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收集3篇)

时间:2024-08-16 来源: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2011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StudyofJuniorHighSchoolLanguage-basedCurriculum

DevelopmentundertheGuidanceof2011NewCurriculumVersion

HAOYi

(Xi'anAizhiMiddleSchool,Xi'an,Shaanxi710003)

AbstractJuniormiddleschoolChinese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inbasiceducationreformbutalso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romotethegooddevelopmentofstudents'personality,improvingstudents'Chineseaccomplishmentandformationofschoolcharacteristicsplaysapositiverole.Thepromulgationofthe2011editionofChinesecurriculumstandardsputsforwardnewrequirementstothedevelopmentofschool-basedcurriculuminjuniormiddleschoollanguage.Inthispaper,the2011editionofChinesecurriculumstandard"clearnatureofChinesecurriculum,emphasizethemotherlandlanguageapplication,highlightthemothertonguecurriculumvalue,carryforwardthesocialistcorevalue"spirit,suchasnewconceptputforwardinthewakeofelementaryeducationreform,achieveschoolChineseeducationconcept"ofChinese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idea.Combinedwiththe2011versionoftheconceptoftheguidanceofnewcurriculumstandard,from"thestudentindividualitydevelopment,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disciplinedevelopment,schoolcharacteristicsformtheregionalcultureinheritance,"etc.Putforwardthepossibilityandnecessityofdevelopment,thispaperexpoundsthe"basedonraw,curriculumguide,multiplesubject,harmoniousandunified,adjust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thedevelopmentoftheprincipleof"establishingorganization,investigation,evaluation,target,designplan,organization,implementationandevaluationofreflection"ofthedevelopmentprogram,"projects,activities,andcomprehensivedevelopment"typeand"countryinschool-basedcurriculumimplementationandintegrationoftheexistingcurriculum,school-baseddevelopment"approach,suchasconcreteimplement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thedevelopmentofschool-basedcurriculuminjuniormiddleschoollanguagesystematicallyinthispaper,the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2011newcurriculumstandard,juniorChinesecourse,exploitationofschool-basedcourse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由于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所扮演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发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也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们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

“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了“实验版课标”的正确理念下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突出母语课程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给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宏观上的理念指导。“2011版新课标”中多处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突出母语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写字教学方面,强调在能写、会认的基础上,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美感,注重书写的育人作用。从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来看看,初中生的书写水平普遍偏低,一个班就那么几个,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电脑的普及,纸笔被键盘所取代,导致书写能力变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导致初中学生的书写较差。陕西是书法大家汇集的地方,颜柳二人的书法艺术值得初中生们,甚至是小学生们去学习。

其次是阅读方面,注重优秀诗文的学习和诵读,在学习先贤们的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过程中,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更要接受美好情感和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温儒敏指出:“语文教育加强育人作用,必须立足于通过渗透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那些优秀的诗篇是用心情写出的历史;是用文字演绎的生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对优秀古诗文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的学习,也是和诗文的对话,是自我情感的表达。母语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道德审美,获得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断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2011版新课标”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修订之后新加入的内容,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责任。巢宗祺指出这一点“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平白阐述,简单机械地告知灌输让学生去接纳,而是将思想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原有校本课程新编,三是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类型大体上分为专题类、活动类与综合类三大块,以不同的开展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发展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属于广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即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拓展或删改更换。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对语文课的补充和拓展、删改更换,可以根据教材的变化,较多地选择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陕西省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改版之后,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减少了一半,加入了写作单元,课内很难再有时间充分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校本课程可据此作适当调整。

其次,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一些老牌名校的学生基础都较好,会觉得有些内容太过简单,需要进行深入学习,老师就可以增加相应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兴趣特别浓厚的课文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或开展相关活动。

(2)整合原有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可以是对学校原有语文活动进行整合。例如,学校经常举办的朗诵比赛,手抄报、板报的制作,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校刊校报的创办等等。这里,要注意区别语文校本课程和语文活动的区别。语文活动一般是短时间的,或者是一次性的,没有连续系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有那些保证一定学习时间,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学习内容,经过调研――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反思的语文活动才可以成为校本课程。

(3)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结合现有资源进行自主研发是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利用学校和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西安爱知中学结合学校和地区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指充分发掘西安乃至陕西地区的人文资源,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4)专题型。专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或以某一类型为中心进行开发”。陕西地域文化下试以以下专题为例:①文学专题类:《史记》《诗经》,杜诗;②名人专题类:秦皇汉武评价、人物传记;③艺术专题类:秦腔与秦风,书法与碑林。

这些专题内容可以作为演讲辩论的素材,也可作为阅读写作素材或者欣赏交流素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表达与交流,或读或写或表演,在这一过程中与经典对话,和名人谈心,与艺术交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扎实语文功底,开阔语文视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5)活动型。活动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在开展活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以最直接的人文环境影响,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中感受语文世界的多姿多彩,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与柔情;艺术海洋的浩瀚与深沉;历史文化的广博与厚重。从而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①文化考察:阿房宫古今、红色延安;②自然采风:山林河溪;③艺术欣赏:碑林、历史博物馆;④学校活动:朗诵、书法大赛等。

活动类型的语文课程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教室、学校为学习场所的学生,对室外、校外而且是风景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所十分向往。在山川河流上,蓝天白云下,看雾霭霓虹、听鸟语虫鸣、赏柳绿花红,怡然身心;在人潮人海中,雕梁画栋前,观众生百态、感历史沧桑、悟人生理想,涤荡心灵。这些都是学生们学习语文重要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学生学好语文最为潜在也极为重要的感受力的源头。这些课程资源,最能体现语文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的优势,但实施起来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6)综合型。综合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对课程内容的多样选择和综合,可以选择语文学科内的多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开发,或者是结合临近的人文学科进行开发;二是对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的综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力,以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凸显学校特色为目标进行开发的,不同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紧抓校本课程的这一基本属性,使其与国家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所应有的基本功能。

(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14页)

“2011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性质,并强调了汉字书写、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凸显母语教育的价值所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将校本教材的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象。语文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直观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来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通常来讲,教材是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审议通过才能够投入使用的,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来看,教材的开发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没有太多成体系的教材,课程的开展多以大纲、课件和讲义作为实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1999.1.

[2]余建三.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专论平台?课改讨论,2006.

[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崔允.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3.

[5]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53-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43.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2.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范文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鉴于吴文化在提高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素养方面起有重要作用,学校委托语文教研组、课题组研发了《吴文化与语文》这一校本课程。下面结合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作初步的探讨。

一、“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的建构

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中几个较为著名的程序,如斯基尔贝克程序、托马斯程序、吴刚平程序和王力红程序等,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我们建构了“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阶段九个内容的操作程序:准备阶段(确立课程目标、建立工作小组、调查现有情况)——实施阶段(课程内容确立、课程教材编制、课程组织实施)——反馈阶段(课程评价、课程修订)。

(二)校本课程建设内涵的确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确立“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

1.课程理念

(1)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根本

新课标提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因此课程开发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本。新课改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和地方课程旨在满足学生整体的需求与均衡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有个性地发展。

(2)以“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为指导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本校全体语文教师为主体,这就给了教师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机遇,体现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新课标理念。

(3)以“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就是为了利用苏州丰富的吴文化遗产,开发社区独特的吴文化资源,传承学校浓厚的吴文化建设底蕴,通过收集、筛选、整合、提升,编撰成永存史册的校本课程。

2.课程目标

通过“吴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弘扬地域文化,实践文化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积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同时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内化文化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3.课程评价

围绕“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目标,提倡多元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采取多种方式(活动心得交流,小论文评阅,专题探究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如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中的表现等),兼顾学习结果,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反思、总结交流、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编撰

(一)收集准备阶段

1.成立教材编撰核心小组

教材编撰核心小组由语文教研组长(任主编,总体负责教材编撰,统筹人员安排及经费调拨)、三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备课组的编撰任务分配,包括资料的搜集、筛选、修改整合、评价反馈、修订完善等工作)、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宣传策划、内容整合,编辑排版、校对刊印等工作)及校外语文辅导员(负责教材的评审工作)。

2.确定教材编写总体纲要

根据定向原则、目标原则、认知原则、个性原则将教材提纲拟定为如下六章:①名胜文化与语文;②名人文化与语文;③民俗文化与语文;④美食文化与语文;⑤曲艺文化与语文;⑥工艺文化与语文。六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以“语文”为纽带的“吴文化与语文”教材体系。

3.收集教材编写相关资料

围绕提纲,通过以下途径查阅资料: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各图书馆、苏州高新区图书馆、本校图书馆等)、互联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吴文化网站、百度网站等)、实地采风考察(博物馆、园林、景区等)、咨询相关部门、访谈专业人员。

(二)编撰修改阶段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由各备课组教师具体负责:高一语文教师承担①②两章;高二语文教师承担③④两章;高三语文教师承担⑤⑥两章。每章内容由概述及相关的若干篇选文组成,每篇选文都包括作品原文、注释注解、作者介绍、评论鉴赏、问题思考等五个板块。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有选择地探究。

2.教材修改

在广泛征求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教材修改工作。先由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进行初审,再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进行二审,最后由主编进行三审。重点是对教材选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进行校审与修改,确保教材准确无误。

(三)评审刊印阶段

1.教材审核

教材评审由高新区作协主席张斌川主审。本着客观、公认、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审。具体包括:教材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恰当(深度、结构、语言、文字、图片等)。

2.教材刊印

具体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主要工作有:联系印刷厂、确定首次刊印数量、查看刊印效果等。

三、“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实施《吴文化与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遵循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原则

1.听说读写相互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听说读写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将听说读写中的某些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笔者将观、读、写相结合,先组织学生游览留园,再进行游记散文的练笔,然后阅读文本《留园记》,通过自评或互评作文,感受差别,体会游记散文的写作技法。

2.主体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在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时,教师应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应扮演主角。如在《留园记》的教学中,把学生的作文进行分享与展示,做成小报进行宣传。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3.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多样,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吴文化与语文”的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课内学,也可课外做,可自主学,也可合作学,可结合平时学,在也周末安排实践。如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利用周末参观虎丘、苏州博物馆、花山等,收集积累大量吴文化素材。

(二)创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形式

1.学科拓展类

学科拓展类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联系校本课程内容,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如可将《明史·周顺昌传(节选)》《周忠介公遗事》作为《五人墓碑记》的拓展阅读。教学时,除了对相关历史人物做链接介绍、与吴地人民精神风貌关联外,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2.文艺鉴赏类

文艺观赏类教学是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来达到赏析文艺作品,提高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在介绍“曲艺文化与语文”中,可通过鉴赏昆曲《牡丹亭》中的片段《游园惊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昆曲的特点及牡丹亭的人物和故事。文艺鉴赏重在“鉴”,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指导,恰当地将鉴与说,赏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得。

3.社会实践类

社会实践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外体验社会生活,以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可带学生参观拙政园、狮子林,体会园林中的吴文化。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应把游与教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悟,真切体验吴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三)改革语文校本课程学习方式

在教学“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中同样能贯彻落实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在“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在“名胜文化与语文”学习中,教师可按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引导学生借助辞典和注释自主学习《留园记》与《归田园居记》。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共享文言文学习的成果。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讨论与探究。如学习“美食文化与语文”中的“苏式小吃”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探寻各自最喜欢的苏式小吃信息,包括拍摄照片、采访地点、咨询制作方法与特点等,再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课堂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其风貌,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介绍。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如在“吴文化与语文”的学习中,关于“冬至习俗”的学习,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学习: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冬至大如年”的历史原因、冬至活动习俗、关于冬至的文学作品。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如资料收集小组、汇编小组、审核小组、汇报小组。各小组将他们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由审核小组进行筛选,最后由汇报小组进行整合并以电子文稿或纸质文稿的形式向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校本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高中语文教师既面临专业化发展的机遇,又面对专业素养提高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挑战。“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实践的经验。相信,只要一线语文教师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以全体学生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己任,定能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范文篇3

一、课程素养

语文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是制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帮助教师掌握课程开发技术,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课程元素是:

1.语文校本课程目标

语文校本课程目标首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目标,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分阶段、分项目列出细化的、阶段性的目标。可以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

(1)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提升。充分挖掘语文教师潜在的课程资源,使教师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在课程的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拓展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体现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看,“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可以具体确定为: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总结“儿童诗”教学的方法,探索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诗词素养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2.语文校本课程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后,要根据课程目标对课程材料进行筛选和组织,形成不同类型的语文校本课程。

第一类是教材性语文校本课程。如编写《各年级读写目标指导纲要》,采用纵横坐标式:横坐标有阅读目标、阅读范围、阅读数量、读写指导、读书笔记、写作(口语交际)数量等,纵坐标有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

也可以将名篇名著、时文、同龄人的习作等,分门别类编辑成小本子,作为校本课程的阅读教材,供学生课内外阅读。“名篇名著”类宜让备课组依照课标要求研制开发;“时文”类宜师生合作共同开发;“同龄人的习作”类宜让学生参与开发,习作可选自报纸杂志,也可以向全校同学征集。这类校本课程各年级都可以开发,便于形成系列校本课程。

第二类是主题性语文课程。主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取针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深入学习与发展。如识字、写字、演讲、诵读、习作等。北京市崇文区回民小学将民间文学“藏头诗”引入学校课程,在欣赏与学写藏头诗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三类是活动性语文课程。如开展文学讲习班、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电视演播、电脑小报、笔会、辩论会、新闻会、读书报告会、时文赏析会、经典诗文诵读等。

第四类是环境性语文课程。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以熏陶学生的语文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里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读书阶梯伴我成长》,确定了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序列。一年级上:认识学校图书馆;一年级下:整理我的书;二年级上:认识一本书;二年级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年级上:学做文摘卡;三年级下:走进上海图书馆;四年级上:学会上网查资料;四年级下:读书要关注作者;五年级上:学会批注;五年级下:学写读后感。

要注意的是:选修课、活动课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不应局限于选修课、活动课。语文校本课程不是“加课”,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合理上课,科学施教。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倡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强调的是课型、样式的灵活多样、各不相同。

3.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从功能角度来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有两类:一是条件性资源,它们决定着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二是素材性资源,它们是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因素。

从年级看,《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内容可以作如下设计:一年级儿歌,二年级诗歌,三年级诗词,四年级《三字经》,五年级《弟子规》,六年级《千字文》。具体实施可作如下安排:(1)背一背。以《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为主,辅以背诵名言谚语、歇后语、成语、对联、诗词佳句等。(2)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3)读一读。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课本等,培养朗读能力。(4)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5)评一评。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当前应特别关注网络资料。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此,浙江省教育厅作了积极探索,从2012年11月启动了五年内为浙江省在校中小学生建立个人“数字书房”,每人一个登录号码,向学生提供更大、更便利的阅读平台,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4.语文校本课程流程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大致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流程:(1)成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建立组织保证。(2)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3)培训教师,特别要重视教研组和教师同伴间的案例分析、相互交流和启发,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4)进行资源调查,对蕴藏在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做到心中有数。(5)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建立教师之间开发校本课程的竞争性合作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建设。(6)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评价,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开设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7)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8)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9)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研究。

二、学校为本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方面资源的条件,开发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

1.为了学校

一是要把本校的实际情况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充分考虑本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考虑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水平,考虑本校学生的语文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模式、学生来源、发展基础以及学校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也不一样。基于学校,强调个性化,才能够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

二是要把改进本校的语文教学问题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本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语文教学理论问题,而是本校语文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会囿于语文教学的某一种理论识见,而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2.在学校中

学校特别是校长,享有在课程政策范围内决定校本课程的主要权力和责任。但是在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语文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校长或其他领导者个别人或少数人来做,而应该让师生,特别是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同时还是学生需要和喜欢的,学生要能够对语文校本课程进行自主选择。

语文校本课程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本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由本校的语文教师来解决,要经由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本校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真正对本校语文教学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本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对本校语文教学实际问题有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学校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

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校园环境等是语文课程资源中直接、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本资源活起来。

3.基于学校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落实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一般说来,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

由于校本课程是指直接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校本课程的实施也不统一规定具体的课程形态,像学术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以及其他更综合、灵活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不同学情、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酌情处理。例如,一所小学关于书法校本课程开发,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管理网络:校级管理(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定练习时间、内容,统一进度、用本;教研组负责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年级组负责兴趣小组的管理,由年级组内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班级鼓励学生“人人学书法”,做到班班有特色、项项有成果。

三、语文意识

语文校本课程要有语文意识,要进行“语文地”思考和设计,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时下的语文校本课程常常出现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目前有的语文校本课程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但是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有一句话说得好: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校本课程也是如此。对此,笔者提出一种语文观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校本课程中的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校本课程的效果。

1.语文意识是一种滋味

从本质来看,语文校本课程姓“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姓“校本”。语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来进行。编写的语文校本教材,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要有语言文字的练习题和思考题。根据单元主题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和习作训练。如学习了家乡的特产,就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夸夸家乡的特产,培养喜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查阅等形式,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倍感亲近。以此来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这就有浓浓的“语文味”。

2.语文意识是一种向导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收集3篇) 】相关文章: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精选昆虫日记(整理2篇) 2024-08-12

[精选]成长日记作文(整理5篇) 2024-08-10

我的日记6[精选](整理3篇) 2024-08-09

校园生活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09

实用的日记作文精选(整理6篇) 2024-08-08

深秋的公园作文 深秋的公园真美 2024-08-16

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收集3篇) 2024-08-16

有关写人作文字(整理14篇)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