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种植业(6篇)

时间:2024-08-30 来源:

农业科技种植业篇1

1发展历程

植物保护研究所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直属的科研机构之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即1909年成立的河南省农事实验场,距今已有百年。1929年沿革为河南省农林试验总场,当时设有病虫害股;1950年农林试验总场更名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设有植物保护组;1958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设有植物保护系;1959年更名为河南省农科院,1960年植保系与土壤肥料系合并为植保土肥系,编制25人;1962年9月,河南省农科院改名为河南省农科所,植保土肥分列两系,植保系编制18人;1963年2月农科所又改为农科院,植保系随之改为植保所,编制仍18人;1969年11月广大科技人员下放劳动,1970年1月河南省农科院改名为河南省农林技术服务站,植保所改为植保组;1971年农林服务站变更为农科所,植保组改为植保研究室;1972年农科所改为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73年恢复植保所,下设病害、虫害2个研究组;1979年植保所下设病害、虫害、生物防治、农药4个研究室;1983年,增设小麦害虫研究室(含地下害虫);1984年实行课题组管理,取消研究室,设有麦病、棉病、葡萄病害、芝麻病害、大豆病害、大豆害虫、蔬菜病虫、中草药病虫害预测、地下害虫、生防、农药应用和农药残留分析等14个课题组,编制70人;1985年1月河南省农林科学院改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89年增设农药试验厂;植保所课题组基本保持在8~12个,人员保持在70~78人;1993年又实行研究室管理,设有小麦病虫害、棉虫、生防、生物技术、芝麻、农药6个研究室;1999年成立种子开发部;2001年成立绿保公司;2007年,机构改革,编制为60人;2009年植保所内设办公室、植物病害室(含小麦病害、棉花病害课题组)、植物害虫室(含小麦虫害、棉花虫害、昆虫天敌课题组)、生防室(含生物防治、分子生物学课题组)、生物技术室(含生物技术课题组)、农药室(含农药残留课题组)、农药厂和绿保公司。

2遵从院训,积极进取,不断推进植保事业发展植保所始终坚持“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院训,根据河南省各时期农业结构和发展状况,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大豆、芝麻、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主要优势作物的生物灾害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植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1978年以来,全所共完成计划项目500多项,项目总经费6000多万元,获奖成果164余项,其中部级成果奖5项,省部级二等及以上成果奖46项(表1),省部级三等奖47奖,其他奖60项。发表专业论文875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362篇,出版专著57部。

2.1传统学科优势明显

在历代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如小麦、棉花、水稻、烟草、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农药应用技术等。

2.1.1小麦病虫害研究河南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和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七五”以来一直参加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植保所设立了小麦吸浆虫防控科学家岗位,承担着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麦蚜等多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小麦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摸清了主要小麦病虫害的流行发生规律,筛选出进行化学防治的有效农药,可有效控制河南省各个时期小麦病虫危害,有力地推进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快速发展。

在小麦病虫害研究领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15项。

2.1.2棉花病虫害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初,针对河南省当时危害严重的棉红铃虫、棉金刚钻、棉铃虫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70-80年代初对棉蚜进行了系列研究;80年代对棉花红蜘蛛进行了系列研究;特别是90年代对大暴发的棉铃虫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和示范,有效地挽回了棉农经济损失,激励了农民种棉积极性。2000年后进行了抗虫棉和棉花盲蝽象的系列研究。在棉花病虫害研究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7项。

2.1.3农药应用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害虫天敌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地研究,现拥有20%辛高氯乳油杀虫剂、22%吡辛乳油和30%氰津莠悬浮剂13个农药新产品,并在该项领域中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成果奖6项、三等奖4项。为河南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植保所是农业部批准的农药大田试验认证单位,承担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大田试验和评价,为我国农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拓宽研究领域,提升新兴学科

随着河南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植保所紧紧围绕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实际和重大需求,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发展新兴学科。

2.2.1植物脱毒及抗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在抗病毒基因工程方面,1980年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始进行转基因抗病毒烟草纯合系的选育工作,利用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首次培育成功双价抗病毒转基因烟草,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近年来,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国家攻关引导项目和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的资助下,进行抗病毒转基因番茄、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和抗病毒转基因甘薯等研究,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株。在植物脱毒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甘薯、地黄、山药和草莓等植物的脱毒培养和主要病毒的检测技术,培育成功了系列脱种,并在生产上获得较大面积的应用,脱种的增产效果显著。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植保所设立了甘薯病虫害研究室。该研究领域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2.2.2中药材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世纪末,为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植保所抽调精干力量,加强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九五”以来先后承担了科技部攻关项目四大怀药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地黄等3种中草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河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省重大攻关项目优质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等10多项,针对河南省主要药材病虫害,开展了病虫害和害虫天敌种类调查,病虫发生规律研究,生物农药和无公害化学农药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农药残留动态研究,品种资源的收集、鉴定和良种选育,中药材的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主持完成的四大怀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楂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获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0篇。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技术全面、设施完善的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平台。

2.2.3生物农药研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物农药的研制,此后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农科院科研专项资金和孵化项目支持下,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筛选出生防菌株100多个,从国外引进生防菌株2个,并对其中一些菌株如B-903、96-79、96-80、07-17的抑菌机理、抑菌成分、小试发酵、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制定了96-79微生物农药的小试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96-79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鉴定出9种脂肽类抗生素;开发出96-79水剂和可湿性粉剂,其对苹果褐斑病等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筛选出杀虫效果良好的白僵菌和昆虫病毒。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微生物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已申报专利一项。

在植物源农药方面,以棉籽饼为原料,开发出1种植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筛选出1种具有较高杀螨活性的植物———地肤。在天敌昆虫方面,开展了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田间释放技术研究,为天敌昆虫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2.3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开发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始终坚持以自身科技优势为依托,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通过实施成果示范推广、科普下乡,开展技术咨询与培训、兴办科技企业等方式,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农林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创建了鹿邑、温县、新乡、原阳、杞县等5个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选育开发棉花、小麦、甘薯、中药材等植物新品种12个,研发农药新产品20余个。其中,标杂A1、A2累计推广33.33余万hm2,产生自身效益600万元,社会效益10亿元。生产销售农药新品种1万t,产生自身效益5000万元,社会效益30亿元。技术成果转化累计2000万元。

2.4坚持人才兴所,不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种植业篇2

随着哈拉海农场的水稻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现如今,有机水稻种植在这里也冉冉兴起,在种、养相互配合下。使农业生产标准和职工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在今年年初。哈拉海农场谷润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便展开了有机水稻种植。到目前为止,在稻田鸭的密切协助下。水稻长势良好,让谷润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有了一个新念头。

“种植目前瞅着基本上头一年试种取得成功,以后吧,我们想以点带面,带动老百姓去种植有机水稻,提高农民的附加值,产品的附加值,让老百姓更多的创收,这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哈拉海农场谷润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吕庆伟告诉记者。有机水稻种植取得了良好成果,哈拉海农场谷润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吕庆伟不断创新思维,通过“互联网+农业”的生产销售方式,加大了吕庆伟对有机水稻种植的动力。在此期间,吕庆伟投入10万元,对科技园区安装监控摄像头,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种植。

哈拉海农场谷润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吕庆伟介绍说:“我们这光纤已经3.5公里扯到我们这个科技园区,所有的摄像头,这一片科技园区全部覆盖,任何一个地方无死角,任何一家全国的这个用户或者是朋友要想检测我们这个科技园区啊,在网上每一家都可以看得到,我们开通20兆的光线流量,镜头可以360度旋转,可以调焦、变焦,让他更能确切一点的看到我们种植的所有的全过程。”

哈拉海农场科技园区的监控设备安装不仅起到了监护看管的效果,同时也通过网络路径,让每个人都能观看到有机水稻种植生产的全过程,为下一步的互联网销售铺垫了坚实基础。哈拉海农场谷润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吕庆伟说:“我们计划成立专门的营销团队,现在不时兴“互联网+农业”吗,我们要施行专业的互联网营销团队,各大网站给他进行沟通,建立营销点,我们在自己的网站顶上不断的宣传更新,把每一个种水稻的时时的过程变成图片、影像放到网上进行营销、进行宣传,这是我们目前要发展的方向,让这个老百姓更相信咱是真正的纯有机水稻,现在这个假的吧也很多,老百姓买这个水稻的时候吧盲区很多,很多人可能花了好价钱还买不到真正的东西,所以我们让每一个消费者对咱吃上放心的大米,我们要尽心、尽力、尽责的去做”

农业科技种植业篇3

在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节水农业一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生产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对现代节水农业及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设立和探索出了现代节水农业的初步技术框架。

关键词:

现代农业;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现象的逐步加重,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人类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如何建立和推广节水农业,需要从技术和科学2个方面出发,以节水农业技术为支撑,对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引领,从而实现高效、节约的农业生产,也是现阶段各个国家农业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话题。

1现代节水农业理念

现代节水农业模式的建立需要以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在内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逐步发展完善,实现了节水农业应用和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展,也是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为现代节水农业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现代节水农业的基本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植物的自身属性出发,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自然资源的无效消耗,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高效农业用水理念,其所涉及的技术基础在于与植物生长过程中供水和需水全流程的节水技术。这种现代节水农业的理念和思路,也是对于传统节水农业的一种发展与继承,但其与传统节水农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现代节水农业更加关注从源头上节约水资源,由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出发,按照不同植物的需水量适量给水,降低无效水量,这样能够在保证植物安全健康生长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农业水综合效益,达成现代节水农业的区域智能化配水目标。

2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

笔者认为,现代节水农业应包含下述7种基本技术,即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气植界面水循环技术、土气界面聚墒抑蒸技术、植物精量给水技术、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技术及节水植物品种基因型鉴选技术。节水植物品种的选择,也是现代节水农业模式建立和推广的重要基础,然而,在植物品种选择过程中,也强调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由现有的植物品种出发,对其中的节水型植物进行选择,在植物培育和生长过程中,对其需水量进行测算,适度给水,避免无效供水。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区域现代节水农业用水的有效配置和优化调度,其通常涉及数字节水技术、分析和传输技术、农用水动态管理信息智能化采集、区域智能化配水决策系统、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与农作制度等几个方面,从而达成区域现代节水农业智能化管理目标。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节水农业开源技术,尤其是现代节水农业中对于雨水资源的利用,能够实现精细化给水,以及植物生命健康过程的有效调控,同时,雨水利用与土气界面的聚墒抑蒸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现代节水农业中对于污水的利用也能够增加农业用水的来源,并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土气界面聚墒抑蒸的基本目标在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量的最大限度减少,保证充足的植物蒸腾水量,主要涉及机械仿生耕作技术、土壤水库扩蓄增容、生物质保墒等。气植界面水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植物蒸腾的无效用水量,因而是一种相对高效的节水技术,也是现代节水农业模式发展完善的主要方向,目前可以用于温室植物培育中的实验研究[1]。植物生命健康过程调控技术能够以植物生物利用为基础,严格控制和调整植物生命安全的整个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植物精量给水技术参数与理论依据之间的相互结合,而植物精良给水则能够对植物生命健康过程调控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利用,这项技术的应用基础就在于微灌技术、喷灌技术与精细地面灌水技术等内容。

3总结与建议

现代节水农业是以区域环境安全和生态健康为基础,为保证植物生命健康,而实施的智能化配水和精细化给水,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给水过程和植物生命过程中的无效用水量,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现代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涉及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气植界面水循环技术、土气界面聚墒抑蒸技术、植物精量给水技术、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技术及节水植物品种基因型鉴选技术等几项技术环节。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产系统,需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利用。因为植物生长过程是一种包括植、物、水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也是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植物生命物质载体,水资源在植物的培育和生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水资源节约的全过程来看,对于水分利用和转化的因素较为复杂,因而有必要进行多学科、各门类的综合研究。

作者:赵育琴单位: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科技种植业篇4

[关键词]高产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8-0093-01

1农作物栽培内涵分析

在农业的发展中,农作物的种植项目是需要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而农作物栽培科学技术主要是辅助农作物生长发育,保证其产量以及作物品质得到有效保证的产业运行机制。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利用统筹协作方式进行同数量耕地调研,质量和产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利用农作物栽培技术,为了能有效的获得质量不错的农产品,种植人员会集中选取优良的种子,主要采取的就是种子浮力法,选出沉底且质量不佳的种子,然后利用有效技术进行定向种植。

2农作物高产路径分析

2.1转变种植人员思想意识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农民传统的种植思想,集中建立有效的技术运行机制,经验积累很重要,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植人员要转变思路,虽然不能完全承袭,但是也不能完全摒弃,要以辩证借鉴的眼光进行优化种植[1]。在种植过程中,不能盲目只重视选苗而不重视后期生长,过于重视施肥过程却忽略了种植环境。种植人员要立足于农业发展趋势,优化运用新技术和新措施,进一步实现产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也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另外,相关部门要集中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在学习和交流中学习更多关于农业技术的内容,从自身素质提升开始,在行为中逐渐转变传统思想,从而建立更加优越的农业发展理念,顺利推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农作物种植技术科技化升级

要想推进整体农业项目的高效发展,就要在种植技术方面优化运行科学技术,保证其农作物高质高产。这其中,杂交水稻的问世就是比较突出的农业发展标杆,管理人员要针对耕地、农作物种植机制进行集中处理,优化运作符合科技发展和农业发展需求的种植措施,也是利用基因改造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和科技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技术革新不仅适应于种子的选择和培育,也集中在土壤改革措施方面。利用技术对土壤结构进行优化保护,主要选用除草、增肥等措施进行土壤肥力的保护,真正实现了科技和农业的并行发展[2]。

2.3农作物品种培育技术升级

在农业中运行新科学技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和培育,并且,利用新品种培育的方式,也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最佳路径。在实际处理过程中,种植人员和研究人员要建立有效的项目机制和互动模式。其一,主要利用科学技术对农作物基因进行改良,从而提升农作物部分习性,其中包括抗病虫、抗倒伏等特性,真正实现了农作物的增产。其二,利用技术对农作物生产环境进行改良探讨,集中研究在新领域和新环境中的农作物生长机制[3]。例如,利用技术进行光合作用的模拟,从而解决植物在没有光合条件下生长的问题,或者是近几年,关于水果颜色变换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新颖的技术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新品种的研究尽管具有刺激市场的作用,但是对于生物链的破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仔细研究,只有保障绿色农业项目的顺利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生态发展。

2.4农作物管理方式规范化升级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集中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只有保证管理运行模式的优化,才能真正建立科学合理化的农作物发展结构。第一,管理人员要集中升级种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针对其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培训,保证农民能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利用标准化科学模式助力整体种植环境的改变,也能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的健康成长[4]。第二,要对农民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优化种植人员的施肥、保湿以及除虫操作。并且,当地政府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护,切不可针对病虫问题盲目喷洒农药。第三,农作物种植者要对农产品的种植采取方式进行集中的改良,财务科学化日常作业,并且对农田进行集中的划区轮作。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机械化农业生产,期间运行有效的土壤保肥措施。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集中制定必须的管理规定,完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确保农作物种植行为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且整体项目符合农业要求[5]。

2.5农作物种植环境升级

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说,基本的种植环境非常重要,因此,在提升整体种植技术的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处理,真正实现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和种植机制,集中对土壤进行保湿和增肥,优化农作物光合作用条件,利用有效的措施进行通风通气保护,真正实现农作物的良性生长,也保证其产量的有效生长。并且,也要集中升级病虫害防护工作,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伤,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经济利益。

3案例分析

由于本地盛产工业辣椒,针对其进行集中化田间管理。第一,对其生长期进行管理,要保证在定植后20天左右,及时的安排专业人员对门椒进行摘除。第二,利用绿功夫、抑太保、保尔等农药对棉铃虫进行防治,要保证每隔两天施加一次,利用吡虫啉防治蚜虫。第三,集中强化对于防涝的重视,在雨水多的天气集中排水,利用起垄阶段进行排水沟的挖掘。第四,在其生长旺盛期且雨量较大,要适量浇水的同时追肥25kg或者是尿素15kg。第五,集中进行叶面喷肥。利用叶霸或者是喷施宝有效进行叶面喷施,每亩集中在20g左右,为3000倍稀释后溶液。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优化技术项目、品种培优方式以及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升级的过程中,集中利用科技化栽培技术提升农作物产量,不仅要提高整体管理环境和方式,也要利用最优化生态和经济运营模式推进农作物生产走向科技之路,从根本上优化技术,推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义刚.明中后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华章,2011,25(04):18,49.

[2]张荣.刍议特高产玉米种植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29(01):57-57.

[3]邹泽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探究[J].科学种养,2015,32(02):70-70,71.

农业科技种植业篇5

关键词种植因素;农业种植结构;影响;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1-0085-02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都有着重要作用,国家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前提。然而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自然生态坏境的破坏情况十分严重,资源过度使用、环境遭受污染,甚至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季度破坏的严峻情形,对农业种植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影响农业种植的各因素进行有效掌握,充分利用积极的种植因素,优化种植技术与水平,以此减少消极种植因素的不利影响,最终实现农业种植事业的优化发展。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影响农业种植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力求找到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水平,实现长远发展。

农业和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切实需要[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类污染的加剧,农业种植的土地、环境都受到极大破坏,然而土壤、肥料、环境以及植物营养等方面都会对农业种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农业种植的因素对于农业乃至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多是十分不利的,为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于这些农业种植因素的控制力度[2]。

1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于农业的发展需求

农业种植对于土壤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大,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农业也遭受十分巨大的影响,制约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当前亟需利用现代科技构建全新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以应对如今的环境形势[3]。有机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趋势,为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在有机农业的种植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污染较小且不会对周边种植环境造成影响的化肥与农药。

此外,众所周知随着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农业种植可不通过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就能实现农业产量的提升。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也决定了农业种植必须朝着低污染的水平发展,并在种植过程中强化监管,真正为百姓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4]。在优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植物影响因素,提高产量,增强土地的生产力。除了通过无毒害低污染的有机化肥、农药的使用外,还应强化植物抵御天灾的能力,在保证不减产的前提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种植理念,利用生态管理技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提升产量。

2影响农业种植的不利因素

城市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但这一进程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就因此对农业种植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完善,我国农业种植在机械化、现代化、总产量等方面更是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但与此同时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等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现阶段农业种植受到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板结的情况严重,而土壤板结可能会造成农作物营养不良等情况。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土壤残留,影响农作物的种植质量与产量。三是化肥使用不当或是过量,则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使生物多样性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骤减。

因此,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安全,造成严重不良社会舆论,危害极大。从种植结构角度来看,各类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其中不仅有制约农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同时也有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部分,农业种植户可借助这些积极因素来不断提升土壤生产力,利用有机化肥、农药与先进的土壤和种植技术,发掘农作物的生长潜能,弱化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为保障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与绿色生态理念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

3基于种植因素影响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的对策

当前我国的农业种植中,为了提升产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增产,但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弱化了土壤肥力。久而久之,造成了农作物对于化肥与农药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因农药、化肥的影响被大大弱化,如果不使用农药与化肥,则无法治理病虫害,同时也不能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充足的养分,而采用农药与化肥则会加大农作物的依赖,加重土壤负担,进一步增加对农药化肥的依赖[6]。但最终造成成本越来越多,但产量却难以提升。因此,农业种植必须充分利用种植因素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合理运用新型技术,摆脱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

3.1土壤及植物保健

土壤对于农作物种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农业产量,不断发掘土壤潜力十分关键。充分利用新型农业技术强化土壤生产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并尽量采用污染小的化肥。通过土壤保健,提高土壤性能,进而使土壤调节机能不断增强,以此为农作物提供一个营养物质丰富的生长环境。

土壤保健技术的核心是优化土壤结构,而土壤结构也正是培养土壤无机有机胶体的重点。利用土壤保健,通过有机胶体复合体的培育,促进土壤中已经结板的结构能够恢复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7]。实现此种技术的重点在于先要提升土壤中的无机胶体与有机胶体的含量,并以阳离子等土壤调节剂作为搭桥物质,促进有机无机体的复合。除去以上功用,土壤保健对于土壤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改善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土壤保健的同时还应结合相关化学技术,起到提升净化的作用。

农业种植过程中,通过植物保健技术可开启植物的次生代谢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农作物获取次生代谢中所需要的各类营养元素,从而使农作物的防御灾害能力得到大幅强化,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加快成熟,增强免疫力,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及副作用[8]。除此之外,还可以改进传统农业技术,如多次收割以及育苗移栽、微生物非豆科以及豆科的固氮农业技术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有效氮,加快新陈代谢,并通过施用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总之通过植物保健以及各类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不但可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还能使土壤结构改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一举多得,真正为社会提供绿色放心农作物。

3.2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种植结构优化

水资源在农业种植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效利用水资源不但可实现节水节能,还可促进种植结构的优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种植结构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科学计算来实现。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当地总面积约为78km2,耕地面积约为4260hm2,当地耕地率约为54.2%。共管辖25个行政村、7426户,水资源主要以坝塘供水与小水库等为主,平均年供水量约为1290万m3。此外,降水也是当地灌溉的重要水资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本着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应当先通过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设计灌溉计划。以保证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等为前提,结合当地实际环境,先计算出当地农业灌溉的目标函数,见式(1)、式(2)。

maxf1=810A1+766.92A2(1)

minf2=430A1+84.5A2(2)

其中A1是水稻的种植总面积,A2是旱作物的种植面积,A1+A2≤4260,当地种植区域42%为岗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因此A1≤4260(1-42%)。计算时先把多目标函数向单目标函数进行转化,构建评价函数:

maxQ(x)=α1f1(x)-α2f2(x)(3)

仅对灌溉区的最大净效益进行考虑,对式(3)进行求解,基于LINDO语言的求解结果为:

f1=49126516元,f2=15251124m3

A1=1902.6hm2,A2=2350.7hm2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明确当地水资源优化利用与种植结构的优化设计规划,并根据以上结果,实现当地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供给的合理配置。

3.3引入高科技手段,强化农作物科学管理

要想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先进技术不但能改变农业种植结构,还能实现土壤、肥料等外界因素的优化调整。为使我国农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手段,力求利用高新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潜力最大化挖掘出来。

农业技术的创新需要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的结构,包括种植成本、土壤成分、植物营养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优化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这也就需要不断强化生产技术水平,在倡导高科技应用的同时,还应强化农业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做到以人为本,以此为农业种植的高科技方向提供群众基础。这样才能确保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到先进技术,实现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农业种植对于土壤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大,然而现阶段在我国的农业种植中,为了提升产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增产,但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弱化土壤肥力。但农作物种植并非是只能通过有毒害的农药、化肥才能保证生产质量与产量,而有机农业必须保证生产环境的无污染,因此必须严禁采用有毒有害的肥料化肥,种植过程一定要做到全程监控,保证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让农作物可以在无污染的土地中健康成长。

4结语

首先,应当明确地了解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民生的基础保障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强化农业种植影响因素控制力度的重要性。在农业种植期间,会受到各类种植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则可能会使得种植结构难以维持平衡,对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保障我国经济与社会民生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减少农业种植中各因素的不良影响,确保国家稳定长远发展。

5参考文献

[1]刘青.试论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2,3(1):17-19.

[2]周旭升.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4,12(7):27-28.

[3]李超,潘忠芬,代萍.试论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3,12(6):258-259.

[4]王玉宝.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郭永奇.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6]徐万林,粟晓玲.基于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的农业节水潜力分析――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5):1-5.

农业科技种植业篇6

摘要:种植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保险模式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业种植产业发展的经济保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专业化管理模式,优化农业种植管理的产业分配结构,本文从种植业专业化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探究,推进现代新农村农业种植与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关键词: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9

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是农村经济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化发展,实现新农村的种植产业专业化管理,包括技术管理专业化和种植理念专业化,启动农业保险模式,给予农业种植的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

1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现状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管理的新途径,农业种植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趋势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状态,但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局部实施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的管理者对国家实施农村保险制度的实施理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保险模式的运行管理体制与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1]。一些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运行中,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偏差,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

2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

2.1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速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相关人员对保险模式体制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提高社会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的综合性应用,使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新农村整体农业种植可能存在的种植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例如:农村水稻种植,基于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并给予水稻种植农户一定的农业种植补偿,对促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之中的农村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可靠地实施环境。

2.2保险模式的基本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官管理模式,在我国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社会中要加强对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实际政策扶植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例如:对农村农业中,实施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与保险金额之间的比例实施层次化管理,加强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法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法律结构体系进一步细化。

2.3保险模式社会整体发展的融合

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中的科学应用,促M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相融合。引导新农村保险模式的应用作为新农村农作物的销售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例如:政府为了发挥保险模式爱农村种植业中的的作用,采用某农村地区引进新收割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村农作物收割与销售自动化管理,提高农村农作物引入到市场中的销售价值,进一步完善农村种植业管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2.4保险模式运行模式不断完善

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使保险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基本资源优势,结合我国政府给予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种植资源的综合应用。如:实现农村农业种植技术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应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实行现代农村种植发展中合理应用政府给予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引导农民在农业种植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性规划;充分应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拓新农村种植业的销售市场,应用国家基于农村种植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农村农业发展商业化。例如:积极开展社会企业与农村农民签订商品供应合同,进一步拓展农村种植产品的后期销售模式专业化发展,为推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供发展新空间。

3结论

实施农业保险模式,是推进新农村农业种植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引导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农业科技种植业(6篇) 】相关文章: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茶文化礼仪的重要性(6篇) 2024-08-30

农业科技种植业(6篇) 2024-08-30

经济学和金融的区别(6篇) 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