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收集3篇)

时间:2024-09-07 来源: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科学教师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既要继承传统,更要推陈出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始。因此,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教科版六上《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中,当我拿起一张“无字”白纸放在酒精灯上晃动,不一会,白纸便慢慢地显出字来,提问:“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为什么白纸会显出字来?”“这张白纸是普通的纸吗?”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也就会产生了要去解决这些疑问的欲望,而这种探索欲望就会使学生发挥其创造意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亲历发现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如在教学教科版三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时,教师提供材料:一杯水、一杯食用油和筷子,让学生自己设计出鉴别水和食用油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好的程序。学生通过利用自己的感官(眼睛、鼻子、舌头、手)来观察,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而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灵活、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多向的思维空间、探究空间,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教科版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钢材和铝材做成的各种形状让学生观察。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1.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钢材做成“U”型,而有的做成“工”型?

2.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铝材做成“”型,而有的做成“L”型?

3.我想研究它们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倍增,创新欲望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发给每组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白纸让学生探究。这样,既便于学生认识材料的特征,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师生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有趣而又能激发其思考材料,放手让他们自由探究。

因此,我们科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应扎扎实实地抓好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2.05.07

2.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5.04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教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今天的社会对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基本部分,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直接途径,因此,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表观遗传学是近几年来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与技术已经广泛渗透至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各个学科。表观遗传学是我们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模块的主干课程。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笔者主要针对研究生表观遗传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生物医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教师的技术知识层次能跟上生物医学实验技术推广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我们在研究生的表观遗传学教学中,随时进行文献调研,密切关注最新高水平期刊和学术会议的相关信息,不断补充传达的最新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研究活跃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与表观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着重介绍营养、环境、应激、细胞代谢在表观遗传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机制。这些新知识非常受研究生的欢迎,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些新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研究生的学习视野,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文献调研和学术研讨的习惯,逐步形成和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为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反过来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改革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表观遗传学知识结构体系

与经典遗传学以研究基因序列决定生物学功能为核心相比,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基于染色质事件对于这些“表观遗传密码”的建立和维持的机制,及其如何决定细胞的表型和个体的发育。在表观遗传学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导研究生关注表观遗传学学科的发展动态,密切注意学科的交叉和延伸,紧跟表观遗传学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的突破点。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表观遗传学学科领域发展最活跃最富潜力的研究方向上,例如表观遗传机制在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细胞代谢与表观遗传变化的关系等。表观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一个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新研究领域。它不仅对基因表达、调控、遗传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肿瘤、免疫、病毒感染复制等许多疾病的发生和防治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包括:表观遗传学概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siRNA与miRNA介导的调控,表观遗传学与疾病,表观遗传学与癌症,天然产物及中草药的发展对表观遗传学的展望,表观遗传学的治疗进展。上述内容形成完整的表观遗传学知识结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选择地插入一些小型专题讲座及相关的研究历史背景资料的方式,介绍和强调学习和掌握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性,既活跃了课堂,又把课程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同时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相关的知识面[2]。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前沿进展内容的加入,如代谢、营养、环境等影响因素与表观遗传学的相关进展。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所授课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科学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表达个人思想见解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本课堂选课人数一般在十人左右,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小班授课。由于是小班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增强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可能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参与研讨、学生讲授等多种教学方式,强调讲授、研论、文献调研、学术讲座、论文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并重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研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教学方式为研究生迅速进入科研工作的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电子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同时采用图片、视频播放、动画等多种方式的应用。倡导启发式教育,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科研最新进展情况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由于受学时限制而不能在课堂上详细介绍的前沿内容可使用讨论法,安排学生课后自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得到解决。还可以在部分单元结束后,要求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撰写小专题报告,组织交流讨论,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倡导自学,组织讨论,是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4多种考核方式结合,检验教学效果。

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对课内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采用综述、专题小报告、PPT汇报、模拟课题设计等综合考核方式,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研究生即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其重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增强。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受多因素复杂交错影响的,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保证培养研究生的客观条件充足,又要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教育只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才能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表观遗传学既是目前迅速发展的学科和热点领域,在生物医学各种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也是我们学院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3-0278-03

AbstractInnovationistheeternaldebatingtopicwhenitcomestosocialdevelopment.Asthesoulofanation,innovationprovidesanever-endingimpetusforitsthrivingandprospering.Cultivationoftheinnovativeabilityofuniversitystudentsisaprimarytaskofhighereducationorganization.Asforhighereducation,weshouldnotonlyteachstudentsknowledgeandskills,butalsocultivatetheirinnovativeawareness.Inordertoenhancetheirhumanityandscientificqualities,fostertheirinnovativeness,entrepreneurshipandpracticalability,StudentResearchFund(SRF)hasbeensetupinmanycollegesanduniversities,encouragingstudentstoengageinscientificresearch,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ndsocialinnovationatanearliertime.Thispaperintroducedthemainmeasuresfor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novativeconsciousnes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putforwardtheattentionofcollegeteachersi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novativeconsciousness,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

KeywordsAgriculturalUniversities;collegestudents;studentresearchfund(SRF);innovativeawareness;cultivation

“创新”一词由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中首次使用。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

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也是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人自觉地确定创新目标,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定论,勇于质疑,敏锐地洞察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又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准确地制定行为目标,并以坚定的信念去实现创新目标[1]。

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创新提出了要求。同志将创新引入科学技术领域,并提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上更是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而高等教育是建立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培B高级专门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时期,我国需要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的大学教育体系虽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国家相比,国内一些企业家和国外专家都普遍认为中国的学生虽然基本功比较扎实,但是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尤为薄弱[2],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国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也逐步重视并开展创新教育,如“质量工程”等,不少学校甚至制定了“创新教育纲要”,建立了“创新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与创新能力[3]。最近,“钱学森之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在一次访谈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曹志祥主任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及潜力等千差万别,需要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北京市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吕文清主任则认为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二是良好的创新人格,如强烈的好奇心、大胆的质疑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高度的自主性;三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四是社会实践的支撑[4]。

农业是立国之本,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引导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际需要集中已是摆在面前的重大任务。在这转变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农业院校集中了大量具有丰富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的专家,并在学科门类、技术设备及信息搜集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中心骨干,也是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加强大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所必须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很多农业院校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自信心[5]。

2高校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上的主要措施

2.1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问,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更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提倡学生在正向思考问题的同时使用逆向思维,敢于创新和敢于探索[6]。

2.2丰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意识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锻炼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巩固、加强和发展,并形成创新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创新型人格才能逐步形成[7]。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诸多实践活动,如安徽农业大学已开展有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研究生论坛、校园文化艺术节、插花比赛、茶艺比赛等。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校园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认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力必备的2个重要条件,而学生能否具备“安全”和“自由”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在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从而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与欧美国家相比,对学生管理过严,学生普遍缺乏创造的良好环境。因此,眼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当前传统的“以管代教”的做法,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创新环境[8]。

3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上的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农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社会实践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农业院校已面向全日制在校各专业学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StudentResearchFund,SRF)。下面以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为例来指导教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1选取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研究课题

我校大学生创新基金主要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资助范围:①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②实践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③小发明、小创作、小设计等项目;④社会调查项目;⑤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生命科学类学生申请的项目大多来源于指导教师相关科研课题的子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如本课题组的在研大学生创新课题有:“砀山酥梨及其芽变品系发育”“不同pH营养液对梨植株生长与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缺铁条件下梨砧木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猕猴桃溃疡病病菌分离鉴定”“砀山酥梨及其芽变品系锈酥不同时期果皮结构观察”“全国不同类型梨树腐烂病病原菌化学抑制剂筛选”和“砀山酥梨及其芽变品系锈酥不同时期果皮结构观察”等,这些均源自本课题组的研究课题。生命科学类研究从性质来说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验证性研究已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设,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它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重点在探究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在生命科学领域,验证性实验一般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如“猕猴桃溃疡病病菌分离鉴定”。探索性实验其结果是未知的,探索的结果有赖于探索的过程。由于结果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去探寻可能的结果,如“砀山酥梨及其芽变品系发育”。2种研究看似类似,实则学生的心理活动完全不同,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从创新意识培养上看探索性课题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提出大胆的假设和推想。由此可以看出,在设计课题时应该多选取探索性课题,为学生们提供广阔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3.2创造宽松的课题研究环境,不设置明确的预期结果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动力可分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9],其中外部动力主要有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社会的创新氛围和高科技的促进作用等外部环境。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积极进取、活跃奋发的研究氛围,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和课题研究结果性任务,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望,最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对于生命科学来说,每个项目的制定都需要有其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预期结果,然而研究预期结果的确立无疑在项目开始之时就让研究者带上了“有色眼镜”,这不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来说,更应该强调“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由于过程评价难度大,造就了现在高校大多采用以量化为基础的定量评价体系,重视结果,忽视过程[10]。在呼唤高校建立起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评价体制的同时,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也应该多考虑如何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项目培养人才的本质。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作为主体去参与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题目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结果的分析等,而不是在开始之时就制定好相应的技术路线、方法和预期结果。

3.3培养对生命科学的旺盛求知欲和积极思考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创新教育中受教育者十分重要的意识和行为,是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1,11]。引导学生对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通过访问、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项目的开始,应该通过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吸引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发学生去思考,并及时进行师生互动,将思考的问题进一步深入,例如“砀山酥梨及其芽变品系锈酥不同时期果皮结构观察”这个课题,在开始之时应该在颜色突变的感官刺激中引导学生对于果实发生外观变异的原因入手,让他们去思考为什么果实的颜色会发生如此大的差异。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们自行观察芽变之后果皮结构的差异变化,并对差异变化的原因进行预测或假设,针对该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无论这个假设最后成立与否它都给学生们带来了创新思维和实践方面的收获。

3.4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反思能力

让学生学会质疑,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对科研问题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失败,也及时反思改进[1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困惑或质疑,同时作为指导教师,要学会将学生提出的困惑或质疑灵活地转移给课题的其他研究者,引发学生们对于该课题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问题的解答能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快乐感,这又反过来再次促使学生对于研究产生更强烈的兴趣[13]。

3.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成员间要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善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性格特点。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较多,个性强烈,加上与同龄人交往机会较少,促使他们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和自私的性格。同时,学生时期是培养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把团结协作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促使他们互相信任,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缺铁条件下梨砧木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项目,一方面可以将项目直接分为3个部分:一部分学生去从事缺铁对于光合作用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另一部分学生负责缺铁造成逆境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还有一部分学生做激素方面的测定与分析,之后再完成课题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分别负责收集一个方向的研究资料,随后一起进行整合并制定相应的方案,再次分头进行方案实施,最后一起反思总结。上述2种方法虽然结果可能类似,但是对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却相差巨大,显然后者更能促使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14-15]。

4结语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农业科技人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创新意识人才对于农业科技现代化有着决定性作用。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平时的点点滴滴,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形成创新意识的环境。

5参考文献

[1]钱昊.“两课”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30-132.

[3]张锡侯,汤宝梅.略论高校创业教育[J].民办高校教育研究,2010(7):42-45.

[4]王友文.青少年创新人才咋培养?培养仅靠课堂行不行[N].新华教育,2010-07-17.

[5]孙峤.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3-26.

[6]王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8):7-10.

[7]陈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7):138-141.

[8]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97-198.

[9]陈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及培养机制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175-178.

[10]李旦,赵希文,吴.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02-105.

[11]李长春,杨秀芹.论农林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以某农林院校SRF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3):131-133.

[12]金美芳.生命科学课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J].现代教学,2010(7):82.

[13]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93-95.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厦门老院子秋游作文 厦门老院子一天游攻略 2024-09-07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收集3篇) 2024-09-07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文(整理3篇) 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