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年总结范文篇1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贫困发生率从70%多降到2015年的7.2%,减贫成效得到国际公认。党的十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总书记、总理亲自在抓。
据统计,每年总书记的第一次国内考察到的都是贫困地区:2013年是甘肃特困地区;2014年是内蒙古民族地区;2015年更是将扶贫工作作为调研重点,第一站是云南,第二站是延安,5月浙江考察谋划“十三五”时把扶贫作为重要内容,6月考察F州专门就扶贫工作召开座谈会。总书记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工作,做到“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即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教育培训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总书记亲历亲为和高位推动,传导全党全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
到2023年脱贫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一高于、一低于”(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央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一直都把建设一个没有贫穷的中国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二五”以来,广大中央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仅国资委监管的106家中央企业以及3家电信企业出资成立的铁塔公司共结对帮扶了遍及21个省(区、市)的246个贫困县,约占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2%,比“十一五”末增加了57个县,平均每家中央企业结对帮扶2.3个县。除以上定点扶贫任务外,还有16家中央企业对口支援21个县(区),16家中央企业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16个县(行委),40多家中央企业参与了产业援疆工作。“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47.4亿元,开展各类定点扶贫项目287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959期,培训干部人才62207人次,援建学校786所,援建医院(卫生所)948所。在援疆、、援青工作中投入无偿援助资金31.23亿元。中央企业结对帮扶的地方党委政府多次来信来函,对中央企业及其扶贫干部提出表扬、表示感谢。同时,在中央企业结对帮扶的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108个革命老区县,占中央企业结对帮扶县的44%,目前已投入帮扶资金4.83亿元。中央企业帮扶金寨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5年多时间。目前,中央企业与金寨合作项目13个,投资规模162.82亿元。
对口帮扶年总结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妇幼健康年等工作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深入开展我区妇幼保健对口帮扶工作。
二、工作目标
按照市卫生局提出的“每个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疾控中心、综合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帮扶协作关系”的工作目标,做到对口帮扶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工作通过支援医院的帮扶,显著提高辖区内高危孕产妇、高危儿及部分急危重症的识别能力和综合干预能力。支援医院以“四个一”(即为受援基层社区解决一项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为重点,帮助受援社区加强以人才、技术为核心的妇幼保健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到2016年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区高危孕产妇规范管理体系,畅通高危孕产妇双向转诊。
2.受援社区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识别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干预能力有一定提高。力争使辖区内高危孕产妇、高危儿筛查率达到100%,规范管理率提高到90%以上。
3.有效降低辖区巨大儿的发生,持续降低剖宫产率,母乳喂养率提高到90%。
4.辖区育龄妇女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三、工作内容
(一)组织实施。根据基层目标人群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工作需要,结合市第二人民医院实际情况,帮扶活动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2015年7月,支援医院和受援社区按照《2015年市妇幼保健对口帮扶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签订帮扶协议,确目标、任务、责任、措施。目标任务、帮扶措施要具体详细、操作性强。
2、2015年8月——2016年12月,帮扶双方落实协议,完成目标任务。受援社区在支援医院的帮助指导下,有步骤地加强能力建设。
(1)高危孕产妇规范化管理。
高危孕产妇管理是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为切实做好区高危孕产妇管理,要制定《区高危孕产妇管理实施方案》,成立高危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落实高危孕产妇“双向转诊”的沟通机制。建立高危孕产妇管理团队,定期根据需要提供师资协助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业务培训和健康教育,定月召开高危孕产妇病例讨论或会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产保健医师对高危孕产妇及危重症孕产妇的筛查、识别、处理能力。
(2)高危儿筛查及规范化管理建设。
建立《区高危儿管理工作规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危儿进行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儿童听力筛查工作,降低疾病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师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高危儿识别、筛查及儿童常见病等方面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能力水平。
(3)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宣教。
利用孕妇学校,开展孕期控制体重、母乳喂养技术的教育;同时,扎实推进重大妇幼卫生项目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工作检测、随访、干预工作宣传,提高孕产妇及其家属的知晓,配合工作更好地开展;开展辖区育龄妇女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防病治病的意识,更多关注自身健康。
(二)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评估。区卫生局配合市卫生局对辖区妇幼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为合理确立对口帮扶关系和下一阶段评估提供依据。对口帮扶双方支援医院和受援社区要对工作现状进行评估,明确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
(三)明确对口帮扶目标责任。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四个一”的目标要求,结合辖区妇幼保健现状,重点针对薄弱环节,以提升服务能力和内涵建设为核心,确定帮扶目标和双方责任,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市第二人民医院分管院长和区卫生局局长为对口帮扶工作的共同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儿科主任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科室帮扶的共同第一责任人,鼓励采用“团队帮扶”的模式,派驻人员为支援项目、技术具体实施的责任人,保证对口帮扶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四)实行对口帮扶目标管理。区卫生局和市第二人民医院实行对口帮扶工作目标管理,帮扶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科室和个人,作为年度考核指标。双方加强对口帮扶工作日常管理和派驻、派出人员管理,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五)推动帮扶双方建立更紧密关系。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模式和格局。建立双方合作共赢的机制,积极推进高危孕产妇规范化管理和危重症孕产妇评审工作。双方要积极探索创新帮扶方式,促进形成纵向联合体和责任共同体,建立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带动全区妇幼保健整体服务能力提升。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意识。市第二人民医院要充分认识到对口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职责,体现公益性的重要方面。要将对口帮扶工作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实施。
对口帮扶年总结范文篇3
Abstract:Asthestrategicac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eliminatingpoverty,provmotingregionaleconomicsocietycoordinateddevelopmentandrealizingthecommonenrichmentfinall,thepovertyreliefdevelopmentshouldbeguidedby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akemantaining,realizinganddevelopingimpoverishedpopulace'sfundamentalinterestsasthestartingpointandthefootholdoftheentireworkandenhanceunderstanding,innovatementalitytostartnewstageofourcountry'spovertyreliefdevelopmentwork.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扶贫;开发
Keywords: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povertyallevi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15-02
0引言
贫穷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只有消除贫困,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县当前和今后的一项中心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开展我县扶贫开发工作。
1当前我县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丹寨全县辖三镇四乡一个国营农场,有161个行政村。2009年全县人口1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万人,占总人口的90.%,少数民族人口14.2万人占总人口的87.7%,绝对贫困人口1.69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45%,相对贫困人口2.2669万人,占总人口的14%。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9950亩,其中田88755亩,土21195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
丹寨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592个重点贫困县之一,也是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的“月亮山”、“雷公山”贫困县之一。现有扶贫开发重乡(镇)六个,其中:二类四个、三类两个,非重点乡镇一个,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98个,其中:一类35个,二类56个,三类七个。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347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525万元,第二产业完成23858万元,第三产业完成25089万元。财政总收入6501万元,农业生产总值235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27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3公斤。
丹寨县资源丰富,平均单位面积年产水量高达7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产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量的一倍以上,利于小水电站的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上,古、珍、稀树种多,活立木蓄积量2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0.3%,加之自然资源和苗族古朴旅游资源潜在优势大,农副土特产品比较丰富,开发价值和潜力很大。
2我县贫困的原因
2.1农田基本建设差,干旱严重由于资金匮乏,水利设备不配套,保灌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35%,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抗御能力低。全县虽降水量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经常发生春旱和夏秋连旱,导致粮食严重减产。如1997年全县大旱,平均每公顷稻田减产粮食1.67吨。2010年3月,百年不遇的大旱,全县大面积农作物绝收,六万多人饮水困难,粮食及其它产业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2.2文化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差全县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左右是文盲,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仅占10%左右,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因贫致愚,因愚交替现象十分普遍,劳动力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2.3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丹寨县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501万元,财政支出42198万元,财政收入微弱,无力筹措资金进行农业综合治理和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以致长期低投入低产出,低收入和缺粮导致贫困落后。
2.4农业技术装备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县蓄、引提水利工程1120处,但由于部分工程不配套和维修管理差,保证有效灌溉面积只达3250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43.35%,一遇干旱则无水可蓄,无水可提。农机总动力30台150千瓦,平均每10公顷耕地仅1.41千瓦,农业技术装备差,抗灾能力弱。全县中低产田土未改良的面积7339.26公顷,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61.33%,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提高。
2.5贫困面积大全县七个乡镇有六个乡镇地属雷公山贫困区,也是新阶段扶贫工作重点的乡镇,有125个行政村,占全县161个行政村的77.64%。全县有重点扶持的贫困村9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0.8%,贫困人口3.96万人,扶贫攻坚的难度十分大,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文化素质差,科学技术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因素制约了我县的发展,造成了目前的贫困状态。
3我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及基本经验
1993年,时任省长王朝文把丹寨县列入省长扶贫联系点,随后成了连续六任省长和州委书记的联系点。现在,厦门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又过境丹寨,依托两大动脉,丹寨将凸现区位优势,惠泽“珠三角”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促进山区资源开发,同时,黔东南州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丹寨纳入凯里城市经济圈,这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激发了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决心。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扶贫开发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1外部资源帮扶力度加大近年来,在我县的积极争取下,很多发达地区单位、企业、协会等对我县扶贫开发在资金、技术、智力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例如:在我县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开展团情大调研和“青春丹寨”主题活动,依托远程教育定期对团干部进行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团员到外地参观学习,使全县95%的团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00余名团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了致富的带头人。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推荐,于2008年开始对丹寨进行为期15年的扶贫。2008年至2009年,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投入资金593.7多万元实施的54个脱贫项目和宁波、省、州投入368.6万元实施的70个帮扶项目顺利推进,项目涉及教育、卫生、水利、种养殖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丹寨县扶贫开发工作。
3.2农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我县的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开发式扶贫的新思路,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扶贫到村至户与培植扶贫支柱产业相结合”等办法,并开展党政机关包乡包村、扶贫企业带村帮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农村乡土能人“一帮一”等活动,扶贫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00年,我县贫困人口5.06万人(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计),2008年,我县贫人口为3.96万人(以农民人均年收入1196元以下计),减少了21.7%,2000年,我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260元,2008年为2441元,增长93.7%,2000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7公斤,2008年人均占有粮食386.6公斤,增长8.2%。
3.3生态能源建设有了长足进展我县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和谐发展,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建设,打造“绿色银行”,制定实施“绿色家园”,积极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实现了生态能源建设“双丰收”,2000年以来,丹寨共建设沼气池近万口,惠及四万余农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3%,例如:我县龙泉镇得禄村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全村80%的农户积极参与改圈改厕建沼气,以往门前屋后一堆堆猪牛粪现象荡然无存,村容整洁,生活和谐。加强对全县茶叶基地和金银花基地的抚育管护,进一步加强对竹产口、森林资源、古法造纸、蜡染制品、工艺鸟笼等绿色产业的开发,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迈上新台阶。
3.4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要坚持从最困难、最需要解决问题的特困村入手,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加大力度,重点解决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切实加强产业开发。现在我县已村村通路、通电。二是因地制宜,坚持统一规划,群众参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强重点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产业开发等工作。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资源,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开展扶贫开发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做法:一是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同时,乡镇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等相关组织,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做到分层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扶贫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按计划任务完成。二是立足县情,多种形式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近年来,立足县情,通过实施技术、资金、关怀、党建干部帮扶等工程,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在技术帮扶方面,县里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各种技能培训,送技术、送资料进村入户,以提高群众的致富能力。2008年以来,开展蔬菜、种养殖等科技培训196期,培训农民群众3600多人次;在资金帮扶方面,我县创新服务方式,启动“农业产业富民工程”贷款业务,为农户投放贷款资金达3160万元,贷款覆盖七个乡镇,125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1652户;在党建帮扶方面,我县立足党建抓发展,以发展促党建,开展“百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四联四帮―党员干部大深入”、“三创三强”等活动,加大对农村贫困党员和群众的扶持力度,开展活动以来,共有2207名党员帮扶2312户贫困户,帮扶项目563个,资金近300万元,党员直接解决群众困难1639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在干部帮扶方面,我县实施民生关怀工程,积极开展千名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难题,采取了“3211”帮扶形式,县级干部每人帮扶三户,乡科级干部每人帮扶两户,一般干部、党员帮扶一户。动员和引导村干、乡土科技示范户、能人大户及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两帮一”取得阶段性成效。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有74个单位1175名干部参与千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共帮扶1639人,深入农村开展帮扶活动1700多次,帮扶贫困户发展项目200多个,为贫困户办好事实事300多件。三是做好规划,明确目标。编制完成98个重点村的“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参与式原则,根据各重点村的实际,因地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际出发,通过论证筛选具体项目,做好项目的规划及申报工作,使扶贫开发项目具有科学性、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四是强化管理,专款专用。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和报帐制,对整村推进扶贫资金的使用定期在县扶贫办政务公开栏上予以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证扶贫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效益。五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贫困村的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而可以用于扶贫的政府资金又分散在各级各部门,县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树立“大扶贫”理念,对扶贫部门资源、资金、力量进行整合,使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为项目村建设协调项目资金。
4新阶段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路及对策
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正绩观,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以稳定解决特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构建和谐丹寨为目标,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确保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为此,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
4.1物资扶助与精神扶志相结合,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精神丹寨是一个集“少、边、山”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抓好扶贫开发是全县人民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扶贫先扶志,立志才可根本脱贫。我县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是我们扶贫开发的最根本动力。但由于我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长期滞后,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运转难,城镇发展慢,农村贫困面大,使一部分干部群众感到发展前途渺茫,精神不振,还有一些干部群众安于现状,不思发展,长期存在“等、靠、要”思想。因此,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就要引导群众穷则思变,振着精神。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脱贫的步伐,实现构建和谐丹寨的基础。
4.2坚持以人为本,为求每一个贫困人口都能直接受益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解决1.6931万农村极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帮助2.2669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贯彻真扶贫,扶真贫的原则,工作中要强调到户、到人;每一项扶贫政策,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项目,都要作眼于减少贫困人口。扶贫资金和项目要直接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帮扶计划和项目,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开发潜力的贫困人口,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综合素质,促其尽快脱贫;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方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搬迁,帮其易地脱贫;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
4.3坚持突出重点,以三项重点工作的突破来活跃扶贫开发全局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三项工作,涵盖扶贫开发的各处领域,抓好了可以带动全面。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这三项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总抓手,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深度和广度。第一,要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努力从根本上整体改变贫困村的落后状况。全县98个重点贫困村覆盖80%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第二,要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第三,要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口帮扶年总结(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梦幻的森林作文(整理3篇) 2024-09-03
对口帮扶年总结(收集3篇) 2024-09-03
中秋赏月作文(整理12篇)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