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模式(6篇)

时间:2024-09-08 来源:

逻辑思维模式篇1

什么是逻辑学?在学界对其定位还存在着争议,但是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给人们在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加强逻辑学教育,并且不断的进行优化,是当前需要被重视起来的工作。

一、加强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

1、为思维的展开提供依据

思维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好的思维并不是靠机遇或是无根据的猜测获取的,它需要一定的缜密性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只有强化了逻辑能力,才能够使人们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使问题的前后连接更加清晰,为合理的思维提供方法论的支撑。因此,可以说强化逻辑学教育,是为良好思维的产生提供有效的工具支撑。

2、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强化逻辑教育,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再死记硬背,拘泥于海绵式的学习方法中。通过强化学生的逻辑能力,他们可以批判性的分析学习的知识,将其有效内化,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够让学生有效的结合思考与所学习东西,促使学生自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用最佳的方式给予解决,这样就综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3、增强决策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联系,行为是人特有的本能,实践能力不会诉诸于直觉或者本能,但是预先的理性却对其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实践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实践的成败,逻辑学能够将一定的思维工具为其在思想决策中时被及时提供出来。确立了实践的目标,发觉、评价、分析实践条件,制定、筛选、改正实践方案,预见和评估实践结果,都需要思维逻辑给予帮助与支撑,甚至实践当中未知情况的发觉、重新考量实践目标、或者说再次调整实践的方案,也离不开逻辑的支撑,因此,在强化逻辑教学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逻辑学教育的优化策略分析

1、肯定逻辑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

现代学科的基础即逻辑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上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应该重视起来这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把它当做教学当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因此要做好这几个方面:首先,将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上进行转变,将融入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来;其次,将在学科作为教育中心的思想上予以转变,将整体性知识观念树立起来;再次,将把智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上予以转变,协调发展智力教学与非智力教学的教学方式。逻辑教学的作用和性质能够决定着转变教育的思想,就是把逻辑课程当做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向素质教育中纳入,将其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

2、彻底改变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启发。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给逻辑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带来较大阻碍,因此,应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应用到逻辑教学当中,在对逻辑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与学生在思路交流上予以强化,依据各个章节教学规定,将具有启发性问题提出来,主动引领学生们扩宽思路。对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在活跃轻松的氛围当中,将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调动起来,在教学的活动当中能够使学生们主动的参与进来。在讲课时教师不需面面俱到,应将重点和难点凸显,再对课堂中附有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浅出深入,使学生们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转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逻辑理论应用到现实中。

抽象性是逻辑学科的一大特征,并且在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相对较为枯燥,为了能够将学生们学习逻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需要我们对教学当中以理论出发再到理论的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上进行转变,将抽象的逻辑理论应用到现实事例当中来,这样不仅能够获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还能够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上来,达到逻辑教学优化的目的。

4、在教授复杂、抽象理论时,应用感性、直观的方法来强化记忆。

针对逻辑学教育当中的一些概念多、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感性、直观的方法对学生的记忆上进行强化,例如模态判断、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变阵等,通过图示首先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逻辑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记忆上也会带来巨大帮助。当然,也有很多逻辑教学方法,如法庭旁听、专题讲解等等。因此,为了能够优化逻辑学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探索,在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后再将其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上来。

三、结语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思维的指引才能向着前方不断的探索,在这当中,就需要我们有缜密的逻辑能力作为后盾。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强化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在认识、行动与创新等各方面有着突破性的思考。因此,我们在逻辑教学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够满足于现状,应在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学习和完善,只有将逻辑学掌握好才能更好地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逻辑思维模式篇2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意义

1.逻辑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学生都习惯于运用程序化即解题步骤的套路去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并且把这种步骤固化,生搬硬套到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中,乃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经常会从线型顺向的方向进行思考。这样的惯性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向,会使学生的思路受限,思维方式变得单一。而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就能够弥补思维单一的不足。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很多解题捷径,一旦他们脑子里面形成了这种逻辑思维的意识,就能够使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别人要强很多。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2.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逻辑思维本身就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的思考方向与常规思考方向是正好相反的,从不同多角度去思考就能够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学生对事物、对数学公式和概念有个本质的了解。所以,这种非常规思维模式的培养就能够帮助学生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对问题有个本质上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它,就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逻辑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的学习和培养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只有善于观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抓住问题的各种明显或者隐藏的条件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有飞速的提高。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时就能够锻炼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逻辑思维方式总是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灵感思维,这些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策略

1.教师要将逻辑思维贯穿在备课全过程中。备课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课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在备课内容中要时刻牢记将逻辑思维方式灌输到课堂内容中去,不断引导和提示学生用逻辑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经过课堂上教师对不同的教课内容中涉及到的逻辑思维的不断疏导,不断的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当顺向思维解决不了时就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2.教师在讲课的课堂上要运用各种方式提示和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包括数学思维模式中的反向推理、反证法、假设法等等都是变相的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公式方面、推理方面和概念方面都要进行逻辑推理。数学公式都具有双向性。强化对公式的逆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新接触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就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些公式、概念以及推理。充分理解后,就能够让他们在数学题中能够灵活运用。高中数学中不管是函数题目,还是几何中的证明题目,只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不断的疏导,让学生有了逻辑思维的意识,很多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问题上,反证法就是一种很多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例如,命题“若两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正比例,则必相似”为假命题,则只需举出菱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就能够证明题目中的命题是假命题。逻辑变式方法也能够很有效的帮助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难题。

逻辑思维模式篇3

为什么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能够让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之模式的必要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逻辑错误混乱的现象数不胜数。缺乏逻辑的言论常常因为情感等元素赢得许多情绪激动的人们的舆论支持,逐渐偏离规律本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思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议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综合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作者心智整体的反映。如果我们不在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最初阶段就注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而是一味地寻求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辞上的渲染铺陈等技法,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并不强调对这方面的考查。作为高考改卷的指导,历年的考试说明大同小异,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为例,在必考内容第四部分“写作”项目中评价标准如下: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严谨”等要求。只有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固然,“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方式的一种,“推理”二字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发展等级要求,而不是作为基础等级要求,这似乎意味着分数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逻辑上的严密与合理,在笔者看来,这不合理。因为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基本素养,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下笔写作时都能具备这一意识。

因为未能加以强调,所以高中议论文中常有许多违背逻辑的现象,下面说两种。

一是概念混淆问题较普遍。

一作文题中材料显示:“丹麦人把钓到的不够尺寸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说‘鱼鳖不可胜食也’,岂不都与这幸福的缘故如出一辙?”学生往往会用“子罕以不贪为宝”进行论证。二者虽然都有放弃的相似点,但是题目中的放弃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这是一种“长远打算”,这是眼光,而子罕不贪是品德问题,这两个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师在评卷中会有“混淆概念”一说,但是为什么会混淆?怎么才能避免?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将丹麦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说法进行类比、归纳,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而子罕之例并没有说到“现在不贪”,等“宝贝长大了再贪”的问题,因此不属于同类问题,也就不适合作为论据使用。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先列举若干年前议论文流行一种模式:总论点――分论点1+事例――分论点2+事例――分论点3+事例――总结。且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一种类似仿写的铺陈。如三个分论点可能为“知识是明灯”、“知识是灯塔”和“知识是指南针”。按照这种“论点+例子”的模式所写的作文,迄今为止,在许多省份的作文优卷中不在少数。关于这种模式,体现在作文上只是一种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维却是僵化且单一的。孙绍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就有过“黑天鹅”理论: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鹅,也不能断言说“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论点就不成立。

而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为了简单订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寻找黑天鹅的论证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辞等技法上的优势博得改卷老师的眼球。但作为刚刚开始使用手中的笔杆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这只是为了获得分数才使用的“伎俩”,而有可能将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显得尤其可怕。

其实,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远不止这两种,教师在改卷时会指出其不合理,平时却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错误不断重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首先,出题者应避免“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命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很多“鸡汤”文章本身是不合逻辑的。如“感谢伤害过你的人”这一话题。其逻辑为因为这些伤害使你更坚强,所以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回头感谢曾经给你挫败的人。且不论感情上能否接受,单从被伤害到坚强这一过程,就有许多“意外”:许多人在受伤之后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理性分析起来,要感谢的应该是在你受挫之后帮助你走出困境的人。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冷静理性地看待问题才能扶正是非,这在逻辑上体现为要求学生学会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逻辑思维模式篇4

语言学研究和译学研究甄别形合与意合异同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比较英汉语言在语言外在形态上的异同显微,而在于积极探索形成英汉语言显著形态差异的深层动因。语言学界所说的汉语意合重于形合,是阐说汉语民族在驾驭汉语时所运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哲学传统和语言思维范式。讨论形合与意合问题时若背离这一出发点,只可能是缘木求鱼舍本而求末。鉴此,本文拟从哲学及思维角度,就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在成因谈一点初浅看法以供探讨。

一、综合性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理性根源

综合性思维是指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认知对象特征,认识认知对象属性的思维认知方法。汉语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与中国传统哲学上的整体观是一致的。中国哲学史上注重整体观照的传统可谓根深基厚,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哲学中“一”的观念就是整体观的反映,它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具有本体论的涵义。道家贤哲从研究自然的角度对“一”多有阐述:“万物得一以生”(《老子·第三十九章》)阐明“一”是万物孳生之源,没有整体上的“一”就没有多样化的万物;庄子把“一”的观念推广至更为广阔的领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认为天与人,物与我皆可合而为一,万物、人间,乃至宇宙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观念得到弘扬。儒家诸子则从社会与政治的高度诠释了“一”的根本属性,即政治统一:《孟子·梁惠王》载,梁襄王问及孟子天下何以安定时,孟子答曰“定于一”。儒家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它既使中国哲学带有“人学”韵味,又为宋学运动中的“一元论”奠定了基石,也使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得以与人论等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一”的观念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融合形成了我国古典的系统论原则。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实质上就是系统观。古代贤哲们认为,研究天人关系时既须考虑天道对人的影响,亦必以人为本位重视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即“天人合一”。依此推而广之,任何整体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依照一定的秩序和层次彼此联系且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就是任何系统都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系统的开放性必然要求研究事物时要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和综合把握。

由此看来,中国哲学重视整体观照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旨在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和对事物进行准确细致的认识。这种整体观照经历数千年的沉积、凝炼和升华,使汉语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形成了长于综合,善于提纲挈领,以纲统领全局的“综合性”思维优势。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多元归一”。汉语语言表现的意合特征便是汉语民族综合性思维优势的有力佐证,也是汉语民族运用综合性思维对自己语言的演化和发展做出的理性选择:

(1)可如今,她受的苦太重,毕竟是一个妇道人家,地里没劳力,里外没帮手,不让五

兴退学吧,要吃要喝又要花钱,还加上侍候我这废人,一想到这,我心就碎了。(贾平凹《天狗》)

(2)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颗钮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钱锺书《围城》)

(3)王家的里外亲戚,人口不旺,正人也不多,爹娘下世后,大半就断绝了来往;小半的偶有走动,也下眼看天狗不是个能成的人物,情义上也淡得如水。(贾平凹《天狗》)

(4)堡子里的人没有不对他热羡的,眼见着打井如挖金窖,好多父母提了四色重礼,领着孩子拜师为徒,这井把式,却断然拒绝。(贾平凹《天狗》)

(5)他是舅家门上最大的外甥……可给舅写铭旌,做第一外甥的天狗,名字却排不上。

已经死去的三姨的儿子在县银行当主任,有头有脸有妻有子,竟替换了天狗,天狗那时很生

气:人没了本事,辈数也就低了?(贾平凹《天狗》)

上述数例几乎无一使用纯粹语法意义上的连接词。以例(1)为例:整体语段由多重复句构筑而成,其中以因果关系为骨架,兼有并列、假设等关系。以例(4)为例,该句为三重复句,整句以转折关系为纲,兼容两重因果关系。余例亦可同样进行分析。在这些例句中,各种逻辑关系相互交织彼此映衬,形成一张脉络清晰而意义完整的网络。各小句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语句衔接自如,充当了各语句间的内在的连接纽带,因而语句必然呈现出意合的特征。

诚然,以上各例中均可添补上某些连接词,以(4)(5)两例为例,括号中为所补连接词:

(4)堡子里的人没有不对他热羡的,(因为)眼见着他打井如挖金窖,(所以)好多父母提了四色重礼,领着孩子拜师为徒,(然而)这井把式,却断然拒绝。(5)他是舅家门上最大的外甥,……可给舅写铭旌,做第一外甥的天狗,名字却排不上

。已经死去的三姨的儿子(因为)在县银行当主任,(又)有头有脸有妻有子,(所以)竟替换了

天狗,(因此)天狗那时很生气:人没了本事,辈数也就低了?

但是,由于汉语民族具有综合性思维优势,善于运用整体观照从句读的整体层次上体察

语词的涵义,从语段的整体层次上把握各分句的功能,语句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各分句相对

于整个语段的功能均可得以确认。读者以此可意会句间的各种关系,因此连接词的增补便成

为画蛇添足,毫无必要。

西方哲学也讲求“一”,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基留伯提出的以自然为本位的“原子说”。西方哲人认为,“一”就是单个的,纯粹的“一”,是机械可分离的“一”。正如基留伯所说,“从真正的一绝不能出现多,从真正的多也绝不能出现一:这是不可能的事。”(罗素,1981:102)这一点与中国哲学中的“一”是大相异趣的。中国哲学上的“一”是有机整体的一,“一”既是“一”又是“多”,它比西方哲学原子说的“一”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和更高层次上的辩证性。分析考察事物时,西方哲学家们擅长于或更愿意把被考察对象从其所在环境系统中分离出来,自然学科如此,人文、绘画等学科同样如此,其实质在于突出和强调个体。分析英语等语句时,若运用分析性思维方法抓住语句的主谓主干,辅之以对其他形态标志的辨析,句意便昭然若揭。分析得愈是细致入微,对语句整体上的理解就愈透彻。申小龙

(1988)曾总结道,如果说西方语言的一句话是视点上固定、形态上自足、关系上完整的一句

话,那么汉语的一句话则是视点上流动、形态上松散、内容上完整的一句话。

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客观要求

模糊性思维亦可称“浑沌”思维。“它既是一种经验直观的反馈思维……亦具有一些知性思维的形式。同时,它也是把一种浑沌、无序的认知转换成系统有序的认知的思维。”(陆宗明,1993:66)模糊性思维与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是相辅相成的。“礼”、“德”是儒家人本政治思想的根本原则。这一思维在《大学》中得到全面概括,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从表面上看似漠视政治,实质不然。班固曾对道家作了中肯的评价:“道家者流,盖出于吏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因此道家同样关心政治而非“出世”之辈。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古代贤哲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研究人的种种辩证关系,探求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以求“平天下”的最终目标。人际关系的丰富灵活性和模糊多边性使模糊性思维得以孕育与发展,同时模糊性思维顺应了表述模糊多边的实际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模糊性思维在语言表述上多倾向于采用“非逻辑化”的方式。以汉语为例,“非逻辑化

”表述方式具体表现在被描述的事理间虽然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但语言的表述形式上却缺乏甚至没有表示逻辑关系的表征词,即缺乏严密的形式逻辑。例如上述所举第(4)(5)两例:

(4)堡子里的人没有不对他热羡的,(因为)眼见着打井如挖金窖,(所以)好多父母提了

四色重礼,领着孩子拜师为徒,(然而)这井把式,却断然拒绝。

(5)……已经死去的三姨的儿子(因为)在县银行当主任,(又)有头有脸有妻有子,(所

以)竟替换了天狗,(因此)天狗那时很生气:(若)人没了本事,辈数也就低了?

括号中是补充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就例(5)句意而言,其内部虽然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但句中字里行间并未使用诸如“因为”、“假设”等外在表征词。相反,逻辑关系词的缺省更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中的辩证关系。例如下述几例:

(8)天不变,道亦不变。

(9)吃一堑,长一智。

(10)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8)一句既可表示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可以抽象为pq,即“若天不变,则道亦不变”,也可表示推理判断,其逻辑形式为pq,即“天不变,故道亦不变”。同样,(9)一句既可表示“若吃一堑则长一智”,也可表示“因吃一堑故长一智”。关联词的缺省使得语句可以表示更为广延的逻辑关系,从而具有更高层次的辩证性。除此之外,汉语中受事主语句也是汉语“非逻辑化”表达方式的又一例证:

(11)成谋不说,覆水难收。(《伍子胥变文》)

(12)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13)子胥狂语,何足可观,风里野言,不须采拾。〖HTK〗(《伍子胥变文》)

(14)这件事张岚有看法。

以(12)一句为例,句中“施恩”和“受恩”分别是“勿记”和“勿忘”的逻辑宾语。再以(14)一句为例,该类句子申小龙称其为“主题句”。句中除“张岚”和“这件事”之外,其他几个名词性成分之间都不是一般的逻辑关系。若依形式逻辑法则来判定,“张岚”和“这件事”二者既可视为“二目关系”命题,即“张岚”和“这件事”各为一个主目,“对…有看法”为关系谓词,也可被视作“合取命题”,即将其看作“张岚”考虑过这事和“张岚有看法”的合取。

由此说明,汉语语言在表述时,被描述事理之间的多重内在逻辑对语言的表述产生极大的压迫,使语言在表述上呈现出极大的弹性,逻辑关系词在运用上呈现出灵活的特性及简约的趋势,因而语句间表现出意合的外在特征。这种特征是与汉语民族的模糊性思维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因为从根本心理上讲,汉语民族自发地排斥着“是则是,非则非”的思维方式,对逻辑形式的明确化缺乏内在的兴趣,而更注重认识本身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更注重逻辑的外在表述形式,因而在语言表述上倾向于采用周密

的纯“形式逻辑”的表述风格。以形式判断为例,“施恩勿记,受恩勿忘”的逻辑形式可抽

象为“pq”,即假言判断,该句用英语表述则是:

Ifyouconferabenefit,neverrememberit;

Ifyoureceiveone,rememberitalways.中两个“If”为增补的逻辑关系词。逻辑关系词的增补目的是使英语表述形式与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保持严格一致。上文所提(3)(4)两例的英语译文也证明这一点:

(3)ThehouseofWangwasnotexactlyoverflowingwithissue,andalthoughtherewereafewrelativesabout,directdescendantswerescarce.

OnceTiangou’sparentspassedaway,hiscontactwithfamilymembershadmoreorlessstopped;thosewhooccasionllygotintouchsawhimasamanwithfewprospectsandsohisfamilytieshadwornthin.

(4)Intheforteveryonesawhiswelldiggingasakindofgoldmineandeveryoneenvied

him.Ladenwithpresents,parentswouldtaketheirchildrentohimasprospectiveapprentices,butthewelldiggerrejectedthemallwithoutamomentshesitation.(TheHeavenlyHoundtrans.byLiRui)

可以看出,在例(3)中增补了表示让步关系的连接词although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so”;在例(4)中增补了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and”和表示转换关系的连接词“but”。

增补连接词的原因,是因为连接词本身就是逻辑成分。例如在复合判断中,“每一个复合判断都由支判断和联结词构成,”“联结词就是联结支判断以构成一个复合判断的逻辑成分”。(郁慕镛、俞瑾,1992:126)联结词是复合判断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它的性质直接左右复合判断的真假。在命题逻辑中,“任何复合命题形式都是由表示各支命题的变项和将各支命题联结起来的构成复合命题的逻辑联结词这两部分组成”。(郁慕镛、俞瑾,1992:307)

值得注意的是,逻辑“联结词”与语言上的“连接词”并非等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逻辑抽象或逻辑符号,例如“”是蕴涵词,它是对语言中表示假言判断或假言命题的关联词语“如果……,那么……”,“只要……就……”,“……,则……”等等的逻辑概括和抽象。但毫无疑问,逻辑“联结词”与语言中表述逻辑的关联词或连接词存在着对应关系。换言之,西方语言中表述逻辑的关联词或连接词是逻辑关系表述时不可或缺的必要成分。

因此推断,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及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必然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这种形合特征是西方民族“形式逻辑”式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反映。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上的整体观和汉语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优势使汉语逐渐

朝着具有显著意合特征的综合性语言的方向发展,而西方的原子观哲学和分析性思维使英语

等西方语言朝着具有显著形合特征的分析性语言的方向演化。中西方在哲学观念上的差异是

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能动的理性根源。汉语民族的模糊性思维客观上要求其语

言在使用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时具有灵活、简约的特性,因而使该语言必然呈现出意合的特

征;而西方民族“形式逻辑”式的思维则客观上要求其语言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于语

言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因而使其语言必然呈现出形合的特征。在英汉比较和互译时,译者

应自觉遵守两种语言各自的规律,以及注意两种语言各自迥异的外在特征。更重要的是,只

有透彻了悟中西方在哲学观及思维范式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尊重中西各自的语言事实,深

入细致地理解和运用各自的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并非绝对的意合,英语等西方语言也绝非纯粹的形合。意合与形合

均见于这两种语言。相比较而言,汉语意合重于形合而英语则形合胜于意合。同时还值得注

意的是,在探究汉语意合重于形合根源时尚有其他一些因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能触及,

留待另着他文予以探索。

参考文献

Partridge,Eric.TheWorldofWords.London:HamishHamilton,1954.

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刘宓庆,“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载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陆宗明,《汉语逻辑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谢龙,《中西哲学文化比较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逻辑思维模式篇5

关键词:中医教育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逻辑思维模式篇6

关键字:空间设计思维逻辑与非逻辑概念设计创造性思维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模型设计法

如果你不具备很好的空间立体思维,那么前面两种方式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它们是在二维图纸中绘制,三维空间思维的方式,设计者在绘制涂鸦或草图时大脑中已经具备了空间的三维模型。模型设计法具有前面两种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直观性,通过实际搭建模型,能有一个直观的空间感受。当然空间设计的模型搭建不是乱建立的,搭建人同样要具备比例的概念,把场景按一定比例缩小,再按照比例尺搭建出来才能推敲空间之间的关系,如同搭积木一样,切割出不同大小、形式的空间,然后按照空间的性质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形成设计方案。

【逻辑思维模式(6篇) 】相关文章: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总结(6篇) 2024-09-08

逻辑思维模式(6篇) 2024-09-08

小学体育趣味教学(6篇) 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