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州中考250分左右可以上的职业学校?这是很多中考失利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非常想要知道的问题,确实,如果中考只考了250分,想要上高中几乎是没有希望了,如果不愿意再复读一年,或者觉得自己复读了也没什么希望的话,读职校,去学一门实用的技术也是可以的,毕竟现在职校升学也是路的,而且即使孩子不想继续升学,还可以掌握一门技术,出来找工作也容易,有个一技之长。
苏州中考250分可以读的当地中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简介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是一所中高职并举办学的地方职教中心,包括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常熟市技工学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常熟学院、常熟市社区培训学院,2011年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点。学校建在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占地518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资产总值4.5亿元,教职员工630人,其中专任教师492人,在籍注册学生100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4000余人,年社会培训量10000多人次。
学校从整合、磨合到融合,逐步形成了;创新、创优、创业的鲜明办学特色,步入了规模办学、特色办学、合作办学、持续发展的轨道,较早实现了江苏省中职学校集约发展的模式,也为常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基础。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办学条件
创优提升内涵,集聚发展实力。学校坚持优化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优化办学手段,把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服务企业行业。学校创新实施了以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主要内容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五高工程。学校建有机电、园艺、计算机、电子电器和会计5个省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为省级实训基地和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机电技术和汽修为中央财政支持的2个实训基地项目,形成了机电工程、电气工程、传媒艺术、经贸管理、旅游管理5个专业系以及基础、培训2个教学部,10个骨干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4个重点专业列入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项目,形成;区校合作、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与创业教育2个特色建设项目,使专业设置更加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专业调整迅速匹配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建设日益匹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
学校坚持中高职并举办学、协调发展策略,拥有高职高专、高级技工、中专中技、成人开放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区培训教育等多层次、多品种教育类型;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理实一体、项目模块、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岗位教学、特色教学、仿真模拟等教学模式,开发了《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和《中职校以创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的实践与研究》国家级课题。学校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实现了校园文化人本化、专业文化企业化、特色文化本土化。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发展空间
创业服务社会,拓宽发展空间。学校坚持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服务,努力实现职教惠生惠民,把课程建设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服务就业创业。以;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创业育人、赢在职教作为创业教育理念,全面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校区企业与;企业校区,组建春来创业集团,营造;校企一体化运作载体,建有工具厂、园艺公司、人力公司、汽车维修厂、江南美食研发中心等实体企业,正在建设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教育工厂和数字化校园,创建了;生活、文化、科技三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设置500个创业实践岗位,让学生成为创业者、校园成为创业园,使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顶岗实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对接,服务社会发展。通过成立;学校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常熟职教中心办学集团,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常熟社区培训学院,开发了西藏班、新加坡班,积极开展东西、中外、区校、院校合作办学,被国家确定为东西部合作办学定点学校,已成为社区教育的培训中心、职成集团的龙头学校、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辐射之地、中外合作办学交流的重要窗口。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荣誉
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创新大赛优秀学校、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省(职业学校)和谐校园、省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荣获第三和第四届;南通科技杯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赛区突出贡献奖、三届;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组织学校奖称号、两届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最佳组织奖、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等。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学校先后承办了全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暨职业学校服务社会作贡献现场推进会;前后两次接受了中央十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先后被新闻联播和人民网专题报道。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国家级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改革发展职业学校为目标,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学校文化三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在更高平台上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和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全国同类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办学理念
创新引领办学,构建发展平台。学校坚持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把办学与开发区经济发展相对接,服务区域经济。通过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成为地方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阵地、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人力资源的保障基地。
学校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于师生全面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秉承;志远技精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东南,服务全市;依托开发区办职教,办好职教促开发的办学思路。
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系部为主、处室服务的两级管理模式,实现了专业系部自主管理、学校调控服务的管理机制;建有;全国一流、行业先进现代化的校园设施;具有;能教、能做、能经营的教师队伍;培养;有知识、高技能、能创业的高素质毕业生。
苏州评弹学校
苏州评弹学校简介
苏州评弹学校成立于1962年,是由陈云同志亲自提议创办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目前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办学点、国家级艺术类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暨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秉承原名誉校长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之校训,以;做特、做精、做优为办学理念,以;特色专业创一流学校为发展思路。现设戏曲表演(评弹表演方向)专业,为江苏省高等职业示范专业、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苏州评弹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拥有以盛小云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国家和省市级艺术名家、教学名师团队,以及邢晏芝、邢晏春、王鹰等国家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专家团队,正逐步构建教学名师与双师结构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作为苏州市政府2009年实事工程,2010年9月1日,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的苏州评弹学校新校落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古韵今风,是中国评弹艺术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艺术创作、非遗传承的中心,是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她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这片新沃土上将熠熠生辉,唱响;中国最美的声音。
苏州评弹学校办学方针
根据;产教融合,校团合作;教演相长,知能合一的办学方针,创新精英式;非遗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实验演出团,提供全真实践岗位,师生多次出访欧美及港澳台;成功亮相中共中央国务院团拜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央视秋晚、亚信峰会、上海世博会、世乒赛开闭幕式、文化部春晚等重大舞台;数获中国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江苏曲艺芦花奖等,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成绩显著。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金丽生、盛小云、王池良、施斌、吴静、张建珍、王勤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可谓桃李芳菲,为弘扬民族菁华、传承吴地文脉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
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张家港市高级技工学校坐落在杨锦公路以东,福新路以北。我校是一所以中职学历教育为主、融多种形式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指导服务与成人大专提升教育等为一体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模式。学校始建于1995年, 2004年学校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05年创建成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11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
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优势
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与江苏沙钢集团、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尔润集团、浦项(韩国)不锈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全国知名大中型企业长期紧密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成功道路,毕业生就业已经向集团化、标准化、高质量、高薪水方向迈进。
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75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1人;硕士研究生教师48人;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省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苏州市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0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08名,技师、高级技师资格教师90名。在校全日制班79个(不含校外实习班),在校学生3500多名。
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校企合作广泛
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江苏沙钢集团、骏马集团、海狮集团、银河电子、瑞铁轨道等市内外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其中紧密联系的规模型企业达30多家。为学生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生进大企业,口碑好,受重用,工资高。
苏州市艺术学校
苏州市艺术学校简介
苏州市艺术学校建于1959年,是一所专门培养艺术表演和文化产业人才的中等职业艺术学校,隶属于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学校前身是苏州地区戏曲进修学校,校址位于吴江。1984年地市合并迁至苏州市区,更名为苏州市艺术学校(职高),2005年增挂苏州市昆曲学校牌子,2007年苏州市政府(苏府复〔2007〕66号)批准,建立市属中专苏州市艺术学校。
学校现坐落于运河之畔,与;千年古刹寒山寺隔运河相望。现开设戏剧表演(昆曲表演)、舞蹈表演(中国舞表演)、民间传统工艺(苏州泥塑工艺制作)等专业。学校被中国音乐学院授予苏州地区艺术社会考级点,年培训考级人数达8000余人。
苏州市艺术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实训功能完备,配备标准基本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学校与苏州昆剧院、苏州歌舞剧院、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剧传承保护中心、苏州锡剧团有限公司等文化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专业实训活动的校外基地。
六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在校师生先后有多人获得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全国艺术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艺术教育专业大赛优秀奖;历届毕业生中有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全国;桃李杯、;荷花杯及CCTV舞蹈大赛及江苏省;音舞节、江苏省青年舞蹈演员独、双、三比赛金奖。舞蹈毕业生张旸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舞蹈演出;苏州昆剧院;梅花奖获得者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北京昆剧院顾卫英等优秀青年演员都是我校培养的;小兰花。
苏州市艺术学校荣誉
六十年探索与发展,苏州市艺术学校按照;德艺双馨、知行合一校训总要求,逐步形成确立了;求实、创新、自尊、自强的校风,;厚德、博学、敬业、奉献的教风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风,成为苏州地区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产业人才的优质培养基地。学校先后获得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平安校园、苏州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苏州市艺术学校发展目标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调整办学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确立了打造戏曲表演(昆曲、苏剧)品牌专业,做强舞蹈表演(中国舞表演)特色专业,发展民间传统工艺(苏州泥塑工艺制作)的发展方向,将苏州传统泥塑技艺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养有技艺、有学历的新型传统艺术和产业人才,为苏州地方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使学校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人才培养基地。
苏州中考250分可以读的五年制大专学校
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
学院地处风景秀丽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区内环境怡人,设施齐全。16所高等学府和知名研究生院坐落于此,学术氛围浓郁。院长、博士生导师何若全教授携全体同仁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学业与就业统一、学历与资格挂钩、国内与国际通一的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发扬香港大学百年办学传统,从国际教育的战略视野出发,立足于苏州、瞄准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立国际化、应用型、与国际专业资格相衔接的大专课程。课程以国家规定的高等专科课程设置为基础,融入香港大学SPACE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采用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部分课程更与相关国际专业学会资格考试挂钩,例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国际运输物流学会CILT, 英国特许市务学会CIM等,课程还得到了这些学会的职业资格考试豁免。新颖而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将为学生提供学术与专业知识并重的优质教育,以及广阔的升学与就业空间。
学生圆满完成三年学业后,可取得教育部电子注册的大专学历文凭,如英语水平达标可获颁发香港大学的副学士学位,同时通过申请将有机会获得国际专业协会资格认证。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采用人才培养的分层教学模式,在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专业人才。
学院对于有志于在国内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入学初或学习期间选择高等职业的课程学习和实训,毕业后成为国内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有出国继续深造计划的学生以副学士学位课程为核心,课程设置在立足于国内实际的同时更强调国际视野和与国际接轨。
香港大学的副学士学位为国际认可,目前学院的课程得到近60多所海外正规大学的承认,直接与境外高校的学位课程衔接,学生已修读的学分或学科可获豁免,依托此优势,学院的毕业生除可以直接报考香港的大学外,还可按其毕业成绩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海外大学继续深造。
学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升学辅导和雅思培训,为学生铺设了真正的多渠道,多选择的海外升学途径。
学院招生
2012年香港大学明德学院正式招生,明德学院将开办文学士(BA)及会计学士(BPAcc)两个本科学位课程。明德学院为学院学生预留10%的本科升学名额,学院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直接报读新学院最后两年的本科课程,毕业时将获颁明德学院的本科学位证书。
无论选择何种学校,重要的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学习的精神。学校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你的努力和进取心将决定你未来的发展。同时,与家长、老师和辅导员保持沟通,获得更多关于学校和专业的信息,以便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用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并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