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护理(6篇)

时间:2024-07-04 来源: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1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47

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健康人一旦住院进入患病者角色后,会因环境陌生、人际关系改变、缺乏信息交流等因素而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的自然衰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加之暂离亲朋好友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之反映出来的心理平衡失调的状态更加严重,有时甚至会超过疾病本身对身体带来的损害,临床工作中,从老年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一系列过程,护士直接或间接给患者提供的服务达到90%,每日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只有在真正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后,采取最佳的亲情护理,才能有效的促其早日康复,笔者通过在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观察与总结,得出一些体会与大家共讨。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当人步入老年后,在机体功能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助感,随之也会相应出现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怀旧等特征[1],由于每位老人个体特征的不同,对疾病的认知态度不同,患病以后,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忧郁型、衰弱性、疑病型、狂躁型、冷漠型。忧郁性患者情绪低落,总想着自己是患者,愁眉不展;衰弱性患者始终充满不安和恐惧,不听别人劝解,四处打听病情,疑病型患者时刻认为自己有病,常把一些疾病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狂躁型患者喜欢夸大病情,时常指责或埋怨他人,冷漠型患者不相信或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各种治疗。

2通过护理工作,传递亲情

2.1尊重老人,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老年人一般在家中及社会受到广泛的尊重,住院后同样希望受医护人员尊重,如医护人员对其称呼不当、态度不当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很大落差,引起情绪低落不满,从而对治疗护理产生抵触情绪,护理人员需与其多沟通交流,耐心倾听,不嫌嗦,对老人的种种行为显示出宽容、理解与尊重。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贴近,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去影响患者,用真切温馨的话语打动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护士有很大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让患者相信护士,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2创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给住院的老年患者打造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淡化医院到处白色的恐怖,淡化到处消毒水的刺鼻气味,使之有家的感觉,进一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在病区的走廊、橱窗、墙壁上贴有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以及与本科疾病相关的饮食指导、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知识,既美化了环境,还让患者及家属受到了健康教育,在每个病室需要提示患者注意的地方贴上温馨的警示语,随时提示患者注意安全,在病室的墙上挂起优美的图画并送上健康祝语,祝愿每位患者早日康复,将病房的窗帘等换成柔和的颜色并在病室内摆放绽放的鲜花、绿茸茸植物或亲人的照片,让患者从踏入笔者所在科开始就有温馨、舒适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

2.3做好生活护理,细微之处见亲情老年患者具有康复慢、并发症多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要求每位护士做到入院多介绍、晨间多问候、操作多解释,出院多关照这一服务流程,患者在院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时刻做好抢救准备工作”这一科室座右铭落到实处,认真做好每一项基础护理工作,晨晚间护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执行各种操作治疗时用屏风遮挡,尽量减少隐私部位的暴露,在院期间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无压疮,加强睡眠护理,改善老年患者睡眠状态,保证护理安全,防止跌倒、坠床的发生,工作中尊重、理解老年患者、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老人感受到护士为他们提供的每项护理服务充满温情。

2.4鼓励、帮助患者适度活动,促进疾病康复卧床不起患者在老年患者中占相当一部分,由于肌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久之,就会导致身体各种机能迅速衰退,从而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和支持,为其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每日指导并帮助患者做床上肢体被动功能锻炼,对于恢复期生活能够自理的患者,鼓励适时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看看书,聊聊天、散散步、做做操等,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疾病的康复。

3针对患者对待疾病的不同特征,亲情护理的侧重点不同

首先每位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大方,服务热情细致、体贴入微,态度和蔼可亲,善于用礼貌、体贴、委婉、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增加患者的信任感[2],对于抑郁患者,让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将心里话说出来,让他们相信自己来到这里将会得到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衰弱型患者应做到耐心、反复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在与患者反复交流病情时,要积极回应,耐心解答,对疑病型患者重点在于通过正确的交流、诊查、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让他们对医护人员能够信服,使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狂躁型患者据其特点强调在与患者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对于患者言语过激的要给予安稳、劝解,要想办法让这类患者能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对于冷漠型患者护士应体贴关心,要从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循序渐进的帮助患者了解认识自己的疾病,并通过科学的检查依据使患者相信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护理工作中倾注了爱心,融入亲情,才能减轻老年患者的孤独失落感,才能让患者信任并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达到护理效果,体现护理价值。

护理专业的传世人弗洛南斯?南丁格尔说过:“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临床护理人员若能多一份微笑,就会收获一份尊重;多一份耐心,就会多收获一份满意,多一份亲情,就会收获一份快乐。

参考文献

[1]崔军.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J].白求恩医学报,2004,2(2):123.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38

目前结核病仍然是一个严重而需要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2]。据我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老年结核病的年龄是指65岁以上的患者,其临床具有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程长、复治患者多、治疗反应差及行动不便等特点。

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8月已确诊并收治住院122例老年肺结核病患者,男76例,女46例;年龄65~83岁;文化程度:文盲26例,小学文化43例,中学文化53例;均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等症状,并排除脑血管、肝硬化、肿瘤等严重器质性疾病。

方法:①治疗方法:咯血期间应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但要注意缓慢静滴;联合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治疗期间应禁酒,如出现头痛、头重、面部发热以及蚁行感觉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②护理方法:要指导老年肺结核患者取患侧卧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与新鲜,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70%。在患者咳痰和咯血后应协助病人漱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与老年患者沟通。要加强巡视,善于倾听患者的述说,让病人对护理人员有一种安全感与信任感。当患者有喉痒或咳嗽等咯血征象时,要鼓励患者把积血咯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结果

122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特征,包括孤独、恐惧、悲观、焦虑、自卑及期望。其中患有孤独症的患者占居首位,达到70%,其次恐惧焦虑占60%,悲观占45%,自卑占38%。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这些心理反应与本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配偶死亡等因素有关,且年龄越大,这些心理反应就越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多数患者与丧偶或周围人群的避而远离、经济状况、传染途径、日常劳动、长时间治疗等因素有关,使其缺乏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造成悲观和心理压抑[3]。通过治疗与心理护理,全部治愈,未发生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反应。

心理护理

制定合理护理措施:医护人员要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及时对老年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心理疏导,鼓励家人或朋友常来探视,并在生活起居等方面让家人多给予关照,以满足患者的期望,尽量减轻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孤独、悲观、紧张恐惧等心理。同时还可通过录像或已经治愈患者的亲身经历现身讲解疾病的注意事项,嘱其注意休息,避免情绪紧张,向患者介绍抗结核药物的有关知识,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指出按医嘱合理用药和坚持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告知患者肺结核是慢性传染病,在治疗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该病只要早发现、合理规律用药及定期复查,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加强出院患者的访视:要随时与出院患者保持联系,了解出院后患者的病情及遵医服药情况,嘱患者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康复期较长,体内分解代谢加速,导致营养代谢失衡和抵抗力低下,为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告知患者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被褥经常在阳光下曝晒,痰液进行消毒处理后倒掉,用具煮沸消毒[4]。

讨论

肺结核病是一种呼吸系统慢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一般病程较长,容易复发,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患,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空气中的结核菌进行传播,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是我国十大死亡病症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患肺结核病的比例逐年增多,这给本就年迈体弱的老年人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退行性病变,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免疫力下降,在青少年时期感染过结核菌,留下的潜伏病灶此时可能内源性复燃或外源性再感染而导致肺结核发病;或中年发病未彻底治愈,病情缓慢进展延续到老年。临床上患者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盗汗、咳嗽、咳痰、咯血、消瘦等呼吸系统表现,但患此病的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特别是老年人占有多数。此病一般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均可明确诊断。

由于肺结核患者缺乏必要的疾病知识,常造成患者焦虑、恐惧不安和心理压抑,使患者不能坚持按时规律用药,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为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肺结核病治疗和预防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不但要关心体贴患者,而且还要有良好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充分掌握病情和护理方案,认真执行医嘱,要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药物与饮食指导,告诉出院后的患者要定期复查,注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其间如果病情出现反复,让患者明白这属于正常现象,切不可未经医生同意擅自更改或增加药物,因为不科学的用药会引发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或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此外要加大社会对肺结核病的宣传力度,帮助老年患者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的依从性,使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得到完善,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作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改换.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

2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10-416.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3

【关键词】眼科手术;舒适型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7-02

眼科疾病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而且老年患者住院的比例也比较大,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而且年龄较大,容易出现焦躁、烦闷的情绪,由此会对其手术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通过研究表明,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实行舒适型心理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眼科老年患者,对其应用舒适型心理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7月——2011年9月间收治的74例眼科老年手术患者,其中,男性44例,年龄在5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岁,女性30例,年龄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7岁。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表现出来的烦躁、郁闷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并改善病情。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2.1手术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其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是社会和家庭的主角,会产生寂寞心理,而在手术前也会产生顾虑,担心手术失败,担心会给子女增加负担。对此,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亲切交谈,向患者讲述眼科手术的常识,并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同时根据患者担心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以使患者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促使患者树立起手术成功的信心[2]。

1.2.2手术过程的心理护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对手术室的陌生,导致其产生恐惧心理,难以积极配合手术操作者。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述手术室的各种医疗器械,并告知患者各种器械的用处,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促使患者安心进行手术。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始终陪伴在患者身旁,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从而促进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1.2.3手术后心理护理眼科患者最大的特征就是视力较差,完成手术后双眼需要包扎,从而无法进行正常工作,而且行动不便。同时,由于长时间不能视物,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感,从而对其眼睛的康复产生影响。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加强病房巡逻,多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实行有效的生活护理,同时要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告知患者眼睛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感,稳定患者情绪,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3疗效标准护理满意: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较快。一般满意: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不满意:患者完成手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发生并发症[3]。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型心理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眼科患者由于需要手术治疗,康复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患者由于自身年龄及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的心情,从而对手术治疗产生影响。对此,在患者的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点对其实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的病情[4]。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型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促进其病情的快速改善,通过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1.9%,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眼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浅谈眼科老年住院病人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74(02):89-90.

[2]程兰钦.心理护理在老年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5(09):23-24.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4

【关键词】门诊;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增大,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做好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排忧解难,引导就医,已成为医院的重要服务对象。因此,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摆在老干部门诊护士面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1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

1.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衰退,机体调节功能不良,新陈代谢发生紊乱,抗病能力减退,易患各种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机体免疫力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较弱,适应能力差等。

1.2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性格、与人交往改变。表现为悲观、苦恼、诉苦、自我为中心。易产生烦躁,容易激动、固执、任性,不易合作,甚至悲观、恐惧等各种异常心理。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干部从岗位离退休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应随之变化,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子女成家立业,不能陪伴身边,故老年人常感到孤独寂寞、抑郁、情绪低落等自卑心理。

2老年患者的就诊心态与护理需求

2.1求治愿望迫切心理初诊的老年患者,对突然发病心理承受不了,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急切希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他耐心细致的进行全面检查、诊治,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安慰和交流,祈求得到照顾的心理,而且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此时护士应热情接诊,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疾病发展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

2.2紧张恐惧心理多次复诊、诊断仍未明确的患者,表现为焦虑、紧张、烦躁,常常表现为坐卧不安或来回走动,不断询问与自己疾病相类似的患者,急于想知道诊断治疗过程、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等情况。各种化验或仪器检查使他们加重了紧张感,此种患者期望得到同情、关心、帮助和尊重,护士应主动迎接和引导,耐心解释,协助出诊医生使患者尽早明确诊断和受到医疗保护,满足患者的基本的需求,给予心理安慰,使之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营造温馨和谐的就诊环境。

2.3焦虑抑郁心理老年患者由于所患病种较多,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为终身疾病,还有一些老年患者因疾病所致疼痛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加重了他们的负性情绪,使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增加经济负担,怕失去生活能力,怕给别人增加负担等,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显著,更易使他们产生悲观情绪,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疾病。护士要耐心的开导他们,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自信。

3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门诊是患者接触医疗的第一线,门诊护士应保持仪表端庄、语言和蔼、热情接诊、亲切自然。视患者如亲人,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亲切交谈,唠家常。给予患者温馨的照顾,以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及家属。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取得老年患者的依赖与合作。

3.2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老年患者常重视情感交流,护士在施治的过程中应讲究语言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进行诚挚的交谈,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3.3各种操作要准确、娴熟门诊护士应具有精湛的技术操作水平,做好治疗前的解释工作,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严格执行各种操作制度、准确到位,使患者消除恐惧和疑虑,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诊治效果。

3.4导诊、分诊安排要灵活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瞬息万变,门诊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应急能力,对于急诊患者要善于观察、分析、及时灵活安排,要尽量缩短患者就诊的等候时间。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快、稳、准、灵活、果断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和搬运患者,同时根据情况联系医院相关科室的人员做好接诊、抢救、检查或手术的准备工作,达到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

3.5做好健康宣教与咨询门诊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学科知识、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规范安全用药以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从而使患者与家属解除心理上的压力。通过宣教激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心理防御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获取相关疾病的知识,预防复发。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进一步了解健康知识,把握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状态。

4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士不只是简单地配合医生进行诊治,而是要把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中去。老年心理护理是促进老年身心健康的必要环节。门诊护士要密切观察和发现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及时、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晓泼,吴平,李莉.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12(26):12.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5

资料与方法

2004~2007年收治老年患者行骨牵引81例,其中男48例,女33例,年龄51~84岁。致伤原因:车祸40例,摔伤41例。

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大多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自理,有的表现为情绪低沉,悲观失望,对骨牵引成功与否都有害怕恐惧心理,医师讲怎样牵引治疗时,老年患者头脑里马上冒出“疼痛”、“危险”,像“上刑”等字眼;有的担心手术后会丧失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上述心理状态均不利于疾病治疗,为了解除患者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医护人员与之亲切交谈最易改变老人们的心理状态。通过交谈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所认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护理。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3-01

随着医学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1]。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等原因,加上疾病的困扰,使老年患者具有焦虑和恐惧等各种各样的负性心理。。手术对患者不仅是一种躯体刺激,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刺激,能影响患者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又反过来影响手术效果[2]。为此针对老年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进行了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49例,其中男124例,女125例,年龄60岁-82岁,平均年龄71岁。胸外科手术97例,骨科手术102例,普外科手术50例。

1.2方法⑴心理护理在手术前日访视患者时应用。术前访视患者的目的在与帮助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老年手术患者担心不能耐受手术,术前多有:紧张、恐惧、急躁冲动、孤独寂寞、忧虑担心、悲观抑郁等心理特征。因此手术前日访视患者的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术前负面心理因素。耐心细致的讲解,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礼貌、语调轻柔、语气诚恳,减少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利用术前更好地让老年患者建立对医生的信任。让老年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使其对手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加对手术的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对老年患者可采用保护性医疗,以疏导安慰,告诉老年患者不必紧张,甚至用善意的谎言暗示手术会非常顺利,即不将手术风险告诉患者,但应告诉家属,互相配合。⑵心理护理在手术中的应用。老年患者多在椎管内或局部麻醉下完成,因此患者在手术室中都处于清醒状态,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直到手术完成,其心理状况一直受到手术室内的各种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在手术室内的心理状况可导致血压、心率等的波动,极大增加手术风险。老年患者更容易在疼痛刺激下引起心理紧张,而心理紧张又反而使患者对手术中的各种不适更加敏感。因此心理护理在手术室内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患者心态放松,以减少紧张心理对手术的不利影响。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因手术患者衣着较少,手术室护士调节室温24℃-26℃,让患者感觉舒适。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为患者做各种术前的准备工作,在推动仪器、摆放器械时,轻拿轻放。不要因术前工作忙而忽视对患者的心理安慰,语速减慢,对听力不佳的患者可适当增加音量。同时应在手术正式开始前教会患者放松的方法。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还可以利用术前探访患者所获得的一些信息,和患者聊一些比较高兴或得意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⑶心理护理在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好的术后随访除了有助于护士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其本身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知道手术室护士仍然关心他的术后恢复和健康,心情将会便得快乐,这种愉快的心情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上述心理护理中我们应用了积极暗示法,放松训练等简便易行的心理护理方法,有效地缓解了患者因心理因素导致血压和心率的变化,从而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本组249例老年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有效的心理护理减少了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缩短了手术时间,安全渡过手术期,对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讨论

手术是主要的心理性和躯体应激源,其往往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影响着患者正常生理活动,从而直接干扰麻醉和手术,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3)。目前,全球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住院患者行手术治疗的老年化问题也是相当明显,其患者数不断增多,并呈上升趋势(4)。患者心理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的作用。患者在紧张焦虑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合成和分泌增加,血液动力学发生剧烈变化。手术期时如因情绪波动大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好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在于通过心理护理措施能阻断患者焦虑状态;当患者紧张情绪得到舒缓,进入放松状态时,表现为全身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下降,血压降低,头脑清醒,轻松愉快,从而可取代焦虑的紧张反应。

小结

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因机体组织器官的衰老而导致整体调节机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下降,多合并其他疾患[5],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存在着特殊心理反应,而且担心费用问题,且这种心理变化差异很大,加重了患者负性心理。手术室护理工作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亲切感,也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和爱护,减轻了思想负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提高老年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并发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真正做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手术室护理治疗。

参考文献

[1]孙水英,曾慧,张丽平,等.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护理对策.护理杂志,2006,21(21):76-78

[2]许佳佳.手术室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影响.当代护士,2006,7⑶:53-54

[3]曹娟岩.高龄手术患者手术室护士人性化护理体会.社区医学杂志,2009,7⒄:61

【老年患者的护理(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科学决策的原则(6篇) 2024-07-04

老年患者的护理(6篇) 2024-07-04

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6篇) 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