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篇1
环境经济系统是由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合系统[1]。作为环境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环境与经济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同时,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加之环境系统本身难以量化,使得对环境经济系统的定量分析成为难题。但是对环境与经济之间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关系的研究是重要的,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不可避免地会对该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环境经济指标是用以反映和评价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有效揭示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工具[2]。加强环境经济指标的研究,有利于掌握和评价环境与经济状况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以便有目的、有根据、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夏梅兴等在用能源弹性系数衡量环境经济系统运行现状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肖杰等在用弹性系数法对环境压力与环境经济系统预警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王丽娟等提出了绿色弹性系数的概念。运用本文提出的环境经济弹性系数这一指标可以对环境经济系统的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也可以对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预测。
一、环境经济弹性系数
(一)环境经济弹性经济弹性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反映了经济变量之间变动的敏感程度,如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称为需求价格弹性。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在弹性系数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由于弹性概念揭示了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可在相关分析中分析期间动态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弹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6]。环境经济系统中包含有经济的子系统,把经济弹性的概念扩展到环境经济系统是可行的,因此可建立环境经济弹性概念。为了表征环境经济系统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把环保投资、环境退化成本、万元GDP能耗的变动程度与同时期GDP的变动程度进行比较,从而借助环境经济弹性以分析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
(二)环境经济弹性系数环境经济弹性系数是指环境经济指标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环境经济指标变化的百分比,环境经济弹性系数可分为正弹性系数和负弹性系数。环境经济正弹性系数是指当弹性系数变大时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状况变好的环境经济弹性系数;环境经济负弹性系数是指当弹性系数变大时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状况变差的环境经济弹性系数。依据环保投资、环境退化成本、万元GDP能耗三个指标与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正负相关性可知,环保投资与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状况正相关,因此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属于环境经济正弹性系数;环境退化成本、万元GDP能耗与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状况负相关。因此,环境退化成本弹性系数、万元GDP能耗弹性系数属于环境经济负弹性系数。为了量化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运行状况,运用环境经济弹性系数表征该系统中存在的关系。由于环境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这种关系不易用数学方程直接表示出来,因此采用环境经济弹性系数进行分析是一种实用的方法。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反映出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环境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反映出环境经济系统的产出,万元GDP能耗弹性系数通过反映GDP与万元GDP能耗之间的变动关系,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环境经济系统投入的效果。1.环境经济正弹性系数(1)环境保护投资弹性系数:环境保护投资弹性系数简称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环境保护投资变动的程度。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计算见公式(1)所示。2)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应用:我国的环保投资使用方向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生态建设与防护投资、环境管理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投资、自身建设投资。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统计工作中,环保投资统计主要是统计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中的环保投资和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三同时”项目环保工程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三个方面[7]。由于数据资料的局限性以及出于实际分析应用的目的,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应用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应用,如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生态投资弹性系数,也可具体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三同时”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等。2.环境经济负弹性系数(1)环境退化成本弹性系数:环境退化成本弹性系数简称退化成本弹性系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环境退化成本变动的程度。退化成本弹性系数的计算见公式(2)所示。式中:Ec表示退化成本弹性系数;P表示环境退化成本;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ΔP表示环境退化成本变化量;ΔG表示GDP变化量。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和环境生态破坏成本,由于基础数据限制和技术水平有限,目前采用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环境污染损失成本来表征环境退化程度。(2)万元GDP能耗弹性系数:万元GDP能耗弹性系数简称万元能耗弹性系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万元GDP能耗变动的程度。万元能耗弹性系数的计算见公式(3)所示。
二、环境经济弹性系数应用分析
(一)弹性系数在环境经济系统现状分析中的应用1.Ei、Ec、Eec的计算2001—2013年全国环境经济弹性系数的部分基础数据见表1所示。利用公式(1)、(2)、(3)得出的环保投资弹性系数、退化成本弹性系数、万元能耗弹性系数,见表2所示。2.Ei、Ec、Eec的关系(1)Ei、Ec的关系分析。环保投资弹性系数、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分别表明了环保投资、环境退化成本相对于GDP的变动程度,即GDP的变化对环境保护投资、环境退化成本的影响。由表2可知,2002—2010年间,全国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在2002年最大,为2.98;在2009年最小,为0.07。2002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上年增加23.2%;2009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上年增加0.8%,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使用方向中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比上年减少18.4%,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比上年减少26.8%[8],说明2009年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增幅较小。因此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在2002年、2009年分别出现峰、谷值。由表2可知,2002—2010年间,全国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在2004年最大,为6.25;在2010年最小,为-115.71。2004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为1441次,2010年突发环境事件次数为420次[8],导致2004年与2010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经济损失差距较大。因此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在2004、2010年分别出现峰、谷值。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10年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与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呈反方向变化,在环境保护投资增大时,环境退化成本减小,说明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避免环境退化成本的增加。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04年的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为1.02,同期的退化成本弹性系数为6.25,2005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为0.80,同期的退化成本弹性系数为-9.79,2004—2005年GDP的变动引起了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减小,但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同时减小,可见在2005年环境保护投资的效率显著提高。弹性系数的本质是两个变量的变化率之比,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两个变量的变动关系。在国民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环境保护投资有所增加,并且环境保护投资的变化率超过了国民经济变化率;退化成本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环境问题有所改善。所以在国民经济保持增长的情况下,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越小,环境退化成本弹性系数越小,说明环境保护投资充分发挥效益,环境经济系统达到了良好的运行状态。(2)Eec与Ei、Ec的关系分析。由表2可知,2002—2010年,全国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在2002年最大,为0.44;在2010年最小,为-0.84。2002年的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虽然大,但是存在环保投资发挥作用距实施投资的时间差问题、环保投资的分配问题及效率问题;2010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较大,且国家近年来重点关注环保特别是节能问题,及前几年环保投资存在累积效应。因此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在2002、2010年分别出现峰、谷值。综合分析表2,2002—2003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减小,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增大,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减小,说明2003的环保投资起到了一定节能效果。2003—2004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减小,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增大,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增大,说明环境保护投资不足。2004—2005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减小,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减小,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减小,退化成本弹性系数、万元能耗弹性系数两者的变化率均大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说明这个时间段内的环保投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2005—2006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减小,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增大,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增大,2006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达到了近几年中的最小值,因此这一年的环境经济系统运行的问题在于环保投资不足。2006—2007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增大,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减小,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减小,可见在加大了环保投资后环境经济系统的运行回到了正轨。2007—2008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略有减小,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大幅增大,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增大,表明2008年环境保护投资使用不合理。2008—2009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减小,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增大,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增大,说明环保投资不足。2009—2010年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增大,退化成本弹性系数减小,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减小,说明2010年的环保投资发挥了效果。分析发现,万元能耗弹性系数并没有和其他两个弹性系数呈完全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它不仅和环保投资量相关,还和环保投资的效率及资金分配情况相关。
(二)弹性系数在环境经济系统预测中的应用本研究运用万元GDP能耗弹性系数对万元GDP能耗进行预测,以预测环境经济系统的运行效果。万元GDP能耗是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能源,万元GDP能耗与经济发展模式、环保投资、环保投资效率都有一定的关系,是决定环境保护投资量,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一项关键因素。万元GDP能耗的预测思路为运用时间序列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万元能耗弹性系数的平均值,并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GDP平均增长率,运用万元能耗弹性系数的平均值、GDP平均增长率求出万元GDP能耗年均增长率,然后计算万元GDP能耗的预测值。2.万元GDP能耗的预测根据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从2011年起未来五年内国民经济GDP平均增长率计划值为7%,运用公式(4)、(6),从2011年起我国5年间万元GDP能耗弹性系数的平均增长率预测值为:珚Y2011-2015×7%=-5.02%,预测基年2011年我国的万元GDP能耗为0.74吨标准煤/万元。因此采用弹性系数法预测2014年万元GDP能耗为0.74×(1-5.02%)3=0.63吨标准煤/万元,2015年万元GDP能耗为0.74×(1-5.02%)4=0.60吨标准煤/万元。3.万元GDP能耗预测值修正根据由弹性系数法得出的2001—2015年万元GDP能耗预测值,与2001—2013年的万元GDP能耗预测实际值进行对比,计算误差率,用误差率平均值对万元GDP能耗预测值进行修正,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论
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篇2
1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作用
从整体角度来讲,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1环境信息获取、显示作用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环境信息获取作用是通过3S技术产生的,而显示作用的形成则建立在仿真模型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
1.2环境信息查询与分析作用
在应用状态下,当人们产生某被监测地区环境信息的使用需求时,可以将区域、时间等信息输入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此时,系统能够自动为人们提供处相应的信息。环境信息分析作用是指,通过所收集信息的整合、对比得出监测期限内空气质量变化、大气变化等相关分析结果。
1.3环境管理与评价作用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评价作用建立在分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当系统中的环境信息分析模块得出相关分析结果时,ES等模块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获得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决策与评价参数。管理决策的应用会对被分析对象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1环境仿真模型技术方面
这种技术是指,结合相关环境数据信息构建出二维或三维模型,进而为人们环保决策的作出提供有力依据。结合我国当前自然环境现状可知,环境污染问题的变化性特征、空间分布性特征以及非线性特征使得二维、三维环境仿真模型变得更加复杂。就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污染物水下位移仿真模型、大气扩散仿真模型等的应用能够系统对上述问题判断的精确性水平,进而更好地促进保护环境目的的实现。
2.23S技术方面
3S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2.2.1GPS技术
对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GPS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该技术的应用精度和应用范围方面。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GPS技术精确的定位功能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在不同区域环境信息收集准确性方面的要求。从本质角度来讲,GPS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实现从静态监测状态向动态监测状态的有效转换。
2.2.2GIS技术
就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GIS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以下几种功能:(1)比较功能。应用GIS技术之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能够自动完成两个或多个空间数据集的比较,进而为自然环境的优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信息管理与交换功能。GIS技术可以通过环境信息时序变化的监控为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2.2.3RS技术
对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RS技术的作用在于能够快速为系统提供与被监测环境有关的物理信息和几何信息。从3S技术的关系来看,RS技术、GPS技术能够满足GIS技术对环境空间数据质量的要求。3S技术向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得系统产生良好的污染问题分析、评价以及管理功能。
2.3在线监测技术方面
由在线监测技术组成的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系统,即EQAMS的出现有效减少了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将EQAMS应用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之后,EQAMS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功能能够有效满足系统的环境信息收集需求。当被监测环境对象的质量出现问题时,EQAMS可以通过发出警报的方式,警示人们及时分析环境质量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2.4ES技术方面
可以将ES技术看成是一种由多个专家组成的决策推理系统。将ES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其内部的专家知识及逻辑推理机制能够通过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为人们提供出可靠的分析结果。例如,通过多某地区在3d时间内的大气数据判断出大气质量及引发大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2.5多媒体技术方面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在于:其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整合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加直观的感知体验。对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可以将系统的信息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交互界面中同时呈现出某地区近三年内空气质量的柱状图对比和文字分析资料。3结论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具有环境信息收集、查询、环境管理等多种作用。能够被应用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包含仿真模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3S技术、ES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作者:张奇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崔侠,范常忠,孙群,何江华.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3(03):327-330.
[2]赵萌,郑发鸿.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02):108-112.
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4-0101-04
Abstract:Accordingtothedateofwaterqualityandtheenvironmentalassessment,thechangeinenvironmentalpermanentsofthecentralizeddrinkingwatersourcesinShaanxiprovinceduring12thFive-YearPlanwasfullyevaluated.Theresultsshowedthat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drinkingwatersourcesinShaanxihasbeenstrengthened,andthewaterqualityofdrinkingwatersourceshaveremainedstablesince2010.Additionally,thecurrentproblemsandfurthersuggestionswerealsogiven.
Keywords:Drinkingwater;Waterquality;Drinkingwatersource;ShaanxiProvince
1前言
近10多年来,随着饮用水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各省份也非常重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大量有关水质和水源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发表[1-5]。但是,有关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的研究报道却很少[6-8]。为充分科学评价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现状,本文依据“十二五”期间陕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和水质常规监测结果,系统分析了2010―2014年陕西11个城市(区)的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趋势和内在成因,探究了水源地环境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以期为陕西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中的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共涉及11个市(区)的27个水源地,包括4个河流型、6个水库型及17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
2.2水源地环境调查方法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调查包括了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情况、保护区标志的设置情况、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状况、监测能力、一级保护区整治状况、二级保护区整治状况、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应急管理状况8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管理状况用MS表示。评估内容为保护区建设、保护区整治、监控能力、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管理措施等5项。
2.3水质监测与评价方法(1)水质监测方法。根据《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环办函[2012]1266号)文件要求进行监测。水源地水质每月监测1次,全年监测12次;地表水水源监测项目为109项,地下水水源监测项目为39项,每年进行一次全分析监测。(2)水质评价方法。对5年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法评价,参照标准分别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评价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或对应的标准限值进行;饮用水地下水源地水质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值进行评价。
地表水源地水质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108项指标(不包括COD)。河流型水源不评价总氮,总磷或总氮超标的湖泊(水库)型水源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39项指标,水源仅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时,认为该水源基本达标。
3结果与分析
3.1水源地水质现状陕西省11个市(区)的27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值或对应的标准限值要求,水源达标率为100%。其中西安市黑河金盆水库、宝鸡市嘉清水源地和渭南市涧峪水库3个水源地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占水源地个数的11.1%。
3.2水源地环境管理现状水源地环境状况对区域内水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水源地环境管理无疑是饮用水保护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表1统计列出了陕西省2014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管理状况。从该表可以看出,目前这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整体良好,地市管理水平存有差异。全省在保护区划分、标志设置以及二级保护区的整治工作都做得比较好。同时,在监测能力和一级保护区的整治方面因资金、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监测能力不足、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缺失、保护内存在违章建筑以及排污口等问题。就不同地市而言水源地管理状况较好的城市为延安市、杨凌示范区和渭南市,较差的城市为汉中市、榆林市、商洛市和安康市。
3.3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年际变化分析为进一步探究陕西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本文对27个水源地环境管理中多个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3.3.1各城市监测指标数量变化水源水质监测指标数量是水源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的直接体现。陕西省地表水城市饮用水源监测指标数量年际变化情况如图1A所示。由图不难看出,各地市地表水监测能力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西安市和渭南市监测能力无变化,铜川市和安康市监测能力变化微小,而榆林市的监测能力变化最大,从2010年的28项能力增加至2014年的63项,监测能力提高了1倍多。同样,陕西省各地市地下水监测能力总体变化不大(详见图1B)。西安市和汉中市监测能力5年间无变化,榆林市、商洛市和杨凌区监测能力小幅增加,而咸阳市监测能力却大幅下降,5年间减少了10项指标。
3.3.2保护区划分及标志设置水源数量变化2010-2014年陕西省完成保护区划分的水源数量呈增加趋势。2014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完成了保护区的划分。保护区划分率的增长原因在于榆林市和杨凌区水源地均完成了划分工作。“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全部完成标志设置,5年间无变化。
3.3.3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情况变化由于在我国众多的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多种因素干扰乃至污染,保护区整治是一项多方利益博弈和繁重的工作。从“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情况变化(表2)可以看出,2011―2014年间,27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整治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违章建筑清拆率有所下降,2014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尚存在25.55万m2违章建筑;2014年排污口未进行关闭,在一级保护去内存在2个排污口,由于违章建筑清拆率的下降和排污口未关闭,2014年的一级保护区整治率下降至33.54%。相比之下,二级保护区整治率从2011年的72.70%上升到2014年的98.84%,体现了排污口关闭、生活污水处理、网箱养殖取缔和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等各项整治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
3.3.4水源地风险管理情况变化2010―2014年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情况逐年变好(详见图2)。2014年陕西省27个城市饮用水源地中建立风险源名录的水源地22个,风险名录完成率为81.48%,比2010年提高了44.44%;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的水源地24个,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为88.89%,比2010年提高了40.74%;一级保护区存在交通穿越的水源地7个,与2010年相比减少2个;二级保护区存在交通穿越的水源地9个,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个;直接补给区未纳入保护的地下饮用水源地2个,与2010年相比减少1个。
3.3.5城市应急管理情况变化2011-2014年我省城市平均应急能力完成率在81.82%~84.85%之间波动。由于2014年应急管理状况计算指标的变更,年际间的具体指标变化无法对比。西安市和延安市是我省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状况最好的2个地市,4年来具备率均为100%;与前3年相比,商洛市和杨凌区在2014年增加了备用水源,宝鸡市和汉中市增加了应急管理技术储备,应急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状况年际变化详见图3。
3.4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水源地水质的变化也直接见证着水源地环境整治的力度和成效。从水源达标率变化看,2010-2014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达标率除2013年外均为100%,水源达标状况基本保持稳定。2013年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中王瑶水库超标,导致水源达标率下降为96.43%。与之相似,5年间的水量达标率除2013年外均为100%,同时也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取水量需求(图4)。
4小结与建议
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的改善,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率、保护区标志设置率、二级保护区整治率都逐年提高,水源地的管理措施也在逐步得到完善。同时水质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均达标,为区域内居民的健康生活和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也要看到水源地环境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地市的监测站普遍存在着监测能力不足,设备仪器陈旧;水源一级保护区整治工作仍不理想,在保护区依然存在违章建筑以及排污口、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作仍未进行;水源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源地环境管理的多方职能部门的联动缺乏等。对比,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清拆水源地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及排污口执法力度;控制面源污染对水源二级保护区影响;完善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市县监测系统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从而提升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水平,降低水源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造福一方百姓,驱动西部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青,赵少延,郑彦.我国城镇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6:58-60.
[2]张韦倩,杨天翔,王寿兵.我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2:297-300.
[3]江川,熊娅.2010-2013年贵州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J].环境科学导刊,2014,3:18-21.
[4]米玮洁,俞建军,陈晖,等.浙江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人民长江,2012,13:95-98.
[5]杨春,康宏,马超.新疆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J].干旱环境监测,2008,22:140-146.
[6]杨玉珍,关建玲,王蕾,等.近10年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25:12609-12612.
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篇4
[论文摘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点,为编制工作方案和开展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1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目的和重点
流域综合规划一般包括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航运、水土保持、旅游及水资源保护等九项专项规划,规划环评要以涉及水资源时空分配和造成河道阻隔的工程(如供水、水电规划中的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等)为重点评价对象,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规划实施所引起的区域和流域问累积和协同环境影响问题,处理好上下游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规划环评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要对规划的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和开发时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科学调整意见,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的预防、减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规划内容概述;
②规划实施范围及其周边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③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④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预测,特别是规划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的影响评估;
⑤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⑥公众参与状况以及公众意见不予采纳的说明;
⑦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计划;
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工作要点
3.1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
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流域规划范围是一致的,并要根据规划实施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重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进行必要扩延。
环境保护目标应以水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根据国家、地方的“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等进行确定,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生物栖息地、生物资源(尤其是国家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
3.2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社会环境一般要采用规划基准年的数据;与流域综合规划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应尽可能采用现有调查资料;对可能受重点工程影响的流域或区域,资料缺乏的,应进行补充监测和现场调查;对于规划中的已建工程,垃注意收集工程实施前、实施后及现有的资料数据,分析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给出近年来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环境调查一般包括水温、SS、pH、DO、BOD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并根据流域污染源情况选择特征污染因子。
生态环境应重点进行特有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和陆生珍稀动植物的调查,以及自然保护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
3.3规划方案分析
3.3.1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自然因素:水文、泥沙、水温、水质、环境地质、局地气候;
·生态因素: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珍稀动物、珍稀植物、水土流失;
·社会因素:移民、土地利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群健康、社会经济。
根据规划方案的不同开发内容和流域的环境特征,进行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确定重点评价内容。
3.3.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规划与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流域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涉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它规划的协调性。
3.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3.4.1预测方法
采用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参照《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2006]11号)、《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3.4.2已建工程的回顾性评价
应重点分析回顾规划中已建水电工程等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并对所采取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4.3规划方案的影响分析
在对已建工程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规划方案实施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对规划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
3.5公众参与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主要采取专家咨询和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意见征询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6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针对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对已建工程,着重提出补救措施,或予以调整的建议;
·对规划中的其他待建工程,应明确给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应提出予以调整或替代的方案;
·减缓措施中,着重针对生态用水、低温水影响以及重要生物资源保护等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的措施;
·河道生态用水量的计算需开展多方法、多方案的比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s时可按5%取用),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篇5
在凯里市域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般应从3个方面进行:
(1)调查项目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2)项目选址区现场调查工作中,关注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类型及植被分布、动物种类与习性、地表水水文情况及走向、出露地下井泉与地表漏斗、溶洞等现状情况,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区域生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说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质量水平;
(3)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物种多样性及其濒危程度、价值,群落多样性及其效能等角度,评价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敏感性、脆弱性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与预测结合
凯里市域地区山多地少的实际,分析项目在工程建设中占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及程度。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建设项目施工前期、施工期、运营期对环境的污染贡献及对土地利用格局、农业生产、林地、生态系统、生态敏感区或敏感目标等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对具有一定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必要也可以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1)施工前期:主要是征地与拆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认真分析建设项目相关资料是否符合当地的规划、区域开发利用规划等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对策是否可行。
(2)施工期: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主要评价建设项目对土地、林地、水土流失等方面影响造成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生物量与生态效益损失,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生态景观影响等。并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不同与环境保护目标的不同,重点论证、评价项目建设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3)运营期:根据建设项目运营期生产特性及达标外排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中含有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污染物特征,评价其对项目建设区域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影响途径、程度,生态环境能否接受,是否会造成重大生态影响及可能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变化及对区域生态系统发展趋势的影响,分析对区域小气候、生态恢复能力、景观异质性及种源的持久性和或达性的影响等。
三生态环境影响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具有一定的保护措施:首先我们要分析区域生态保护规划或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并加以实施;其次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性质、选址位置不同,提出不同的生态保护目标,同时提出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与对策建议;最后针对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生态补偿方案,以便使这些不利影响得到减缓或消除。
四生态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绩效SSP范式计划经济
从可持续发展观到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每一次观念更新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随着务实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看重其效果,即环境保护绩效的衡量。
本文所提倡的SSP分析范式与以往的环境保护绩效研究工具对于环境保护绩效的衡量有很显著的差异。以往的环境保护绩效研究方法主要是一种事后检查方法,即事后控制。虽然这种方法对于绩效的比较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环境保护绩效的重新设定却是无能为力的。一种好的环境保护绩效衡量方法应是能够“预防的”、并且能够通过事中控制而导向较好的绩效的。基于此,本文认为SSP范式是一种优于以往环境保护绩效研究的分析工具。因为SSP范式考察了从环境保护结构的构成状态到其绩效的整个过程,因而可以通过适时改变其中的要素状态从而使其绩效向人们期望的方向进行。
一范式的选择
SSP分析范式是美国经济学家A.爱伦o斯密德建立的用来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通用范式。[1]斯密德运用SSP分析范式主要研究“当利益发生冲突要实现共享的目标时,财产规则怎样构建人类的关系并且影响人民的决策参与?结果会怎样影响经济绩效?”[2],即运用SSP范式揭示经济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择斯密德的SSP分析范式,原因还在于:①斯密德在运用SSP范式分析制度结构和绩效的关系时,对SSP的指代如物品特性的非相容性使用、规模经济、排他性等等、个人的特性如偏好、价值观、知识、信息处理等等与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物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拥挤性等性质特征以及环境保护中个人的偏好、价值观、知识、信息处理等是一致的,这也是本文借用斯密德SSP分析范式的最重要的原因;②SSP分析范式从分析事物原初状态开始,到最终绩效的考察,是一条逻辑链的完整展开。一个完整的从理论上的考察应该包括对环境治理从起始到结果的考察,因此SSP分析范式是满足本文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理想的工具;③斯密德的SSP分析范式对于构建新的环境保护结构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是本文借用SSP范式的又一个原因。
在本文的SSP分析范式中,状态是各方基于各自所拥有的特定权利(力)而形成的,结构是公共选择的,而绩效是由结构最终决定的,即“状态是固有的,结构是选择的”[3]。因而在本文中,分析的逻辑路线是这样确定的:权利(力)状态行为结构绩效。
下面本文将把SSP范式运用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
二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
1.一体化的国家社会关系
这一时期是国家-社会关系一体化的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社会关系层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控制体系。国家作为完全的“理性人”,“全部社会资源都控制在国家乃至中央政府手中,国家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手段,将所控制的社会资源分配至个人,从而形成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的社会地位。”[4]国家主要用“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等制度体系进行控制。在当时的中国,它们既是“国家集中和动员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制度,同时又是分配地位的社会分层制度。”[5]因此,在这个时期,国家、社会和市场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泛政治化”了,一切个人和组织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2.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分析
(1)选择主体的状态及其分析
环境保护结构是由其结构要素主体选择的。这些要素主体一般来说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但在不同的时期,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其主体会有所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了几乎所有权力(利)。国家关注的中心是如何进行工业化(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以摆脱当时的内外困境。同时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不明显,还没有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决策主要依靠政府的“红头文件”,人治色彩浓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其性质是完全国有的,是国家直接经营的。产、供、销完全由国家统一调配,企业没有自身的利益,它的作用只是一个加工场所,同时,企业必须负责本企业职工的生、养、死、葬,即“企业办社会”。企业的排污权利是国家无偿给与的,企业污染环境是国家默许的。因此,企业污染之于环境,犹如垃圾之于公共垃圾筒,污染的处理由国家统一集中处理,处理的资金从财政划拨,财政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这些污染企业所创造的被国家提取的利润。“身份制”和“行政制”下的企业,其利益点在于从国家手里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和身份。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民与企业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他们的福利和社会地位完全依赖于本单位,因此本单位效益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福利水平和社会地位,因为一切企业都实行纵向的行政制,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因而,单位的职工对环境的态度是很冷漠的,环境意识很淡薄。除非大规模的或显著的污染事件发生,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否则环境问题无法引起关注。
一体化的国家-社会格局,从客观的制度安排到主观的意识形态都不允许有异己的力量存在。因而,在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相对于政府的非政府组织,除了政府机关外,在表达环境保护利益方面,居民可以诉诸的组织主要是工青妇等具有较多政府色彩的组织,而这一类组织在现实中一般纳入政府组织。因此,这个时期的一切生活体现为“政府依赖”,环境保护自然也就具有“政府依赖症”。
(2)环境保护结构评价
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的结构是单一的,即完全由政府承担起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是单一的政府管制结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不属于政府管制,因为政府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的干预,而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政府控制)。由于这一时期,政府对环境的管制只是零星的、局部的、不成系统的,因而这种管制是非制度化的,形成的环境管制结构也可以被看作“残补式(residualmodel)”[6]的环境管制结构。曲格平就写道:“创业之初,环境保护工作就像救火队一样,哪里有灾情,就去哪里扑救。”[7]
不管形成的环境保护结构本身是优或者劣,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作用,就会导向一定的绩效。环境保护结构决定了其绩效。
三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衡量
1.绩效衡量标准的选择
环境管制结构的绩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保护结构选择过程中的成本因素,即成本要素会影响环境保护结构的净效益;另一个是环境保护的目标因素,即由环境保护结构决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的符合程度。环境保护结构选择过程中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决策风险成本和监督成本。环境保护的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标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符合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合法性原则、合利性原则以及合道德性原则。成本因素是环境保护结构的横向度量,三大原则是环境保护结构的纵向度量,这一横一纵构成了环境保护绩效的全面考察。
2.衡量标准的要素变量分析
(1)横向成本分析
横向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决策风险成本和监督成本。下面将分述之:
信息成本包括两部分:获取环境问题的信息成本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信息成本。由于这一时期实行纵向的行政制,科层制的繁多与官僚习气的存在必然带来传递信息成本的高昂,信息很容易扭曲、失真,因此,当决策层需要确证污染情况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前由于我国工业化基础很薄弱,加上我国对外交往的简单,在这方面积累的知识并不多,因而要获取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的成本较大。
机会主义成本指的是各方由于自身偏好所引起的社会成本损失福利的降低,它通常指“人们一种狡诈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倾向”。[8]这种机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委托关系两类,一类是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一类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委托。在前者,下级往往可能传递有利于己却对环境治理不利的信息,从而求得自身的升迁;在后者,企业往往夸大本单位的治污困难,要求政府划拨更多地资源,从而提高本单位的福利和社会地位。这两者都会造成环境福利的降低,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这两种机会主义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显得尤为明显。
决策风险成本指由于政府实际上的有限理性,以及决策机制的不完善而可能导致的决策失败,从而导致环境治理的效果不明显甚至环境的恶化。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都是层级分明的,由鲜明的行政级别,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这极有可能导致“一言堂”、“拍脑袋”式的决策模式。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或者说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的,在缺少环境治理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政府的决策正确或在大多数时候正确,决策失误是相当严重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决策成本是环境福利损失的重要原因。
监督成本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以及个人、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和政府的监督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的剩余索取权,因而政府对企业的监督较为轻松,监督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所有的个人都被横向的单位制和纵向的行政制所定位,同时,“民”与“官”界限的明晰和传统“官民”思想的影响,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很少,因此,这一时期,监督成本较低。
从这几个变量所分析的情况来看,除监督成本较小外,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和决策成本都相当高。
(2)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三个衡量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利性原则以及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就是看这个结构是否具有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合法性;合利性就是看这个结构是否既能满足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社会)的利益又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利益;合道德性就是看在这个结构之下,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及满足后代的需要的要求。
首先是合法性原则,包括政治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主要依靠政府的命令、行政规章等“红头文件”,因而,这一时期,环境保护主要是通过政治程序得到解决。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比较薄弱,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治”色彩较浓;一方面由于环境破坏后果还不明显。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环境治理结构是政府的单一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所以,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合法性较弱。
其次是合利性原则。这一时期由于企业生产者、居民消费者被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捆绑在一起,他们具有利益的共生性,企业为自身向国家争取更多地资源,会增加居民和消费者的福利,加上这一时期环境污染还不是很突出,从总体效用上来说,合利性较强。
再次是合道德性原则。虽然这种环境保护结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得到了现实的好处,但潜伏着很大的环境危险,它是以牺牲长远利益和后代人(后代人由于其“不在场”的原因,他们的环境福利交由当代人来决定)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的合道德性较弱。
结合横向的成本因素和纵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素,残补型环境保护结构绩效表示如下:
四结语
SSP范式是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一个好方法,它的运用将使得对环境保护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得到完善。通过借助SSP范式分析,可见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单一政府管制结构绩效,基于横向的成本因素和纵向的可持续发展强度来考察,是相当低的,其绩效亟需提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在环境意识的普及、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品的提供等一些市场和社会能够做得更好的领域,政府也处于垄断地位。这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环境保护的结构来提高,可以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改变结构中的相关变量来优化其结构,提高其绩效。
政府应该进一步审视自身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加强其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消除市场进入环境保护的障碍,为市场组织、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更为畅通的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一)参考著作
1.林闽钢、常佳伟著:《跨世纪的环境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曲格平著:《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参考论文
4.蔡守秋:“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3、4期。
5.杜万平:“环境行政管理:集中抑或分散”,《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6.吕杰:“中国环境外交与国内环境保护”,《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7.孙萍、:“论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8.王培英:“居民生活视角谈太湖环境保护与治理--太湖与琵琶湖的比较分析”,《湖泊科学》,2002年第1期。
9.王万茂、明:“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和职能”,《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5期。
10.王宗廷:“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11.夏光:“环境权益及其市场化制度”,《中国环境科学》,1994年第5期。
12.夏光:“论环境治道变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13.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4.许庆明:“试析环境问题上的管制失灵”,《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15.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16.袁少军,范山鹰:“政府行为中环境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5期。
17.张坤民:“中国的环境政策”,《世界环境》,1994年第1期。
18.光:“论制度均衡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司法行政特点(6篇) 2024-06-27
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6篇) 2024-06-26
少儿英语培训(6篇)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