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计(整理10篇)

时间:2024-03-30 来源:收集

《早》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说话结合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绝句》

一、背诵古诗,引如新课

1、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回忆杜甫的诗,学生背。

3、揭题并板书。(《绝句》)

二、自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并按预习提示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自读诗歌。

2、自学检查:

⑴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行(háng)岭(lǐng)泊(bó)

⑵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诗歌,说说:通过朗读、自学,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四幅美丽的春景照片。把诗句与插图上的照片对应,小组同学轮把每幅照片的内容讲一讲。再选择其中共同喜欢的一幅照片,小组同学把它画下来。

四、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展示图画,再读诗歌。小组代表展示图画,朗读诗句,讲解图画的内容。把学生的图画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2、集体讨论,诗人的视线是怎样转移的,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从这四幅照片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讲最喜欢的照片的内容。重点指导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4、小结诗歌特点。

5、学生独自读,齐读全诗,发现诗歌在词语方面有什么特点没有?自由读全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江的水路图,请一生为大家简介其线路。

2、出示全诗

3、指导朗读

4、“你问我答”相互质疑

二、再读体会诗意

1、自由体会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内容

3、比赛:用自己的话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或现代诗歌。(内化的过程)

4、个性延伸:找出你认为诗中最生动的词,并说明理由。(深化的过程)

教学思路:“彩云”勾画出了白帝城的美丽。(视觉)

“一日还”说明心情急切,船速很快。(感觉)

“啼不住”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听觉)

“轻舟”既写了船轻,又写了作者心情轻松.(心情)

三、回归中心

1、从“轻舟”的轻,体会当时的心情,并适时介绍当时的背景(流放中途遇赦)

2、整体体会,自己归纳中心。

四、课外延伸(二选一)

1、作画(据诗意)

2、写一首现代诗

《早》教学设计篇2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写诗人乘船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的愉悦心情,前两句写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后两句写三峡两岸树木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古诗,进而理解诗人的愉悦心情。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看插图、看视频、配乐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发、朝、还、重”四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出示李白头像)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你会背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配乐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因爱牵连蒙冤获罪,被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夜郎城(今天贵州东部)一路上,他很伤心,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湖北江陵县),那儿地势险要,水流很急,当小船慢慢行使到白帝城(今天重庆白帝山)时,突然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他无罪了,可以自由了,他非常高兴,决定顺水行舟回江陵,途中使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读后让学生评价。

2、配乐再读古诗,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过渡,听完古诗,你一定也想读对吗?试一试读。

3、生自由读古诗。

读时要求:读正确,通顺。

4、指名读,齐读。

5.学习多音字“发、朝、还、重”进行区别字间,分别口头组词。

三、品读古诗,感情意境。

过渡:让我们再深入的读一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古诗内容、

2、指名读前两行。

3、提问: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多远的路?要多长时间到?板书:白帝城——江陵

4、问:从诗中看出李白什么感受?

5、师述:白帝城在山顶最高处(指图)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有一千多里水路,因为李白急着回家,把好消息告诉家人所以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前两行。

6、齐读前两行。

7、指名读。

8、指导朗读,板书:辞、还。

9、指名读后两行。

10、看视频。师述:两岸的猿猴很多,一眨眼工夫,小船已过了很多座山,好象一只猿猴没叫完,船又到了另一只猿猴叫的地方,想象李白去时和回来时是同一条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伤心,回来高兴,又是顺水行舟,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的“一日还”“万重山”是李白的夸张的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等诗句都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这是李白特有的风格。

11、齐读后两行。

12、指导朗读全诗。

四、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过渡: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

1、打节奏朗诵。

2、表演读。

3、配乐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过渡:诗读的很好,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

1、齐读生字。

2、“帝”“岸”两字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国是诗的国度,朗读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课外同学们多收集一些唐朝的诗读一读好吗?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辞还啼过

白帝城江陵

愉快

《早》教学设计篇3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5)鲁迅是因为父亲生病才迟到的,如果像老师解释是能得到老师原谅的。然而鲁迅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早”。同学们,鲁迅刻这个“早”时心情怎样?他在提醒自己什么?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早》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交流作者资料: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教师加以补充。

二、初读古诗,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诗题的意思?早:早上。发:出发。

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分别在什么地方?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指导自学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四、汇报自学情况

1、用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些什么?

3、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船真的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快吗?

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1、启发谈话: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你一定感受到李白是(生答:豪放,喜欢自由的人,可是,在759年3月,诗人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流放夜郎。)

2、出示诗句:

“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李白)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寄李白十二白十韵》)

3、学生根据注解自由读诗句,四人小组合作理解诗句。

4、指名说你读懂了夜郎是个怎样的地方?

5、小结:的确夜郎诗歌穷山恶水的地方,连生存下去都觉得难,更可悲诗人的内心备受煎熬。

6、出示诗句: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普可恨,浮世谪仙悲。”(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7、根据注解自由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李白的内心受怎样的煎熬?(指名回答)

8、启发学生了解作者作诗时候的心情,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板书:欣喜若狂

六、领悟诗情,细致品读(再次播放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回答相关的问题)

1、诗人飞快的拨转穿透,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的绮丽景色时,那种信息的样子吗?读一读,体会,感悟,在自由描述。

2、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知道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理由

同学们毒的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白云间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生:猿声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声啼叫像在为他欢呼,向他磁辞行。

生: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生做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这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南中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生:诗人心情愉悦猿猴声瓷器皮肤,小舟飞速越过重重高山。

4、大声有感情朗读,这名度,评议,愿意读的站起来高声朗读。

5、配乐全体背诵

七、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性穿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境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八、谈论李白诗善用夸张的特点

1、谈话:李白诗善用夸张手法,这首诗哪句运用的是夸张手法?(千里江陵一日还)

2、下面诗句种哪里运用夸张?

出示《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指名回答。

九、改写《早发白帝城》综合所学知识写一写此诗。

《早》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两岸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两岸,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研读“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梅花的高洁,了解鲁迅先生的梅花品格。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早”字的来历,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

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板书设计:

梅花早

以花喻人

鲁迅早

教材分析:

《早》这篇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3、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开创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早》教学设计篇7

一、复习导入

1、师:上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三味书屋,谁能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三味书屋的陈设?

2、师:作者还没进入“三味书屋”,就闻到了一阵花香?这是一种怎么的香味呢?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迈进后院,去欣赏那带来阵阵清香的蜡梅花吧!

二、赏花

1、师:打开课本,细细品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三味书屋后院的蜡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2数量多(迈进后院,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哪里最能看出多呢?

C、谁能让这满满的一树梅花开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出示图片)

3颜色漂亮(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那里最能体现出梅花的美?

C、找找这段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品一品,到底美在哪里?

D、谁能向我们描述一下这琥珀和玉石有什么特点啊?

E、课文中用到了哪个词语?(润泽透明)

F、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发现梅花的什么特点吗?(冰清玉洁)

G、板书: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就是像冰那样透明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看来,作者把梅花当成了人一样看待。

听了你们的介绍,教师忍不住想去看看那梅花究竟有多美,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让我们用朗读来赞一赞它。

5特点早(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着春天的到来。二十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板书:开得最早

A、从哪里能看出梅花的这个特点呢?

B、对于这句话,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花信风:花开时吹来的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

C、一候:一年有二十四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让我们捧起书本,让这最早开放的梅花盛开在我们五(1)班的教室里。

三、悟早

1、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你们最喜欢的是梅花的哪一个特点呢?

2、我们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有着梅花这令人敬佩的品质,让我们读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板书:鲁迅

师:读读鲁迅的故事,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一会可以把你的体会和同学们一分享。

2、学生交流

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以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鲁迅为什么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有没有解释迟到的原因?

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关键词体会鲁迅迟到是迫不得已的。

鲁迅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呢?

扣住“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轻轻地刻”“从那以后”等词语体会: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但他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为此奋斗了一生,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相机板书: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3、课件出示: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课件出示我们要学,要。

4、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学生自由发言,(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相机板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以花喻人

5、作者参观三味书屋,想到了鲁迅小时候的事情,告诉我们要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写梅花呢?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早”字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品质,也写出了鲁迅“时时早,事事虽,奋斗一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

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朋友,他满腔热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老师推荐你们读读《朝花夕拾》这本文集。

四、作业设计

2、推荐阅读《朝花夕拾》

《早》教学设计篇8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指名读

②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早》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讲解并齐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哪些内容印象比较深刻?

(三味书屋、鲁迅、蜡梅……)

用上这些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其实把它再简化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就写了这一物一花一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物一花一人的学习。

二、学习一物——三味书屋。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三味书屋的段落。

2、自读课文,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方位词)

4、出示视频图片展示三味书屋,寻找鲁迅的书桌,说依据。

5、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三、学习一花——蜡梅花。

过渡:刚才学习三味书屋时,我们提到了香味,说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是,其实这香味实际上是蜡梅花香。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蜡梅花。

1、欣赏完了,有什么想说的?用文中的话语来描述。

2、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3、真是太美了,难怪作者用“冰清玉洁”来形容它呢!“冰清玉洁”这个词语一般被用来形容什么呢?再读一读。

4、通过读,你发现它还美在哪儿?(开的早,坚强的花)

5、背诵有关蜡梅的古诗。(《墨梅》《梅花》《咏梅》……)

6、再读此段。

四、学习一人——鲁迅。

师质疑:学到这儿,我就不明白了,作者在这里要写鲁迅,却写蜡梅花,这蜡梅花和鲁迅有什么关系呢?

1、预设:由腊梅花开得早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借蜡梅花衬托鲁迅的高尚品质。(借花喻人,衬托了鲁迅怎样的高尚品质呢?)

2、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答案。

3、鲁迅把“早”字只是刻在了书桌上吗?如果让我们也为自己在心里刻下一个字,鼓励自己。你准备给自己刻上哪个字呢?

五、回归课题。

课文读到这儿,我们读懂了鲁迅,读懂了“三味书屋”,读懂了“蜡梅花”,有的人认为“三味书屋”、“梅花”、“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都可以做题目,你们认为呢?

(写三味书屋是为了写梅花,写梅花的更主要的是写早,这个“早”还不是作者最想说的,最想说的是鲁迅的早。所以,“早”应该是全文的核心。)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留作业:按方位顺序,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

《早》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习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习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习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通过从白帝城到江陵途中行船的轻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早》教学设计(整理10篇) 】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学设计(整理3篇) 2024-03-31

《早》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3-30

幼儿园《学写自己的名字》教学设计(整理5篇)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