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工作经验总结(收集3篇)

时间:2024-07-06 来源: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篇1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明确目标

本次演练按照“安全第一,防汛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了防汛抗洪演练,以确保我镇区域内在遭遇暴雨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安全保障机制的作用,快速、高效、有序地实施救援工作,提高抵御洪水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本次演练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四点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演练工作达到预期目的。2.各社区、各支部调整好工作,确保负责人、安全员等相关人员准时参加。3.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责任制的落实。4.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破坏、侵占、损毁防汛抗洪工程、设施设备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

在此次演练中,镇政府机关全体人员首先进行了学习动员,在分管领导和安全员的组织指导下,认真学习和模拟我镇制定的应急预案,熟悉在突发事件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基本的自救和逃生方法,如何保障群众和公共财产的安全;镇政府针对应急预案成立了演练领导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严格组织实施演练活动,在此次演练救援中成立了预警组、抢险组、保卫组、通讯保障组、物资供应组和后勤保障组。

二、认真演练,全力应对,提高应变能力

假设乌云密布、雷电轰鸣、大雨倾盆、沟满河平,洪水已经到来。抢险小组成员按照所划分责任区,迅速到位,放挡水板,囤积沙袋,防止洪水进入场镇、乡村等人口聚居地和学校、医院、风景区等重要部位,不留死角盲点。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灾,抢救现场财物,采取一切办法排除现场积水,力争将损失减到最小程度。各组分工明确,演练活动有序开展,在演练前讲解防汛知识及演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总指挥的指导下进行演练,力争把演练当实战,认真对待,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认真总结,客观评价,增强实战针对性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洪水预报调度净雨前期影响雨量

中图分类号:P343.3文献标识码:A

1.水库概况

新立城水库位于第二松花江二级支流伊通河中游。伊通河全长343.5公里,流域面积8545平方公里,新立城水库坝址以上河长114.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水库工程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立城镇,为伊通河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按五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复核。防洪保护目标为长春市,二百年一遇洪水标准。水库工程规模为大(2)型水库,工程等别为Ⅱ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水库校核洪水位为222.26米,总库容55063万立方米,防洪高水位为219.80米,相应库容35005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219.97米,相应库容36195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19.63米,相应库容为33840万立方米,死水位210.80米,相应库容1515万立方米。

2.水库防汛形势

2.1水库调度原则

2.1.1防洪标准

设防标准:防御可能最大洪水,调洪最高水位222.26米,相应库容5.51亿立方米,最大出库流量2862立方米每秒。

2.1.2防洪限制水位:按分期控制即前汛期(6月1日至6月30日)为219.63米,相应库容3.38亿立方米;主汛期(7月1日至8月31日)为218.83米,相应库容2.86亿立方米;后汛期(9月1日至9月30日)为219.63米,相应库容3.38亿立方米。

2.1.3加固后洪水调度原则调整为两级控泄:20年一遇洪水控制泄流250立方米每秒(主汛期20年一遇调洪水位为219.24米);超过20年一遇低于200年一遇洪水控制泄流460立方米每秒(主汛期200年一遇调洪水位为219.80米);。200年一遇以上洪水,按水库泄流能力泄流(但峰前不能超过来水)。

2.2水库目前的汛情

8月14日水库水位219.32米,库容31771万立方米,超汛限0.49米,高于20年一遇洪水位0.08米,距(200年一遇水位)保证水位0.48米,水库溢洪道出流30立方米每秒,枢纽工程运行正常。

2.3水库上游干流的汛情

水库上游3个中型水库均在汛限以下运行。

2.4水库下游汛情

水库下游干流河流防汛形势非常严峻,处在警戒水位以上运行,堤防受到风浪淘刷,部分河段局部出现管涌等险情。

3.水库流域降雨情况

水库流域从8月14日14时开始降雨,至17日8时结束,流域平均降雨量83.4毫米,最大点雨量为寿山站143.5毫米,其次为石门站105毫米,6小时段雨量最大为寿山站71毫米,降雨比较集中。其余各站降雨量比较均匀。降雨量详见下表:

4.水库预报调度情况

从降雨过程上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8月14日14时至8月15日14时降雨41.7毫米,中间间隔2个时段,16日2时至16日20时降雨41.7毫米;从前期影响雨量上来看,14日为40.1毫米。第一次预报洪量为28.61百万立方米,洪峰为140立方米每秒,结合后续降雨,第二次预报洪量为64.35百万立方米,洪峰为296立方米每秒。

5.调度实施过程

根据水雨情相关信息、水库上下游防汛形势及水库工程情况,省、市防指经过会商决定,在第一次落地雨之后水库出流没有调整,仍维持在30立方米每秒,;直到第二次落地雨之后,才决定在16日20时,水库出流由30立方米每秒调整到80立方米每秒,并根据16日20时水库水位219.55米,6小时入库流量309立方米每秒的实际情况,于21时将水库出流由80立方米每秒调整到100立方米每秒,且于23时将水库出流进一步调整为150立方米每秒;通过本次调度水库调洪最高水位为19日8时219.83米,高于防洪高水位(219.80米)0.03米。并于21日8时水库水位219.68米时,10时将水库出流调整到100立方米每秒;22日8时水库水位219.65米时,10时将水库出流调整到30立方米每秒。具体详见下表:

6.经验总结

13817洪水调度过程非常典型,它充分利用了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优势,发挥预报调度的长处,摒弃了传统的水位控制的调度方法,发挥水库枢纽工程的拦蓄洪水的作用,既减轻了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又保证了城南区间的农田安全;同时,又对除险加固的枢纽工程进行了验证,充分体现了水库枢纽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为后续洪水预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体如下:

1.由于水库库区水面较大,在预报洪水时,注意水库周边雨量站的降雨量,综合考虑,将直接降到水库库面的雨量作为直接入库量算到水库预报洪量中,预报方案中没有考虑此项因素。

2.应注意对前期影响与量的计算,当前期影响雨量超过100时,降雨将直接产生净雨。本次降雨过程在16日14时前期影响雨量超过100,预报方案中没有考虑此项因素。

参考文献:

(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51-2012);

(2)工程水文学(魏永霞);

(3)工程水文学(徐向阳河海大学2006年部级精品课程);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防洪减灾洪水管理对策

2003年全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提出,我国防洪减灾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人与洪水“和谐相处”,进而又提出了“工程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洪水资源化、技术现代化、保障社会化”的努力方向。在作者看来,“洪水管理”就是广义的“防洪减灾”,只是增多或加重了“规范人的行为”、“公众参与”、“适应洪水”、“全流域减灾”、“全年管理和调度”等内容,以至于“发生了质的变化”。近一年来,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围绕防洪减灾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作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粗略意见,整理如下供讨论参考。

1对防洪减灾的总体认识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联合国1986~1995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占全部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32%,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分别占全部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数的31%和55%[1]。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2]。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之频繁,造成的灾害损失之严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笔者对我国防洪减灾有以下5方面的认识。

1.1防洪减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推进“人与洪水和谐相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与洪水相处的历史进程中,各国人民不断摸索和探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处理洪水的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变化。从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莱茵河和其它一些大江大河防洪减灾的历史进程看,人们对待洪水的方式和态度大致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被动地适应洪水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洪水如猛兽,来了只有躲避;二是控制与防御洪水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定居点范围逐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向洪水通道和调蓄洪水的湖泊进军,导致江河调蓄洪水的场所越来越小;三是有意识地主动适应洪水的阶段。随着大量防洪工程的建成,洪水通道逐步缩小,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提高了,但洪水灾害损失数量却仍在增长。于是开始了限制人类有害行为并主动适应洪水的新时期[3]。我国近几年的防洪减灾对策措施与数年前相比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正在朝着“洪水管理”和“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方向前进。如:在法律上已明文规定实施规划保留区制度;在长江等江河实施了大规模的退田还湖、整治河道和实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措施;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险防洪工程;加强流域管理,实施流域全年水量统一调度等多个方面。

1.2洪水管理需要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措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防洪减灾面临着不同的环境,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是人口密度大,留给洪水的回旋余地比较少,难以象西方国家那样预留出很多调蓄洪水的湖泊和湿地;二是洪水威胁区域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基本重叠,洪水灾害威胁严重;三是我国江河洪水的变化幅度非常大,防御同样标准的洪水需要修建比西方国家更多、更大的防洪工程;四是我国河流的含沙量高,防洪减灾需要处理更多、更棘手的问题;五是长期以来固有的防洪工程水利观念的管理模式,要转变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习惯和措施非常困难。为此,我国的防洪减灾对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不能照搬照套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否则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1.3洪水管理应以流域为单位,开展流域综合管理江河洪水具有与其它资源不同的属性,它以流域为区域,形成相对独立的集合。流域内的水体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流域间的水体相对独立。这一特点决定了洪水管理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统一管理,否则将导致各种各样的水事矛盾,甚至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江河洪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洪水管理一定要统筹考虑流域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全面安排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洪水管理是对一个流域范围内各种各样与洪水灾害相关的因素的综合管理,是全年的整体活动,决不仅仅是汛期的短期行为。欧洲的莱茵河穿越数个国家,有关国家专门成立了莱茵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流域统一管理的协商与监督机制,该机构是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之后建立的,事实证明该机构在洪水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4洪水管理要特别注重“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世界各地采用的防洪减灾工程措施大体相同,但采用的“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差别较大[4]。为减少洪水灾害的总体损失,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人类防洪减灾的历史进程中,挤占洪水出路以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是屡见不鲜的,无节制的行为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减少总体灾害损失要在科学地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依靠社会的自我约束机制来实现。洪水管理不仅是采取措施约束洪水,更重要的是约束人类的奢望,限制人类的有害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人的行为,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在恰当的范围内回避洪水、适应洪水,给洪水以出路。

1.5洪水管理要特别注重“公众参与”的措施洪水管理无疑要强调统一管理,但统一管理决不排斥公众的参与,相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公众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抢险部队、科研院所、非政府机构、感兴趣的人员等都属于“公众”范畴,都应参与到洪水管理过程中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众参与”做得比较好,规划措施的贯彻落实就顺利,反之则困难。西方的“公众参与”不仅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而应是在规划编制、方案制定、措施落实、管理与监督等整个过程的广泛参与,不是我国通常讲的广泛征求意见,而是实质上的参与讨论、论证、实施和监督。2防洪减灾基本对策

基于以上认识和我国当前的防洪减灾形势,作者认为,我国防洪减灾对策应以流域的统一规划为基础,突出3个重点,狠抓5项工作,统筹考虑洪涝和干旱问题,落实综合管理措施。

2.1洪水管理要以流域统一规划为基础,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洪水管理是按流域进行的洪水管理,洪水调度是按流域进行的洪水调度,这是水的流域特性所决定的。流域洪水管理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人类活动必然影响洪水的状况,流域内一个区域的行为不能危害另一个区域,因此洪水管理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对流域的防洪减灾给予和谐的统一安排。不仅要对工程措施进行规划,而且对非工程措施给予安排,还要对人类的行为给予约束和引导。洪水管理规划要面向未来洪水,而非过去的某个典型年洪水;不是仅仅针对过去洪水中暴露出的问题,而是要面向解决未来洪水中可能面对的问题。由于未来洪水总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未来的更大洪水总有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可能,因此应适当多地给洪水留出调蓄空间。

2.2洪水管理要突出的三个重点(1)要突出“给洪水以出路”的重点。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清退河流两岸大堤之间的洲滩民垸,扩大中小洪水的行洪通道;进一步加强对河流两岸大堤之间洲滩民垸和行洪区的管理,使之向着有利于分滞洪水的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退田还湖,增大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逐步迁移洪水频淹区群众,减少不动产灾害损失和人员的生命威胁;增大洪患灾害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躲灾避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引导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在洪水条件下生存的环境。(2)要突出流域内“面上防洪措施”的重点。防洪减灾的传统运作方式对河流本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面上的洪水管理措施注重不足。要在上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拦滞洪水,涵养水源;采取措施在整个流域的面上层层拦截雨水,阻滞雨水向河流汇集的数量和速度,加大雨水向地下的入渗量;在有条件的地点修建平原区纵横交错的分散洪水水道,修建平原水库或恢复天然洼淀调蓄洪水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建设回灌地下水的网络工程,变地表水为地下水,增大水资源利用率等。(3)要突出“洪水资源化”的重点。过去的洪水调度大多只考虑防洪保安的单一目标,或考虑一些兴利的因素,很少考虑增加洪水资源的利用率问题,更少顾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样的安排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防洪减灾的需求。我国水资源量短缺,洪水是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北方地区更是如此。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多地变地表水为地下水。适当利用一些蓄滞洪区和洼地拦滞雨水;在有条件的地点实施跨水系分洪措施,分散主要河道的洪水,调剂水系之间的水资源等。同时,洪水调度要尽量照顾生态环境的改善。

2.3洪水管理要抓紧的五项工作(1)要抓紧全国洪水风险区划分析和划分流域洪水风险区域。通过洪水风险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洪水风险程度;根据洪水风险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布设防洪减灾措施、研究社会保障和救援对策等。洪水风险区划应公之于众,以便增加公众的水患意识、自身避险意识和参与洪水管理的意识。(2)要抓紧建立强制性洪水保险制度。洪水保险虽然不能减免灾害损失,但可以帮助受灾户尽快摆脱灾害带来的困境。国外经验证明,洪水保险是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洪水管理措施。我国应抓紧开展调查和政策研究,并选择一条河流或一个区域开展洪水保险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抓紧推进洪水保险立法工作。在具体项目的选取上可以有计划地分步进行,先对经常受淹的区域的固定资产实施强制性保险,再对重要防洪工程实施保险,继而全面普及防洪保险。(3)要抓紧完善现有的江河防洪工程体系。抓紧病险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使工程尽快恢复原有设计防洪能力;因地制宜地疏竣泄洪能力严重不足的河段;按照规划确定的方案和标准增建一些防洪减灾作用明显的工程;修建尚未设防的中小城市的自保防洪工程,避免年年上水受淹的局面;全面完成使用频率较高的蓄滞洪区的群众保安工程;根据具体条件修建沟通水系或流域的水调剂工程等。(4)要抓紧完善洪水调度的支持手段。建立和完善洪水调度方案实时制定与比选的措施,完善实时获取与展示各类防汛信息的手段,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开展科学洪水调度提供有力支撑。(5)要抓紧落实减少人员伤亡的对策措施。山地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洪水灾害死亡总人数的2/3以上,要抓紧开展山地灾害危险点的普查工作;抓紧完成并实施防御山地灾害规划;广泛开展“群测群防”活动,落实受影响区内群众的现场监视和报警手段;建立畅通的信息通报与警报网络,制定预案并落实具体措施等。

3需抓紧研究的问题

洪水管理要针对当前的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加强以下9个方面的研究。(1)防洪减灾社会化研究。在防洪工程体系达到一定程度、不宜再提高标准的情况下,要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非工程防洪措施上来。要形成社会分担防洪减灾责任的机制,从政策、法规、经济、技术等有关方面全面构筑防洪减灾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2)蓄滞洪区管理与运用研究。国家尚未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我国当前有很多地方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没有严格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开发加以控制,导致蓄滞洪区内人口增长过快、资产增长过多。(3)洪水资源利用和城市蓄滞雨水措施研究。主要是蓄滞雨水和变地表水为地下水的措施。城市的发展使雨水天然下渗面积减少,使洪水汇集时间缩短,应抓紧研究分散阻滞雨水汇集的实用措施。(4)跨水系或流域洪水调度研究。防洪减灾关键在于处理洪峰,将洪峰期的部分流量调往其它河流将可减轻危险区域的洪水压力;将丰水区域丰水时段的洪水调往缺水地区或补充地下水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适应洪水的农业和产业结构的研究。针对洪水威胁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耐水作物新品种、生长期较短的作物、与洪水期错开的品种,建立和发展耐渍涝、避洪水的农业生产结构;将易淹区建成具有生态、旅游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区,以及确立农、林、牧、渔、相结合的产业模式等。(6)洪水灾害评估系统研究。改变单纯依靠下级洪水灾害报表评估洪水灾害损失情况的制度和办法。在制订和完善洪灾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评估洪灾损失程度的措施和手段。(7)防洪减灾投资与集资政策研究。我国现有的防洪减灾投资应主要靠财政拨款,但从长远看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区域应采用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如东部洪水威胁区可以考虑征收防洪税并用以适当支持西部地区的防洪减灾建设。(8)不同江河不同防洪工程的最佳防洪标准研究。探求分析计算各类防洪工程最佳防洪标准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分析防洪工程的状况,考虑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因素,确定各江河主要防洪工程的最佳防洪标准。(9)防汛抢险实用现代技术研究。在防汛抢险过程中,及时发现险情是抢险成功的关键环节。而我国用于现有堤防等防洪工程的探险仪器往往不够准确,现有的抢险方法也大多沿用传统的方法,汛期的抗洪抢险每年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局面需要靠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

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Floods—PeopleatRisk,StrategiesforPrevention[M].UnitedNationPublication,SalesNo.E.97Ⅲ.M.1,1997.

[2]谭徐明,周魁一,张伟兵,马建明,苑希民.我国防洪减灾战略的再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2002.

[3]LiKungang.ExplorationofMeasurestoImprovetheFloodManagementStrategyoftheHuaiheRiver——UsingExperiencesofDifferentRiverBasinsWorldwide[M].IHEM.Sc.ThesisWERM02.02,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Infrasturctural,Hydraulic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elft,TheNetherlands,2002.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初二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1

打羽毛球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6-28

地方传统艺术(收集3篇) 2024-07-06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收集3篇) 2024-07-06

说说心里话作文400字(整理16篇) 2024-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