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整理5篇)

时间:2024-06-27 来源:

《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篇1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在文中,差不多先生凡事都不讲求认真。母亲让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面对母亲的责问,他对母亲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课上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笑嘻嘻地说:“山西与陕西不是差不多嘛”。当他生病找不到大夫时,认为“治人的'汪大夫与治牛的王大夫差不多”,就请了兽医王大夫;直到临死还说:“死人与活人也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呢?”我看差不多先生就死在了他凡事差不多的态度上,可见做任何事都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差不多是不行的。

不久前一句“认真你就输了”流行于世间,意思是凡事不必太认真,得过且过,随意就好,而我却认为认真是一种态度,只有秉持着这种态度,做事才能成功。伟人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就是不马虎,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工人工作要认认真真,农民耕种要认认真真,教师批改要认认真真,学生书写要认认真真……认真成就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大到建造火箭,一个小数点、一个数字都不能错,否则便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小如考试时做题目,一定要面面俱到,注意细节。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侦探办案要细致,科学家研究要细致,书法家写字亦要细致……各行各业,但凡要成功就必须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因为认真才不会输,它是赢的关键。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现在,趁我们还只走上人生之路不久,开始认真奋斗吧。

《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

昨天,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差不多先生传》。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二九三九,大数不走,差不多差不多”,别人都叫他“差不多先生”。

一次他的马车轮子坏了,邻居劝他修一下,他却不听,用一个棍子撑了一下完事,结果下午坐马车出门的时候,轮子掉了,把他摔成了重伤,还被马踩了一脚。他的儿子去找医生,医生不在,只有一个牛医,差不多先生说:“牛医人医差不多差不多,都一样的。”结果牛医并没让差不多先生的`病好起来,反而更重了。最后眼看差不多先生就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都哭成了泪人,差不多先生却说:“别哭,别哭,死人比活人就是少一口气,其他的也差不多差不多。”结果差不多先生病死了。

我们做事情应该严谨认真,不能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差不多。爸爸讲过一句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篇4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写得一篇文章,现在看,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吗?差不多先生小时候把红糖买成白糖,长大了做钱铺伙计,把千记成了十,先生说,他还满不在乎。最后,看错了病,临死前还说生和死也差不多。这太可怕了。连生和死都不在乎的人,还在乎什么呢?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

《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篇5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心得体会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整理5篇) 】相关文章:

看望留守儿童心得(整理7篇) 2024-06-27

《差不多先生》心得体会(整理5篇) 2024-06-27

大学参加军训心得(整理2篇)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