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6篇)

时间:2024-11-03 来源: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窒息;新生儿;复苏术;评价

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产儿科常用技术,对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伤残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产儿科医护人员必备技能。为了让产儿科医护人员均能熟练掌握新生儿的复苏技能,于2011年1月开始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实施新生儿的窒息复苏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系统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与临床实践,并进行了制度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产儿科全体医护人员。

1.2培训方法采取分批次培训,每科室将人员分成12批次,一年度轮训完成,每批次6-8人,每次培训时间为5天,每月1次。培训前评估半天(理论试卷),理论培训1天半,模型操作半天,实体操作(尸体)半天,临床带教1天,考核1天(理论半天,操作半天),考试考核双合格者转下一年度常规培训,不合格(包括一门理论和操作的其中一项)转入下批次继续培训直至双合格。

1.3临床实践每组复苏人员(常规复苏人员1医1护,高危复苏人员2医1护,其中有二线复苏员1名)在完成复苏后填写复苏记录单,说明高危因素,Apger评分,复苏方法,是否成功,失败原因等,现场复苏时由科教科与技术小组成员共同考评,临床复苏不合格者进入下批次针对性培训,并行单项考核。

1.4评价体系

1.4.1评价指标复苏程序的完整与正确性,各分解步骤的时间

1.4.2评价标准新生儿窒息的快速评估(时间小于10秒、大于10秒),内容完全正确,时间在10秒内合格;一般处理(时间小于20秒、大于2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20秒内合格;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时间小于30秒、大于3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30秒内合格;气管插管(时间30秒、大于3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30秒内合格;其他复苏处理(时间30秒、大于3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30秒内合格。上述五类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为复苏不合格。

1.4.3评价环节培训前,理论培训后,操作培训后,临床实践中。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士对新生儿复苏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培训前后,分别对护理人员进行了按新生儿复苏步骤的问卷考核,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产儿科护士在新生儿窒息临床复苏过程中的考核情况分析新生儿复苏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考核双通过者的产儿科护理人员,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在医师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医疗活动。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新生儿复苏中表现出临床与培训的差别,合格率下降,见表2。

2.3培训前后医院新生儿窒息及复苏结局对比分析培训前一年度与后一年度比较,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下降,见表3。

3讨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医护工作者进行窒息复苏的技术水平,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卫生部妇幼司要求在5-8年内达到600个城市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窒息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卫生工作人员的目标[1]。产儿科工作人员全部掌握新生儿复苏技能为降低新生儿死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随着优生优育的开展、产房建设的加强及产科专业技术的越来越提高,新生儿窒息的防治技术也越来越被重视。更因复苏方法的不断进展,产、儿科复苏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次以上的培训,以巩固复苏技能,更新复苏知识和方法。护士在过去的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只是充当配角,没有发挥医疗主角作用,本研究专项培训快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医疗主角地位,能让一部分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充当主角。

培训方法的实用性是提高复苏技能的关键。有研究显示复苏技能的提高与培训方式有很大关系[2]。另外,在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复苏知识掌握的百分率显著上升的背后,也隐藏着不足。培训与临床实践仍有距离,虽然在培训时人人合格,但仍然约有一部分学员因临床经验积累不够和心理上的压力(毕竟人命关天)导致复苏不合格。因此,不仅仅是实行临床实践评价制度,对复苏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考核成员同他们一道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失败原因,进入下批次针对性培训,并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这种复训往往因体会深刻,意愿强烈,效果十分显著。而且对一次临床实践评价考核通过者,也要进行临床实践跟踪评价,在科主任和上级医生的主持下进行三次以上的临床实践评价考核。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窒息儿死亡率为无窒息死亡率的45倍[3]。本研究培训年度的前后一年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窒息复苏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毛新梅,王青敏,王巧玲.宁夏19家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及人员培训现状调查[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9):838-839

[2]徐韬,王惠珊,宫丽敏,等.12所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试点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3):154.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护理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胎龄28~40周,体重1000~3500g。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2、抢救与护理方法

新生儿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呼吸不畅,针对这种现象我院主要采用现代化的复苏技术,也被称为新生儿复苏方案,主要包括5个步骤:首先对呼吸道进行清理,确保呼吸道呼吸通畅,即A(Airway,气道);然后着力建立并维持患儿有效的呼吸功能,即B(Breating,呼吸);其次维持患儿正常的血循环,即C(Circulation,循环);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即D(Drug,药物);最后对患儿的复苏过程以及复苏后的情况进行评价与监护。

2.1气道治疗与护理

在新生儿娩出头部后应该将其羊水以及口鼻内的黏液及时挤出,对其进行断脐,然后将新生儿放置在温度适宜的抢救台上,保持头低足高;立刻采用事先准备好的吸引器将其口腔部位的分泌物与羊水吸干净,如果吸出的物质多为胎粪,或者羊水比较黏稠,应该进行气管插管治疗,采用喉镜以及婴儿导管将其羊水、胎粪吸出,确保呼吸道的干净;同时注意新生儿的声门,防止发生吸出物误入食道的现象,将声门正确暴露出来是新生儿插管成功的表现。新生儿呼吸顺畅之后,应该轻拍其足底部位,使其哭泣。

2.2人工呼吸治疗与护理

如果分娩出来的新生儿不能进行自主呼吸,应该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将气囊面的氧浓度保持在80%以上,然后对其进行体外心脏按压,在患儿能够自主呼吸之后,将吸氧浓度适当降低,患儿的心跳正常之后就可以停止吸氧。

2.3药物治疗与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心脏按压以及人工呼吸的基础上,为了使其心跳与自主呼吸尽快恢复,可以按照医嘱采用适量的复苏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采用0.1~0.3ml的1:10000肾上腺素对患儿进行静脉与气管内注射。

2.4复苏后的护理

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在复苏之后,密切观察病情,如血气指标、呼吸、脉搏、尿量、瞳孔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确保抢救成功。同时,因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容易出现缺氧性脑病以及新生儿缺血等严重疾病导致其伤残甚至死亡,所以需专人看护患儿,将患儿放置在保温箱中,将其体温维持在36.5℃左右。

3、结果

50例患儿中除1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外,其余患儿均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下取得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8.0%。

二、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造成新生儿出现窒息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产妇原因、分娩方式原因、胎儿原因。如果产妇的胎盘功能较差就很可能引发新生儿重度窒息。如果分娩方式不当也可能造成新生儿发生窒息,胎头吸引术造成新生儿发生窒息的几率较高。如果胎儿体重较大在分娩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窒息,另外,如果脐带缠绕住胎儿脖子,也容易造成新生儿窒息。临床上一旦发现新生儿窒息,需要立即确定窒息原因,检查胎儿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

本研究对50例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新生儿的窒息时间对其预后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窒息时间越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就越严重。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5min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患儿的致残率,确保其生命质量。我院主要采用现代化的复苏技术对50例患儿进行了及时有效地抢救与护理,50例患儿中除1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外,其余患儿均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下取得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8.0%。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目的就是令其复苏,恢复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心率,在早期就及时地令窒息患儿复苏,可以使患儿身体完全康复,晚期复苏的患儿身体器官很可能已经发生严重损害,在复苏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在围产期就要做好评估,做好抢救准备。

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产科危急重症,重度窒息也被称作苍白窒息,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发生休克,出现外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苍白,厥冷,心率不规则,心音缓慢且微弱,无刺激反应,皮肤黏膜反射消失,体软,头颈四肢无力,肌张力降低甚至消失,呼吸不规则甚至无呼吸。主要是由于缺氧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或者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的呼吸循环障碍,是造成新生儿伤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如果对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容易导致其出现智力障碍、心肾功能不健全、行为异常等,严重者会导致患儿死亡。所以,对导致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束语

为探讨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本文对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5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芹,蒋海丽.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4,12:2677.

[2]朱雪梅.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04:353-354.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品管圈;孕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指同一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品管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活动的小组[1-2]。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的改进工作中,对工作流程的改善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总结了开展品管圈前后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1个月(2014年10月)的100例住院产妇作为对照组;品管圈实施后2个月(2015年6月)的100例住院产妇作为观察组,入选条件:①中学以上学历;②初产妇。入选产妇年龄24~30岁,平均年龄27.2岁,孕周37~41w,平均38.4w,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设圈长1名,圈员7名,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3名,平均年龄(35.14±6.12)岁,根据各成员的能力进行合理分工。

1.2.2组织学习圈长组织圈成员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品管改善手法,让圈成员了解品管圈的目的、实施步骤、意义。

1.2.3设立课题经品管圈成员针对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依据问题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为本期活动的主题。

1.2.4现况把握及结果根据临床工作中存在的新生儿护理方面的问题制定新生儿护理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喂养知识、环境知识、日常护理知识及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品管圈活动实施前1个月选择10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住院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新生儿护理知识调查问卷100份,,由专人讲解问卷的填写要求,问卷由产妇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发放者逐项检查,保证无漏填选项[6],回收问卷100份,有效率达100%。结果显示100例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6.5%。

1.2.5原因分析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依据80/20原则,从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柏拉图中可得出宣教不到位及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造成知晓率偏低的主要因素。通过要因确认,确定无明确的宣教流程、护士知识缺乏、无效沟通、责任护士更换频繁、宣教效果不佳是导致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偏低的主要因素。

1.2.6实施对策

1.2.6.1加强护士新生儿理论知识的培训针对科室年轻护士较多的现状,将新生儿护理知识列入科室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以问卷中涉及的内容为主,通过模拟演练及床旁考核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切实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1.2.6.2加强沟通技巧培训由沟通能力较好的护士亲自示范,如何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产妇对新年生儿护理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1.2.6.3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制定新生儿健康宣教路径,分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利于产妇及家属的理解和掌握。

1.2.6.4固定新生儿责任班护士,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保证宣教的连贯性。

1.2.6.5在孕妇学校中增加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培训内容,使孕产妇及家属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为新生儿的照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1.2.6.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除口头宣教外,将新生儿护理知识印制成健康教育手册发给住院产妇,同时利用多媒体视频为产妇及家属演示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使宣教更生动形象,受到产妇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1.2.7对策实施后2个月对观察组100例产妇进行再次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在品管圈实施前后在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住院患者满意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母乳喂养成功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及住院期间满意度情况比较:观察组100例,知晓率78.5%,满意度86.6%。对照组100例知晓率46.5%,满意度96.8%。

2.2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去除因母儿血型不合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观察组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92例,高胆红素血症例数14例,发生率为15.2;对照组90例高胆红素血症例数30例,发生率为33.3%。两组χ2值为8.15,P

2.3无形成果通过在科室内开展品管圈活动,全体圈员的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3讨论

新生儿期是指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28d内这一段时期[2]。通过品管圈活动,明显提高了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及产科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目标达成率高达108%的良好效果。健康宣教内容及方式的改变,切实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照护新生儿的能力。在品管圈活动开展初期,圈成员对品管圈活动的意义不能完全理解,部分成员对品质管理方法感觉陌生,甚至有个别成员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参加,认为是形式主义,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但经过品管圈相关知识的反复学习与培训,并通过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圈成员的质控意识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改善了护理服务品质,建立和谐的护理工作团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这种感受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热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学联,郑芝芬,唐晓英,等.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59-61.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4

综合治疗和护理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我院新生儿科NICU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GER新生儿32例,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和护理。结果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采用综合治疗和护理效果好。结论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应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综合治疗;护理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由于各种局部或全身原因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及其以上部位而产生的上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综合征,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易发生于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发病率可高达80%~85%。反流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90%以上的患儿常表现为呕吐,还可有体重不增、食管炎、食管靡烂或溃疡,表现为不安、激惹、拒食,重者呕血或便血,导致缺铁性贫血。反流物吸入后可有吸入症状:肺部合并症,呛咳、窒息、呼吸暂停、吸入肺炎,并伴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我院新生儿科NICU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GER新生儿32例,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32例GRR新生儿中男22例,女10例,胎龄28~40周,其中早产儿23例,平均出生体重(1550±400)g;足月儿9例,平均出生体重(3200±410)g。22例因呕吐门诊就诊入院,10例因呕吐伴青紫或呼吸不规则由产科转入。发生时间:生后3h~6d,19例;7~20d,13例。每日呕吐次数不等,多在进食后1h内出现,呕吐物中伴咖啡样物者3例,其中吸入性肺炎8例,出现呼吸暂停6例。入院采用洗胃、、抚触、饮食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和护理,26例未再出现呕吐(占81.2%),6例仍有呕吐(占18.8%),症状较前减轻,患儿出院后跟踪随访半年均未再发生吸入性肺炎、呼吸停等并发症,无一例行抗反流外科手术。

2诊断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5min内有3次以上反流者可确诊[1]。

3护理

3.1护理方法适当的是一种简单有效地治疗方法,对防止胃食管反流患儿呕吐、溢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轻症患儿可采取头高脚低斜坡右侧位,即上半身抬高20°~45°,于喂奶后30min或睡眠时,每次30~60min,也可采取双角度,是将患儿头抱于左臂上,面向母亲喂奶时的姿势,此时患儿的身体长轴与水平面的角度及患儿左前斜位的角度均为45°~60°,在喂奶后保持这种30~60min[2];早产儿需入暖箱保暖的患儿应将床头摇起,使床与箱体平面呈15°~20°角斜坡侧卧位;严重者予以俯卧倾斜位治疗,即上半身垫高或床头抬高30°,于哺乳后30min或睡眠时,使患儿面向左侧,双臂屈曲置于头部两侧,每次30~60min。头高俯卧位[3]可明显改善早产儿的消化功能,减少该病的发生,但采取此不利于病情观察和护理操作,故需专人守护。

3.2一般护理及病情观察入院即进行生命体征常规检测,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颜色、意识及呕吐、溢奶、呼吸暂停等情况,并给予有效的处理。注意观察患儿呕吐的次数及返流物的颜色、性质、量,警惕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严重者须禁食。观察患儿皮肤弹性、尿量、体温状况,注意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纠正。

3.3喂养的护理对于伴发窒息及呼吸暂停的患儿应暂禁食。其余患儿应根据个体情况采取个体化喂养方式。宜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一次避免过饱,注意喂养技巧。最好抱起患儿喂养,早产儿宜定时定量喂养,极低体重儿应由1:1奶粉开始逐日逐次增加奶量,最终过渡到全奶直至正常喂养。超低体重儿宜选择鼻饲喂养,鼻饲前应将胃内容物抽出,再缓慢注入奶,避免鼻饲速度过快,量过大。胃肠研究提示[4]胃属容量适应性脏器,如短时间内胃容量急剧增加或受到冲击,胃很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宜发生呕吐。鼻饲时间应在30min左右,鼻饲完毕应观察5min,喂奶后应加强巡视。同时配合非营养性吸吮5~10min/次,每3~4h予以1次,对经肠道不能达到生理需要量的新生儿,仍需静脉补足生理需要量。

3.4洗胃的护理对于住院期间反复呕吐的患儿应予以洗胃。即采取经鼻腔插入胃管洗胃,通常选用一次性8号新生儿硅胶胃管。插胃管时患儿平卧,头稍后仰,当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用手托起患儿枕部,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使食道口处于一个半开状态,便于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插入胃管的长度按常规新生儿的体表测量方法即前额正中发际-剑突的长度约14~16cm,再插入4~6cm,边插入边抽吸胃液以判断是否到达胃体内。确定在胃内后固定胃管。洗胃液一般用生理盐水40ml+5%碳酸氢钠10ml配比成1%的碳酸氢钠液,将胃管接5ml注射器抽出胃内容物,然后用配好的洗胃液5~10ml/次,反复清洗3~5次,直至洗出液清澈为止。通过洗胃可将分娩时吸入的羊水或其他残渣及时清理干净,经洗胃的患儿呕吐次数明显减少。

3.5药物治疗的护理吗叮啉可使胃肠道上部的蠕动和张力恢复正常,促进胃排空,应在喂奶前20~30min口服或鼻饲;食管黏膜保护剂思密达,能促进胃黏液和碳酸盐及前列素E2分泌,促进黏膜营养和上皮增殖,保护食管、胃黏膜,此类药也需进食前30min服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红霉素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应使用小剂量,大剂量可致胃肠平滑肌产生强烈收缩,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5],应用时应缓慢注射,应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

4小结

过去认为食管下括约肌(cardiacsphincter)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惟一解剖结构。但现在认为GER并非是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低下单一的作用,而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产生。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胃底肌与贲门肌发育差,幽门肌发育好,在仰卧位时,幽门可高于口腔平面,易发生胃扭转,造成胃容量减少,胃内容物通过受阻,胃内压增高,易导致食管反流。加之新生儿分娩时吸入过多羊水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及粘液分泌亢进,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导致新生儿出生后无法正常哺乳,造成患儿营养不良、脱水甚至窒息的发生。此类患儿,护理人员提高重视,及时巡视观察,主张饮食和治疗是主导方案;对有窒息史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重视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腹胀情况,了解有无喂养耐受的假象,预防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同时配合洗胃、药物治疗,有效减少了胃食管反流并发症,完善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InbooTH.Silentgastro-esophagealreflux:howmuchdowemiss?ArchDisChild,1992,67:1325.

[2]朱维廉.新生儿呕吐的X线诊断及喂养指导.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2):65.

[3]张跃娟.不同对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91.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品管圈;新生儿非病理性呕吐呛咳;护理

产科病房在综合医院多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产科护士同时担负孕产科及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护理工作繁忙,风险性大,必须确保母婴的安全。在产科病房新生儿发生呕吐最为常见,非病理性因素导致呕吐既不是外科原因,也不是内科原因所致,而多是由于一些人为因素所致[1]。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管理模式,他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评价和早期处理,以减少医疗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危害及经济损失[2]。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于2014年5月~8月将品管圈手法运用于降低新生儿非病理性呕吐呛咳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5月~8月在本院出生新生儿485例,平产164例,剖宫产316例,产钳助产5例;产妇文化程度均在中学及大专水平。新生儿为出生1min,5min评分(Apgar)正常,排除病理因素引起呕吐。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采取自愿报名方法,由8名护士报名参加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投票选出1名圈长,本科室护士长为辅导员。圈员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提出工作中需质量改进问题,再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员能力为评分标准,最终综合选评定以"降低新生儿非病理性呕吐呛咳率"为本次主题。

1.2.2新生儿发生非病理性呕吐呛咳的现状调查新生儿非病理性呕吐时间发生多集中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d。谭安琦等研究报道中出生后第1d发生呕吐59例(占72.84%)[3]。圈员设计新生儿出生24h内非病理性呕吐统计表(见附表),对象2014年5月出生的新生儿共101例,在24h内非病理性呕吐呛咳发生35例占34.7%,其中护士对产后新生儿护理内容宣教后未评价家属掌握情况15例次占42.9%,护士宣教及沟通能力差11例占31.4%,产妇及家属执行力差6例占17.1%。人工喂养过多2例占5.7%,陪护人员影响1例占2.9%。运用"柏拉图"将造成的状况和原因加以分析,找出重要的关键项目,并将其作为改善工作的重点,找出以下主要原因:首先护士对产后新生儿护理内容宣教后未评价家属掌握情况,容易引起宣教流于形式。其次,低年资护理人员较多,护士宣教及沟通能力差。再就是产妇及家属执行力差。

1.2.3设定目标依据调查结果,结合圈员能力及科室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值,期望通过品管圈活动将新生儿非病理性呕吐呛咳率降低20.6%,目标值设定14.1%(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

1.2.4制定并实施对策

1.2.4.1对策一修订宣教单内容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修订床边全程健康宣教单内容。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护士根据宣教单内容进行有计划、针对性进行宣教,待患者掌握后签字。床边全程健康宣教单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服务意识。健康宣教达到最佳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2.4.2对策二制定喂奶后婴儿拍背警示牌及图片因产妇及家属文化水平有差异,在病区宣教栏内张贴喂奶后拍背警示牌及图片,有利于孕产妇及家属学习,还有利于提醒护士进行有效的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拍背手法。

1.2.4.3对策三研制新生儿侧卧垫、抬高新生儿床头15°~30°。采取新生儿上半身抬高的斜坡卧位是利用流体学原理调整新生儿的,可有效的预防胃食管返流,减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发生[4]。新生儿侧卧垫的材料与制作,材料:纯棉棉布(外套),海绵(填充物),白系纯棉棉布(内面料)。制作:①内心的制作:白棉布对折裁制成蝶形,对边用机器缝制到一半后反转将海绵填充至饱满,然后再缝制另一半。②外套的制作:将花系棉布对折裁制成蝶形,采用机器缝制底面左右面后反转,在缝口处缝制2根系带。③将内心填充至外套内做好后的垫两边凸起,中间稍平。使新生儿卧位时不易下滑,在提供温暖舒适睡眠的同时,可以预防新生儿平卧位溢奶、呛咳甚至窒息的发生;克服因头侧向一边导致的斜颈。通过使用抬高床头、侧卧垫使用,结合喂奶后正确拍背手法,明显改善新生儿呕吐情况。

1.2.4.4对策四加强对护士的培训科室修订健康宣教文件,统一宣教口径。根据护士的知识层次和结构,加强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技巧、方法及影响因素的学习,并进行考核。针对低年资护士专科知识及沟通技巧缺乏,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训练,以激发护士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通过这些举措,提高了护士专业水平及宣教沟通能力,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1.2.5小组成员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新问题,不断改进,讨论分析,把实施有效的成功经验纳入护士长日常护理管理内容,形成标准化。

2结果

2.1有形成果新生儿发生非病理性呕吐呛咳率逐渐减少见表1。

2.2无形成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从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参与度、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增加思考7方面评价我科护士,护士在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意识、遇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了。

3体会

"品管圈"活动充分体现了其具有教育性及自主性的特点。开展此项活动后,为了确保母婴安全要求护士掌握先进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术水平,以及的沟通交流能力,根据孕产妇个体差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地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照护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孕产妇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白玮,刘海云,连建华,陶爱玲.68例新生儿呕吐非病理性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7(07):62.

[2]王玲,姜晓苓.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风险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26-127.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住院患儿护理常规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3-02

说课就是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面对同行或其他听众,就教学课题全面讲述自己对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当前,说课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南宁市卫生学校也曾多次举行说课活动。本文以儿科护理学中“住院患儿护理常规”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从“32说”程序对说课进行探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选用的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叶春香教授主编的中专教材《儿科护理》(第二版)中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实际、实用,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要和执业资格考试,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课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授课内容为住院患儿护理常规,课程安排在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住院患儿护理常规包括入院护理常规、住院护理常规及出院护理常规等,是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重要护理内容。通过本次课学习,学生掌握住院患儿的护理常规,为今后学习各系统疾病息儿的常规护理打下基础。

(三)教材的重组

为了便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患儿住院护理常规,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点,笔者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医生开具的人、出院医嘱单与本教材进行了重组,以入、出院的医嘱单作为主线,通过模拟临床情境让学生执行医嘱并动手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护理工作。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笔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其一,知识目标:掌握患儿入院、住院、出院护理常规;其二,技能目标:掌握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并能把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理念贯穿到各项护理操作中;其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的优质护理服务思想。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难点是如何与患儿进行沟通。

二、说教法

(一)儿科护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紧,实践能力锻炼少等,导致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本次课除了采用启发式讲授法外,还使用了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对比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四种创新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目标教学法:确立好教学目标,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第二,问题讨论法:把对案例及问题的讨论穿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总结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对比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护理学基础中“住院护理常规”的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找出专科(儿科)住院护理常规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专科知识。

第四,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操作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住院护理常规流程,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仿真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临床相一致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角色扮演,检验学习效果。

(二)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中使用启发式讲授法、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课前动脑、课中动手、课后能手脑结合,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初中毕业起点),她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在学习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动手能力,并对护理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劣势是中职学校扩招后,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次课的学法具体如下: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归纳法、任务驱动法。

第一,讨论法及自主探究法: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总结归纳法:将一些易错、易混的难点知识讲给学生,使她们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第三,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动手操作,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能力,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程序按课前准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等4个环节完成教学。本次课用时3个学时。

(一)课前准备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各组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完成任务。

2.案例准备:提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内容为一住院患儿的临床病例及医生开具的医嘱,并提出问题:(1)说出医嘱中属于住院护理常规的内容;(2)结合基础护理学的知识,制定该患儿住院护理常规操作流程图。

3.物品准备:给每组准备病历一份、入院登记本、诊断卡、床头卡、体温计、血压计、时钟、体重秤等。

4.评分表:包括自评、互评及教师总评,目的是通过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5.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6篇) 】相关文章:

小型超市店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10-10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土壤保湿的方法(6篇) 2024-11-03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6篇) 2024-11-03

被网络诈骗的原因(6篇) 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