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主动作为破解教育难题 探索教育强省“特色方案”

时间:2025-11-19 栏目:教育新闻

面对超大城市学龄人口激增带来的均衡与质量挑战,郑州市探索出一条以“优质均衡”与“多元成才”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从“名校+”工程破解教育均衡难题到“育引激”三步强师夯实发展根基,从数字化引擎拓宽优质资源路径到职业素养教育打破普职壁垒,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学生多元成长构建起坚实支撑。

主动作为,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郑州方案”


前不久,“2025全国区域教育及集团化办学创新案例”发布,我省共有3个区域创新案例入选,其中两个来自郑州:郑州市教育局的《以高质量作业建设撬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和郑州市中原区高新社会事务中心教育文化体育部的《化茧成蝶:集团化办学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创新实践》。

这两个创新案例的生动实践,也是该市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过程中主动作为、协同推进的缩影。

当前推进教育强省建设,郑州面临四大难题:规模与质量的平衡、城乡与区域的均衡、共性与个性的培养、今天与明天的规划。近年来,郑州主动作为、锐意改革,探索出一系列切合本地实际的“郑州方案”。

以“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均衡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郑州学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流动性强。为此,郑州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名校+”工程,发展教育集团、学区制管理和学校共同体,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快速提升新建校和薄弱校办学水平,缓解择校焦虑。

郑州坚持“建一所优一所”,新建公办校全部纳入集团化管理;“弱一所带一所”,逐步将薄弱校纳入集团;“抓一点带一片”,支持提质后的成员校组建新集团,推动基础教育整体平衡协调发展。

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教育集团、共同体236个,参与学校933所,占比69.5%。已评估认定市级优质教育集团90个,其中52个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家门口上好学校”正成为现实。

以“强师工程”夯实发展根基


近年来,郑州市创新县域教师发展模式,统筹“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培训,整合县域教研、培训、教科研和电教等部门教师发展资源,以县域教师培训师队伍、名校长研修工作室和名师学科研修工作室为依托,共同谋划、联合立项、分工协作、协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国培’引领‘县培’,‘县培’带动‘校培’”、市教师发展中心综合实施、名校长和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学校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

除了加大力气“育”,郑州市还在“引”和“激”上下功夫: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全市中小学近3年来通过公开招聘、招才引智专项招聘、引进高层次紧缺教师等多种补充方式,共招聘新任教师9070人,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优秀教师、校长在集团内、区域内有序流动,激发队伍活力,城区学校近3年交流到乡镇学校教师734人。

以“智慧教育”推动数字赋能


在郑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该市乡村学校也建起了智慧校园,所有教室都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了音乐智慧教室和录播教室。城区学校通过网上专递课堂、送教下乡等形式,帮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教育资源。

郑州市将数字化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打造市级智慧教育大平台,汇聚全国、全省、全市的优质课程资源,向所有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开放共享。同时,推动“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帮助老师因材施教。

此外,郑州市教育局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由局长牵头,组建项目团队,搭建“郑州市中小学教室AI研修平台”,遴选5—100名不同梯级教师开展实践。

以“产教融合”构建多元成才立交桥


近年来,郑州市在普高阶段建设了一批科技高中、人文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在职教阶段,紧扣郑州的产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把课堂搬到车间,把师傅请进校园,让学生“毕业即就业”,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郑州市教育局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