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化的关系(6篇)

时间:2024-07-26 来源: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篇1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潜力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而语言所传递的意义通常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所以,语言教学必定是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语言中的文化潜力,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语言的文化性质与文化价值

张红玲(2007)指出,现代语言学在经历了描写主义和科学主义研究阶段之后,迎来了人文主义研究阶段。描写主义通过观察、分析大量的语言材料来发现语言规律;科学主义对语言及语言使用的抽象化、形式化状态进行描述和说明。这两种研究方法揭示了语言的内部规律,但是不能揭示语言最本质的东西,即语言的人文性。[2]随着文化语言学在中国的产生,将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其任务就是揭示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3]语言的文化性质是指,语言是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总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民族的标记,它是维系民族的纽带,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的文化价值是指语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价值。通过语言分析文化现象,更能直观地了解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文化价值观。

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决定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同时,语言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教学潜力。外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经由最初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的教学,逐渐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再到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已经得到外语界广泛的认同。下面就从语言形式的文化内涵上分析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实施。

二、语言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教学

给语言下的定义很多。Brooks认为语言是一个有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句法),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语义)和符号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组成的。[4]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必须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语言的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具有任意性,即这些符号本身之间没有意义,它们之间只是一些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关系。莎士比亚说过,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字,他还是照样芳香。一旦这些符号和它们所指代的事物建立某种联系,语言的意义就被确定下来,并被注入文化功能。语言的文化功能主要通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层面来体现。

(一)语音与文化教学

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特别意义的声音,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音是最直接地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因此,语音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语音的物理要素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语音因人而异,与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种族和受教育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英国英语(RP)和美国英语(GA),作为英语的两个不同变体,在发音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发展变化,使语音发生变化,主导地位也有所不同。在RP盛行时,伦敦音被认为是上层社会口音的标志。美国在殖民地时期保留了r的卷舌音,是继承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语音特点。二战后,随着英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相对下降,象征着身份地位的RP受到了GA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美英发音。这些英语语音变化都体现出语音受文化影响,以及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调、重音、连读、弱读、语气和语速等副语言特征也是英语语音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不但在区分词性和词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和说话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说话人的个性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语音掌握很好的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相对较强,而缺乏系统语音训练的学生,不仅发音不够标准,英语交流方面也往往受阻。这说明英语语音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必然的,文化对语音影响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在语言交流中得以体现。把语音教学和文化教学联系在一起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句法与文化教学

句法是连词成句的方法和规则。不同的语言有这不同的语法系统,同时也受该语言群体的思维特征和文化特点的影响。Whorf正是通过分析Hopi语言的语法结构与词汇和文化的关系,得出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并把语言对精神的作用绝对化,成为语言决定论。

语法结构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语序和句子结构上。比如:

1.ThegreatachievementshavebeengotinthereformingandopeninguptotheworldinChina.

汉语译文: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英语译文:WhatyoutoldmejustnowismoreandbetterthanwhatIlearntfrombooksfortenyears.

通过对比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汉语的主语是指人或事物的名词,而英语中的主语是物;汉语经常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这就反映了英语文化中的客体意识和汉语的主体意识。此外,在句法上,英语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注重结构形式规范,简单句以主谓为主轴、谓语动词为核心的中心辐射状,英语句子形合的手段主要通过词缀法、词的内部屈折、时态语态和形式词等形态变化来实现。

究其原因,中华文明长期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注重主客观统一的主体思维模式,善于归纳、注重悟性、善形象思维,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是注重意合,即言和意的统一。英语文化起源于海洋文化,注重“天人各一”的个体思维,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物我分明,善于演绎、注重理性、善逻辑思维,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是重形合。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对比,可以看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英语和汉语文化的差异,语法句型是语言使用者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汉英翻译和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句法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语法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三)词汇与文化教学

词汇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核心部分之一,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显著。词汇包括单词、词组、习语、谚语等内容,它们都是语言中文化的结晶。词汇不仅指示事物,而且蕴涵了不同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感彩、道德信仰等文化内涵,因此绝大部分的英汉词汇在意义上并非一一对应的。例如,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中,西风在英国是温暖的象征,然而在中国,西北风是凛冽的寒风。同样的词汇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再如,英语中的颜色词除了颜色本意之外,还蕴含着更多的象征意义,也与汉语里的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大不相同。汉语中的“红色”用来比喻喜庆、吉利。而英语中的“red”有时却和负债、通奸等含义联系在一起。还有很多动物词汇如“dog”组成的词语也和汉语中表达的意义大不相同。

还有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如fireplace(壁炉),mantelpiece(壁炉台)是大多数中国人不熟悉的词汇,它们正反映了英国房屋的设计和陈设。又如“Sheismysister.”这个简单的句子,如果不了解说话人指的是“姐姐”还是“妹妹”,也很难翻译。这就是文化原因使然,表示亲属的词汇上远远没有汉语那么丰富,是因为西方强调家庭成员的平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的兄弟姐妹时一般说“He/Sheismybrother/sister.”并不分长幼,因此,英语里sibling这个词在汉语里没有对应的词。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有形同意不同、意同形不同、同形同义、同形同义等分布不同的现象,学习者必须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予以把握。此外,词汇从语体色彩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从感彩可分为褒义词和贬义词,禁忌语、委婉语等。随着词语的演变,词义也在不断演变,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

综上所述,词汇是文化的最大载体。很多词汇不仅有其本意(lexicalmeaning),还有其文化意义(culturalmeaning),如果只了解词汇的本意,不了解文化意义,那就无法了解某些词的真实意义。词汇的教学必然是文化的教学。

三、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一)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具体方法

除了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层面中的文化教学之外,还可以在提高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

1.通过增设文化背景来进行文化教学

目前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给学生就语言层面的基本意义进行解释,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把语言现象置于真实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综合理解。实际上,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是很好的材料,它们都能是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在分析、欣赏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刻地体会目的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无形中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文化语境,不断对目的文化和本族文化进行比较,使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结合起来。

2.提高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外语教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不是纯粹的工具课程。外语教学不能成为培养熟练技能的机器的过程,而要把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要求外语教师在知识层面上掌握文化知识、了解目的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异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在能力层面上合理利用教材和其他语言文化材料,采取多种手段组织课堂、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文化、关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态度层面,外语教师应该勇于尝试、积极探索目的语文化。

(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语言的交际,还包括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是指“包括在交际中认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的信息的所有刺激”(LarryA.Samovar等)[5]。非言语是无声的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身势语、目光接触、沉默、空间处理、时间取向等形式。非言语交际具有重复、补充、替代、规范和反驳等功能。非言语交际和语言交际都是文化的载体,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能为语言交际提供语境支持,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外语教学在培养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非言语交际同样不可忽视。

总之,语言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辅相成。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正是通过语言教学实现的。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文科性和人文性,作为外语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外语教学中不仅为学习者打下扎实的语言技能基础,更要挖掘语言中的文化潜力进行跨文化教学,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文化差异,使外语教学最终达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篇2

关键词:顺应论;得体性;人际交往;语用距离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discourseappropriateness,pragmaticdistance

liuhelin

(changshauniversity,changsha410003,china)

languagehasthefunctionsofconveyingmeaningsaswellasregulatingsocialrelationships.theuseoflanguagewillmakeagreatinfluence(positivelyornegatively)o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ccordingtothetheoryofadaptation,theuseoflanguageisadynamicadaptiveprocess;i.e.,languageadaptscontextandviceverse;ortheyadapteachother.thispaper,basedonthistheory,mainlydiscussestheimportanceofpragmaticappropriatenessfromtheperspective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ppropriatenessinutteranceandpragmaticdistance.accordingly,pragmaticstrategiesareoffered.

keywords:theoryofadaptation;appropriateness;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s;pragmaticdistance

1前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际交往中语言正确而语用不得体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影响到交际的有效进行(thomas1983,leech1983,yule1996,王希杰1996,钱冠连1997/2005,王得杏1998,何兆熊2000,林大津谢朝群2005)。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有多方面,误读语用距离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语用距离,就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描述”(王建华2001:25-31)。它对人际交往具有规约作用:要求对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等特征的交际对象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或采取不同的语用策略,以便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相对于其他语用理论,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顺应论引起的“关注都相对不足”(何自然2007:65-80)。于是,本文力图以顺应论为基础,以语用距离为切入点,探讨交际、话语和语用距离间相互顺应的重要性,提出相应语用策略,促进人类社会和谐交往。

2顺应论的理论框架

j.verschueren创立的顺应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而顺应性则指“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verschueren2000:59-63)。这三个特点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得以动态地使用语言。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语言运用的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特征和目的。

verschueren从功能综观论出发,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顺应过程。顺应论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提供了4个研究角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度。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即语言顺应语境、语境顺应语言,甚至两者同时顺应,还可以是交际主体的彼此顺应。无论何种顺应,其过程都是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的动态生成”(verschueren2000:147-172)。所以,时间、空间、语境、结构客体、言语活动以及交际策略等都是动态的。

总之,顺应论是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属于动态语用学(dynamicpragmatics)范畴。动态语用学关注内在动机,即人们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们以言行事,有其内在原因。(thomas1991)语言由静止描写到动态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既是语言发展又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3话语得体与顺应

verschueren最新理论认为,语用学可以对公共领域的生态建设作出贡献(verschueren2008)。此公共领域指社会中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潜在)共享的空间。这一空间主要由话语组成,而话语并非发生在事先确定的语境或外部现实,话语能够创造自己的语境。公共领域(本文所讨论的人际交往领域就是其中之一)非常复杂,就是一个话语世界。然而,在日常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话语不得体现象仍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交际效果。因此,研究话语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国内语用学界有人认为应将得体性视为语用的最高原则。

语言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研究话语得体性也就成为言语交际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得体性”进行了一系的研究。如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由4个方面组成,得体性就是其中之一(王得杏1998:105);campel&wales提出,最重要的语言能力就是能够说出并能理解那些完全合乎语法,但尤其重要的是,在它所出现的语境中得体的话语(campel&wales1970:247)。王希杰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得体性原则,宣称“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王希杰1996:343)。钱冠连也强调,“语言得体是一个全局性的策略”,得体的交际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钱冠连2002:164)。就语言交际来说,“得体”即指说话内容表达准确、清楚,语言表达流畅、优美,表达效果恰到好处地适应对象和场合(李瑞华1996:550-554)。作为言语交际的一条总原则,得体原则本质上是社会对具体话语或语篇的认可度。社会是一个宽泛语境,要做到交际得体,必须考虑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交际效果和社会语境等众多因素。显然,社会认可度所认可的不仅是话语的信息义,还有语体意义和风格意义等内容,因此对特定话语得体与否的评定仅凭信息义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交际的语言风格等因素,否则就会出现交际失误或语用的不得体性问题。下面是一个交际失误的例子:一名黑人研究生被派出,采访家住内城的黑人家庭主妇。事前,有关负责人已经用电话与被采访人联系好了。男主人开门接待,微笑着面对来访者说话:

①husband:soy’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

interviewer:ah,no,ionlyca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fromtheoffice.(甘柏兹2001:173)

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以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为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够选择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变异性特征。变异性加到一定阶段,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就产生选择时的不确定性或者语用失误。此例交际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忽略男主人言语风格的意义。那句开场白是黑人英语中常用的套话,用它来检验陌生人,看他们能否做出类似的程序化的回答。但研究生使用的是训练时学来的正规采访语言,因此导致交际的失败。要顺应他们之间交际距离的需要,他应该用典型的黑人英语回答:yea,i’magitsomeinfo.以此证明他熟悉本地的人情世故,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goffman称这种顺应语境的话语为“回答反应”(repliesandresponses),即当发话人说出类似的固定性话语时,回答者将采取何种形式回答以及怎样回答才算圆满,发话人已有预设(goffman1981)。上例交际失误也正是因为忽视了男主人的会话预设。这种程序化表达法是一种间接性的交际策略,用来建立有利于交谈和理解的条件,以方便进一步的交际和发展人际关系。

4交往、话语与语用距离间的顺应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则居住在其深处。(海德格尔语)“后-分析的语言哲学”关注如何将语言问题和现实的外部世界、人的行为、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起来。(钱冠连2009:8,王寅2008:6)在人类生活的世界里,社会关系、文化传统、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物质环境与自然力量组成一个恢恢的人文网络。网络里的各种体系、各种制度和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时刻都在限制我们的话语。人生活在言语编织的社会人文网络中。如何得体地处理人际关系、话语与语用距离3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人际关系要顺应语用距离,语用距离也要顺应人际关系,或者它们相互顺应;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须顺应语境,进行动态选择。

4.1人际关系顺应语用距离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体现人际关系的是“人际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贾玉新1997:156),通常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和商务人际关系。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和情爱关系(wilmot1987:5)。研究表明,在特定交际行为中,人际关系一般是确定不变的,而语用距离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变化。人际关系通常由社会确定,而语用距离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确立的。对此,scollon进行过如下研究(scollon2000)。

②即使在小企业内部,人事部门的主管与他/她的下属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人际关系。(如上文提到的工作/同事关系,作者注)由于他们每天在一起工作,很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亲密语用距离;而同一企业那些比方说质量检测部门的员工与人事部门的员工和主管间就存在着相对较大的语用距离——因为他们相互间的沟通要少得多。(scollon2000:43)

显然,上例反映出的是,在人际关系(工作或同事关系)一致的前提下,语用距离或语用亲密度不完全一样。因此,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就必须顺应个人或部门间存在着的语用距离。质检部与人事部员工间的关系是同事关系,但无论是两部门间还是部门内部成员间都存在着语用距离:部门间人际距离、同事间人际距离、上下级间人际距离等。如果疏忽彼此间的语用距离,将会产生超越权利、规程等语用失误,从而将影响交际效果。与企业内部那些来自不同文化(如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或不同言语社团的人员交往更要高度重视。

此外,人际关系受文化、社会、心理、自然和空间等众多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考虑以上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际,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贾玉新1997:16)ellingsworth认为,一切交际都与文化变量有关,理解跨文化交际应从人际交往入手,文化因素应考虑在内。(胡超2005:87)对比中西文化,我们发现,

可见,发话人在交际中出于社会、情感、美学等方面的考虑,可能会在话语的几个甚至全部层次上作出非常规选择,从而传达特定意义。可见,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它与人的关系被更紧迫、更现实的人际关系所掩盖,就进入隐蔽状态,而人际关系凸显出来。此时的语用得体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做人得体,而并非真正为了语言本身得体。由此采取的语用策略也就是为了顺应人际关系的需要——维护人际间诸如面子、礼貌等因素的需要;或使用语言来建立、维护或威胁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后者是超越“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新的“关系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spenceroatey2007:11-46)。对此,笔者将另文讨论。

4.3语言使用顺应语境,进行动态选择

顺应论认为语境即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指与话语相互顺应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环境和语言环境。(verschueren2000:76)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都离不开语境因素,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语境关系的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顺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与“特定社区”(verschueren2000:92)中对话语作出恰当选择。维氏语境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动态生存性,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存的”(verschueren2000:109),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产生和构建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verschuren和sperber&wilson都认为,语境不是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verschuren2000,sperber&wilson1995)。人际交往中,信息处理时语言语境的延伸或扩大可能影响听话人对最佳关联的寻找。交际中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该假设随着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即产生语境顺应。例如:

④a:大家都吃饱了吗?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篇3

关键词:文化语境;文化设定;恭维语

中图分类号:H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文化语境之说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它和言语行为的相互作用构成语用学的中心内容。“语境”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语言环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语境信息在语言理解中具有较大的影响。虽然语言学家定义语境的因素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没有本质的差别。简言之,语境影响着言语交际活动,它是决定词或话语确切含义的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也就是说,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语境”这一术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早在1923年,他就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这一对概念都属于非语言语境的范畴,前者指言语交际活动发生时的具体语境,后者指活动参与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于1981年提出了“语境文化”的概念,揭示不同文化对交际语境有着不同的依赖程度,不同文化中的交际行为的过程和方式因而也各异。

在我国,胡壮麟(1994)认为,“语境”可以分为三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context)。语言语境即言语交际活动中语言内部的环境;情景语境,也称上下文语境是指交际活动产生时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和风俗人情。胡壮麟认为文化语境可看作是最高层次的语境,即交际活动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

因此,在某些言语交际活动中,对言语行为的理解除了借助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意外,还得联系文化语境。本文以汉语恭维语为语料,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从性别差异及权势关系两方面论述文化语境对恭维语的文化设定。

二、汉语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恭维语

恭维语是人类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言语交际活动现象。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恭维语就是一种符合“人性最深刻的原则”的言语行为,它能表示对听话人优点的欣赏,因此能在交际中获得听话人的好感,使交际双方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缩短,从而建立或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简单地说,恭维语具有维持、协调良好人际关系的言后行为及言外行为作用(locutionaryforceandillocutionaryforce),被称为社会交际的“剂”。

另一方面,恭维语的使用不是一个随意的言语行为,它受到语境及言语行为参与者的性别、年龄、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种复杂的言语行为。有效恭维及其成功应答构成了人们言语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不同的语言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其恭维语因此也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内容及功能,同时也遵循不同的语用文化原则。

汉语恭维语是一种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言语行为,据贾玉新(1997)的调查,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1)使对方感觉良好;(2)欣赏;(3)利用他人。“利用他人”是中国文化中恭维语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在贾玉新的调查中占第三位,这也是汉语恭维语独特的语用功能。

然而,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对恭维功能的认知可能不同,而且同一句恭维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其表达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亦有可能不同。因此,要确定一句恭维语的功能,必须依据文化语境和现实交际中双方的关系来具体分析。

三、文化语境对恭维语的文化设定

话语反映文化,与文化关系紧密。话语同时又是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言语行为同样与文化关系紧密。我们已经讨论了文化语境涉及的因素,它包含了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和风俗人情。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每个言语社团都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标准,而这些必然反映在该言语社团的共同话语中。既然话语作为言语行为的语言表达方式,那么言语行为也可以反映文化,同时也应该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即文化语境可对言语行为产生文化设定。

文化设定是什么?文化语境从哪些方面设定言语行为?何刚(2004)对此作了一些阐释。他认为言语行为的文化设定是对言语行为和文化语境合适性的探讨。人不仅是自然时空的存在,而且是一个文化空间的存在,其言行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文化设定的。文化语境对言语行为的设定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系统的。它主要体现在权势关系,性别差异等方面。

(一)性别差异的设定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即文化语境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陈明芳,贺莉君,2005)。男女两性分属不同的言语行为群体,受文化语境影响,两性的话语差异除了表现在语音、语义和词汇语法三个语言层次上以外,其言语行为的方式、模式或策略的选择必定受到文化语境的设定,才能实现与文化语境的合适性。

从汉语恭维语的三个主要功能来看,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社会对女性的外貌、穿着打扮、发型等方面的恭维并不占主导地位,而是更注重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才能等方面。男性受到的恭维主要来自对能力和所有物的积极评价,因为对于男性来说,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能力被他人肯定及欣赏,这样的恭维就会使他们感觉良好。不同于西方的是,在许多场合,男性对女性长相、身材、穿着和打扮的恭维是不合适的,否则就会有“不太正经”的嫌疑。当然,较亲密的女性之间可以恭维彼此的外貌。例如:如果一个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美国男子不了解汉语的文化语境,按照美国的交际方式用“你是个挺性感的(sexy)姑娘”来恭维他见到的中国女孩,中国人一般是不会轻易接受,因为这样的恭维并没有让对方感觉良好,也没有表现出对对方的欣赏,反而是一种轻薄。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1、跳舞时,一位男士对一位刚认识的女士说:“你不是学英语,而是学跳舞的吧!”

2、一位第一次见到朋友妻子的男士对该朋友说:“你小子娶到这样的老婆可真有福气呀!”

3、(宝钗)因见林黛玉在做剪裁,因笑道: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红楼梦》二十八回)

4、一位女士请男同事帮忙修电脑,一会就弄好了,该女士说道:强人,拜你为师吧。

以上4例恭维语的功能都体现了说话人对对方的欣赏,并会使对方感觉良好。在汉语文化语境下,由于男女两性各自不同的性别角色,说话人言语行为就会有某些倾向性特征。同性之间往往倾向于直陈式恭维,如例2,例3。异性之间则往往使用隐含式恭维,这样的方式不显唐突,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对被恭维对象的欣赏,听话者因此感觉良好,从而愉悦地接受,如例1,例4。也就是说,性别差异这一文化语境因素会对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产生一定的文化设定。

(二)权势关系的设定

社会交际中,权势关系(powerrelation)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互动角色关系,也是特殊文化语境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语境中,言语行为会受到权势关系的设定或制约。何刚指出权势关系对特定行为的设定主要表现在:行为的顺序、容忍度、可磋商度及磋商方式。

以恭维语为例,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如果交际双方社会地位相等,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恭维基本都出于真心的欣赏,权势关系的设定力较弱,说话者可选择的恭维话题、方式或策略的范围就较宽。如果交际双方不是平等的社会地位,权势关系对该言语行为的设定力较强,常常是下级(尤其是男性)对上级的能力和成就进行恭维,其目的主要是表达对上级的欣赏,以取得上级的好感,更甚者是利用这种好感以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或提升。例如:

5、两个职务级别相同的人下棋,输的人说:想不到你还挺厉害的嘛!

6、两位女性同事隔了一段时间见面,甲对乙说:一段时间没见,我发现你越来越漂亮了!

7、红玉笑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高眼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红楼梦》二十七回)

8、一位顾客在家鞋店挑中了一双鞋,售货员说:您喜欢这双鞋就说明您眼光独到,穿在您脚上再合适不过了。

9、康熙拉着韦小宝,笑着对魏东亭说道:“东亭啊,这便是我整天对你提及的小桂子,多亏他帮朕想出来的主意,因此才救下苏克萨哈一命。”

韦小宝忙说道:“哪里是奴才的功劳,都是皇上英明神武,奴才只是耍些小聪明而已。”(《韦小宝传》第一章)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发现在汉语语境下,恭维语的语言选择因权势关系的对等与否而不同。例5,例6中,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相等、权势关系对等,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发话人直接地表达出对听话人能力或外貌的恭维,使对方感觉良好,实现了恭维语的功能。

如果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不相等、权势关系不对等,同样的恭维语就不能使用,否则只会造成交际失败,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汉语文化语境是绝不允许例5,例6中的恭维语发生在下级与上级的交际中。权势较低者对权势较高者的恭维更应讲究语言选择,要表现出对权势较高者权威的认可及尊敬。例7中的红玉是一个奴婢,她没有直接地称赞王熙凤,而是使用含蓄的语言称赞王熙凤办事能力强、见识广,巧妙地实施了恭维言语行为,委婉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例8中的售货员同属于权势较低者,顾客对她来说就是上帝。售货员直接恭维顾客的眼光,满足其乐于听到赞美的心理世界,为自己赢得销售业绩。例9中韦小宝与康熙的社会地位及权势关系相差更大,略有不同的是,本例中由高权势者康熙对低权势者韦小宝首先进行“恭维”,受汉语文化语境中权势关系的设定,韦小宝采用“卑己尊人”的弱化恭维策略,将“成就”顺应的转移到康熙身上,同时也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得到康熙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权势关系不对等者之间的恭维尤其体现了汉语恭维语的第三个主要语用功能,即利用他人。

四、结语

文化语境是话语理解的重要因素,话语是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生成意义。文化语境关于话语或言语行为的设定,是文化语境作用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是文化的语用价值的体现。恭维语作为人类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在汉语文化语境下发生的恭维语,必定受到汉语文化语境因素的制约,如性别差异、权势关系。我们应深入挖掘文化语境的其它因素,以更好地解读包括恭维语在内的其它言语行为与文化语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明芳,贺莉君.文化语境对话语的制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4):114-116.

[2]何刚.文化设定与言语行为――语用方式的文化解释[J].外语研究,2004,(5):7-11.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篇4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语言环境语言与生物语言消亡

生态语言学的建立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作为语言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许多生态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的研究成果既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也可解决现实中各种实际问题,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

一般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学术界对生态语言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其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本文就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语言生态”和“语言环境”的概念

生态语言学始于隐喻。美国学者EinarHaugen在1970年8月的一次报告中谈到“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生态”(LanguageEcology)的概念,也宣告了生态语言学的诞生。在生态语言学里,“语言生态”和“语言环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国外学者有关生态语言学的观点大致包括:Huagen将生态语言学定义为“对人类使用的语言和多语社区间相互关系进行的生态学研究”①,W?Trampe认为语言、语言使用以及与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环境构成了语言的生态系统。Fill认为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在可能改善或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生态语言学家使用生态系统隐喻来描述语言世界系统,并借助生物生态学概念对其做出分析。”。哈特曼和斯托克认为生态语言学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者黄知常和舒解生对于生态语言学的定义是“以探究语言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讨语言运用的生态伦理,揭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

以上的观点概要地说明了生态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那么“语言生态”是什么呢?Hangen的语言生态的概念是: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M?hlh?usler指出,世界上现存的各种语言构成了语言生态。

国内学者郭志敏在谈到当今语言生态的现状时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2月20日的报告显示: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一半的语言处在危险之中或濒临消亡。范俊军在“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中把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归纳为四大类:一是语种的灭绝与濒危;二是双语和双语方言区的语言单极化;三是局部语言岛和方言岛的同化与消亡;四是弱势语言的结构整合力发生衰变;五是弱势民族和族群的母语权受到抑制。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推断出他们的语言生态概念:语言的多样性就是语言生态;语言的濒危和灭绝就是语言生态危机。这与自然生态的概念类似:生物的多样性就是自然生态的概念,生物的濒危和灭绝就是自然生态危机。

此外,在有些研究语言文化生态的文章里,语言生态和语言文化生态的概念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没有表面意义的区别。也就是说,学者们对语言生态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那么语言环境又是什么呢?

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环境准确地说应该叫做“语言生态环境”,以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语言环境。②但目前大多简称为语言环境。以丹麦学者JǐrgenChr?Bang和JǐrgenDǐǐr为代表的生态语言学派认为,语言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语言环境就是包含意识―逻辑(theideo-logical)环境、生物―逻辑(thebio-logical)环境、社会―逻辑(thesocio-logical)环境三个结构层面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生物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环境复杂体。生态语言学就是要研究语言与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张公谨(2001)认为“语言间的互补和共生构成了语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说:“世界上多种语言并存,这是一种人文生态环境”,这就意味着语言也属于人文生态环境。许多学者在论述生态语言学的文章中都提到了语言和人文生态的问题。那么语言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还是完全不同,或是部分重叠的两个概念?

国内学者对生态语言学也有诸多研究,如李国正在他的《生态汉语学》一书中,将语言环境分为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其中外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群系统。娜么塔和胡书津(2005)认为“语言生态环境包括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两个部分,外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群环境四部分所组成,内生态环境是指语言的各构成要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

Hangen认为“语言一般只存在于使用者的大脑中,只有在语言使用者相互之间产生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相关时才起功能作用”,因而部分的语言生态也属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范畴,而某个语言生态体系状况主要由学习、使用、传播该语言的人们所决定。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对生态语言学的语言环境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似乎生态语言学的语言环境即是包含了与语言有关的所有学科的综合概念,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概念。

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大多数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生态语言学家要重新考虑他们是要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还是借用生态学有关理论和生态平衡的概念,进行语言保护研究?还是要利用各学科的理论综合研究语言?如果是第三个,生态语言学的环境则是个相当“大”的环境。由于语言生态学着重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个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又是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等学科也要研究的内容,因此,摆在相关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里面的“分”和“和”弄清楚。

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如果说生态语言学家只是要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那么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

目前生态语言学基本概念之一是:语言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的多样性,多种语言在系统中共存,并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语言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语言研究者常用的经典例子是M?hlh?usler的有关澳大利亚袋目小动物的生态状况的调查。在澳洲大陆曾经生活着许多袋目小动物,可后来这些袋目小动物却被冠以与其属性不符的名字“灌鼠”或“本地鼠”,结果它们被当作老鼠一样的东西而遭到人类的伤害,其数量日益减少。国外研究者把这称之为语言的衰退导致生物的衰退。本文作者认为,就本例而言,这种结论未免太过草率。

人类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这个世界的物象进行范畴划分或分类,赋予物象以不同的名称,同时也就规定了物象的属性。通过语言的传播,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对物象的固定认识。可以说这是导致澳洲大陆这些袋目小动物濒临灭绝的语言原因。但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当初给这类袋目小动物改名时,人们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差,认识世界的深度不够,目光短浅,不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地球、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多么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如果命名者当初没有给这类袋目小动物改名,是否它们就不会处于今天这种濒危状态了呢?是命名的原因还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原因?世界上有多少动植物并没有被改名字,可已经灭绝的和濒危的有多少?是人的意识问题还是语言表达问题?我们还需深入研究。这里似乎又回到了长期以来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

如果说生态语言学家只是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那么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

生态语言学自建立以来,有些语言学家试图从纯粹的生态学角度证明生物的多样性与语言的多样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WilliamSutherland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③

常识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自然环境的平衡未被破坏。生物的存在状况取决于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语言的存在状况当然也取决于语言生存环境,但自然环境只是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FernandeKrier在研究所有可能与不可能影响葡萄牙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生存的环境因素时,她用了HaraldHaarmann建立的生态语言学变量,其中包括种族人口统计、种族社会、种族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因子,这些构成了一种语言的“环境”。

薄守生和董照辉认为:“语言环境是由人口、文化、经济、社会、交通、信息传播等因素构成的,也就是说,语言环境涉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语言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所以说,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高度相关性并不能说明语言的生物属性。

沙漠地区生物数量极少,更不适合人这种物种的生存,也就没有语言存在,可以说在这种区域内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与语言数量和种类高度相关,但人类这种生物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可以改造自然。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世界上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热带雨林、大平原、大草原,在那里生长着成千上万种生物,可是如果这些地方没有人种存在,就没有语言,所以这样“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的地区并不“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

“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这样的结论并不能证明语言与生物的直接关系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语言的自然环境问题。我们也认为自然环境也是语言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个语言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的自然环境并不完全相同。

薄守生和董照辉认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区域会对保持语言多样性形成一个保护屏障,又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屏障,这是自然环境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但不能说明语言濒危与物种消失具有相同的规律。“把语言多样性比附于生物多样性更是缺乏根据,生物是自然的产物,遵循的是自然规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遵循的是社会规律。”④

语言的消亡与生态保护

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是非直接关系。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区未必都有人的存在,没有人就没有族群,没有族群,就形不成社会,也就没有语言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试图证明生物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有着直接联系的学者试图说明人类要想保护和挽救濒危语言,首先要保护生物(包括人类种群)和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为生态的多样化形成了人类种群的多样化,从而形成语言的多样化。但保护和挽救语言远非那么简单。语言的生存、发展、乃至消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战争、宗教、移民、文化等紧密相连,生态环境对语言的直接影响相比之下微乎其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在一份报告(2006)中称“语言濒危即可能因外部力量所致,如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教育的逼迫等;也可能由内部因素引发,如语言族群对母语的消极态度。内部压力往往有其外部根源,二者都阻碍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代际传承。许多土著民族把自己的弱势社会地位与其文化相联系,进而认为自己的语言没有保留价值,于是抛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以期摆脱歧视,过上稳定的生活,增强在社会中的能动性,以及融入全球市场经济。”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英语成为最重要的沟通语言。据统计,世界上约有15亿人使用英语。英语除了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母语外(使用人口约有3.75亿),它也是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约有3.75亿)。中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择英语作为优先学习的外语(约有7.5亿)。也就是说,全球有近1/4的人口能使用流利的或基本正确的英语,而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显示出极强的优势,使得每个国家都对语言政策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各国在反对英语霸权的同时,不得不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据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报告,世界上80%的电子产品说明用英文撰写,66%的科技论文使用英文。

在工作语言上,英国文化协会专员大卫?格莱托说,一个世纪以前,只有外交官或CEO这样的精英人物才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基于全球化的需要,最普通的职员都要掌握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当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

在文化方面,美国正在以技术和娱乐的方式征服世界,造成全世界年轻一代对英语文化的崇拜。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准世界语”。再者,互联网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微软、IBM、康柏等跨国公司都出自英语国家,很自然地,他们要用英语的格式和标准来支配虚拟世界。当互联网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英语自然而然地随之侵向全世界。据报道,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80%是英语,100%的软件源代码是英语格式。目前,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3.1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15亿人的第二语言是英语;10亿人在学英语;20亿人接触英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英语的全球化。据统计,互联网上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英语电子邮件占80%。

另一方面,从世界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的数量是在不断减少的。据语言学家们估计,公元前,全世界约有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20世纪,就只剩下6000多种了,在21世纪将有70%~80%的语言种类陆续失去它的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⑤据美国萨墨语言学研究所戴维?克里斯特尔于1999年2月在英国《展望》月刊上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会讲的语言共有51种,使用者不到100人的语言有500种,使用者不到1000人的语言有1500种,使用者不到10000人的语言有3500种,使用者不到10万人的语言有5000种。这些统计数字也许有其不太确切的地方,但它说明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全世界现有的语言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且很多语言面临消亡的威胁。戴维?克里斯特尔在其著作《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指出:“世界上较小社团的语言可能消亡的速度确实值得注意。亚马逊河探险发现了许多新语言,但也发现语言迅速地消亡,因为那里的印第安人被处于统治地位的西方文化所吞没。政治决议迫使部落迁移或分裂,富裕的经济前景将吸引村子里的年轻人离家而去,新的疾病造成死亡。委内瑞拉库卢埃尼河下游仅一个村使用的特鲁迈语经1962年一场流行性感冒,把讲这种语言的人减至不足10人。19世纪,据知巴西有1000多种印第安语,而今天,只有不足200种了。”另据怀斯的统计,目前在秘鲁已灭绝的印第安语达84种,濒危或正走向灭绝边缘的语言有十几种。

根据世界语言要览《民族学》的统计,只有极少数高龄者使用的濒临消亡的语言达426种。同样,自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以来的200多年间里,澳大利亚已有150种土著语言寿终正寝,现在又有100多种语言濒临消亡。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大约6000多种语言,在21世纪,其中有一半的语言行将消亡,200年后,其中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可以这样说,人类有史以来,许多语言诞生后又渐渐消亡了,然而,像今天这样语言消亡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从生物种类与语言种类的关系,或从研究保护生物种类的角度研究保护和挽救语言是无济于事的,或者说是对生态语言学一种片面或肤浅的理解。

结语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它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诞生,这说明人类开始全方位地关注影响自身生存、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努力寻找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最佳办法。对生态语言学存在不同解释和理解很正常,因为它毕竟是个新学科。以上所讨论的个问题是生态语言学的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给以明确的界定。

有学者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至少国内生态语言学在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语言濒危与语言消亡问题、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问题、语言接触中的语码混用与语码转换问题、人们的语言态度与语言转用问题、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问题、网络时代语言符号多样体问题、全球环境下语言政策问题等等。但是,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没有生态语言学概念以前,早已非常丰富,或者说在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上,加入和没有加入生态语言学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生态语音、生态文字、生态语法、生态词汇、生态语篇、生态修辞、生态语用、生态语言规范、生态语言学教学、生态语言学翻译、语言符号变异的生态研究等等,与生态有多大关系,对生态语言学科应用性拓展研究有多大作用,现在还不好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状况,冯广艺(2010)认为我国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语言生态问题,评介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且在相邻的学科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的学科中也不乏研究语言生态的论述,但对语言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还没明确统一的认识。

关于研究的系统性问题,冯广艺说“严格地说,我国对语言生态学的研究还只停留在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层次上,对于语言生态学的核心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的论述还显得很肤浅,真正从学科体系上对语言生态学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研究的论著还很少见到。有的单篇文章中,只是简单地套用语言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谈某些具体问题,给人生搬硬套的感觉。”本文同意这个看法,并认为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处在雏形阶段,整个学科体系都有待完善。

(作者均为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注释

①王晋军:“生态语言: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语言环境与语言生态环境在英语中不会混淆,因为在英语中语言环境为languagecontext,语言生态环境为languageenvironment。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篇5

关键词:汉语;汉民族;文化;语言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独特的产物,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汉字平面型的方块形体能够比线型的拼音文字存储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将数十亿汉语使用者维系在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系统内,使这一文化中的各个民族都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汉字多采用形声字方式字乳新字,为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粱,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汉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差异。

2.语序

语序是各级语言单位在上一级语言单位内的排列次序。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语言的组织中,语义的搭配是决定语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张世禄(1939)提出“凭语序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把语序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汉民族习惯于概括综合,往往从整体入手,认识和处理个体间的关系。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心理时空观,反映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构造。这也是汉语语法成为意合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过意思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句子合在一起。汉语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组织起来的。在叙述事实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两三个、甚至十个八个小句,小旬与小句之间没有连词,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达意为主,“辞达而已矣”。这正是汉语口语里流水句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也是汉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语句结构上的反映。汉语的这种特征是和汉族人的整体观念、直觉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开的。

三、结语

语言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缩影,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都会充分反映在语言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学科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同时,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罗常培1989/1996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3]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苏新春2006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周振鹤、游汝杰2006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文化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能力导向的提出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思想,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内容是以英语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交往工作学习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能力的素养以及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我国的国际交流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从90年代开始,语言文化研究的思想在欧美兴起,这极大的影响了语言学理论,于是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慢慢的由社会范式转变为人类中心范式,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开始了语言的综合性研究,于是便出现了文化能力和语言文化这两个概念,在对人的语言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同时,还深入的考察了语言与文化能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崭新的语言学研究状况,使大学英语教学从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逐渐转向了对语言文化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理念和文化能力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第一要素,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传播,其承载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方式还是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和延续,文化的传播才能得以更好的继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在人类认识世界和了解外部世界中,我们的母语起着主要的作用,也成了我们的主要思维方式。语言在人们的感情、思维、和感知等意识中起着决定作用,对人类的文化心态也起着决定作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人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语言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因此,语言不但是文化最具影响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媒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符号,而文化则是语言的深层建构机制。

语言在文化系统中具备两个特点:第一,语言是文化一般本质属性的体现,也就是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世界;第二,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工具,在文化的传播中,语言起了传承和记载的作用,并直接推动了其他的文化的产生,并使其得以继续传播下去。

我国语言研究者在考察了语言文化的本质之后,逐渐的对语言能力和语言教学、文化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为语言教学寻找新的思想,语言文化的教学观念慢慢的形成了。外语教学被这种观念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教学,其任务不能只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还必须培养学生对外语语言文化的了解。

随着全球化语境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语言能力已经成为人类使用语言知识进行必要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本领,它不但是文化能力形成的基础,而且还是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要求学生在继承、鉴别、批判和创新本民族文化和目的文化时,不但要使用语言进行思维,还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状态下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这样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进行转化,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的融合。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其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三、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探索

(一)处理好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中的几中关系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文化能力教学体系,一般来说是需要使用母语的教学来调整目标和理念,通过对学生传授本民族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对文化意识的自觉培养,提高学生接受和发现文化差异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文化时,总是会受到母语中的文化定势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素养的过程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的过程,所以要构建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高等英语和初等英语的教学区别。英语教学要以文化能力为导向,必然会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基础教育阶段对语言知识和双文化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而且要求学生能进行最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在大学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中,最好不要出现这些基础性的教学任务。

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大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上选修课公开课和学术讲座的形式来对人文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的建立,当然,我们的英语文化能力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全部都是,所以还必须得培养学生丰厚的英语文化底蕴和对多元文化的适应、理解和接受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内容体系及目标的重组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4]。文化能力导向要求改变现有的以语言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制度,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以文化比较、文化批评、文化鉴赏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层级,朝着更符合时代特征、人的发展要求的方向改革。

参考文献: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能源研究报告(6篇) 2024-07-26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6篇) 2024-07-26

影视编导的就业方向(6篇) 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