政办〔〕102号),方案中确定地质灾害隐患区(点)有45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各县(市)根据本地情况,在县(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明确了各自辖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治重点区域。我市各地质防治职能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市级防治方案确定的45处重点区域建立起了群测群防网络。市政府将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分级,一级点5个,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为防范第一责任人,二级点10个,由市直机关各局委主要领导为防范第一责任人,三级点29个,由所在地的县(市)政府主管县(市)长为防范第一责任人。

年,我市强降雨偏多,分别于7月3日、7月19日、7月23日连续遭受三次特大暴雨袭击,全县范围受灾,其中白河乡受灾最为严重,诱发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栾川县在7月24日也遭受大暴雨袭击,发生多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其他县(市)也有不同程度崩塌,滑坡等灾害发生。

二、年度我市地质灾害基本形势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状况,依据历年来气候因素,确定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及矿区,在时间上多发生在主汛期(7、8、9三个月份)。我市地质灾害隐患区分布的区域性较强:南部山区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北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宁—的黄土丘陵地区由于侵蚀强烈,雨季常发生地裂缝、黄土滑坡、崩塌等综合类型的地质灾害。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人类的工程活动常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直接诱因,矿山开发、工程开挖等常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栾川、、汝阳、宁是我市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暴雨是多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其又以6到9月份较为集中,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6、7、8、9四个月。

结合我市的地质灾害区划与调查结果,确定我市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

三、年我市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基本特征及威胁对象

根据我市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结合年7月3日、7月19日、7月23日我市连续遭受三次特大暴雨袭击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各县(市)上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情况,我市确定了年地质灾害主要防治点。

同时,我市仍存在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如等矿山集中县区因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县的公路沿线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因开挖、削坡等活动造成边坡失稳,破坏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灾害,各有关部门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今年防灾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突发性,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起领导责任。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同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保护当地的地质环境,坚决制止破坏地质环境、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起政府负总责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并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措施。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要完善落实本地区、各部门的汛期值班制度、灾害防治巡查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对本方案中所确定的及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逐个制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逐级签定防治责任书,将监测与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数量大、分布广的地质灾害,采取群测群防的方法进行监测、防治。在地质灾害易发点要设立地质灾害警示牌,要做好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工作,及时把“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

(三)预防为主,健全制度。各地要立足长远,在完成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汛期到来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的现状,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调查摸底,逐点登记建卡,提出防范措施,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要编制出应急预案。

(四)加强宣传,全民参与。各地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宣传,尽早行动,全面贯彻落实。要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开展减灾防灾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对广大群众开展“四应知、四应会”专题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防灾避险能力。

(五)落实报告制度,提高应急能力。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要求,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各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加强防灾措施落实的同时,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上报当地政府和上级领导部门,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赴现场进行抢险救灾。

五、市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体系

防地质灾害方案篇5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水文气象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北部、东北部的山区,其中*镇、*镇、*乡、*镇、*镇、*乡比较发育,*镇、*街道、*街道、*街道、*镇有少量地质灾害点,而*镇、*族乡、*街道、*街道、*街道地形地貌总体地平开阔,未发现地质灾害点。

根据新一轮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统计,我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其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大类。其中,滑坡17处,占32.08%;崩塌18处,占33.96%;泥石流17处,占32.08%;地面塌陷1处(*镇周村煤矿采空区),占1.88%。5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人群1017户,3204人;威胁资产4382.26万元。

二、2009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属于气象灾害中等偏重年份。降水量总体接近常年,略偏多,空间分布不均。梅汛期有短期强降水,可能引起局部洪涝灾害;台汛期,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接近常年或略偏多,预计有3次以上台风影响。预测我市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4~6月梅汛期与7~9月台汛期,市内大部分山区梅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比常年偏多概率大,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略高于去年。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多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连续降雨时,易诱发以山区风化残坡积土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山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局部暴雨时,极易诱发山区洪水型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和矿山尾矿库、矿山废渣和公路弃渣堆放点泥石流灾害。特别是高易发、危害性大的泥石流隐患沟,要严格按防灾避险方案落实相应防范措施。

三、今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镇太平桥上新屋潜在滑坡、*镇梅坑村梅坑泥石流、*镇梅坑村溪水沟泥石流、*乡西山寺——山口泥石流、*乡西山寺鸟巢岩大平头泥石流、*乡山门村山门泥石流等6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的防治重点。位于市区西北部朱家和*街道境内百步岩—垷坦、北部*乡境内岗岭下、中南部*乡境内山口村—西山寺等3处高易发区及朱家、董宅—横坑、凌塘、下陈、姚郎—穆澄源、里徐—大源等6处中易发区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对危害程度虽然为一般级(威胁人口在10人以下,受威胁资产小于100万),但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点要加强巡查。在汛期雨季期间,要落实监测人和监测措施,加强监测,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如有人员受到威胁的,参照重点隐患点的要求落实防灾措施,并编制应急预案。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交通、水务、建设、旅游、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镇乡、街道要切实加强领导,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灾隐患点进行认真检查,逐项落实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要定人、定点、定时做好具体灾害点的监测工作。同时要健全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并责任到人。

2、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水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黑板、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科普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隐患点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要继续加强对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师生的防灾意识。

3、加强巡查,做好预防。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在汛期来临前组织一次巡查,并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点防灾预案。预案中要明确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威胁对象、范围、监测、预防责任人,确定应急机构、抢险救援人员和应急物质的各项准备、预警信号、应急通讯保障以及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等应急行动方案。

4、做好应急救灾抢险工作。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防地质灾害方案篇6

一、全县地质灾害情况

我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的中段,南潦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三面环山,西高东低,西北县界附近多V形山谷,山峰挺拔尖锐,山坡陡峻,花岗岩分布区山谷为V—U形,山峰浑圆,斜坡较长,残坡积层厚度随山坡坡度和岩石时代的不同变化较大。县境内花岗岩分布区是主要的人口居住和耕种区,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九岭山脉中南麓受甘坊—靖安大段与安*盆地两域浅沉积岩石的自然风化及充沛集中雨水长期渗泡冲刷等影响,也易诱发地质灾害。目前,全县有地质灾害点278个、隐患点1*个。按规模等级分:大型点未见、中型点32个、小型点352个;按危险程度分:重大级4个、较大级80个、一般级300个;按预警级别分:省级4个、县级80个、乡级300个。

各乡镇地质灾害概况及危险点见附件一、附件二。除表中所列重点地质灾害点应重点防治外,汛期还应监测以下12个防护区地段:

1、*办事处上安村

2、*办事处桐木村

3、*乡蕉园村—九仙村—坑头村(三村还是泥石流易发区)

4、*乡官田村

5、*乡黄石村—上富镇黄沙坪村新修公路高陡边坡

6、上富镇九溪村—白源村—蛟湖村—东坑村

7、仰山乡香坪村一组

8、仰山乡段上村

9*镇店前村—兰田村—布稻村(该范围地质灾害点规模较大而且集中,多为自然因素诱发的滑坡)

10、*镇青树窑前

11、*乡港尾村—球庄村

12、*乡仰坪村

二、二0*年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降水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水文部门对今年1—3月降雨量的分析,预测4—7月降雨量为750毫米—850毫米,部分地区将发生洪涝。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受春季和雨期的影响,预计今年地质灾害发生范围和强度将比去年情况更严峻,预测诱发的地质灾害将产生严重的山洪暴发导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地务必高度警惕,重视防治。

三、防灾方案

(一)各地要及时调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点进行检查。核实危险区和危险点的位置、类型、规模、成因及危害等情况。要认真做好防治规划,根据调查情况和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好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划定重点防护区和重点灾害点、危险点,并进行公示,提出防治措施,落实责任,填好“明白卡”。

(二)监视监测与汛期应急调查

1、重点灾害点防护区段,由所有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测,明确各危险点防护段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现场监测人员,记录现场监测数据和险情变化。

2、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重点防护区段巡视检查,汛期必须每天将辖区内情况向县地质灾害防治办汇报一次,发现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

3、做好汛期应急调查,应急调查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进行,县国土资源局对汛期各乡镇发现的异常情况,在接到速报信息后,必须及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提出应急处理意见。对小(一)型或危害较大级以上的,可提请市国土资源局派员协助调查。

(三)预防、预报、预警

1、地质灾害危害点应坚持保护植被、夯填裂缝、开沟排水、水改旱作。要加强现场监视,凡有条件避让的,要尽快落实避让措施。暂不具备条件治理的,要采取简易应急工程措施,进行防范,以遏止减缓险情。

2、险情分三级预报。一般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没有明显异变;异变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有扩大,异变加剧;临界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异变明显,异变加快或存在其他险情。

3、对异变级、临界级预报点,将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域、规模、重要性及危害性,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预警,并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预警分三级:一级预警由市或省政府划定危险区告示;二级预警由县政府划定危险区告示;三级预警由乡镇政府划定危险区告示。

四、防治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乡、村、组三级要及时调整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分片包点,落实责任制,定期巡回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报。要把监测工作落实到村、组、以及受威胁的村民,将“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要健全各级监测网络,确定网络监测负责人、现场监测人、联系人,将监测结果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坚持“四定”、“三到”制度。在每个灾害点上,要坚持“四定”,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定任务。在汛期要做到“三到”,即领导到职、人员到岗、工作到位。要日夜监测,定期检查,重点要对隐患点进行排查,力求无人员伤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落实经费和抗灾抢险物资。各乡镇要尽快落实抗灾抢险的物资准备,保障调查、监测、预报、抢险、救灾所需的交通、通信物资等,解决必需的防治工作经费,确保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进行。同时要成立抢险小分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防地质灾害方案(6篇) 】相关文章:

小型超市店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10-10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科研创新的方法(6篇) 2024-10-15

防地质灾害方案(6篇) 2024-10-15

防地震安全演练方案(6篇)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