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NaAc为例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抗酸成分+抗碱成分右移-2H2O共轭酸—抗碱成分共轭碱—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设计篇2
设计思想:
初步掌握拟人的知识,能判断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分析:
拟人句手法在作文中经常需要运用,它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于富有人格特征的事物以及动植物都十分喜爱,易于接受。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的文章,就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特点,学生特别喜爱。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拟人句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拟人修辞手法。
2、知道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3、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学习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2、教学难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微视频教学
1、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我们学会了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了。那什么是拟人手法呢?让我们来读下面的句子: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桃花笑红了脸。
笋芽儿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对了,句子中把春雨、桃花、笋芽儿当作我们人来写了,给它们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感情。春雨成了美丽的姑娘,还会弹乐曲;桃花拥有了人一样红润的脸庞;笋芽儿也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地开口说话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觉得很生动,很有趣呢?这样的句子就是拟人句了。
定义: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2、拟人手法的三种运用形式
师:那什么事物都可以进行拟人化呢?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把植物拟人化
2)把动物拟人化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把植物拟人化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从这句,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笋芽儿渴望快快长大的迫切心情。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师:柳树怎么会有辫子呢?哦,原来是嫩绿的柳枝呀,多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呀。这里就把柳树拟人化了。
2)把动物拟人化
百灵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蝴蝶在花丛中跳起舞来。
师:这里把百灵鸟的叫声形容为在歌唱,顿时让我们觉得百灵鸟不仅仅是小鸟,更是位歌唱家了。而蝴蝶也成了优秀的舞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蝴蝶的欢乐、美丽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师: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温柔的春雨姑娘呢?这比“打雷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生动多了吧?
师:所以,假如我们给了这些动、植物以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语句就不会单调乏味,我们的文章将更加清新,鲜活。这就是拟人句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光要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现在,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成形象生动的拟人句。
例:天空中有许多星星。
师:首先,我们要将“星星”人格化,可以叫它“星宝宝”,因为星星给我们的印象是可爱的。然后,我们还要给星星赋予人的动作、神态或感情。我们先想一想,星星的特点是什么?嗯,很亮,还一闪一闪的,就像我们亮晶晶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是吗?那我们可以这样写:
星宝宝们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向我问好。
这样一改,是不是可爱的小星星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拟人句是不是很棒呢?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请你也来改一个句子吧!
练:牵牛花开了。
提示:首先将牵牛花人格化。然后,想想牵牛花有什么特点?,它的花朵像。
改:牵牛花(弟弟)吹起了(小喇叭)。
牵牛花(小姐)穿上了(喇叭裙)。
3、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师: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学会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判断一下这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师:可能有些同学犯糊涂了,觉得这句是把春天当人来写,你看春天都是小姑娘了,应该是拟人句吧?那可就错了,因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词——“像”。“什么像什么一样。”这是什么句子?经过老师的提示,你就知道了,对,这是一个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句改成拟人句,怎么改呢?我们不能用“像”这个比喻词,所以我们直接叫她“春姑娘”,她的拟人化的动作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不变。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改成:害羞的春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4、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好,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拟人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和把一般事物拟人化。最后,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做到自然逼真,不要生拉硬扯;
2、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其要表达的心情;
3、要符合其身份和表达的环境;
4、要与比喻句区分开来。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中,我们主要看是否有“像、好像……”这些比喻词。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微习题
第一关
下列句子,哪些是拟人句?请在后面打“√”。
小树向我招手,小花向我点头。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泉水唱着歌跑下山去。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抬起它们的头。
大雨打落了娇嫩的蔷薇花。
第二关
请写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形式的拟人化。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洪水咆哮着向村庄袭来。
萤火虫点着灯笼在夜间散步。
春风给柳树梳头。
太阳花向着太阳微笑。
第三关
用拟人的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泉水流下山去。
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微反思
本次设计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以递进形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的运用形式。以边讲解边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拟人句。最后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印象。
微课教学设计篇3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物的特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1、对照课件,学生完善“观察”的预习笔记。
2、投影情景图片,启发学生找出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
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获食物的生命活动幻灯。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让学生闭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5、投影幻灯: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铜像;落叶。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河鲀平静、受惊吓;含羞草;玉米细苗。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菜豆的生长。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8、补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归纳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课堂练习
微课教学设计篇4
近期有幸参加了“国培20xx”,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让我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这些视频资源都是我们平时急需的知识,比如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PPT教学设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这一视频与我平时自己的一些看法做个简单梳理。
通过对于微课的学习和体验,我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我觉得应该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短小精悍、清晰明了。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教学微视频时间不宜过长,最佳时长一般在5-10分钟之间,加上片头片尾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不易分神。
二是主题突出、主线分明。微课是一种浓缩型课程,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准,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以免节外生枝。此外整个微视频教学过程一般只有一条教学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应突出重点内容,尽量避免无关的“侧枝旁叶”的出现。
三是知识点简练、明确,针对性强。我们在制作微课PPT的时候,教学微视频内容应相对简练、明确,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一个微视频只选择一个知识点,应避免多而杂。此外由于微视频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和小
结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等于就此省略,这些环节处理好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应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小结应做到干脆利落,但不管是导入还是小结都要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耗费大量时间。
四是联网分享,随时学习。我个人觉得,可以将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互联网网盘中进行分享。学生在家用电脑或者手机都能观看复习。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教学设计篇5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10cm
高36cmxcm
体积π×25×36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xcm
体积π×25×36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宽(cm)面积(cm2)
长方形115575
长方形213.66.486.4
长方形312.87.393.44
长方形411.68.497.44
长方形511999
长方形61010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微课教学设计篇6
“染纸”活动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喜爱的美工活动,染纸的绚丽色彩和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本节微课围绕了染纸中的折法和染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只选择了其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文字、图解、动作演示和讲解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类欣赏,引发幼儿对染纸更强烈的尝试探索欲望。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将其简化,设计创作了该微课。
微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将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让幼儿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时,发现图案的多样变化;在学校不同染法的同时,感受色彩交融所产生的美妙变化,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染纸的程序、学习折与染基本技能。
2、体验染纸作品带来的美感,激发幼儿对民族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目标分析:
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微课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粗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重点在学习折、染得基本技法,难点是初步发现不同折法、染法、图案、色彩的奇妙变化。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染纸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染纸制作的美工作品,引发幼儿对染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纸作的呢?它们都是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
二、出示染纸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师:这些是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三、通过图示和示范视频,学习几种简单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图案的变化。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已有折纸经验探索不同折法。
师:我们都学习过折纸,可以用折纸的一般方法来折要染的纸,大家都来试试。
2、教师出示幼儿探索这出的范例,用图示帮助幼儿将折法进行归类师: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师用图示展示折痕,与幼儿一起给折法命名)
3、在示范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不同的折法,欣赏不同折法的晕染效果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折,这是今天学习最难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细看噢。(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教学中有幼儿自由探索折法的环节设计是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迁移、大胆尝试。图示中有折痕闪动的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仔细观察对边、对角、集中一角折后图案的变化。
四、通过示范视频,学习两种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赏色彩交融的变化。
师:折好的白纸怎么变得五颜六色呢?下面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染纸方法。(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示范视频可以直观地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染法的动作要领,使用工具和全部过程。
五、幼儿动手尝试制作染纸,教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示。
1、幼儿尝试染纸。
师: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2、出示幼儿作品,进行点评。
师:看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纸,折的时候要折平、对齐,染的时候要浸润,瞧,这些染纸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种类的染纸美工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
师:纸染好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你们看有书签、衣服、剪贴画创意绘画等。今天我们学会了染纸之后都可以回去试试用它们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课后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尝试的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还没有一一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师在美工区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试试吧。
微课教学设计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难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水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构成的,用符号表示。氧气由构成,一个氧气分子由构成,用符号表示;氢气由构成,一个氢分子由构成。
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前期学习的相关知识,便于本次新知识的理解。
二、观看手工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手工视频,将学生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等微粒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观看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视频,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水通电分解的连续的、动态的微观认识。
知识升华
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分子分解成,有重新组合成。
设计意图:知识升华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规范描述语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巩固练习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D.电解水的试验中水分子没有变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微课教学设计篇8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5分钟
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微课教学设计篇9
一、实验目的
l、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0.2mol·L1),HAc(0.1mol·L1,0.2mol·L1,1.0mol·L1);
碱:NaOH(0.lmol·L1,0.2mol·L1),NH3·H2O(0.1mol·L1,0.2mol·L1);
盐:NaAc(0.2mol·L1,l.0mol·L1),NH4Cl(0.1mol·L1,0.2mol·L1),NaH2PO4(0.1mol。
L1),Na2HPO4(0.2mol·L1)。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m10.1mol·L1NaH2PO4溶液和lml0.2mol·L1Na2HPO4溶液,1HAc和1.0mol·L1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H3PO4的Ka2=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0.1mol·L1,0.2mol·L1),NaOH(0.lmol·L1,0.2mol·L1),NH4Cl(0.1mol·L1,),HCl(0.1mol·L1,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
(2)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lml0.2mol·L1HCl,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较。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0.5mol·L1。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一定的缓冲溶液?
(1)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基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
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改变。
(3)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后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
微课教学设计篇10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习“探讨文章内容安排特色”
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知识,结合文本明确作者写作过程中内容材料的选取和安排意图;
2、理解作者写作中内容材料安排顺序的目的:
3、能将学到的知识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内容安排的目的。
教学难点: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教学过程:
一、单元复习:出示:知识树从文章出处、作者、体裁方面复习。
二、回顾文本,体悟写法
(一)第一课《藤野先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课文开头五个自然段却一句都没提到,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呢?
答案提示: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温馨提示: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二)第二课《我的母亲》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的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答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生活得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三)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表的描写,会影响后边对大文豪形象的刻画吗?
参考答案: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
三、小练笔: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铺垫”“衬托”等写写我们可爱的妈妈。
【微课教学设计(整理10篇) 】相关文章: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整理9篇) 2024-03-28
微课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3-28
谁的本领大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