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及其优势 教案设计

时间:2025-11-19 栏目:第二章:知识与数字学习


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及其优势

      

课时  1 课时(45 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概念、分类,掌握其核心优势;2. 能力目标:能举例说明常见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场景,初步学会选择合适工具解决学习生活问题;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字化工具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培养数字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分类及核心优势;

难点:结合实际场景合理选择和运用数字化工具,理解数字化优势的本质。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包含案例视频、图片、互动问卷)、常用数字化工具演示安装包(如 WPS、思维导图、在线协作平台);

学具:学生自带平板电脑或电脑(无设备则准备分组共用设备)、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生活中的 “数字便利”(5 分钟)

教师提问:“早上起床用手机闹钟唤醒,上学路上用导航查路线,课堂上用课件展示知识点,课后用在线作业平台提交作业 —— 这些场景中都用到了什么?它们和传统方式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使用过的数字化工具(如微信、短视频 APP、学习类软件等)。

教师总结:“这些改变我们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工具,就是数字化工具;而它们所依托的信息、数据、平台等,就是数字化资源。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它们的分类和独特优势。”

(二)新知探究一: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分类(10 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分类框架,结合案例讲解:

数字化工具:按用途分为学习类(如思维导图软件、在线题库)、办公类(如 WPS、腾讯文档)、创作类(如视频剪辑软件、绘图工具)、沟通类(如微信、Zoom);

数字化资源:按形式分为文本资源(如电子教材、学术论文)、音频视频资源(如网课视频、科普音频)、交互资源(如虚拟实验平台、在线测试)、数据资源(如统计年鉴、学科数据库)。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列举 3 个你常用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并说明它们的用途”,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点评补充。

(三)新知探究二: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核心优势(15 分钟)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 3 个对比案例,引导学生总结优势:

案例 1:传统纸质笔记 vs 思维导图软件(优势:高效便捷—— 可快速编辑、分类整理,节省时间);

案例 2:线下小组讨论 vs 在线协作平台(优势:协同共享—— 突破时空限制,多人实时编辑,资源一键分享);

案例 3:实体实验器材 vs 虚拟实验平台(优势:灵活创新—— 可重复操作、模拟复杂场景,降低成本;支持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需求)。

总结核心优势:教师结合学生分析,梳理出 4 大核心优势 ——高效便捷、协同共享、灵活创新、个性化适配,并补充 “资源丰富”(数字化资源覆盖范围广,可跨地域获取优质内容)。

深度思考:“为什么数字化工具能实现这些优势?”(引导学生理解: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加工和存储)。

(四)实践操作: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8 分钟)

任务布置:给出 2 个实际问题,学生独立或分组选择数字化工具解决,填写任务单:

问题 1:“整理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要求清晰呈现逻辑关系”(推荐工具:思维导图软件如 XMind、MindMaster);

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班级活动策划案,需要 3 人共同编辑,且能随时修改”(推荐工具:腾讯文档、飞书文档)。

成果展示:2-3 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成果,教师点评其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和应用效果,强调 “工具没有优劣,关键是适配需求”。

(五)课堂总结与拓展(2 分钟)

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分类、核心优势,强调 “合理运用数字化工具,能提升学习效率、拓展认知边界”。

拓展思考:“数字化工具也可能带来信息过载、依赖网络等问题,我们该如何理性使用?”(为下节课 “数字化工具的合理运用” 铺垫)。

五、板书设计


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及其优势

一、分类

1. 数字化工具:学习类、办公类、创作类、沟通类

2. 数字化资源:文本、音频视频、交互、数据

二、核心优势

高效便捷  协同共享  灵活创新  个性化适配  资源丰富

三、实践:适配需求选择工具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学生对数字化工具的熟悉度是否超出预期?是否需要调整案例难度?

实践操作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核心素养目标(如数字化素养)的达成情况如何?后续如何强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