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碳循环的途径范文篇1
1.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现如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可利用资源能源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因此,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1人均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人口与耕地以及人口与水资源的矛盾日渐突出,耕地质量的退化以及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粗放的农业经济造成的后果,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必要的,也是解决资源问题的关键。
1.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问题在我国越来越成为敏感性话题,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以及对林业资源等的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降低。这样一来,生态问题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严重的破坏作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否则不仅影响农业的生产,也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
1.3环境污染严重
说到环境污染,主要是“三废”问题,在农业的生产中,其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同时一些重金属也是对农田造成破坏的重要因素,农药化肥以及相应的添加剂等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影响到周边的环境。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从农业生产方式上入手,找到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1.4农业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虽然是第一产业,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发展的辅助,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而且其自身的生产率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且,适应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等项目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因此,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1.5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三农问题是困扰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农民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如果农民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就会使得农业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等无法得到应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率。农村人口没有更多的机会接收农业知识的培训,因此对于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基于以上这些原因,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途径
低碳生产的本质就是实现可持续生产方式,其中可以进行推广的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分析: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针对我国现如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对其进行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一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
2.2发展后现代农业经济
要农业提高产出,一条途径是增加投入,另一条途径是提高效率。投入量应当与资源供应量相平衡,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应更强调第二条途径,即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投入增加的依赖即要发展后现代农业。这是克服资源制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好选择。
2.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的发展尽管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人均资源短缺和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已使农业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农业的生态合理化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是通过评价和设计,选定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
2.4发展脱石油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
土壤包括天然草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其中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规律,遵循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保持持续稳定的生产过程的农业。
简述碳循环的途径范文篇2
关键词:碳循环,STS,物质及转化,含碳物质,二氧化碳
不久前,H老师开设了一堂题为《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的公开课,课上得很成功,例行的课后评价也不错。就在教研组会议即将结束时,A老师提出:是否可在“小结时强调一下,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组内的老师明显地分成两部分而激烈争论起来,K老师等五人明显地反对此结论,而Y老师等五人明显支持这个结论。争论的双方引经据典,争论得不可开交。碳循环中的“碳到底指什么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认定:参加碳循环的是含碳物质,碳循环中的“碳是指CO2。
1、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的观点看,科学知识源于人类需要而产生,是人们艰苦探究的结果。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吃饭与穿衣,而粮食、棉布等离不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离不开CO2。倘若大气中没有CO2,人类就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当然,大气中CO2的含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大气中CO2含量太高,会使地表不易散热,引发温室效应与气候异常STS,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甚至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因此,研究碳循环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CO2的含量与变化原因及应对办法。尽管其它物质(如CO、C)中也含有碳元素,但它们不能直接转化成有机物。即从STS的观点看,对人类生存最密切相关的是CO2这种物质。
2、本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碳循环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是从空气与生命的关系引入的,也是从空气和生命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的。因此,这一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循环与转化的。由此可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来看,碳循环指的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而不是组成物质的碳元素的循环。
3、从实现“低碳化的方法看,碳循环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
人类以碳水化合物为食,人类身体本身也含有碳元素,它们不存在“低碳化的问题。所谓“低碳化并不是指降低某物体中碳元素的含量而是指降低大气中过高的CO2含量。解决大气中CO2含量过高的主要办法是:(1)植树造林。(2)减少含碳矿石燃料燃烧。方法(1)的原理是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降低空气中CO2的含量论文格式范文。按质量守恒定律,在CO2转换成有机物的过程中,碳元素的种类及质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不存在碳元素循环问题。方法(2)的原理是通过减少含碳物质的燃烧,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因为在燃烧过程中,单质碳或化合态的碳会变成CO2。可见,在这些变化中改变的是含碳物质,而不是碳元素。因此,从实现“低碳化的主要方法来看,碳循环是指含碳物质(主要是CO2)的循环而非碳元素的循环。
4、碳循环本身决定的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
循环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指从起点出发,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又重新回原来的原点的过程。碳循环是指以CO2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再变成CO2的一种过程。实现碳循环三条主要途径是:
可见,在碳循环的三条主要途径中,无论发生什么变化,碳元素始终不变;而从起点经变化再回到原点的是含碳物质CO2。因此,碳循环本身告诉我们:参加碳循环的主要是含碳物质CO2,碳元素是恒定而不是循环。
综上所述,碳循环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从碳循环的途径看,只有CO2才能参与碳循环,其它含碳物质几乎不能参与碳循环。因此,碳循环中的“碳不是指碳元素而是指含碳物质CO2。教研组内面红耳赤的争论也就划上了句号。归纳起来,碳循环就是含碳物质C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物质间的转换。正是这种物质间的转换和变化,实现了能量的固定、转化及利用,实现物质间的动态平衡。也正是这种物质间的转换和变化,使得我们知道了节约水电的意义不仅仅是省下几个铜板,而是“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的具体要求。碳循环是物质的运动形式之一STS,是对“运动是物质的性质之一的哲学观点的一种诠释。
反思A老师等人的错误原因是既与教材编排有关,也与他们太过相信书本有关。《科学》(八下)确实没有明确的碳循环的概念,更没有指出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什么。教材作出这样的编排可能是“留白艺术的体现,诱导教师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理解概念的本质,而不是照本宣科。虽然《科学》教学参考书(八下)第55页第二段有:“碳元素的循环虽然简单,但很重要。这句话,虽然《科学》教科书第六册第51页提到“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地出现和循环。但我们更相信事实与逻辑思考。
现代科技已测定:大气中CO2的含量约占0.03%。如果没有补充,CO2将在25~30年的时间内被植物消耗殆尽。然而空气中的CO2始终没有明显的减少,这就是碳循环的作用。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们对含碳能源物质的需求日益增多,大量燃烧含碳矿物燃料的结果是使大气中CO2的含量明显升高。利用碳循环降低CO2含量是人们最好的选择。于是,植树造林、利用太阳能及开发新能源、节约衣物等行动就成为“低碳生活的必然选择。
在生物圈中,碳循环与氧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空气中的氧可以渗透到生物圈是各个角落,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地壳表面物质腐败氧化等过程不断消耗大气中的氧。但与此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生成的氧气释放到大气中。如此生生不息,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并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人类才得以生存。
含碳物质CO2是循环的,其它物质也有许多是循环的。《科学》八上教材中提到:水是循环的。水循环的形式有:海——陆循环、陆——陆循环及海——海循环等三种基本类型。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江河中、海洋中的水每隔一定周期就“焕然一新。另外,大气也是循环的,大气环流就是大气循环的最好证明。正因为大气环流的存在,身处北纬30°的我们就感到夏天特别热而湿润、冬天特别冷而干燥。正因为生物圈的许多物质是循环的,地球上的人类就应联合起来,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否则地球上将找不出一方净土,人类也将无法生存。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由物质组成的生命也是循环的。植物春天发芽、秋冬萧杀,经历着生与死的循环。人类与其它动物一样,历经出生、生长和发育、生殖、衰老和死亡,经历着生与死的循环论文格式范文。所不同的是,生物体的循环总是伴随着生命现象,它比非生物体的物质循环更复杂。生物体的循环总能使下一代更适应环境,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社会是由人类构成的,人类社会也有许多现象是循环的。据说,当节俭的钱钟书(北大学者)穿着几十年前的服饰在路上迎客时,回头率超过60%。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的教育STS,其课程设置也颇有循环的味道。中国古代孔夫子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是大综合。一百多年前,科学的进步将综合理科分为理、化、生等分科教育。哪曾想社会的发展,又将分科的理、化、生教学合并为现在的综合理科(科学)教育。合—分—合,走的也不是一条循环之路吗?其实,社会形态也是循环的。社会已经过了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又历经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又将走向生产力极高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螺旋式上升到更高层次。
学生的学习也颇有循环的味道。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掌握乃至生成一些知识。但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知识趋于零。经过及时的“温故,既能使学生重新掌握这些知识,又能使学生“知新。这就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适量的“循环,才能使学生避免遗忘。只有不断的“循环,才能使学生不断的纠错中学得更深刻、更有效。当然,教学中的“循环应避免“炒冷饭,否则很难“知新。
关于《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这节公开课的讨论已经结束,对于碳循环中“碳是什么的争论也已尘埃落定。碳循环证明了含碳物质是运动的,碳循环中的“碳是指CO2而非碳元素。水循环等证明了还有许多物质是运动的,生命的循环证明生命也是运动的。学习过程的循环,证明了人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总之,物质与认识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循环,循环的不仅仅是物质。
俞百炎
简述碳循环的途径范文篇3
本论坛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为主题,总结十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经验和问题,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如何将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和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
本次论坛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后主办的首次综合型论坛,分为主论坛和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投融资6个分论坛。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员单位,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城市、园区、相关企事业单位、投融资机构,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及新闻单位代表约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关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梳理了十年以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审视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有关专家就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等发表真知灼见,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嘉宾观点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重点领域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架构。他指出,消费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生产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领域。在全社会提倡节约资源、简化包装,进行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再生利用,鼓励消费、反对浪费;加强学校生态知识的教育,形成爱惜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养成反对铺张浪费,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在生产领域发展近零排放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建设循环经济型的社会。
(二)循环经济与绿色转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现实的选择;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和五个方面的经验,提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加快构建循环发展制度、政策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的任务。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以甘肃省金昌市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为案例,阐明了金昌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生动地论证了循环经济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指出了如何发挥各方作用,协调推进。石军强调政府部门要着重强化三项工作:一是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修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强化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加大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需要优先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在金融机构贷款上,需要优先解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需要优先倾斜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机制。
(四)循环经济与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循环经济是污染预防的有效途径,推动污染防治战略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他指出,循环经济是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预防”途径,过去污染防治单纯依靠末端治理,重“治理”轻“预防”,难以形成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利用、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以及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理念,为污染防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对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实现了污染防治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战略转变。
(五)循环经济与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用翔实的数据阐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四大转变;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效果、机遇、潜力说明循环经济是新城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并提出新型城镇化与循环经济是一种价值理念、追求目标、追求过程、发展模式,二者融合发展是新要求。
【简述碳循环的途径(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蚕豆生长过程的小学观察日记15 2024-10-16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药店经营管理方案(收集3篇) 2024-10-28
简述碳循环的途径(收集3篇) 2024-10-28
挫折作文700字 前行路上的挫折作文700字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