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收集3篇)

时间:2024-08-03 来源: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篇1

一类:人畜共患病

1、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共患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人畜间,以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为易患,人偶然也可以从病畜及其产品受到感染,常见类型是皮肤炭疽,少数为肺部、肠道和脑膜的急性感染,有的伴发急性败血症。根据卫生部的数字,今年1~4月全国报告炭疽病例53例,其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报告15例,为报告发病最多的地区。

炭疽芽孢杆菌的生存能力十分顽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对草食动物致病力最强,对人的致病力中等。人感染此病后临床主要表现在面、颈、手、前臂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水疱破裂形成溃疡,有黏性渗出液,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地震期间滞留过灾区的人群、参加过救灾活动的人群、从灾区疏散出来的灾民及病人,都要警惕携带病菌。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的,必须第一时间把病人送到医院,做相关化验后确诊。

预防措施:(1)由专业人员隔离炭疽患者及其周围环境,并进行彻底消毒;(2)灾区人员不得食用可疑病畜禽或死畜禽,不喝生奶,不吃未经动物检疫的肉及肉制品。

2、流行性出血热。5~6月份正是此病流行的高峰期,传染源是鼠,此病是一种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早期症状是发热、头痛、腰痛,还可能出现面、颈、胸部潮红,一旦感染后可导致肾脏损害,以及其它多种器官的受损。

预防措施:(1)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接触鼠及其排泄物;(2)不坐卧草堆;(3)野外停留时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4)防止皮肤、手、脚破伤,如破伤需立即消毒、包扎;(5)食具要经常清洗,食物要妥善保存,剩菜剩饭要高温蒸煮后再吃。

二类:传染性疾病

1、乙脑:此病易在灾后儿童身上发生,三带啄库蚊是这种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传播途径是先在猪身上形成高峰,再通过蚊子传播,现在灾区的猪受到严格控制管理,所以灾后患乙脑的不会形成很大规模。

相比之下,乙脑更易侵袭儿童,症状以高烧、呕吐、头痛为主,有时出现抽风、昏迷。轻者低烧,几天即可恢复;重者会因高烧、抽搐、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1)野外活动时应在暴露部位涂抹防蚊水,或穿长衣裤;(2)尽可能消灭蚊虫,远离污水;(3)尽量不露宿。

2、甲肝:一旦水源或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后,儿童吃后就可能发生此病。

临床症状为发烧、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少数儿童出现黄疸、排尿偏黄。

预防措施:(1)对没有患病的儿童和曾接触过甲肝患者的人应注射甲肝疫苗;(2)患儿必须被隔离;(3)不能吃被水浸泡过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霉变的粮食、放置时间过长的熟食。

三类:暴露环境下外伤恶化预防

1、破伤风:凡是身上带有比较深且脏的伤口,尤其是曾被生锈的铁钉、木刺等扎中,或是伤口中带有污泥等,一定要到医院或找医护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预防措施:(1)哪怕是轻微皮外伤,也应及时清创,然后涂抹红药水、碘酒;(2)主动要求注射破伤风针。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篇2

【关键词】

电击伤;急救;护理

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而造成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发生死亡,称为电击或电损伤[1]。现将我院急诊科近年来收治的电击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65例电击伤患者,男47例,女18例,年龄17~64岁,平均(37.4±5.7)岁,入院时间为电击后0.2~1h来院,61例治愈后好转出院,4例死亡。

1.2临床表现轻度电击伤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软弱、全身乏力、心慌、心悸等;重度电击伤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呼吸不规则、持续性抽搐、心律不齐等,且电击伤处被灼伤的皮肤可出现坏死,局部出现“炭化”现象。单手或单足有电击伤入口者,其出入口处与健康皮肤分界清楚,边缘规则整齐,直径为0.5~2cm,灰白色或焦黄,无痛的干燥创面偶可见水泡;无电击伤出入口者有轻度心肌缺血及心电图异常表现。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2急救护理

2.1院前急救迅速脱离电源,对于重度电击伤患者,若已经发生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者立即争分夺秒地实施心肺复苏或心电监护,将患者迅速转送医院,途中不停抢救。现代CPR强调应在伤后4min内实施初级复苏和护理,并在8min内实施高级复苏。

2.2院内救治成立专家抢救小组,迅速制定抢救方案,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输血浆,给予吸氧、导尿及持续48h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末梢循环、尿量以及伤口创面的渗出情况,并对烧伤创面及合并外伤部位及时给予止血措施等,对有呼吸困难患者即刻行气管切开手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通气情况、呼吸频率、深度以及有无发绀等情况。

2.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了解病情的动态信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3.1保暖将室温保持在30℃~32℃,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2.3.2静脉输液通畅的静脉给药是有效快捷的治疗途径,对休克期补液,详细地做好血压、脉搏、尿量、末梢循环等情况护理记录,并根据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和量,在保证烧伤患者补液量多的同时,积极防止因补液过量而出现的并发症,使抢救治疗能顺利进行。

2.3.3药物指导遵医嘱应用利尿剂,预防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生;给予镇静镇痛药物,避免头部过度活动。预防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应用乳酸林格液恢复循环血量,并维持尿量保持在50~75ml/h,若出现肉眼肌球蛋白尿,尿量应维持在100~150ml/h,静脉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可碱化尿液,应用甘露醇预防急性肾衰竭,对已发生急性肾衰竭者,有指征时应进行血液透析。

2.3.4气管切开护理检查气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套管自气管脱出或压迫气管,注意创缘及套管内有无出血,若有出血应警惕窒息,必须立即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气管切口给予常规换药,2次/d,遇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套管固定带系牢,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度,注意观察系带松紧度,并随时调整防止脱管,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护理的重点及关键问题,套管口覆盖1~2层无菌纱布,纱布干后要及时更换,内套管是细菌寄生繁殖的重要部位,应清洗消毒1次/d,痰多时清洗消毒1次/(4~6)h。

2.3.5创面护理原则上早期将坏死组织切除,患者休克平稳后,进行彻底清创,Ⅲ度创面于伤后7d内生命体征平稳时行切痂植皮术,同时对肢体干性坏死者行截肢扩创术,及早消灭创面,术后肢体给予抬高位,避免术区及植皮区受压,减少肢体活动,防止皮片移位,影响成活;Ⅱ度创面采用暴露疗法,涂碘伏2次/d,及时清除创面渗液,创面周围的正常皮肤保持清洁,定时更换,交替暴露受压创面,保持创面干燥,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6心理健康指导在思想上进行开导,多给予心理安慰,消除和缓解恐惧紧张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讨论

电击伤现场急救是患者存活与否的重要因素,进入医院急诊室后,迅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不但能提高存活率,而且能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电击伤患者各阶段急救治疗和护理,对保持患者有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篇3

关键词甲醛;危害;控制;职业病

中图分类号X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61-0229-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甲醛的应用就越来越广,需求也越来越大,甲醛生产企业或者以甲醛作为生产原料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室内甲醛的危害已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然而,化工企业中甲醛浓度的控制,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是很危险的。

1甲醛的危害

1.1甲醛的性质

甲醛,也称“蚁醛”,无色刺激性气体,是一种高毒物质。相对分子量为30,熔点为-92℃,沸点为-21℃。易溶于水、醇和醚。相对密度为0.8,相对蒸汽密度1.1,饱和蒸汽压101.3kPa(-19℃),自然点为300℃。蒸汽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发生爆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也是炸药、染料、西药、农药的原料,也作杀菌剂、消毒剂等。37%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

1.2甲醛的危害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质和致畸型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质之一,可经过呼吸道、皮肤和肠胃道进入人体,对人体危害很大。在生产条件下,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经呼吸道科吸收60%~100%)。

有资料介绍,甲醛进入人体首先在组织被氧化为甲酸,特别是在肝脏和红细胞内迅速氧化为甲酸而引起组织损伤。

有资料介绍,甲醛转化的甲酸,其在体内代谢的途径主要有三:经尿液排出;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四氢叶酸依赖的一碳单位生物合成途径,参与生物大分子嘌呤、胸腺嘧啶等的合成。

甲醛能凝固蛋白质,与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接触,在接触部位被人体吸收,迅速出现反应,有明显刺激作用。甲醛对眼部和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是甲醛最明显的健康危害。在浓度为0.134mg/m3~2.678mg/m3的甲醛气体中,暴露人群可产生眼灼、流泪、眼脸水肿和视力模糊。甲醛对鼻腔粘膜危害也比较大。短期接触可引起流涕、剧烈咳嗽、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呼吸困难。长期暴露可引起鼻炎、嗅觉丧失、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组织学上鼻咽部粘膜的纤毛和杯状细胞消失,鳞状上皮细胞化生以及轻度的细胞发育异常。多数实验表明,长期吸入甲醛可导致大鼠鼻炎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甲醛对人体生殖系统影响也很大。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0.017mg/m3~0.0678mg/m3)可引起妇女月经紊乱。邵华等报道,甲醛在体外实验中能增加人断裂数。

此外,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表现在皮肤损伤、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

2甲醛危害的防治

2.1工程措施

1)采用密闭化生产和密闭化排放,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

2)尽可能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员现场环境的接触时间。

3)加强通风,降低环境中甲醛浓度。

4)建筑布局卫生。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

2.2个体防护

根据生产现场要求,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劳动者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应当对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3日常管理

1)严格按照职业卫生“三同时”要求进行管理,并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要求进行危害项目申报。

2)按照《职业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要求设置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及相关档案。

3)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如果出现超标,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4)按要求为员工设置单独的更衣房,避免员工穿着吸附有甲醛的衣服离开单位,在减少甲醛的接触时间的同时,保障了与其接触人员的健康。

5)适当在员工交接班室和更衣房放置具有甲醛吸收功能的植物,比如吊兰、虎尾兰(俗称:虎皮令箭)、常春藤、芦荟、龙舌兰、扶郎花(又名非洲菊)等。

6)按要求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

7)加强现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劳保用品使用的管理,确保现场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员工能正确使用劳保用品。

8)依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制定针对性的年度健康检查计划,明确检查项目,并认真分析接触人群体检项目指标的变化,比如尿酸、总蛋白、球蛋白、胆红素等,建立监护档案。文献资料显示,外周血生化指标和微核发生率方面,暴露在甲醛环境中的工人的总蛋白、球蛋白及A/G异常人数明显偏高。

参考文献

[1]张会群,涂明扬.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危害及控制[J].广西轻工业,2008,2(111):

69-70.

[2]朱桂芝,李涛,郭晓诗等.甲醛对人体毒作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3,3(4):250.

[3]任传伟,杨燕初.甲醛对病理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及预防[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7):48-49.

[4]蒋守芳,于立群.甲醛危害的人群研究(续)[J].职业卫生与应急预案,2006,

24(3):164.

[5]陈思强.居室中甲醛的健康效应[J].职业卫生与应急预案,2002,20(3):149-151.

[6]方光富.室内甲醛污染及其防治[J].池州师专学报,2003,17(3):56-58.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我很重要作文(整理21篇) 2024-08-03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收集3篇) 2024-08-03

汽车专业就业前景(收集3篇) 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