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篇1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篇2
一、********年工作总体情况
********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年度****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年度****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任务。一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今年以来,****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重点开展了公厕改造、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绿化提升、停车场建设、亮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农贸市场整治等治脏治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个省、市中心村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塘河渠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开展建设提升工作。**月下旬,市美丽乡村办组成两个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全部合格。二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我市加强工作谋划,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持续发力,******个省、市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了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群众动员和环境整治“三清四拆”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工作进度已超过总体建设任务的****%以上。三是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整治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中心村脏乱差状况根本改观,环境面貌换然一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明显加强。今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共计清理垃圾****余万吨,改厕**.**万户,新建公厕******座,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个,修建道路******公里,河塘沟渠清淤******口,增加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万余盏,新建文化广场******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市美丽乡村办结合**实际,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月**日,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年度重点工作,审议了********年度市级中心村建设名单和********年度市本级财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月****日市领导小组召开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度会,通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意见。会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函告形式,将市级督查发现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清单发各县(市、区)书记和县长。由市领导带队赴重点县区进行调研和现场督查,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月****日,市领导小组在**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调度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今年我市继续组织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系、市直有关单位和重点企业结对帮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从****个省级中心村中,选择****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其中贫困村****个),按**名市级领导联系,**个市直、驻宜单位或重点企业进行结对帮扶。
二是抓好规划和项目管理。通过招投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共布点中心村********个,到********年规划实施中心村********个。各县(市、区)聘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年度各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在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各县(市、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行全程项目化管理,严格按规划落实项目,实行“先批后建”和“财政专项资金随着项目走”原则申报和核定中心村建设项目,各中心村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进行施工。
三是强化工作督查。认真落实月督查、季调度工作机制,市美丽乡村办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情况开展现场工作督查。督查以暗访为主,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直接深入集镇村组、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方式,现场梳理发现存在问题,盯紧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交办责任单位,“点对点”地发出督查通报和整改建议,要求限时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对年度申报建设的中心村逐一现场审核、实地把关,落实县级择优初评、市级审核把关责任,确保中心村建设既符合布点规划要求,又符合群众意愿、贴近基层实际。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逐年增长原则,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万元,比********年增加********万元,增幅达到****%。市级专项资金坚持以市级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定额奖补为标准、以考核验收结果为导向,采取因素法分配,一次及时拨付到位。资金安排注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补助额度适当向贫困村倾斜。突出资金使用重点,重点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制定出台资金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督查监管。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放力度,据统计今年各县(市、区)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总计**.**亿元,整合涉农资金**.**亿元,社会投入**.**亿元,农民自筹**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亿元。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篇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海南有80%的农村土地,60%的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中农业占20%比重。乡村振兴是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须迈过的“坎”,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2014年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海南省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政府先后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3)》《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等,把美丽乡村分为产业特色型、滨海渔家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城郊集约型、农村社区型等八个类型来建设。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经分两批建成520个美丽乡村,初步评选出第三批246个星级美丽乡村,成为美好新海南建设的重要载体。
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瓶颈,特色不突出是通病和顽疾。海南本身的休闲旅游需求很小,需要外部市场支撑,但外省游客在自己城市周边已有诸多乡村休闲游产品,海南的乡村休闲游如何能吸引到这些游客,那就需要打造出海南的特色。
海南省委外办积极发挥部门特色,利用外事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博鳌“外交小镇”特色,因地制宜,推动在博鳌周边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会客厅”,打造展现中国风貌、地方特色,面向世界的“会客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模式、新范本。
具体案例:北仍村、南强村、沙美村
一、首创性
创新点1:首创“部门特色+当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当地市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也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海南省委外办充分发挥外事部门优势,积极利用外事资源,推动博鳌周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明显成效。
2014年4月9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及琼海市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意向书,宣布联合共建“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开启打造外事特色小镇和周边乡村新路径。
2015年打造北仍村为“夫人外交”活动地点。
……
近年来先后打造北仍村、沙美村、南强村建设的案例说明,若各个部门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个资源,在总体规划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创新点2:首创“美丽乡村+外事引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美丽乡村不仅仅可以休闲旅游,还可以招商引资。将海南美丽乡村作为省领导外事会见、招商茶叙、田园漫步的活动场所,举办“美丽乡村会客厅”系列外事引资活动,让“田园风”遇上“国际范儿”,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进行深度对话。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海南省领导先后与美国微软、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举行32场签约活动。这些活动同时提升了琼海城市及周边乡村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带动会展、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
创新点3:首创“美丽乡村+外事推广”美丽乡村展示新窗口。
2015年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年会的部分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富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村庄北仍村。从此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红遍大江南北。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夫人外交”活动的影响力在持续发酵。
……
2019年,海南省外办邀请亚太15国记者团到沙美村、南强村采风,一时间,沙美村、南强村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网红”。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收集3篇) 】相关文章:
打羽毛球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6-28
[精选]包饺子日记(整理9篇) 2024-06-26
四年级日记5[精选](整理3篇) 2024-06-26
[精选]六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25
精选劳动的日记4(整理2篇) 2024-06-23
小鸡的成长日记精选2(整理2篇) 2024-06-23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大学学院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收集3篇) 2024-06-30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收集3篇) 2024-06-30
李清照的作文(整理15篇) 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