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76-01
近年来,在教育的领域开展“叙事研究”成为教师学习教育处理模式的重要方式。在远古时代,人类试图在研究教育工作的各种叙事材料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专业领域的进展。近代,在探究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实践中,人们开始进行分析、归纳、演绎叙事材料的重要性,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经验,也可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促进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能够在组内分享教育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群体蓬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专业性的叙事研究的研究范式以人为本,越来越多的教育和研究活动看重它的经验、感知和行动,是教师促进自己的跳跃,运用各种方法融合到领域中去,形成空前壮观的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实践智慧或隐性知识,是自下而上的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反映,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复杂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挖掘那些艰深的理论或实验数据来概括抽象的含义和深层规律。重视研究人的心理和情绪活动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注重行动与反思,对不切实际的说辞,倡导“一个典型,胜千言万语”,以促进移植和参考,强调理论来自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校正,可以应用在实际情况中的才是有价值理论。这是当前教育叙事研究逐渐受到尊重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讲述案例时,整理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困惑,并验证自己的经验,体验到成功的过程。具体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可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的突破,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感悟,可以鼓励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可以唤醒教师的情感,体验教育价值,成为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沟通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实际的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深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在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加强教育和教学反思,积累材料,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专业成熟的地步。
1、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要使自己的思想,及时跟进教育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学习,自我提升理论水平和科学素养,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水平,可以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每一个问题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每个教师都是要读书学习的,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提高理论素养。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虽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但我们不能忽视理论的价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开发思维,启迪智慧,提高洞察力和分析力,升华思想。
2、学会关爱,怀有一颗善良的心
只要心中有爱,再去接触学生的童心,在不断撞击,才会产生火花并能够交融,才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美丽动人的教育故事才会生动传神,自然真切。只看到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百般挑剔的所谓的严格要求,只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才是有害的,教育叙事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3、善于发现,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纯真的学生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是一首首优美意境的散文诗,是一本本意义深邃的书籍。教育叙事研究必须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找到并读取学生学习生活中迷人的火花,捕获精彩细节,及时从理性的角度洞察分析,体会深刻内涵,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人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要在事事处处关注身边事,留意身边问题,便能找到探讨的话题,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典型个案、教师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师生共同成长的记录、有关教学的对话、案例反思等等。叙事研究的话题来自我们日常的观察,日常的思考。
网络的普及,有越来越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沟通更加简单和快捷。思想保守,只能固步自封,影响和限制发展。教育叙事研究,同样需要有这种资源共享和开放的心态。教学情感,困惑和见解,教育和评价,教学实践写于教育叙事,读者就会有不言自明的惊喜和进步。沟通和交流,在校本培训和教育叙事研究中是很好的策略,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实践。
4、教育叙事研究贵在得法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叙事研究就有多少类型,教师的工作有多么广阔,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么广阔。这样看来,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要求。叙事研究有更多的弹性,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叙事研究要反映现实,富有创造性,为教师掌握和运用。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要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反思,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背景。教师叙事研究掌握一些基本要求,就能进一步实现叙事自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研究工作。
教育叙事是教师综合运用知识、教学话语的实践。教育叙事努力恢复的科学话语所遗忘和压制“教育案例”,“教育事件”,重申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话语对理论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叙事鼓励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质疑教育的终极意义,从而不断结合自己的实际知识,对发展教育做出独特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知识和教育叙事建设,体现了师者的实践智慧和手段。教育叙事研究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丁钢:像范梅南那样做叙事研究[J].上海教育,2015,(08A)):18-20
高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风湿免疫叙事医学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5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89-02
Abstract:Narrativemedicinewasanewmodelofclinicalmedicine.Itwastheprocessofcommunicationandusingclinicalresearchfindingstoaidthedeliveryofoptimumclinicalcaretopatients.Anditsconceptsandmethodswereextendtothefieldofmedicaleducation.Itrepresented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modernmedicaleducation,andstwastheimportantcontentofmedicaleducationof21century.Rheumatologywasaveryprofessionaldiscipline,butalsohadacloseconnectionwithotherprofessionaldisciplines.Clinicalinternshipwasakeystepfortrainingqualifiedclinician.Inthisarticle,weintroducetheapplicationofEBMinclinicalteachingofrheumatology.CultivatingEBMthinkinginclinicalteachingofrheumatologycanimprovetheteachingcontentwithenrichedteachingmethods;andimprovethestudentsclinicalskillsandin-’novationability;andhelpstudentsmasterandunderstandprinciples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diseasesinitiatively.
KeyWords:Rheumatology;Narrativemedicine;Clinicalmedicaleducation
叙事医学即基于叙事为主要媒介方式的医学,主要为打破以往冷淡的医学模式。叙事医学的主要目标是调节目前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往患者的语言为医学术语所排斥,叙事医学主张认真倾听患者的声音,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和康复手段应用于R床中。另一方面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患者所患疾病不单是机体病理现象,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疾病体验进行全方位诠释。叙事医学方式可以为疾病体验意义诠释提供依据,增强医患之间的互相了解[1]。
1叙事医学引入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性
现代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疾病本身为医学核心,疾病本身为一种客观生物学现象,但对于患者而言单纯的检验指标及描述并无足够的意义。医患双方主要明确存在的问题以及病情的严重情况进而了解疾病的意义。叙事医学将疾病本身,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患者本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客观与主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清楚的明确了疾病的意义[2]。叙事医学使得患者本身疾病与患者内心紧密联系起来。医生应用叙事医学方式领悟患者的语言方式,明确故事的意义,从双方视角中讲传统医学模式转变为文学阐述方式。亨特尔模式认为将患者作为文本,医生作为评论员。该模式主要分为5个部分:(1)经验文本:患者本身对于疾病症状的评价;(2)叙事文本: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讲述;(3)身体文本:医生对于患者的详细体格检查;(4)仪器文本:相关辅助检查的信息;(5)治疗叙事文本。通过该种文本叙事方式患者将内心的苦楚,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的了解全面提供,为叙事认知及感情体会提供了好的分析手段。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语调停顿以及非言语交流等方面倾听患者的故事,更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痛,从而更好地治疗[3-6]。
2风湿免疫学引入叙事医学的重要性
风湿免疫学是较为新兴的学科。虽然此学科在我国建立较晚,但其发展迅速,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本身而言,例如干燥综合征患者抑郁表现有时较明显,叙事医学的引入将使得患者更好地讲诉自己的病痛,医者认真聆听从而更清楚了解病痛。叙事医学的引入将对医患之间的沟通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在风湿免疫科的临床实习中,相对于其他科而言,该科的疾病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该学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虽然风湿病目前的诊断分类标准很多,但仍还没有精确的诊断标准。第二,风湿免疫系统还不断有新的检查指标发现。第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累及周身诸多脏器。第四,新的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摆脱固定的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学习是目前需解决的问题。叙事医学的应用让学生自主聆听患者的症状讲述,根据和患者的语言沟通和交流从而对疾病及临床工作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指导临床。
3风湿免疫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叙事医学的方式
如何将叙事医学教学模式引入风湿免疫临床教学,我们首先要明确引入叙事医学教学模式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将其更加全面化。第一,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将原来讲授知识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将书本上的症状体征,通过问诊患者的叙述表达出来,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最后教师通过典型病例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种疾病,此种方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了同学们对风湿免疫学科自己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叙事医学引入风湿免疫科临床实习的过程包括:(1)收集资料:鼓励学生认真聆听患者对于疾病的阐述。风湿免疫科疾病患者一般病史时间较长,患者对几十年的病史的描述需要学生认真倾听。(2)评价资料:对于听到的病史资料进行自己的总结,得到对于诊断及治疗有意义的资料。例如风湿免疫科的疾病均有各自的诊断标准,在熟练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下,结合患者的叙述理出清晰的调理,做出清晰的判断。(3)收集问题: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一般患病时间长,受疾病痛苦折磨时间长,所以要认真聆听患者提出的诸多问题,将问题认真记载。之后通过自己查阅教科书及相关参考书籍,查阅相关文献,通过老师的讲解及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4)解决问题:针对患者的问题逐一为患者耐心的解释,阐明答案,同时依然要认真听患者的想法。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锻炼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5)评价上述的学习效果: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病情的预后有很大作用,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4风湿免疫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叙事医学案例
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例,来说明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首先由任课教师介绍简单病史,一位老年女性,因为全身多关节肿胀及疼痛30年入院检查。在30年的病史中患者,患者不规律口服多种药物,关节肿痛非常明显,患者非常痛苦。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进行病史的询问,完善现病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的相关学习,将询问的病史按相应的诊断标准分类整理。最终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后向学生们讲述叙事医学引入的必要性及跟患者交流的必要性,指а生认真聆听患者对于疾病的问题,例如:“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好,为什么不能根治”等等。最后对所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
5结语
总之,叙事医学的引入医疗教学的趋势,在叙事医学与风湿免疫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激活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缓和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培养了学生们自我学习医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风湿免疫学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其次,叙事医学教学模式的引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沟通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自身学习,注重相互交流,经常思考,从而使师生共同进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霖.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教育叙事革命?后现代生命文化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9):65-69.
[2]杨晓霖.医学与叙事的互补:完善当代医学的重要课题[J].医学与哲学,2012,33(6A):12-14.
[3]CharonR.Thenovelizationofthebody,orhowmedicineandstoriesneedoneanother[J].Narrative,2015,19(1):33-50.
[4]FritschC,HoebekeJ,DaliH,52-kDaRo/SSAepitopespreferetal.entiallyrecognizedbyantibodiesfrommothersofchildrenwithneonatallupusandcongenitalheartblock[J].ArthritisResTher,2015,8(4):101-107.
高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社教类电视节目叙事方式故事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40
社教类电视节目是用电视传播的形式对电视观众进行社会、文化等教育的一类节目形式。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电视的产生,到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节目逐渐走向成熟,社教类电视节目曾一度红火,与新闻、文艺共同组成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三大板块。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电视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节目内容与观众市场收视的结合日趋紧密,传统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单纯说教已经过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现代观众的收视需求,社教类电视节目纷纷改版创新,并吸收叙事学、影视艺术等备受观众喜爱的传播方式,进行故事化传播,并最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也让节目重新焕发了生机。社教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
一、巧用叙事结构,增强节目趣味
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通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故事如何叙述才会生动有趣,这不仅取决于故事内容本身,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叙述方式。同一个故事,运用不同的叙事结构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巧用叙事结构将会制造故事高潮,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所谓叙事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框架结构,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或主观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1]纵观国内社教类电视节目,其叙事结构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平列叙事结构与渐进叙事结构。
(一)平列叙事结构
平列叙事结构,是指节目的内容版块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空间关系的结构形态。从平列结构的内容版块之间关系看,又可以大致细分为并列式、连接式和剖面式等几种具体的叙事结构。
并列式平列叙事结构,即版块之间是平行、并列或者对列关系的一种叙事结构。例如,央视社教片《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共分为“刘心武谈红学”,“贾府婚配之谜”,“秦可卿抱养之谜”等61个章节,尽管每个章节都是围绕名著《红楼梦》展开的叙述,但各章节间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呈平行递进状态,即使观众错过了上集内容,也不影响他们收看本集内容。
连接式平列叙事结构,即节目版块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连接的时空顺序的联系。例如,央视《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狮子家族》的节目就运用这种叙事结构讲述了狮子从幼年到青年、壮年直至老年的成长故事,通过狮子成长中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叙事版块,这些版块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开来,彼此在结构上相互独立,在内容上相互承接。
与从纵向关系展现生活的连接式平列叙事结构不同,剖面式平列叙事结构是以横向关系来展现生活的,它往往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将同一时间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事件展现出来。如央视社教片《讲述》中一期名为《回家》的节目就运用了这种叙事结构,节目主要讲述了幼年时被拐卖的崔健东寻亲成功后回家的故事,节目在崔建东回家路上这一段通过剖面式结构分别介绍了寻亲志愿者李静芝和主人公崔建东的故事,通过平行蒙太奇向观众讲述了这两个人物的悲惨遭遇。
(二)渐进叙事结构
渐进叙事结构,是指节目中各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时间、空间以及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根据线索的数量,渐进叙事结构又可分为单线式和多线式两类。
单线式渐进叙事结构,是指用一条线索贯穿节目始终的一种叙事结构,如央视社教片《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与狼为伴》的节目讲述了“狼人”肖恩的经历,节目完全以肖恩的行踪为单一线索,真实讲述了他与狼群相处的各种惊险故事,充满了强烈的纪实性与真实感。这种叙事结构虽然没有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却立足于一人一事,以跟踪的形式记录下主人公历险的过程,通过人物遭遇的未知性与突发性制造故事的高潮。
多线式渐进叙事结构,是指节目同时采用若干条线索进行叙述的一种结构形态。例如,《探索与发现》栏目中《乡村谜案》这一期紧紧围绕家禽被害的谜题展开叙述,而“查找真相”和“解决问题”就成为了这期节目的两条重要叙事线索,人们的思维也随着这两条线索而逐渐展开。
二、设置悬念,吸引受众观看
“悬念是指作家或导演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展示人物命运时,利用观众对未来剧情(影片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做的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2]在电视节目中设置悬念,可以增加节目的神秘感与趣味性,使受众在悬念逐渐被揭开的过程中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社教类节目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制造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按照悬念在社教类节目整体叙事结构中的不同作用,可将其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
结构性悬念是贯穿电视节目始终的总体悬念,是大悬念。其主要作用在于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突出节目的总体构思,揭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社教类电视节目往往在节目预告和导语中通过问题设置悬念,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而观众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收看节目。因此,节目开始的问题至关重要,它能够吸引观众锁定节目。例如,央视社教类节目《讲述》中一期名为“乡村谜案”的节目就仅扣“谜”字大做文章,节目开头的内容提示就设置了“某地出现家禽离奇死亡”的问题情境,继而抛出“谁会是幕后真凶?”的震撼问题。节目通过这个问题成功制造了故事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兴奋性悬念通常是小悬念,诸多的小悬念在节目中起到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由于观众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一旦问题被解决或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观众就可能失去耐心从而切换节目。因此,社教类节目需要兴奋性悬念来保持观众的兴奋。社教类节目通常将内容划分成若干单元,根据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制造小悬念,这就保证了观众对节目持久的关注。例如,在《乡村谜案》这期节目通过安插“有毒食物是幕后真凶吗?”“瘟疫是罪魁祸首吗?”“是村民口耳相传的鬼怪作乱吗?”等小问题成功设置了兴奋性悬念。这些间断出现的兴奋性悬念总是在观众兴趣的低谷期即时出现,将故事引向新高潮,让观众逐渐冷却的血液瞬间沸腾。
三、注重细节刻画,展现艺术魅力
影视界有句俗语:“故事好编细节难”,这充分表明了细节的艺术价值。好的故事框架,需要丰富的细节来建构。细节刻画就是通过细节的描摹、状写和展现,从而使人物的形象丰满,事件的过程清晰,故事的主旨鲜明。社教类节目为了使画面更具震撼力,思想更具感染力,对一些镜头进行细节放大,使电视观众从细微处收获内心震撼,在平淡中掀起情感波澜。生动的细节刻画不仅能够塑造出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还能极大的提升故事的思想主旨,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节目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的细节刻画
刻画人物细节的镜头有很多,比如人物的脸部表情、动作姿势……这些人物细节的刻画,不仅塑造了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将人物内隐的复杂心理生动直观地展现给了观众,丰富了故事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央视《讲述》中一期名为《留下眼睛守护你》的节目就以人物的情感为主线,大量使用细节刻画人物,表达人物的复杂心理。节目中病危母亲微微颤动的手,迷茫失望的眼神,怜惜儿子的泪水等细节的放大也含蓄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节目即时捕捉这些平时不易察觉的细节,并对它们进行艺术性地放大,不仅渲染了节目的感人氛围,而且从细微处打动观众,使观众化悲痛为行动,用更多的爱去关心、同情这对母子,极大地深化了节目的思想主旨。
(二)故事环境的细节呈现
一些刻画环境的细节往往比解说词更好地交待了故事的时间与地点,有的甚至还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青蛙的同期声是故事发生在夏季的潜台词,门上锈迹斑斓的铜锁很好地诠释了此屋已无人居住的事实。这些看似平淡,可有可无的细节却是故事的点睛之笔,它们用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观众去品味、思考,让观众体会细节的艺术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思想高度。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中吊瓶里下滴的药水不仅交代了病危母亲住院治疗这个事实,同时还通过药水下滴的细节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命正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一下子就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于是观众同情与怜惜的心情与节目所要建立的情感基调达到了契合。
四、借用情景再现,增加节目可视性
“情景再现”主要是指通过影视手段将已发生过的事件重新呈现出来的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身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地再现在观众面前,能够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可视性。此外,“情景再现”还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现场素材的缺憾。如今,这种表现手法也被社教类电视节目广泛使用。例如,央视《探索与发现》中一期名为《红楼疑案》的节目就多次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故事性更强。节目通过某地老人自家墙上的古诗引出了一段“红楼疑案”,节目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了老人如何发现墙上的诗以及发现后如何处理等故事,弥补了缺失影像素材的遗憾。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现场,既避免了单纯讲述的枯燥无味又巧妙地将故事背景、专家鉴定等节目信息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传达给受众,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
“情景再现”是建立在确有其事的基础之上,虽然人物、环境都是模仿和导演摆布的,但所报道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绝不是媒体对于一件客观事情的不客观的演绎。因此,只要情景再现的内容是真实的,这种方式就不会影响社教类节目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五、善用声音艺术,渲染情感氛围
电视艺术中的声音已不是纯粹的自然声音了,而是经过艺术家选择的声音,一种以再现方式出现的具有表意的象征性符号,所以既是纪实的也是写意的。声音语言包括音乐、人声和音效,其中音乐语言中的背景性音乐是一种稳定的、说明性的描述性音乐,社教类节目合理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渲染故事的情感氛围,加强表达效果。此外,主持人个性化的口播与解说就像是调味剂使得节目更加有味,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一)节目背景音乐
“电视节目的背景音乐必须依据特定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与电视画面、有声语言、音响等有序地相结合,并做到互渗互补,还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3]。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够辅助节目的表述,激发观众的感性细胞,使观众在音乐的美感中深刻体会节目的深意。背景音乐还是一个煽情能手,它能通过不同的节奏与风格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以故事化叙事方式走红的当代社教类节目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节目根据故事的主题、内容、以及节奏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渲染情感氛围。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这期节目就比较多地运用了煽情的音乐,使观众在凄美的音乐声中深刻体会到一个病危母亲疼爱儿子的感人故事,渲染了故事的悲伤氛围。
(二)知性口播与个性解说
《新闻学大辞典》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中心以某一个人的身份在话筒前或摄像机前主持某个节目的串联人,处于节目的主导地位,是某个节目制作群体的中心人物。其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临场发挥的才能。”然而,早期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基本上只是单纯地播报和串联节目内容,很少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缺少个性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思想、擅点评的主持人越来越受青睐。于是,社教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悄悄发生了变化,他们少了一份正襟危坐的呆板,多了一份平易亲和的灵动;淡化了循规蹈矩的播报,增加了独到深刻的点评;改革了传统的节目串联方式,创造了故事化的叙事口吻。总而言之,当代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不仅能够用抑扬顿挫的解说与点评发表观点,还可以借助生动的肢体语言传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例如,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就是凭借讲演者声情并茂的演讲与独到深刻的见解而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无论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节目的主持者都是通过自己对名著的研究与理解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个性思维与独到见解深受大众的欢迎。
结语
叙事方式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节目主旨思想的传播导向,更是创作者与观众潜在交流的艺术形式。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通过对叙事结构、故事悬念、故事细节、情景再现以及背景音乐、个性解说等多种叙事方式的灵活运用,使节目更具故事性,也更具有吸引力。事实上,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应该在注重教育大众、启迪大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变革,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市场,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6):8-10.
[2]李兴国,余跃.在悬念中叙事――论电视节目中的悬念意识[J].现代传播,2003(5):57-59.
[3]胡青.电视节目背景音乐与受众需求[J].广电纵横,2007(2):55-56.
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我心中的那一份真情初三作文(整理3篇) 2024-09-11
高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收集3篇) 2024-09-11
做饼篇作文(整理9篇)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