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流统计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字信息技术;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物流的定义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物流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许多物流研究学者提出“数字物流”的概念。“数字物流”是指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信息.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
二、数字物流系统的架构
数字物流系统应该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市场(e―Marketing)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产品是物流服务、客户(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与物流商以多对多的方式进行物流服务的交易活动。物流商作为系统中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根据物流一体化的原则,借助数字物流系统对客户、运输企业、配送中心、仓储企业等进行统一的调配管理。
数字物流系统的架构分为数字物流管理平台、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跟踪管理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1)数字物流管理平台:实现内部、联盟伙伴及客户问的物流业务数字化。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实时流通,实现物流流程优化与智能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效率。
(2)仓库管理系统:对传统仓储企业进行货物管理与处理的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借助RFID等技术对入库、存货、出库、运输、帐单结算、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仓储作业流程的电子化。提供仓储可视化浏览、远程货物管理等增值服务。
(3)运输管理系统:此于系统主要南议价、估价、调度、跟踪、委托、单证管理、财务管理、作业优化等功能模块组成。系统与流行的自动识别技术如RF、GPS/GIS系统可以进行无缝连接,在充分利用条码的系统内可以实现全自动接单、配载、装运、跟踪等。
三、数字物流的功能
物流作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渗透至社会经济生活中,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随着物流作业方式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信息驱动下的数字物流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数字物流在促进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的同时,随着作业方式的改善,更加人性化,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信息技术促进物流服务的快速响应,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在信息的强有力驱动下,数字物流的服务功能体现得更为充分,能确保客户对订货便利性、对订货等信息的可知性、以及物流服务的敏捷响应。
(2)改善物流作业方式。数字物流通过改善物流作业方式,表现得更为人性化,减少了部分不安全因素。数字物流的虚拟化、智能化运营以及推动的物流作业方式的改善,减少了传统物流过程中诸多不必要的环节,从这层面上看数字物流也是一种高安全性的物流作业方式。另外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物流作业进行控制,如对危险领域的物流进行远程作业,可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作业人员的伤亡,吴晓等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物料搬运领域,用于解决危险环境中的搬运难题,并对铁路货场的搬运系统中的叉车作业进行了仿真。
(3)减缓社会压力。数字物流还有助于减缓部分社会压力,如减少交通拥堵、减轻劳动强度等。通过提供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服务,来为人们开辟一条可以安心生活的区域性社会通道。
四、数字物流的特点
(1)实时化:数据采集与物流过程同时发生,物流基础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同步地传递到整个物流业务过程。
(2)信息化:用计算机、条码设备、识别技术等来采集、传递、加lT、存储和处理物流信息.消除冗余加工过程,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保证物流信息的准确性。
(3)集成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借助于各层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结口,将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实现物流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可以为企业级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提供信息支持.为高层次的管理系统提供易于集成的完整的物流信息,便于决策层不仅了解结果。也能跟踪过程,实现信息的可追溯性,并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实时的决策。
五、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的意义
(1)数字物流是时展的要求。数字物流是指在仿真和虚拟现实、计算智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和信息等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数字技术对物流所涉及的对象和活动进行表达、处理和控制,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可视化等特征的技术系统]。数字物流是信息化、智能化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新世纪物流的重要特征。
(2)数字物流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由能源驱动的传统物流,转变为信息驱动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数字物流,是物流在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物流将更好地创造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极大地减少传统的固有成本,以向服务、成本、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发展。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数字物流对它们的效用通常是协同响应的。
(3)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物流系统较之传统物流技术,在效率、准确性、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形成的联系.打破了传统物流条件中各环节分立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中小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渡。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延罡.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物流管理”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1):67-69.
社会物流统计范文篇2
一、引言
社会物流成本又称为宏观物流成本,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现代化水平的标准,同时,社会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水平以及竞争力的强弱。我国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已有20余年,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无论是总量上,还是企业实际支付方面,或者是各成本项目占物流总成本以及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离发达国家物流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1996-2010年期间,我国物流总成本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70984亿人民币,GDP中物流成本比例也达到17.84%,比美国同期GDP中物流成本比例高出9.57%。从物流成本构成项目分析,首先运输成本仍保持最大比例,平均在10.15%左右,比美国该项指标高出4.35%;其次存货持有成本,平均在6.15%左右,比美国该指标平均值高出2.95%;再次是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平均维持2.74%,比美国该指标高出2.34%。因此,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社会物流成本结构,将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现有文献对社会物流成本及其构成中的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占GDP比重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等研究较为深入,但是社会物流成本构成中的那些因素与GDP之间的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和关系密切程度,是无法通过这个比例来衡量的。本文从中美两国社会物流成本结构入手,应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1996-2010年中美两国的物流总成本以及三方面的成本与GDP灰关联程度、差异性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降低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的对策建议。
二、中美社会物流成本构成内容及其差异
各国物流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认同的一个社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社会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基于这个概念性公式,可以认为,社会物流成本由三部分构成: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1.运输成本
美国的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货运相关费用、油料管道运输与货主费用等。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输费用与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及装卸费用等。用公式表示:运输成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油料管道运输+航空运输+货运相关费用+货主费用。近十年来,美国的运输费用大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并且一直保持这一比重,说明运输费用与经济的增长是同步的。运输成本测算的数据是基于伊诺运输基金会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中国的运输费用是指社会物流活动中,国民经济各方面由于物品运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它包括支付给物品承运方的运费(即承远方的货运收入);支付给装卸搬运保管等辅助服务提供方的费用(即辅助服务提供方的货运业务收入);支付给运输管理与投资部门的,由货主方承担的各种交通建设基金、过路费、过桥费、过闸费等运输附加费用。用公式表示:运输费用=运费+装卸搬运等辅助费+运输附加费。具体计算时,根据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不同的运输方式及对应的业务核算办法分别计算。显然,中美运输成本的构成内容及统计方式差异性较小。
2.存货持有成本
美国的存货持有成本是指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费用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当年美国商业利率乘以全国商业库存总金额得到的。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成本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能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美国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在美国企业平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10次的条件下,约为库存成本的1/4,为总物流成本的1/10,数额之大,不可忽视。仓储费用既包括公用仓库费用,也包括私人仓库费用。在计算存货持有成本时,存货价值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IncomeandProduct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费》(SurveyofCurrentBusiness)和《美国统计摘要》(U.S.StatisticalAbstract)等。将得到的数据代入Alford-Bangs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中国的保管费用是指社会物流活动中,物品从最初的资源供应方(生产环节、海关)向最终消费用户流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除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的全部费用。其内容包括:物流过程中因流动资金的占用而需承担的利息费用;仓储保管方面的费用;流通中配送、加工、包装、信息及相关服务方面的费用;物流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用和物品损耗费用等。其基本计算公式为:保管费用=利息费用+仓储费用+保险费用+货物损耗费用+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配送费用+流通加工费用十包装费用+其他保管费。中、美两国存货持有成本构成内容有所差异,美国存货持有成本包含存货价值,而中国保管费用中没有该项目;存货利息计算方式不同,美国的存货利息是当年美国商业利率乘以全国商业库存总金额得到的,而中国的存货利息费用是指存货占有资金产生的利息费用。
3.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美国的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应该包括订单处理、IT成本以及市场预测、计划制定和相关财务人员发生的管理费用。由于这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很难进行真正的统计,因此,在计算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时,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的综合得出的。从1973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出版时起,就一直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作为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数据。中国的管理费用是指社会物流活动中,物品供需双方的管理部门,因组织和管理各项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报酬、办公费用、教育培训、劳动保险、车船使用等各种属于管理费用科目的费用。其计算公式为:管理费用=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平均管理费用率。其中,社会物流平均管理费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物品最初供给部门完成全部物品从供给地流向最终需求地的社会物流活动中,管理费用额占各部门物流总额比例的综合平均数。美国的行政管理费用计算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作为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数据。而中国的管理费用中的社会物流平均管理费用率,没有固定的比率,而是占各部门物流总额比例的综合平均数作为社会物流平均管理费用率,这一计算方法能动态地反映物流产生的管理费用。
三、中美两国社会物流成本的关联度分析
1.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RelationalAnalysis)是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的一种。灰色系统的关联理论是从系统内多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进行优势对比的一种理论,是指系统内部主要因素随时间而变化的同步程度,它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其基本思路是根据系统历年有关统计数据的几何关系及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由于通过灰关联分析,使灰色系统中的因素与因素间的关系逐渐白化,可为人们提供科学量化的参考依据,因此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灰关联分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运用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这4个比较序列与国民生产总值GDP进行灰关联分析。其中:Xij分别为1996-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i=0,1,2,3,4;j=1996年,1997年,…,2010年)。具体分析步骤如下:(1)Xoj表示1996-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参考序列(j=1996,1997,…,2010),X1j、X2j、X3j和X4j表示相关因素每年数据的比较序列。(2)变量无量纲化。使用均值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也就是用每组序列的平均值去除每个数得到一个占平均值百分比的数列。(3)求差序列、最大差和最小差。以X0与Xi各对应点之差值的绝对值构成差序列,并找出序列内、序列间两级最大差级和最小差级,记i(k)=x0(k)-xi(k)(i=0,1,2,3,4;k=1,2,…,15)。(4)根据灰关联度公式,求每组数据的灰关联系数、灰关联度r,并依据关联度进行排序。公式如下:若参考数列为Xoj,比较数列(因素数列)为Xij(i=1,2,3,4),则参考数列Xoj在k点的灰色关联系数为:其中α称为分辨系数,当α越大,分辨率越大,当α越小,分辨率越小。
2.中美两国社会物流成本的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1)物流成本与GDP的比较序列1996-2010年,中美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与GDP比例(%)的属性矩阵X如下所示:(2)均值化与求差序列1996-2010年中美物流成本与GDP比例均值化,即将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每组序列的平均值去除每个数得到一个占平均值百分比的数列,然后根据i(k)=x0(k)-xi(k)(k=1,2,…,15)计算上述各序列内、序列间两级最大差级和最小差级,如矩阵X′所示:(3)灰关联系数与灰关联度根据灰关联系数与灰关联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到1996-2010年中美物流成本与GDP比较的各组灰关联系数与灰关联度,如表2所示。
3.中美两国社会物流成本的关联度比较分析
(1)中美物流总成本与GDP关联度比较
1996-2010年期间,中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关联度平均值为0.831,高于美国该项指标0.682。这说明了随着GDP的增加,中国的物流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这是由于中国的第一、二产业在中国占很大的比重,服务业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相比较美国而言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因此,中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较大,与GDP的关联度也相对较高。而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服务业已逐步取代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成为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致使实物产品比重下降,其所需要的物流成本随之减少。此外,由于顾客对制造企业柔性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因此技术含量等无形价值所占产品成本比例不断升高,同时实物部分所需要的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不断下降。
(2)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与GDP关联度比较
1996-2010年期间,中美两国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与GDP的关联程度相差较大。由表2可知,美国物流成本与GDP的关联密切程度依次为运输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灰关联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39、0.681和0.559,而中国物流成本与GDP的关系密切程度依次为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灰关联度平均值分别为0.883、0.839和0.596。我国的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费用与GDP的关联程度大于美国的数据。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我国的运输成本随着GDP增加增幅较大。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的需求增长较大,导致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增幅较快;另一方面,我国存在着过路过桥收费高、乱收费和过度设置收费站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推高物流运输成本。②我国存货数量多,导致资金占用过高;存储设备技术落后,且存储企业分布不合理;仓储场地利用率低,利用率在90%以上的公司不足30%,大量的闲置仓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③我国的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与GDP的关联系数呈下降趋势,关联度平均值略小于美国的该项指标。这说明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市场的逐步规范、交易成本的下降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物流行政管理费用不断下降。
社会物流统计范文篇3
关键词:设计;实现;物流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
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倾向于使用自身资源,通过在各地区开设销售公司和办事处,完成产品存储销售与运输工作。这种专有化程度较高的物流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企业对其控制能力较强,但由于组织结构的刚性,人力资源专业性强,导致整个渠道系统的柔性较差。
一、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管理系统的模式主要有:制造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简写为M-DCs)和商业服务业中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简写为C-DCs)”。他们大多数脱胎于原有企业的管理理念,多数从属于企业管理构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我国企业中物流管理的地位较低,尚未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重视。?在国外的制造企业中,物流管理在企业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根据90年代北美的一项调查,美国被调查的企业中,有约45%的高层物流管理者是副总裁以上人员。而我国的制造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物流的集成化管理在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降低成本、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方面的作用,因此,尚未将其作为一项战略问题来对待。
其次,物流管理实践及研究重内不重外,缺少系统管理物流的方法研究。我国企业及研究人员较重视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而缺少有关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方法的研究。
再次,物流管理系统设计和运作过程中,社会化分工程度较低,缺乏合理利用企业外部社会资源的意识。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我国物流管理系统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方能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益,才能发挥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
二、物流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1、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我国实际,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把社会化的结构、系统化的运作流程、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及关系型的管理方式作为指导思想。
物流系统社会化的含义建立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即制造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建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物流系统,而不是专有化程度较高的结构模式,借以减少组织结构的刚性,增加系统的柔性,并且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专业分工的结果)和减少包括管理成本在内的系统固定运行成本,增加效益。
系统化运作的含义有两个:第一,处理好物流系统与企业生产加工、营销、开发、财务等基本功能系统间的关系;第二,综合考虑企业内外因素,对物流系统中采购、制造、仓储、分销过程中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运作流程进行集成设计和管理。其好处是可以建立一致的目标,使系统中的成员相互协作,通过共同减少系统中的资源浪费,减少运作成本,通过协调一致的合作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信息化的含义是指新的物流系统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网络、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说物流系统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系统社会化和系统化运作的必要前提。??
关系型的管理方式是指制造商在供应商、分销商和承运商等行为主体的交易过程中,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力求建立相对的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以保证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和快速反应性。?
2、设计遵循的原则
物流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在保证先进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企业积累的经验和国内外的先进技术。
②充分考虑系统的柔性、扩展性和功能重组。
③在先进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系统的经济性,实现设计开发过程的平滑过渡。
④在保证先进性的基础上,采用成熟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
3、系统设计的目标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吸收企业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确保物流企业健康发展。
三、物流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根据物流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为辅助制造企业合理设计其物流系统,特提出了一种以区域公共配送中心(RC-DCs)为核心的社会化物流系统体系结构,并给出了其中信息流及物流的运作流程。
区域公共配送中心(RC-DCs)是独立于制造企业、分销商之外的经济实体,是生产企业产品的集散地,其职能是为多个制造商提品短期储存、分类、拆包、再包装、送货的物流功能,但并不买断产品的所有权,同时将合并后的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种类,按照顾客的提货单及时送货。
制造商是生产企业,是整个物流系统的产品的来源地。制造商为区域公共配送中心和供应商输送制成品,并与(RC-DCs)、各分销商、客户直接保持紧密的信息交流。
供应商为所有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并与各制造商直接进行必要的制成品的交换。
各分销商是单线接受与区域公共配送中心制成品的输送,同时与各制造商、区域公共配送中心、客户进行商品销售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客户是整个物流系统的终端,直接从分销商处购买到所需的商品,同时与各制造商、分销商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四、物流管理系统运作的实现机制
社会化物流系统结构是一个统一有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信息畅通,反馈及时,沟通顺畅,货运及时。通过使用RC-DCs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其原理如下:在使用RC-DCs之前,制造商自己负责为客户送货,这意味着每个制造商要派遣数量较多,但可能没有满载的运输车。使用RC-DCs之后,制造商可以满负荷地将产品运送到RC-DCs。RC-DCs同时为多家制造商提供服务,在RC-DCs将多家制造商的产品进行拆包、合并,又可以利用部分制造商送货的运输设备满负荷的运送至顺路的分销点,减少跑空车的次数。通过RC-DCs、制造商、分销商共享信息和设备,使整个物流系统送货和收货的次数明显减少,从而可减少运输设备和劳动力的需求量,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
在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中,“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既是协调成员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信息价值的前提”,故网络环境和友好的伙伴关系是保证系统信息化和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在本系统中的制造商(企业内联网),RC-DCs(企业内联网),分销商(企业内联网)和客户之间,通过Internet完成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在系统中,合作伙伴间通过防火墙技术和用户认证,访问和读写Internet部分的数据库。内部人员可以访问内部数据库,其他顾客仅能访问外部Web服务器。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参考文献:
【社会物流统计(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蚕豆生长过程的小学观察日记15 2024-10-16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收集3篇) 2024-10-28
社会物流统计(收集3篇) 2024-10-27
350字写心目中的作文 心目中的我作文350 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