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传说作文(整理4篇)

时间:2024-06-14 来源:

饺子的传说作文篇1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的传说作文篇2

春节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饺子又被称为“馄饨”、“扁食”、“角子”和“饽饽”等等。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等等。据《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市食中有诸色角儿。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等。所有这些“角子”、“角儿”都是今日饺子的前身。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有“烧卖、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河北宁县志中有“正月初一,盛撰共享,各种扁食名饺子。”其中“扁食”一词即指饺子。目前在山东济南市的饺子仍沿用“偏食”之称,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山东名小吃———“济南扁食”。李兴庭所著的《乡音解颐》中有:“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陷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燕京岁时》书中有:“每届初一,无论贫贱富贵,皆以白面做再而食之,胃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些饽饽就是饺子,而与今日满族喜欢吃的粘食饽饽不一回事。

据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周烹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意。”由此可知,当时饺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人们吃饺子已寓有辞旧迎新、富贵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饺子作为贺年食品,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在北国,经久不衰。

饺子的传说作文篇3

南阳的张仲景,医术高超,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人称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冻伤药。舍的.药名叫“驱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好之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天天如此。舍药一直舍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起过年的食物。有人把这种食物称作“娇耳”,也有叫“饺子”的,还有叫“扁食”的。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驱寒娇耳汤”的恩情。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长沙的老百姓除病救灾。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门口架上大锅舍药,深受长沙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很想念他,就每年推选几位有德行的老人,带着百姓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染重病,看来活不长了。长沙的老人说希望他寿终的时候葬在长沙。南阳的人那里肯依,两下就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的父老情,我生在南阳城,不能忘家乡的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的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那里”。大家一听也就无话可说了,张仲景冬至去世了,长沙和南阳都选出精壮的小伙子,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抬着他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去,棺左是南阳的小伙子,棺右是长沙的后生,到了当年舍“驱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断了。戴孝的百姓连忙担土叻垒坟。你一担、他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坟前修了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为穷人除疾,舍“娇耳汤”的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因此,每到冬至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包饺子吃,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饺子的传说作文篇4

今天中午我和爸爸妈妈来到饺子馆吃饺子,门口站了很多人在排队等候,我问爸爸妈妈:“今天是什么节日呀?怎么这么多人呀!”爸爸告诉我:“今天是冬至,是吃饺子的节日。看大堂内悬挂的两个条幅: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又问爸爸:“什么是冬至?”爸爸说:“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节,冬至这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接着问爸爸:“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呢?”爸爸笑着说:“来让我们先吃饺子,这个问题回家后上网查资料。”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心里美极了。

回到家,我马上上网查到了为什么冬至吃饺子。在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从此,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就留传下来。

【饺子的传说作文(整理4篇) 】相关文章:

急救知识心得体会(整理4篇) 2024-06-14

饺子的传说作文(整理4篇) 2024-06-14

小学数学培训心得(整理7篇)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