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篇1
关于得失的讨论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但是,大多数的讨论都囿于得失之间的转化上,而并非讨论得与失本身。有人问,得失到底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呢?我认为,得与失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结果而已,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首先,什么是得失。得失是用来判断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或者判定一个目标是否实现的结果。所以它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一般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在于它用来衡量目标有没有被实现;第二个意义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价值,例如高考成绩部分反应了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因此他也获得了一张通往相应大学的门票。
但很多人看重的其实并不是得失的第一个意义,而是第二个意义。这就导致了得失的作用被放大了,但得失本身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先讨论得失的第一重意义。如果得失只是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结果,那么得失也仅仅就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因为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客观上应该会存在一个正确的得失评判。但是这个评判结果只有上帝知道。人类在很多时候没有办法选择一个合理客观的指标去衡量得失,就如高考也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的得失仅仅只是一个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果。更何况刚才的假设是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但是更多时候有些人可能连目标也没有,那就更难谈得失了。
而得失背后的第二重意义,它就更只是个结果了。它或许是一些世俗的追求,一些物质的诱惑,也可能是精神的满足。但是,这些价值真的很重要吗?例如运动员刻苦训练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还是为了夺冠后带来的.商业价值呢。不可否认物质奖励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只为了追寻这些奖励,以获得奖励为目标的话,就会出现各种违规作弊和歪门邪道,用以欺骗别人眼中的得失,获得一个虚假的结果从而获得奖励。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
古人很多时候讨论的得失其实是在讨论得失的第二重意义,如获得钱财却只会挥霍最后流浪街头,贬官流放最后却重获新生等。但是讨论这些方面能够给予我们的其实只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却不能教会我们到底什么是得失,如何真正正确面对得失。
因此得失其实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放下得失,尤其是放下对得失第二重意义的过分追求,转而以得失为鉴,督促自己前行。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篇2
得失是一个宽泛的命题。它扎根于我们的评价体系之中:每结束一个过程,我们会习惯性地自问:“哪些是得?哪些是失?”每开启一个过程,我们的目标也通常以得失分类:“想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由此可见,得与失既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起点,而一个过程又总是由大大小小的得与失组成。
因而,我说,得与失真正扮演的角色,便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了。抑或是说,我们认为它是什么,远比它自己是什么重要得多。
以得失为起点的人,和以得失为终点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属于同一类。因为以得到某个事物或是做成某件事为起点,在结束时也总会用相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诸葛孔明以辅佐刘备重振汉室为起点,尽管拥有设计木牛流马的`巧思,留下“舌战群儒”的佳话,也为自己没有打败曹魏而深感遗憾,在五丈原郁郁而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过程中失去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伊”;即便如秦桧等奸诈小人,以谋取权势为起点,在被剥夺官位时,心里悲凉的也不过是权力的得而复失,而非道德意识的觉醒。就像“目的”这个词本身,它产生于起点,描绘的却是终点的图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贯穿始终,如一个“幕后推手”。
可是人的一生中本就不只有一个起点,也不只有一个终点。人需要反馈。如果我们要在下个阶段寻求突破,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刚刚结束的这一部分做个总结——依然以得失的形式,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整。得失的角色像“法官”,在判定“对错”。
但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弗罗斯特也说,树林里分出两条路,选择一条就意味着失去另一条。得失本就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分辨“得失”的依据其实是心中的价值排序,譬如“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忠”的人通常更看重个人之于国家的贡献,才甘愿牺牲小家亲情的温存。然而,一个人的价值排序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得或为明日之失。在得失之间来回跳动,反而模糊了方向,使自己陷入迷茫。
既如此,不妨将得失视作过程。“过程”是一个微妙的中间量。它不是起点,不会让人因曾经的“失”而迫切地想要“得”;也不是终点,不意味着“失”没有补救的机会。因而这会是一个逐步释然的过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诞生于“乾坤未定”的乐观;这也会是一个探索内心的过程:每次得失带来的情绪波动,都是用以锚定价值排序的刻度。随着这把标尺日趋精确,行事便可少几分踌躇,或许不能尽如人意,但可力求无愧于心——彼时,得与失只不过一介路人。当曾经的“判定”变成了“道听途说”,得与失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篇3
在人生不断向前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得到超乎自己曾经想象的惊喜,亦会失去我们曾以为永恒不变的东西。于平凡的我们而言,难有天赐的得到,亦不堪承受突然的失去。幸运的是,我知道每一程山路都会有每一寸的风景,得失之间,是人生的体验过程;得失之外,是真挚地追寻与对当下所得的珍惜。
我曾以为,“得与失”是登山前获得的不同山头的入场券,每张入场券都是一个起点;又或者是登上山顶,在终点登高望远,刹那回首却发现孑然一人。但当我真正走完一程山路时,我才明白从山脚到山顶的每一个脚印,都蕴藏了得失时的无限悲欣,而迈出的每一步,亦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
得与失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向往,而世人在这一程山路上多将“得与失”看做评价的结果标准。于是他们为了快速到达山顶,一直登云梯、坐缆车,却不曾欣赏云海散尽后的日出、晚霞满天时的日落,更不用说去体会“不敢问来人”的人性幽微情感。他们总是渴望达到巅峰,总是觉得这个世界太慢,却忘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的结局亦是“他楼塌了”。
同时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认识到生活的平衡总是取决于一种永恒的对立,恰如“得与失”总是缠绕着前行。哪怕他们认识到这种对立的过程是荒诞的,在对待“失去”时至少会在意识层面进行反抗。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描绘了西西弗斯受到诸神惩罚周而复始地将巨石推向山崖,再眼睁睁地看着石头滚回谷底。但他在离开山顶的每一个瞬间,都比他推的石头还要坚强,他的命运属于他自己,并以此嘲笑了诸神。他在反抗与珍惜当下中,让自己变得幸福又充实。
将这场山路上的“得与失”看做不断平衡的过程的人,注定是清醒而又丰盈的。他们知道“生命以负熵为生”;知道每个人最终都会化为尘土,终归热寂;甚至知道命运得失的.悲剧主题往往荒诞却又无法回避。但他们亦同样知道个人得失在历史变幻的车轮下微不足道,在人类社会的大尺度下也显得渺小,而整个人类的得失在茫茫宇宙中亦不过是星际尘埃。
庆幸的是,这一部分人在人生得与失的平衡过程中,能够保持思辨与热爱,尽可能地珍惜当下所得,淡然面对失去,甚至保持反抗的姿态。就像塔鲁陪着里厄一起看柔和的星光;就像二战时期法国女郎在被炮火的轰炸下依然在巴黎照顾着盛放的玫瑰;就像苏子瞻在黄州意欲“江海寄余生”之时,依然不忘“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世间万物不停流转,百花竞妍、万物生长、日出夕阳、繁星浩海,在明灭更迭间,自然总是在“得与失”过程路上,成为我们体认绝对和永恒力量的重要途径,亦成为我们反抗“得与失”过程时,内心的精神家园。
在这一程山路上,对失去的所爱,我们可以纵放悲歌,在逝去的痛苦中缅怀,在反思失去中成长,在自然的风景中寄托我们的精神田园。在得到时,仍能把握当下,珍惜拥有,继续向前勇敢追寻。在不断的“得与失”的过程中,也许我们还可以像西西弗斯在他的山崖上那样,再次庆幸生命的苏醒。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篇4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不无道理。在我看来,人生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之所以说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是因为对人而言,得失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没有谁能把它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因为人的欲望和原始本能不可能对得失视而不见。人不得不经历各种得失,在这些经历中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享受它,那怕是带着镣铐跳舞,也未尝不可。就像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但是一定可以抓住运,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所说的“读书”,是指把书读好的情况,是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情况,而非泛泛而读。
我国外交家杨洁篪,当年在电表厂当工人,利用空余时间啃英语,工友嘲笑他:“你一个小工,学英语有什么用?学到什么程度一辈子也就是个电工!”但对嘲笑,他无动于衷。他当时也许并没有想到啃英语可以改变命,但他一定相信读英语有用。后来厂里接到一些英文材料,厂里的`人犯愁了:看不懂啊!这时杨洁篪出马了,他将内容翻译成中文,轰动全厂!
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是因为命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可以吸收他们的智慧精华为我所用,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干瘪的生活变得丰盈和饱满。读书所得,不一定带来功名利禄,但可以避免纸醉金迷的生活,可以消解玩世不恭的态度,可以除去怨天尤人的愁苦。这些应该加以重视,因为这些东西可能正是套在人生脖颈上的枷锁,失去这些东西不可惜,反而会让人变得清醒、明智。因此,我说读书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将书读好,一定能够抓住运。海伦.凯勒先天聋哑,但在莎莉文老师的培育下,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奋力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比如玩乐、懈怠、自暴自弃等;但最终获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海伦.凯勒通过读书而抓住了运,扼住了运的咽喉。
之所说读书能够抓住运,是因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由无知变得有知,由愚昧变得聪慧,由眼界狭窄变得视野开阔;对问题、对事物的分析由片面变得全面,由粗糙变得精准,等等。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就有能力抓住它、驯服它,从而改变它!就像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的孩子们一样,她们就是通过好好读书抓住了运,从而改变了命!
总之,重视得失,是人基于原始欲望与本能的反应;享受过程,是经过历练后的精神境界提升。读书,要重视得失过程,尤其把书读好,更需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篇5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的同时,仍然热爱它。生活处处是得失,我们看待它们的态度不应是起点也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过程。
把得失看作起点并非无理,伟大的卡尔马克思先生也有过这样简单的设想,社会矛盾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底层阶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自然就会造反,就会革命,就会完成一系列写进历史书的伟大转折。纯粹的利益推动论在宏观历史中似乎确实解释得通,但如果我们把范围缩小到微观层面呢?当一位士兵踏上战场,他固然受到了打赢战争就能改变现状的利益驱动,而与此同时他还会面对打输战争就会丢失性命的风险。如果他恰巧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博弈论学者,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名逃兵保全生命,在理论上丢失性命的代价可是无穷大的。
诚然,利益推动论能解释我们做某事的动机,但它有时往往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开始做某事的勇气。把前面的例子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驱动士兵走上战场的更多是对胜利后好日子的愿景,他们并不算计收益得失,而是专注于结果,把得失看成终点。只有每位士兵都不是一位精通数学的利益推动论者,而是一位有愿景的理想主义者,愿意把自己理想的结果带来的效益看作无穷大,历史书上的那些关键战役才有可能出现。有了理想主义或者说结果主义我们似乎得以解释更多事件了:勒布朗詹姆斯为了夺得梦想中的总冠军奖杯不惜在万千球迷的`嘲讽下组建了超级球队;中国足球队为了再进一次世界杯正尝试着从换帅到规划的各种方法;你身边的某位同学为了卷到一个A把要求三千字的论文写了一万字。结果主义是残酷而又现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认为完美的愿景,大家也不会算计过多,只会全身心投入争取,各种事件成了大大小小的竞技,只有得到,只有胜利,才够填饱饿虎的饥肠。
然而那个我们理想中的终点真的存在吗?勒布朗终于拿下了梦寐以求的总冠军,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训练的脚步,“not1,not2”这是他新的追求——三连冠。当中国足球真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再一次闯入世界杯,球迷们会就此满足吗?显然,你无法喂饱上亿只有理想有激情的饿虎。《心灵奇旅》中的22花了大半生寻找自己的“spark”,想不到自己的追求仅仅是好好活在地球?当我们把得失看成终点,谁能证明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终点呢?我们又何必保有一个一直追求的终点呢?翻过山丘,才发现山丘的那边还是山丘,如果我们把目光一直放在远处的山丘,近处的歌声就被悄然错过了呀。
一切得失无非就是过程中的过程。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信条》中提出了相当有趣的自由意志悖论,当你知道未来的自己会牺牲自己拯救世界时,你是否仍会在未来选择牺牲自己?这个问题会让结果主义论者难堪却不会困扰过程主义者。当结果无关紧要,我们能从过程中获得什么——训练时的汗水与进步,跌倒后的原地复活,探索真知时的好奇驱使你熬过的一个又一个长夜,以及义无反顾在倒流时间中为同伴挡下的最后一颗子弹。当你专注于这些过程时,你会发现自己同样也能实现那些你汲汲以盼的结果,希望这些得失才是你真正看重且铭记的。
淡化得失甚至放下得失,过程主义,乃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篇6
人生如书,逐级而读
说话的境界分三个等级:最高境界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是修辞或辞令。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于“无字之书”中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
“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看喧腾社会。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可以是纵横捭阖式的《国语》,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说新语》,它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领略六韬三略的风采。诸子百家的言论,唐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世间流传下来的经典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法门。
然而拘囿于“纸上得来”的东西难免“终觉浅”。人生不需要过于厚实的理论堆砌,因为我们深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这也正是人生境界的第二阶段———“无字之书”,我们可引申为亲身经历、人生阅历。
于时光中,某些细碎经历会化为齑粉,如“字”的升华,语境仍存,体悟延伸。这不是太虚幻境,但它容许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式的理想飞扬;这不是光耀万世的烫金碑文,但它却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铭心的生命曲线。这便是体悟的升华。“无字之书”脱离了字的束缚,自然也增加了人性养成的难度。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人云亦云、旅进旅退,这些都是缺乏束缚的典型。这时便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引。
因此,“心灵之书”便是万千阅历、森罗万象在心灵中的最后沉淀。筛去附赘悬疣,掌握人生方向;积淀潜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它是盖茨比于黛西空虚扭曲灵魂中所见的灵魂真谛;它是“画魂”潘玉良挣脱世俗偏见追求的艺术巅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这只猛虎背后隐藏的人性。
然而,这种境界岂是普通大众都可攀缘而至的!时下,浮躁之风盛行,很多人无暇顾及“心灵之书”的修炼,甚至连“无字之书”都不乐意总结分析,停留在“有字之书”层次的人则越来越多。如此之势,便如厝火积薪,一瞬便可燎原。正因如此,范雨素的成长经历,才会掀起互联网众多网民点赞转发的狂潮,这种共鸣也揭露了当代人的精神短板、“心灵之书”缺席的现实。
人生如书,需逐级而读,终级境界仍需以心体之,以心察之。
点评:文章写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开篇以说话的`境界入题,高人一招。第二、三、四段,考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特点及其作用,言简意赅曰而后,考生在第五段指出“无字之书”存在的问题,并顺势提出“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引”这一观点,过渡自然曰在此基础上,考生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心灵之书”的重要性,说理深刻透彻。
才与德
这位作家所说的人要读的三本大书,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即为人所受到的教育和文化;“无字之书”指的是人在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而这“心灵之书”则是一个人的道德与言行。
吾认为,这“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均可归为人的才能,而这“心灵之书”则指人的品德。作家的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做人就应德才兼备!
在这人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那么他便很难在这个社会中立足。没有才能的人即使品德优异也只会是社会的害虫,因为他们无法对社会做出贡献,只会不断地消耗社会资源,他们的存在只会拖社会发展的后腿。在这群有德无才的人当中,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等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或许品德优异,但他们在做的只是挥霍父母的钱财、社会的财富,他们的人生毫无意义。所以说,有德无才是万万不能的!
当然,仅仅有才却无道德也是不行的,日渐增多的高智商犯罪便是明证。不得不说,那些高智商犯罪者都十分有才。他们大多数都毕业于名校,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各项专业知识,本可以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最终走了歪路中,身陷囹圄,抱憾终生。究其原因,便是这些人有才无德!他们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为了一己私利损害社会利益,才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人,其实比那些有德无才的人更令人痛恨!有德无才者只是在浪费社会资源,而他们不仅在浪费社会资源,更是在促使社会倒退,如果把有德无才者比作寄生虫,那么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病毒!因此,道德之于个人有甚至超过才能的重要性。
当今之中国,则必定是早已知晓才德对于人之必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提高公民才能的举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则是为了提升国民道德素养,提高道德品质。但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德才兼备,是必须让学校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杜绝重分不重德的现象发生。只有学校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人们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才与德,这两个人所必需的要素,真的是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德才兼备,才可称作真正的完整的人!
【浙江卷高考作文(整理6篇) 】相关文章:
初中写春天的作文(整理10篇) 2024-08-17
浙江卷高考作文(整理6篇) 2024-08-17
我爱我家小学作文(整理5篇)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