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的读后感(整理8篇)

时间:2024-06-14 来源: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记得在我刚上小学时,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玩乐上。一旦到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心里总会想着:再玩五分钟吧!再玩五分钟吧!五分钟过到了,我却丝毫没有半点动静。因为我又想着:反正时间还很长,再玩一会儿吧!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在太阳落山之际,我的作业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开的梅花还要白净。周末我依旧重蹈覆辙。于是,我每周末都会通宵写作业,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星期一顶着双“熊猫眼”就去上课了,不过,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了这个坏毛病。

长大后,我再忆起自己曾经因为玩乐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时,总是心如刀绞,忍不住感叹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得到新的体会。

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写着:“羊吃草,总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将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内的部分营养,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会被羊吐出来,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营养被它完全消化,它才会停止这个看似恶心,滑稽的举动。”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饭时,都要将口中的饭菜咀嚼成碎粒后吐出,然后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后吃掉……这样反复重复三次。他每本看过的书都会定时重温,这样他所学的知识才不会“流失”。

连尚未开发灵智的动物和几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书,也会在闲暇时看一看之前读过的书,这能使我读起来更方便,并且可以顺便巩固我之前学过的知识。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戏机,温习一下是之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可以使你的自身修养更进一步,在知识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础。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2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这几个星期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孔圣人的思想和精神,但我想我可能没有那种治理天下的能力,可每天必读的论语以及孔子这部电影却让我感悟颇深。

如何做人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时起,我们就是这地球上自称为最高级最具有智慧和思考能力的人类,而人是不同的,有好人、坏人、男人、女人……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不同的呢?那就是在于当你是人这个前提条件成立之后你是如何做人的。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说明做人一定要正直,光明磊落,而那些做了不光彩的事的人只是侥幸没有被发现,他们最终都会受到惩罚的,不论身在何处,做人都要堂堂正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了做人要有仁德之心,并且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更有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在孔子的言论及后世之人的学习中可以看出,真正得达到仁德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子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广泛学习典籍,继承和改进古人的礼法,用礼来约束自己,学习别人的仁德,培养自己的仁德,做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如何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很明确的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三个问题,第一是悦己,第二是乐人,第三是修身,学习首先让自己快乐,再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最后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头等大事,而如何学习才是关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不仅仅是学,更在于思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明学习还要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自己的学习漏洞,加以补缺。而最最重要的是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合理得利用方法,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学习了这么久的论语,或许,在我们看来孔子的.言论中有着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错误的封建观点,但也不难发现,孔子一直是以一种勤奋、虚心的态度来面对尘世,并且孔子所留下的言论并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通俗易懂的实在话。总的来说,孔子优秀的精神和思想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3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论语通译》读后感。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读后感《《论语通译》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边检人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是有益的。

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自己没有任何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其实,没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权威的、是专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想别人学习、不耻下问。同样,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有时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我们放开心胸,广泛的接纳世间万事万物,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加强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在我看来,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习其善、诫之其恶、与人为善,多向同事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旅客服好务,为国家守好门。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完了《论语》第一篇——《学而》。心里犹如点亮了一盏明灯。《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百善孝为先,这一句是在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他是更不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尽责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道义,承诺才能兑现。恭敬要合乎于礼,就能免遭耻辱。所依靠的,应该是亲近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住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承诺别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办到的,今后可以兑现,不是空头支票。恭敬别人的时候,要顾忌到别人的身份,才不会遭受耻辱,招人烦感,这样才是君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和道理,又能时常加以温习演变成自己的技能,这不是很愉悦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伙伴从远方慕名而来,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觉得愤怒或怨恨,这不就是君子的作为吗?”这句话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说明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快乐,正如古语说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要先正心,不要把学习当做一项任务,而是一种快乐,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乐。不断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传播,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最后一句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越是有知识、有格调、有涵养的人,也越是宽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应该先讲孝道,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6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这本书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语文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论语》里面有一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这一点我却没做到。我经常在全家吃完饭后拍拍屁股就溜了,从来没有考虑要主动洗碗,为父母分担家务;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日用品的时候,拖拖拉拉,不肯去买,从没想过父母会伤心、失望;我经常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没想过父母挣钱很辛苦。现在想起来,这是多么不孝呀!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做一个勤快、节俭、懂事的乖孩子,让父母欣慰、开心。

《论语》里还有一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意思是: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不能说假话。可我还是没做到。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叶叶约定,星期六和她去学校球场打羽毛球。可到了星期六,妈妈叫我和她去购物,我爽快地答应了。那时候,我一心只想和妈妈去逛超市,却把我和叶叶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害得叶叶在球场等了我老半天。那时候,我没守信用,后来叶叶在学校遇见我时,态度冷冷的.,也不怎么理睬我了。后来回到家,我把整个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批评我不守信用,要我事后去跟朋友道歉。自从读了《论语》,我变得诚实守信了,妈妈也常常夸我变懂事了,现在更多的朋友愿意和我交往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习《论语》,向圣贤的品行学习,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品德高尚,充满智慧的人。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7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论语》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论语》的力量,这就是《论语》带给人的美丽!

读《论语》的读后感篇8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的读后感(整理8篇) 】相关文章:

《人的教育》读后感(整理5篇) 2024-06-14

论语的读后感(整理9篇) 2024-06-14

写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整理5篇) 2024-06-13

狼王梦读后感(整理9篇) 2024-06-13

《小桔灯》读后感字(整理4篇) 2024-06-13

荷马史诗读后感作文(收集2篇) 2024-06-08

《卖米》的读后感100字(整理7篇) 2024-06-06

一次难忘的选择作文(整理8篇) 2024-06-14

读《论语》的读后感(整理8篇) 2024-06-14

中学生作文(整理1篇)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