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含义篇1
【关键词】话语分析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生的英语水平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构成英语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生的英语各项考试当中,各类题型都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相关。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语法、段落分析等,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时间,很难培养一定的语感,难以获得语境效果。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需要改进,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技巧,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段落语篇能力和话语分析能力。
二、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薄弱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是对初中生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初中生往往缺乏这种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也就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困难。
首先,初中生对英语词汇理解的偏失。由于初中生掌握的英语词汇比较匮乏,再加上对词汇各种含义的不正确选取,就造成了阅读理解的障碍。英语词汇含义的背后是英美文化,反映着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如果初中生对英美文化涉猎比较少,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就很费解。这些都影响了初中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其次,初中生对英语语法掌握不牢。由于学生没有掌握英语语法的特征,就很难理解语法的意义,也不能感受到语法衔接的重要作用,也就造成一些学生不能运用相关的语法规则来理解句子或段落的含义。
最后,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由于学生缺乏英语语篇的大量阅读和思考,不能将各个段落进行很好地提炼,忽视了段落的逻辑关系,就不能上升到从宏观层面来理解整篇文章,文章的核心意思就受到一些段落的干扰,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运用话语分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路径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了阅读文章,就表明学生与阅读文章的作者之间进行了成功交流,这就反映了学生的语篇能力和语境能力。以话语分析的视角,对阅读理解涉及的词汇、语法以及语篇(语境)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词汇的含义。英语语言离不开社会环境,并且语言的含义与语境直接关联。因此,词汇就具有相应的文化含义与社会含义等。语言词汇是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包含了人们对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理解与认识。比如,提到MerryChristmas,就涉及到一系列相关的词汇,stocking,fireplace等等。这样在教学中要讲述圣诞节的文化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以圣诞节的文化背景来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这样抽象的词汇含义有了文化背景,学生理解这样的词汇就不再困难,把握阅读理解的文章就比较准确。因此,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语篇的社会文化,从而揭示出文章所隐含的意义。
其次,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语法的意义。要让学生掌握语法特征,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重视对阅读理解文章中“情态”“意态”所表达的方式与意义。例如,情态动词must,can,could,can’t,couldn’t,表述了不同的意见与心理状态。在文章中还要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语法衔接。比如,要能够对逻辑联系词语敏感,but,nor,finally,or等,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景语境。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重视动词的时态变化,这样才能把握住叙事的线索,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所描述的内容与意图。
最后,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为了能够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就必须详细地理解各个话语的含义。通过贯穿文章中的词汇链来把握语篇的含义。例如,一些词汇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一种词汇链。找到词汇链后,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就能判断出语篇的中心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汇链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四、结论
通过对基于话语分析角度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探讨,得出话语分析角度与语境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开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路径。让学生掌握话语分析的角度来重新进行阅读,来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与文章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扩充了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学生在把握了英语语言特点后进行语意的逻辑推理与判断,就能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摆脱了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重视单个词汇或单个句子的理解,使学生从语篇语境上来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性思考,最终培养了学生语言输入――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含义篇2
摘要本文从语言的发展变化出发,重点分析“生态”一词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情况,指出“生态”一词的含义在生态文学中是如何被误读的,并找出误读的原因,最后提出消解误读的三种具体措施。
关键词:语言的发展生态生态文学误读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从“言必称生态”说开去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谈论事物时加上“生态”二字,可谓“言必称生态”的境地,堪与当年的“言必称希腊”相提并论。不仅如此,各种与生态结合而产生的学科门类层出不穷,如在语言类学科中就有新兴的生态文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翻译学等等。
“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分不开,但是如何把握在这一发展变化中生态一词的确切含义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对新兴学科中生态的含义存在误读现象。各个学科中对生态一词的理解有哪些异同,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从生态一词本身的含义谈起,然后分析其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以及误读情况。
二关于“生态”
1生态一词的由来和定义
“生态”一词,词源来自希腊语,是由Oikos派生出来的,意思是住所或房子。在19世纪以前,独立的“生态”一词与生态学学科是不存在的。“生态”一词的诞生以及生态学的兴起,首先应归功于德国学者赫克尔,他于1886年正式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认为生态学是“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是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这里的自然界是指野外,即人类居住环境以外的地域除却城镇和村落。生存状态包括适应进化的历史和协调存在的现状格局。
2生态含义的变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生态”一词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基本内涵,含义不断丰富、扩大,词义也不断深化。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生态的内涵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时的主体不包括人类。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认识到必须用系统、整体的观点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过程中生态的内涵被不断扩大、深化,开始包含人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最后一直到人类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和谐。同时,生态的主体也转为人类。
在生态内涵演化的过程中,“生态”一词的含义也逐渐由单纯生物学的含义向“综合的、整体的”含义转变,蕴涵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生态”一词的词性也由单纯的名词转化为形容词。作为修饰定语,“生态”二字包含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系统”和“整体”的含义,如生态城市、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文明等等。
同时,由于生态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大,其与其他各学科的结合也开始变得可能,于是出现了生态文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翻译学、生态文化等等跨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
3生态含义变化的原因
生态一词的含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是促使生态含义扩大的主要原因;(2)就全球而言,环境问题呈现出全球化特点,引起了整个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3)从个体国家而言,生态环境问题开始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4)整个人类社会呼唤和谐“生态”系统。
三生态一词的在生态文学中的使用和误读分析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的特点。
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森的长篇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生态文学时代的到来,即作家自觉地表达生态意识、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美、英、法等国家纷纷出现各种体裁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学批评也相应兴盛起来。中国的生态文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80年代中期,内地文学界亦见生态意识的觉醒。近年来,生态文学思潮可谓形成。各级环保部门纷纷疾呼文学家将写作向生态倾斜,专门发表生态作品的文学刊物也已出现,最为可喜的是一些作家走出书斋、走进自然,被称为生态文学家。
当然,生态文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自然,它主要探讨和解释自然与人的关系,特别侧重发掘人与自然的紧张、疏离、对立、冲突关系的深层根源,也即造成人类特征和掠夺自然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等社会根源。有些可以不描写自然景物,但因其深刻发掘导致人类破坏自然的社会原因而出名。
生态文学给人的第一反应是描写生态环境的文学作品,但是生态文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指研究生态的文学,或研究文学与生态的关系的文学。从根本上来说,“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
而且,生态文学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潮,属于文学流派中的一种,是生态思潮在文学中的反映。更确切地说,生态文学指的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分析。它因生态思潮的流行和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产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已经过了高潮期,即无论怎么谈论都无法走出原有的分析套路,单纯冠上“生态”的名义并无太多的文学价值。而在国内,尽管生态环境保护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生态文学批评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四存在误读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1存在误读的原因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让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在各个领域对生态一词的使用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和显示自己符合时展要求的象征。基本上可以说,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满眼充斥的都是关于生态的名词和术语。这难免会产生对生态一词含义的不同解读,抑或是误读。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之所以产生误读的原因。
(1)生态一词自身含义的变化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对生态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中生态含义的错误解读,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一词的内涵。按照生态一词的定义,生态是指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其基本内涵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它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基本内涵,开始转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甚至是人类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和谐。主体也从不包括人类变为以人类为主体。
生态的内涵在变化,词义在扩大、丰富,这种趋势必然导致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走出自身的范畴,开始于人文科学结合,并寻找契合点。在文学上以《寂静的春天》为标志开始了对生态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在语言学上,把语言结构系统与生态系统相类比,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翻译中,借助生态的观点,出现了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以求通过翻译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含义的变化为生态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成为可能,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态本身的含义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对交叉学科中生态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出现误读现象。
(2)学科命名带来的概念混淆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新兴学科的命名,如何体现语言的简洁性和明确性是在为学科命名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国际学界在命名与生态学有关的跨学科研究时,大多采用“生态+某学科”的方式,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等。在语言类学科中,采用生态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来命名着实是一种符合命名学原理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术语却带来易让人们误解的弊端。因为同样的命名方法得到的术语应该具有基本一致的含义,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生态文学中的生态和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含义是不一样的,与生态翻译中的生态含义更是大相径庭。
毋庸置疑,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些特定的术语,是形成这种体系理论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一种理论往往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语言”将“自己特有的认识成果”表达出来。命名一个学科必须寻找一个简短而又明了的术语,生态文学这一术语确实可以把体现生态思潮的文学作品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形式区别开来,也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但是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并不表示描述生态系统所使用的语言,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也不是指对那些关于生态方面的作品等的翻译活动。所以,这样的命名就在概念上给人带来易于混淆的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误读现象的产生。
(3)人们的认知心理模式
生态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大变化,体现了人类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也体现出人们认知心理模式的不断深入。关于认知的性质和发展的观点目前非常流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提出了第一个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把人类认知看成是一个复杂有机体之于复杂环境的一种具体的生物适应方式。像其他形式的生物适应一样,认知总是表现出提示存在而又互补的两个方面,皮亚杰称之为同化和顺化。
根据这一认知理论,人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总是进行着同化和顺化两种认知活动。比如,人们一旦掌握了生态文学的含义,就会采用同化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其他相似的学科如生态语言学和生态翻译学。按照这样的方式,人们就会把生态文学中“生态”一词的含义照搬到生态语言学等类似学科上,从而引起对不同学科“生态”含义的误读。
2消解误读的措施
针对上述对误读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消解对生态一词含义误读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对生态一词本身含义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不断更新对生态含义的解读,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与生态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中生态的真正含义。生态一词的含义早已超越生物学的范畴,逐步具有整体观、和谐的思想,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在理解与生态有关的学科时顾及到生态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一词在交叉学科中的含义。
第二,科学合理的为术语命名。不断涌现的学科门类令人眼花缭乱,界定一个含义明确的术语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不要为了创造一个概念而去命名一个新的概念名称。如生态翻译学的命名就不太科学,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是从生态学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既然生态翻译学这一术语容易造成误解,那么不妨把它定义为“生态翻译观”,或“翻译生态论”,或许会更容易令人明白。
第三,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转变认知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在不断的更新,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新的认知理论模式,吸收新的认知模型和隐喻理论中的精华,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态一词被广泛应用后的真正含义,减少或尽量避免对此的误读。
五结语
生态一词的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多个学科结合出现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是生态含义不断扩大和学科发展需求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生态一词在生态文学中的应用,借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发展变化理论,分析了生态一词的真正含义的变化历程和原因,并指出生态一词与文学结合后存在的一些误读现象,归纳出存在误读的三大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了几条消解这些误读的措施,以期本文能有助于人们对生态一词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并为跨学科术语的命名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Piaget,J.Piaget’stheory.InP.H.Mussen(Ed.),Camichchael’smanualofchildpsychology[J],1970,vol.1.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宋言奇:《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
大学语文的含义篇3
【关键词】词源学;词汇教学;运用
1词源学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数量庞大、各类丰富。而任何词汇的来源与发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因此了解英语词汇历史对我们学习英语词汇有重要作用:首先,了解词汇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与发展历史;其次,对我们更好地记忆与理解英语词汇有很大帮助。Funk在其著作中就曾经说过,词汇中隐藏了诸多传奇故事,词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熟悉一些重要事件、伟人以及了解一个民族过去的窗口。多年的中学英语学习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间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许多基本词汇,在此基础上运用词源学教导他们学习英语词汇必将起到能良好学习与教学效果。
2词源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词源学有助于更好了解英语文化
语言是社会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词汇作为表达思想与传达信息的媒介,是语言意义上的载体;因而具有各民族文化的独特色彩,带有浓重的时代性与强烈的民族性。经过1500余年的漫长历史,英语词汇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积累,而词源学正是这一内涵的重要记载。仅凭死记硬背的方式基本上是不可能长久记住理解那些源自拉丁与希腊的词汇的;而了解了某个单词词源之后,就能够通过理解这一单词的变化与发展,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与记牢。比如,单词“Stationery”的意思为信纸、文具,其来源是拉丁文词根station,最早含义为在教堂附近主要向牧师出售所用货物的小货摊;由于神职人员都有读写能力,因此“Stationery”一词的意思渐渐地转变为出售的信纸与文具,发展至今,该词还含有出售糖果、香烟等其它商品之意。同样地,源自于station的另一单词“stationary”保留了原拉丁文词根“固定的”的含义。我们通过对拉丁文词源station的学习,不但掌握了stationery这一单词的意思,还了解stationary的含义,同时对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也有了了解,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2.2词源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根与词缀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从单词词源着手,分析单词结构,得到词根与词缀方面的提示,不但能帮助我们把握单词的根本意义,而且还有助于对词汇构成上的学习。以单词illuminate为例,其含义为:阐明、照亮、照明等。该单词来自拉丁文“lumen”。其意思为光、光线。由此衍生而来数个英语词汇,比如含义为图解,举例说明的“illustrate”,含义为例证、说明的“illustration”,含义为杰出的“illustrious”以及含义为阐述、照明、灯彩的illumination等词。再举个例子,单词“lunar”的词源为拉丁文luna,其拉丁含义为月亮的。知道此单词来源后,我们就比较轻松地理解词根luna衍生而来的单词,比如意思为月状的“luniform”、意思为新月形的“lunate”以及意思为半月、新月的“demilune”,lunatic的含义为“livingonthemoon”,后经不断演化至今,引申为“疯子或者精神错乱的、疯狂的人”。通过词源学来掌握单词珠词根和词缀,并最终掌握单词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掌握相关单词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扩大词汇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运用词源学进行近义词与同义词辨析
许多英语词汇虽然词源不同,但随着后来不断的词义发展与演变,拥有了相似甚至相同的词义。词义相同的词汇并不表明相互完全替换,我们在使用时还应考虑到它们的色彩与文体意义。所以近义词与同义词辨析是英语学习者必须面对的一项工作。对于一些极易混淆的词汇,通过追溯词源可以找出它们含义的细微差别。以单词inflammable与flammable为例,它们都表示“易燃的”含义;然而我们极易造成误解是因为前者的前缀“in”表示“不、非”之意,将整个单词误解为“不易燃的”。但是从词源进行理解,我们就会出现这种失误。flammable的词源来自拉丁文flammare,其含义为意tosetonfire;flammable是单词flame的形容词;而inflammable的词源则是inflammare,在拉丁文中意思为“abletobesetalight”,inflammable由单词inflame加able构成。知道了它们的词源含义,其词义就不会混淆了,理解与记忆也变得非常容易。
3总结
由分析可知,英语语汇学习中巧妙运用词源学有非常大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词义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及其发展变化;还能够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在语言文化敏感性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3.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
[3]卢明添.词源知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的新研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7,(3).
大学语文的含义篇4
[论文摘要]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
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
“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
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分析语境。
例如,“走”的义项很多,但是在“讲话~了嘴”一句中只适用“漏出,泄漏”这一义项。在“~群众路线”中只适用“实行,贯彻”的含义。而当已知某人已经卧病在床时,再说起“XX走了。”就表示“XX死了”的意思。如在殡仪馆的横幅“XX一路走好!”
(2)语境消除歧义
同样的情况还适用于语句,不同的语境会帮助我们确定语句的真实含义。“教师去讲课”和“学生去听课”都可以表达为“去上课”,同样,医生与病人都可能会说“去看病”,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在书面上看就成了歧义句,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对说话人的地位、处境等语境的了解就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又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单独看一句话,不知道到底说的是“猎人死了”还是“狗死了”。如果变成“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被村民制服了。”或者“那头虎咬死了猎人的狗。”有了各自的语境,其意义也就立刻明晰了。
2.语境使得词义具体化
词义有概括性,通常都指整类事物或现象。而在具体的使用中,我们研究一下语境就会明确它到底是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还是某一个个体。例如,“鱼”的词义概括了一切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腮呼吸,可供使用或制鱼胶的脊椎动物。“鱼”这个词本身可能指河里、海里的任何一种鱼,包括鲤鱼、鲫鱼、刀鱼、鲅鱼,等等,甚至鲸鱼。但如果有一天在家做饭的妈妈说,“下面我要炖鱼了。”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句话的内外语境,家人的偏好或者是之前买鱼的情况,判断出到底是哪一种鱼,而且应该是在此之前已经收拾好的那条鱼。从而使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具体的事务挂钩,完成顺畅的交流过程。
3.语境使词义异化
词义在特殊情景语境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多种转变,这种转变叫做词义的异化。
(1)词类活用现象
每个词语不论其义项多寡,在运用中都可能会出现其本身不具有的含义、引申义或新义。其原因就是语境在起作用。语境不仅决定词语的义项选择、歧义的确定,而且能赋予词语以临时含义。如:
①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故乡》
“隔膜”原指阻碍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无形障蔽,是个名词,而这里用作动词,当“产生障蔽”讲。
(2)形成修辞手法
语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如: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卖弄”一词本是“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在这段话里,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鸟儿”是满含喜爱之情的。于是就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卖弄”在这里是个褒义用法,这里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与此相应,其意义也就变成了“展演”。又如:
文具盒里放着崭新的圆规。
②“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在“文具盒”这个语境中,“圆规”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意义,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种画圆工具。这句话看不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中的语境,则让我们断定,这里说的是个人,而非画图工具,再结合上下文,知道作者把杨二嫂比喻成“圆规”,那这里的“圆规”就成了杨二嫂的代名词,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4.使词义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化
词语的运用是离不开社会这个语言环境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表达的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语言的这些外语境。
很多人看到经典的句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第一印象都会困惑,爷爷的大儿子怎么会是木兰的长兄,但了解到古代人的习惯,用“爷娘”来指父母,此处的“爷”即为父亲(一如现在吴方言中的用法),就会明白了。又如大多数地区的人说“东西掉了”,是指“东西落在地上了”,可也有些地区,是指“东西丢失了”。只有了解说话人生活的背景习惯,才能判断其真正含义。
同时,词语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词语在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后往往会获得某些特殊的含义,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如“同志”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建党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被广泛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性恋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知道这种演变之后,人们在使用时就要慎之又慎了。
三、小结
语境在语言交流中对词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制约着词语的含义,体现了交际者的文化性和时代性。语境使得词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只有参照语境来分析词语,才能准确地认识词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道望.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大学语文的含义篇5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的界定
(一)文化空缺词语
所谓文化空缺词语(cultural-gappedwords),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在词汇语义上的呈现。文化空缺词语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当中,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包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先拿我国的汉语词汇为例,很多词汇都是我国所特有的,比如“道”,“八卦”,“三纲五常”等等,在如特殊时期的“红卫兵”,“上山下乡”等等,以上词汇均为我国特有,在外语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因此这些词汇就是文化空缺词语。
再举一些外语中的例子,俄语中的苏伯汤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空缺词语;再如英语中的hippies(嬉皮士),knightliness(骑士精神);日语中的刺身(生鱼片),西班牙语中的flamenco(弗拉门戈舞),gazpacho(西班牙冷汤),蒙语中的那达慕也是文化空缺词语。
(二)特殊文化含义词
所谓特殊文化含义词,指特殊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loadedwords),主要指在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因文化差异而造成文化意义相反或有较大差异的词语。
1.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相反或有很大差异
这类词汇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然而就“狗”和“dog”的文化义来说,中国人倾向于因为狗“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习性而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因而由狗构成的词汇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看门狗,狗胆包天,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但英国人却把“dog”看成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manbestfriend),又如中国人视黄色为尊贵之色。皇帝穿的服饰颜色就是黄色,比如“黄袍加身”的典故。但在英文词汇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如,ayellowlivered的意思是“胆小鬼”。
2.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彼有此无或者此有彼无
这一类型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蜡烛”和“candle”。蜡烛的概念是指用蜡或油脂所做的供照明的物品。在汉语中,蜡烛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例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优秀品质,又如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具有顽强拼搏之意。在英语中,“candle”一词只表示蜡烛,没有类似汉语那样的文化含义。
如像“朱门”,“扫帚星”这样的词汇,其文化含义实际是“富人家的房屋”和“不祥的女子”。然而,在其他语言中,它们的含义只是表面意义上的红色的门和彗星,并无它意。如若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是无法了解上述词汇的真实含义的,所以上述词汇也是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
(一)把握教学中的重点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但凡涉及到物质和制度方面的词汇,外国学生大都可以理解,不太容易出现误解。假如一位外国学生爱慕中华文化,经常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那么便会积累很多中文词汇。但是如果这位外国学生只是因为工作或是学习的原因才学习中文,那他就没有大量阅读名著的需要,所以上述名著中的古典词汇不应该作为对外教学活动中的重点。
(二)讲解文化知识
一些留学生学习中文,原因就是对中华文化感兴趣,因而对其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初始阶段,可以用学生的母语向其传授一些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为其后期的文化教学打下基础。在外国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中文词汇之后,可以开设类似中国历史,中国经济这样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中文水平。
(三)情景设置教学法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景设置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文化词汇。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成语时,可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将成语进行解释,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将解释与成语本身联系到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成语的内涵,并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时代在进步,教师应该更多的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相对于教师的口授讲解,音乐,电影,图片等多媒体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为深刻的理解文化词汇的内涵。
大学语文的含义篇6
[关键词]语言学习语境语义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
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
“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
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分析语境。
例如,“走”的义项很多,但是在“讲话~了嘴”一句中只适用“漏出,泄漏”这一义项。在“~群众路线”中只适用“实行,贯彻”的含义。而当已知某人已经卧病在床时,再说起“XX走了。”就表示“XX死了”的意思。如在殡仪馆的横幅“XX一路走好!”
(2)语境消除歧义
同样的情况还适用于语句,不同的语境会帮助我们确定语句的真实含义。“教师去讲课”和“学生去听课”都可以表达为“去上课”,同样,医生与病人都可能会说“去看病”,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在书面上看就成了歧义句,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对说话人的地位、处境等语境的了解就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又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单独看一句话,不知道到底说的是“猎人死了”还是“狗死了”。如果变成“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被村民制服了。”或者“那头虎咬死了猎人的狗。”有了各自的语境,其意义也就立刻明晰了。
2.语境使得词义具体化
词义有概括性,通常都指整类事物或现象。而在具体的使用中,我们研究一下语境就会明确它到底是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还是某一个个体。例如,“鱼”的词义概括了一切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腮呼吸,可供使用或制鱼胶的脊椎动物。“鱼”这个词本身可能指河里、海里的任何一种鱼,包括鲤鱼、鲫鱼、刀鱼、鲅鱼,等等,甚至鲸鱼。但如果有一天在家做饭的妈妈说,“下面我要炖鱼了。”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句话的内外语境,家人的偏好或者是之前买鱼的情况,判断出到底是哪一种鱼,而且应该是在此之前已经收拾好的那条鱼。从而使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具体的事务挂钩,完成顺畅的交流过程。
3.语境使词义异化
词义在特殊情景语境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多种转变,这种转变叫做词义的异化。
(1)词类活用现象
每个词语不论其义项多寡,在运用中都可能会出现其本身不具有的含义、引申义或新义。其原因就是语境在起作用。语境不仅决定词语的义项选择、歧义的确定,而且能赋予词语以临时含义。如:
①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故乡》
“隔膜”原指阻碍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无形障蔽,是个名词,而这里用作动词,当“产生障蔽”讲。
(2)形成修辞手法
语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如: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卖弄”一词本是“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在这段话里,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鸟儿”是满含喜爱之情的。于是就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卖弄”在这里是个褒义用法,这里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与此相应,其意义也就变成了“展演”。又如:
文具盒里放着崭新的圆规。
②“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在“文具盒”这个语境中,“圆规”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意义,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种画圆工具。这句话看不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中的语境,则让我们断定,这里说的是个人,而非画图工具,再结合上下文,知道作者把杨二嫂比喻成“圆规”,那这里的“圆规”就成了杨二嫂的代名词,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4.使词义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化
词语的运用是离不开社会这个语言环境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表达的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语言的这些外语境。
很多人看到经典的句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第一印象都会困惑,爷爷的大儿子怎么会是木兰的长兄,但了解到古代人的习惯,用“爷娘”来指父母,此处的“爷”即为父亲(一如现在吴方言中的用法),就会明白了。又如大多数地区的人说“东西掉了”,是指“东西落在地上了”,可也有些地区,是指“东西丢失了”。只有了解说话人生活的背景习惯,才能判断其真正含义。
同时,词语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词语在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后往往会获得某些特殊的含义,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如“同志”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建党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被广泛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性恋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知道这种演变之后,人们在使用时就要慎之又慎了。
三、小结
语境在语言交流中对词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制约着词语的含义,体现了交际者的文化性和时代性。语境使得词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只有参照语境来分析词语,才能准确地认识词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道望.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大学语文的含义(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高层建筑的意义(6篇) 2024-05-30
大学语文的含义(6篇) 2024-05-30
乡村振兴盈利模式(6篇)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