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方式范文篇1
10月18日上午,家住武昌南湖大华社区的周晓在“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用4节电池换回了一个盆栽;而王惠玲则在该超市选购了一套淀粉基盘和一套淀粉基碗,电脑立即显示出她此次消费累计产生了9.4个低碳积分。
3R即Reduce(减量化,低碳产品销售);Reuse(再使用,二手商品寄卖和交换);Recycle(循环利用,再生资源交易与循环利用)。国内第一家集合低碳商品销售、二手商品寄卖及再生资源交易与循环利用于一体的新型循环消费超市闪亮登场,标志着一个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的循环消费商业模式的诞生。
不以商品销售为主业,主要倡导循环利用,把循环消费变成一项融入市民生活的商业行为,是3R超市与其他超市最大的不同。
让低碳名副其实
倡导低碳消费,正在成为新的消费趋向。低碳已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低碳商品更是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处处可见。只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商品,都可归入低碳商品的行列。如节能灯、竹筷、LED彩电、石头环保纸、再生纸、可降解餐具、手帕、充电电池、环保袋等均属此列,甚至由于包装简洁从而减少豪华包装过程中的碳排放的简装商品,也可算是低碳商品。
3R店中,低碳产品琳琅满目,占所有商品比重高达90%以上,包括节电系列、节水系列、太阳能系列、空气净化系列、环保家居用品、可降解系列、绿色照明/LED、环保文具、活性炭系列、节能厨房用品、车载环保用品、环保工艺品、环保竹纤维等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新买回来的东西其实不合己用;许多闲置物品,放着占地方,扔了可惜,想出售却一时难以找到买主;因此,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二次出售,把闲置物品变成现钱,又可以将资源再利用。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寄售与交换店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低碳环保的需求而开设的正规连锁寄售店。在3R店里面,市民可以放心通过寄售或交换闲置物品,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体验趣味的低碳生活。
超市正式开业之前,就已经回收到了20件报废电器。“有的是自己送来的,有的是居民打电话我们上门回收的。”超市人员说,“由于价格合理,交易过程公开透明,不少居民愿意将废旧家电卖给我们。”
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根本变革了传统的废旧资源回收模式,通过构建社区的循环物质流、低碳商品流、环保意识流的全新收废商业模式、服务流程以及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环境与消费的大循环,形成覆盖生产、消费、回收的闭路循环消费新型商业模式。
积分也换钱
3R超市还创造性引入“碳揭露计划”与“碳积分计划”,让低碳名副其实,让低碳消费人人参与,让减碳指标人人量化,构建中国社区居民全面参与减碳减排的评估、量化、累计、核查的低碳消费与低碳信息系统,建立中国公民减碳减排的信誉体系,在方便大家购买便民商品的同时享受低碳消费的乐趣和价值。
3R“碳揭露计划”是指每一件低碳商品的消费、每一件二手商品的寄卖与交换使用、每一公斤(件)废品回收都量化为减碳指标,建立低碳产品消费、二手寄售(或者交换)和废品收购的碳指数评估、标示的规则与体系。3R店每一件低碳商品上都独具一格的产品标签,除产品名、规格、价格外,还突出添加了“碳标示”,即物品CO2排放量。
3R“碳积分计划”是指采用电子信息平台和积分卡,对社区居民每一次低碳产品消费、寄售(或者交换)、收废行为进行碳积分,记载在碳积分卡上,可累计、可核查,成为中国居民人人参与减碳的可量化、公开、透明的碳积分体系。消费者每次在店内循环消费都可进行碳积分,累积的碳积分还可以兑换相应的低碳产品。购买一件低碳产品,回收一件废旧物品,寄卖一次二手商品,都会积累一定的“碳积分”,记载在“碳积分卡”上,凭借这些“碳积分”,市民可以在超市兑换相应的低碳商品。
绿色消费难成
2010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阐明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倡导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商务部亦提出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在经过一系列科学考察、实地调研、周密策划的基础上,武汉市推出“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新型商业模式,正视适应了这种绿色发展的趋势。
“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由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创意和投资。格林美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是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340),是中国开采城市矿山资源、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的先进企业。
从2008年在武汉建立废旧电池集中回收的“武汉模式”,到2009年在武汉首创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到今年6月,参与投资设立“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再到3R店的诞生,格林美在湖北构建了多层次的循环消费体系,探索了城市矿山资源开采与利用、低碳商业创新的示范模式。
碳循环方式范文篇2
一是三者都是受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绿色、循环、低碳等经济思想的影响,是对交通运输与人类、自然关系重新审视探索的结果,也是在交通运输领域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严重发生危机问题的自我反省和正本清源改进的结果。二是三者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出发点,以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为理论依据,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为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协调交通运输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三是三者具有相同的人类交通运输活动和自然世界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系统观,相同的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发展发展观,相同的节约、高效、清洁的交通运输生产观,相同的适度、循环的交通运输消费观。四是三者都主张改变传统交通运输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五是三者都是要成为生态交通运输,提倡的是交通运输活动应成为生态化过程的实践理念,都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发展模式,绿色交通运输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支撑低碳交通运输、导向绿色交通运输。绿色交通运输发展、循环交通运输发展和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有共同点,但在核心内涵、理论基础、涉及领域、评价标准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不同点。一是绿色交通运输的出发点都可归结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交通运输的主要内涵,低碳减排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产生低碳交通运输的根本性要求。二是三者主要针对的分别是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对应的理论基础分别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三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解决问题是一种点对点的映射思路,讲求着眼问题,从问题直接入手,是一种“自上而下”地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方案,而绿色交通运输解决问题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思路,针对交通运输环境问题追溯而上探究交通运输经济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四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绿色交通运输范畴可以包含一切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发展形态和模式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五是相对而言,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两者的评价指向具体、明确,可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交通运输生态效率和交通运输碳生产力来评价其发展水平,而绿色交通运输评价一般较难,通常要采用交通运输绿色GDP核算方法,通过计算交通运输绿色GDP占整个交通运输GDP的比重衡量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水平。
二、本质、特征和核心
1.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交通运输与其他行业一样是产生于人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前,没有将绿色、循环和低碳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条件宽松,排放比较任意。但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产生了发展模式必须转换的决定因素:二氧化碳排放有了限量,其排放权成为稀有资源。1997年84个国家、2009年183个国家(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共同约定,在205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并据规则将总量分与各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承诺到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特征是“三低、三高”不能简单片面地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理解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三低”仅仅代表的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和低碳,但不能完整准确地代表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概念内涵一定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和“发展”四者概念内涵的有机统一。除了“三低”外,还有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的“三高”,“三低、三高”的特征能完整体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零碳交通运输”、“负碳交通运输”的代价高昂,理论上有探讨的价值,但目前推广实施不具有现实性,不具有经济的可行性。只有认识了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三高”,意味不减或可持续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资本的总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才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的动力。3.核心是提高碳生产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交通运输的碳生产率:交通运输碳生产率=交通运输制度×(交通运输产值/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公式高度概括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碳生产率,揭示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理,可以成为理清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对策的基本分析框架。由此公式可见,提高碳生产率有3条途径:增大分子、增大系数和减少分母。公式中的分子是交通运输产值,其增加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加行业人力资本、推进行业产业升级、优化交通空间布局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分母是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其降低的基本途径有优化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交通、倡导低碳交通生活等;系数是交通运输制度,其提高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交通运输制度变革和创新,在增加交通运输产值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里的制度包括交通运输的法律、政策、组织、文化等制度。
碳循环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粮食食品相对安全上,对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推进,打破原有的农业发展的模式,对新型化农业的经济发展路子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徐代均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龙桥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3]严立冬,刘新勇,孟慧君,罗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6-377.
【碳循环方式(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碳循环作用(收集3篇) 2024-09-23
碳循环方式(收集3篇) 2024-09-23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收集3篇) 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