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整理7篇)

时间:2024-04-23 来源:其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我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我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我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我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我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我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5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租界模范闯进巡警吵嚷妇女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热闹非凡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崛起兴起(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整理7篇) 】相关文章: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整理9篇) 2024-04-2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整理7篇) 2024-04-23

《四季》教学设计(整理8篇)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