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核心(6篇)

时间:2024-09-18 来源:

临床医学的核心篇1

关键词:改革;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94-02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过程,开展良好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以收集我校在临床课程体系、临床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平台建设、临床教学模式、临床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改革内容。试图探讨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对医学人才培养水平的影响。

一、临床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临床课程体系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模式进行的,即学生学习完理论课后再到教学基地进行集中见习,最后集中1年时间进行临床实习。研究发现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实习时间距离理论学习时间长,知识点遗忘多,因此见习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我校提出了“3+2”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即前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3年末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学习(包括见习和临床实习)。通过对比以往模式,我们发现该临床课程体系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临床密切性,加深了学生对临床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有利于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二、临床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关怀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我们传统的临床教学内容恰恰缺少这项内容,为了更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及医疗市场的需求。我校在以往临床教学的内容基础上增加生命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临床技能学、行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的课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医学的理解,也为他们以后更快进入临床角色打下基础。

三、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集教学、培训、考核及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是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保障[2]。加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投入是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积极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校发展专项经费和学校强校工程专项建设资金,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校发展项目400万的经费支持,用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建设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考场(16站)、急救训练中心和微创训练中心,并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实践教学医学模拟人。重新整合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实验室设置,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将内科系统相关内容如胸、腹、腰、骨四大穿刺移至诊断学实验室进行培训,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

2.加强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平台建设。基于网络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我校建设了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并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网站,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设置实验教学、教学资源和师生交流等版块[3]。各教研室将临床技能操作规范、相关的教学内容如PPT及电子病例、操作视频等教学内容资料上传至网站,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内、外、妇、儿科的临床操作技能的教学视频。建设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能极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

四、教学模式改革

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均在采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在实施,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即以病例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我们发现该模式在提高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2.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医学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4],医学生在从事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家庭、心理、经济等综合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因此,我们临床实践教学中努力构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育人氛围,锻炼学生关爱患者,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临床教学管理系统改革

建立健全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①加强教学基地教研室建设。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目前是按照校院f同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首先,教学医院必须成立教学科,由教学科全面负责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各临床科室也应成立临床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学术水平高,教学意识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科室主任兼任。教研室再选一批水平高、资历深的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员担当教学任务。②学校成立教学督导系统。第二临床医学院有独立的教学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到教学基地进行教学监督,评估、评价教学基地教学。③组织教师进行理论授课比赛,通过授课比赛为老师提供了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平台,促进教师授课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④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毕业技能考核是检验学生实习效果的最好途径。毕业技能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考场,考核的内容只要是对内、外、妇、儿科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对医德医风、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防止走过场。

六、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校在临床课程体系、临床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网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建设、临床教学模式、临床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改革内容的经验总结,我们发现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医学人才。

⒖嘉南祝

[1]林梅,李靖.建立教学模拟医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10):82.

[2]张博,李佳,白璐,等.临床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J].赤子(中旬),2014,(4):79.

[3]韩小玲,林鸿程,周忠伟,等.构建网络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8):2919-2920.

[4]张珊莉,邝昌贤,林少芒.临床实践教学与医患沟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19-20,42.

临床医学的核心篇2

2012年,我院成功申报立项了江苏省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教学中心,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完成了实践教学中心的各项建设目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取得了较好成绩。

1.建设目标和定位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由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联合建立,实行共建共管和开放共享的机制,功能定位是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执业人员考核基地、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中心模拟真实医院的环境,借助医学模拟系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及综合临床思维培养,积极推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创新学习能力为目标,以科学设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充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先进可行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合理匹配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为进行优质的临床医疗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充分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权益。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中心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为本地区的医学继续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2.建设内容

(1)中心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见图1,训练平台见图2。

(2)管理模式。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创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人员和课程教师由中心统一聘用,所有设备仪器由中心统一安置,所有实践教学由中心统一安排,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中心充分利用资源实行开放运行,不仅对高校、医院开放,也对社会各界开放,进行相关培训、考核、相关参观学习等5。

(3)教学理念。秉承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与人文融通,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科学素养,增设医学人文技能教学5,并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4)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临床技能课程体系,根据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训教学环节、计算机模拟临床思维训练教学等各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多样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7,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与目标,以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与临床医生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教学、培训和考核需求。①基本技能训练体系。注重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内容涵盖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无菌术等基本技能;②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利用先进的教学模拟设备和装置,与临床实际结合,在模拟环境下,为学生提供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各种穿刺与插管、动物手术、影像读片、化验单判读、康复治疗等临床基本诊断技能和操作的训练[8];③临床思维训练体系。应用标准化病人,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技能与诊疗思维的培训,以培养具备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扎实临床综合技能与诊疗思维的实用型医学人才;④临床综合能力体系。医院的实践教育基地承担着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训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借助临床综合模拟人或急症处理软件等计算机设备9],开发或利用现有的教学病例,并虚拟出临床场景,组织讨论式教学,以提高临床综合素质能力;⑤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秉承全面考核、客观评价的理念,使用标准化病人(SP),设置多个考核站点,采用客观评价,全面评估受训者的临床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设医学人文素质教学,并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教学阶段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伦理、态度;实践阶段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临床阶段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服务安全,通过人文技能教学完善临床技能人文教学内容,培养德术并重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5)信息平台。加强数字化中心建设,推进资源开放与共享,建立实践教学和中心管理网络信息平台[14],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购置新的教学监控设施,实现师生间人机对话、实时指导、监控和图像的远程传送;通过局域网与医院手术室建立手术同步转播系统,学生可实时观察手术过程;建立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包括教学、物资、实验室开放管理和网上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等;外科学总论、诊断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康复医学等实验室已建成精品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课堂录像、教学视频、手术视频、自测题库等,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实验预习、医学图片考试、教学质量测评、师生互动[15],在教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满足学生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需求,得到学生好评。

3.教学成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积累,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在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提高,增强了毕业竞争力。在教育部、卫生部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我校连续4年都取得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和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成绩良好,2012年我校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88.89%,全国通过率为62.84%,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在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带动下,建设期间教学成果显着,近3年取得41项全国、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获得4项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出版专着及教材10本。临床医学学科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据美国ESI数据库检索结果,2011年我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研究机构排名的前1%,2014年2月的排名为736名,与2012年5月数据(排名893)相比,提高了157名,在大陆地区排名13。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学科在全国50所参评的医学院校中,整体水平位列并列第18,与第二轮评估相比“位次百分位”从58.3%提升至36.0%。

4.结语

临床医学的核心篇3

1明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能独立地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因此,我们在长期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从培养方案、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多方面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搭建立体交叉平台。

2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强化临床能力和实践操作训练

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注重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合理压缩理论课程时间,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保持临床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基础课,增设与公共卫生、人文、法律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满堂灌式教学,重视引导启发性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应用型实践环节教学的应用[2];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员课堂传授式教学,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例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国内外知名临床专家专题报告、讲座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环节以临床训练为重点。充分的、高质量的临床实践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的培养方案严格规定学生第二学期起跟随导师组及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在二级学科内,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细化临床培养要求,建立出科考核制,确保培养质量。注重过程管理,建立多重考核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中固化程序,对研究生临床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具体规定各专业学生应轮转的临床科室、时间和应掌握的病种及相关技能,并在每个专业轮训结束后进行轮转考试。考核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轮转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更能看出其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现行的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对学位论文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的特点。在选题上,既不搞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降格为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是更注重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完成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

3主客观考核相辅佐、平时考查与毕业前考核相结合的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临床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核心,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和办法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5]。我院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建立题库,制定平时临床轮转出科考试与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评价体系,采用更为客观的人机对话答题和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考核,并在考核中充分引入临床病例,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公正、严格实施。

4建立临床医院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相结合的临床培训基地,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山东大学具有5所综合型附属医院和3所专科实习医院,开放床位7000余张,建有3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标准化病人(SP)教学队伍。此外,还和多所省内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20余个临床实践基地,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硬件保证。我校现有610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各医院的832位临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次,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

5完善管理体系

临床医学的核心篇4

1临床药学服务现状

1.1设立开放式大窗口我院门诊药房设立开放式大窗口,患者透过窗口可以看到里面药师的工作情况,可直接参与监督,有利于提高配方质量,使患者更放心,同时也方便了药师与患者的交流。

1.2设立专门的用药咨询窗口该窗口由经验丰富而又擅长文献检索的药师轮流值班,耐心解答患者、医生、护士咨询的各类问题。如果有的问题当场无法解决,就留下咨询者的联系方式,待检索相关文献并整理好后,再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送到咨询者手中。

1.3科学运用合理用药软件我院运用的是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与美国FirstDataBankInc联合开发的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对患者医嘱进行时时监测,发现黑色(绝对禁忌、错误或致死性危害,严重关注)和红色警告(慎用或较严重危害,高度关注),立即与相关医师沟通,详细说明原因和危害性,避免因不合理用药出现的医疗事故。例如,2010年5月28日,监测到神经外科1例患者医嘱如下:苯巴比妥钠注射液(精),肌内注射;奥硝唑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不合理因素:禁忌联用(黑色警告),巴比妥类是肝药酶诱导药,均可加快奥硝唑的消除而降效,并可影响凝血。临床药师立刻与相关医师、护士沟通,说明该联合用药的不妥与危害,建议立刻停止合用,改用其他药物。医师、护士欣然接受了临床药师的建议。

1.4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我院临床药师协助医师、护士更好地开展了合理用药这一临床药学服务的核心工作。例如,2010年4月,1例眼科患者使用链激酶后出现发热、寒战症状,医师怀疑是大输液热原不符合规定,药械科临床药师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是链激酶的变态反应,建议立即停药,并对变态反应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同时药检室对大输液进行了热原检查,显示热原符合规定。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得到了恢复。结果证实临床药师的判断正确。

2开展临床药学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重医轻药”传统观念的影响患者对医师过分依赖和信任,认为医师总是正确的。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了药师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时患者的顺应性。

2.2临床药师的医学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临床药师要面向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就应该掌握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内科学和诊断学等医学知识。国外药学教育实行Pharm.D.制,大学本科毕业后再学习2~3a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取得临床药师的硕士学位。我国培养药师仍属旧的化学模式,而国外早已转变为医学生物模式,便于药师走向临床[2]。我国药师培养模式必须改革,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我国临床药师普遍存在医学知识缺乏的情况,需要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

2.3尚不能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是临床药学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我院尚不具备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能力。相关仪器设备缺乏,临床药师的知识技术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4大部分患者文化水平不高我院的大部分患者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不高,对医药知识了解非常少,增加了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医药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对患者进行临床药学技术服务的时候,临床药师要反反复复耐心讲解,有的患者才能粗略领会其中一些内容。

3为提高临床药学服务质量采取的对策

3.1用真诚、爱心和高质量的服务取得患者信任针对“重医轻药”传统观念的影响,药师应该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如亲人,用真诚、爱心和高质量的临床药学服务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切切实实感受到接受临床药学服务的益处,充分体现药师的价值,打破传统观念。为了确保服务质量,药师应当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剂量与用法的正确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和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等多方面认真审核处方。经处方审核后,药师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对于经审核后合格的处方,药师应按照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包装;向患者交付药品时,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热情耐心地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3.2临床药师应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临床药师应通过虚心向医师求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等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以丰富临床药师的知识面,更好地协助医师、护士为患者服务,使临床药师真正走进临床。

3.3逐步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药师可以到已经很好地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医院进修,熟练掌握治疗药物监测技术,并掌握根据监测结果设计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本领;另外,配备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相关仪器设备,使治疗药物监测逐步开展起来,提升临床药学服务的层次。

3.4经常到农村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制定长期计划,采用面对面讲课、散发宣传单、宣传图画、宣传碟片等通俗易懂的形式,经常性地去农村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增进农民对医药知识的了解,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创造条件。

临床医学的核心篇5

引言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建立了医学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是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所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符合临床需要、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夏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中应届学生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院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05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10年超过90%。本科阶段学习中,很多院校注重学生考研、就业率,鼓励学生考研,忽视了生产实习,导致这些学生入学时临床技能、知识及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以《试行办法》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做以下探讨。

1培养模式探索

1.1重视岗前培训,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第1学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后,随即进入临床培养。每位学生临床轮转前,先接受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强调临床基本技能,包括:体格检查、内科四大穿刺、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心肺复苏等,并针对病史采集、病历及处方书写等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开展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对培训所有项目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科室轮转培养。为保证培训内容、手法的规范性,所有的培训教师及考核专家都先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从而保证了岗前培训质量。

1.2加强临床科室轮转,保证轮转质量岗前培训后,进入临床培养阶段。要求每位研究生总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8个月;其中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转,依据各专业情况,轮转时间不少于8-12个月。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及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规定内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学研究生必须轮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每个必转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此外,为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轮转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轮转期间,研究生作为住院医师参与科室日常诊疗活动、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例讨论及临床教学等工作,参加医院及科室安排的所有学术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每3个月在所在科室完成公开性读书报告1次,不仅提高了学生文献阅读、综述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带动了各科室医师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氛围,促进学科发展。

为保证每个科室临床轮转培养质量,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制度。出科考核由轮转科室考核小组实施。考核小组由学位点负责人、带组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学秘书组成。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临床思维能力。此外还包括劳动纪律、思想品德、技能操作及专业理论。考核由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督导、反馈。

在完成二级学科轮转培养的基础上本文由收集整理,深入到本专业三级学科,着重于该专业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强化训练。参与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日常查房时,要求研究生先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意见等。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临床决策能力。

1.3严格毕业技能考核,提高培养质量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还需参加严格的毕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须条件。毕业技能考核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实施。考核专家组为前期经过临床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的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组成,涉及该二级学科的所有三级学科。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固定项目的考核专家相对固定。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思维、内科穿刺操作、外科手术操作、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7大项。考核方法为:在二级学科范围内随机抽取病人,由参加考核研究生对其经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答辩,包括分析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依据,治疗原则,诊疗方案,学科新进展等方面。内科穿刺考核由学生在所在科室选取需要穿刺的病人,考核胸穿、腹穿、腰穿、骨穿中任意一

项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外科手术操作则在手术室内进行,从刷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戴手套、切开、暴露术野、止血、缝合、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放射学、超声学、心电图的考核则结合各专业特点,考查学生对辅助检查项目的阅片能力。

1.4论文开题、答辩体现专业学位特点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研究生在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科研,学习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分析,培养临床科研思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创新性与科学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研究生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2经验总结

2.1领导重视,投入充足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临床在岗前教育时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和实操训练,总医院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外科学实验室,购买先进的模拟人设备,在现下的医疗环境中,为研究生临床基本技能的练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医院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等。在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的领导下,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各学科学位点负责研究生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工作督导组,督导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并及时向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只有学术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在研究生培养中身体力行,带领研究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并把自己好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索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2]。我院定期举办导师会、导师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导师来院交流。明确导师职责,交流研究生带教经验。要求导师在除了对研究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及生活中遇到是实际困难,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激励机制,导师竞争上岗,根据导师学术业绩(学术论著、科研项目)和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几年没有科研成果,或未能认真履行职责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者,取消其导师资格。

2.3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控体系严格规范的临床能力考核是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国外研究报道,在临床技能考核实施过程中,规范考核标准,减少评判的差异,提高考核的公平性,有助于克服临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于客观评价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义非常大[4]。我们在不断的征求临床专家、尤其是每年的考核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培养考核研究生的经验,根据各学科特点,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临床能力考核指

标体系,提高了了考核的客观性。并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研究生工作督导组对研究生培养及考核工作全程督导,保证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以及考核的公正性,从而严格把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训练;岗位实践技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爱伤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即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旨在使学生达到既强化岗位实践技能又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目标,并注重其自主学习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尽快在实习及工作中完成角色转变,胜任岗位工作[1]。

1现状分析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2];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3]。能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是评价医学生基本技能的标准,也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进入实习之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学生很难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从而使临床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传统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也就是床旁教学,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4]受到了极大限制,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越发紧张,患者依从性差,学生多,实践与操作机会少,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下降[5]。

(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时,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在历年的实践技能考核中,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执业医师,这不仅与学生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实习前加强临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既适应岗位需求,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改革实践

针对现状,我校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技能强化,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习前最后3周进行的强化训练。

(1)制定教学大纲。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将适应岗位需求并符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要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诊患者流程相符,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断(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外科基本技能操作4部分。

(2)编写配套教材。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故由学校资深教师及临床一线专家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教材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编写病史采集部分的训练内容,在体格检查中将技巧性强的如心脏叩诊、听诊,肝、胆、脾触诊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基本的典型的心电图(如房室肥大、早搏、心肌梗死等)与X线片(如靴型心、梨形心、肺结核、肠梗阻、肱骨骨折等)的判读纳入辅助检查部分教学内容中,选取临床常用外科基本技能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如心肺复苏术、穿脱手术衣、换药术等),将规范的操作步骤、明确的诊断标准等写入教材,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指导教学实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教学等方式实施,利用临床实训中心,以临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训初期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学生互为“医患”分组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成为任务引领下的行动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师则为指导者、协调者;强化训练阶段采用反复训练、以考促练方式,通过口试、操作、笔试等增加随机考核次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的综合培养。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根据培训及考核项目,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客观公正。同时,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小组考核(占10%)、教师评价(占10%)、考勤(占1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包括病史采集(占7%),体格检查(占35%),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占14%),心电图分析(占7%),X线片阅片(占7%)。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避免一次性考核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③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方式,进行多次客观考核,以考代练,以考促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6]。实践技能考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模拟其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接诊患者的顺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提前了解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步骤。各站技能考核项目均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评分。各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按比例组成终结性评价成绩,并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一起计算出总成绩。

3取得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在校期间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就是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他们认为这门课对其帮助最大,当然,这也与前期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我们对2007级之后参加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往届未参加该课程训练的学生,毕业一年后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人数与通过率进行了比较,2005级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考试312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5%;2006级参加考试304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7%;2007级参加考试368人,通过考核276人,通过率为75%;2008级参加考试382人,通过302人,通过率为79%;2009级参加考试359人,通过295人,通过率为82%。通过比较发现,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明显提高。

4改进优化

实践表明,在学生实习前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十分必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转变,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尚需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1)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各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扩充培训内容,如将妇产科、儿科等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在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部分增加CT、MRI阅片等。

(2)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

(3)利用校园网,将培训相关内容的教案、课件、录像等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业余时间自学和训练。网络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终身学习的园地与良师益友[8]。

参考文献:

[1]茹金泉,唐继志,谢军军,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评价[J].健康研究,2011,31(4):317-319.

[2]蒲永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21):2114-2116.

[3]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65-166.

[4]张剑,葛颂,杨德琴,等.新形势下口腔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口腔医学教育,2010,20(10):604-606.

[5]蔡雪黎.实行诊断学全程教学,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9):17.

[6]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

[7]李淑文.专科医学生实施技能过站考核综合训练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38-139.

【临床医学的核心(6篇) 】相关文章: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仓储主管履职报告(6篇) 2024-09-18

临床医学的核心(6篇) 2024-09-18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点(6篇)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