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碳社会(收集3篇)

时间:2024-06-23 来源: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社区房地产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别无选择,只能实施低碳革命,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城市。打造低碳社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低碳社区的概念

关于社区的概念,定义多如牛毛。但无论何种社区,都是根植于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然而线性的发展方式,不断消耗着社区的自然资源(如纯净的水、空气、能源),累积了大量无法再用的废弃物。这不仅损害了社区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也使自然机能逐渐分化衰竭至瓦解,使人类的居家环境严重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低碳社区(LowCarbonCommunity)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Lowcarbon[conomy)。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社区是指对建筑材料与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社区的碳排放量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通过社区的绿化中和达到碳的零排放量。

二、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当前全球气候变暧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各国都在千方百计的谋求在降低碳排放下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最早在政府文件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而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房地产业,为了取得新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地产之路。

据资料统计,房地产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一个行业,占4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2到3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有专家预计,到2023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作为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地产低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所以低碳社区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理念,其建设将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建出绿色、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中国有少数已建成的低碳社区,很多也已经在规划和建设中,如长辛店“低碳生态城”、湖南长沙“太阳星城”、上海崇明岛“低碳示范社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低碳社区是北京长辛店低碳生态规划区及湖南长沙太阳城。

三、低碳社区建设的途径

1低碳社区要求社区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保持碳源小于碳汇(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是指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建造节能建筑

当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如更具绝缘和节能特性的供热系统的推出,使得现有的住宅建筑效率利用率更高,极大地降低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低能耗、低环境冲击的设计,显示了未来的城市设计方式。为了减少建筑能耗,贝丁顿社区的设计者探索了一种零采暖的住宅模式,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采用了三层窗户,而且所有的房子都坐北朝南,以最大限度地储存热量;采用了自然通风系统来最小化通风能耗;经特殊设计的“风帽”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以利用风压给建筑内部提供新鲜空气和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而“风帽”中的热交换模块则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根据实验,最多有70%的通风热损失可以在此热交换过程中挽回。

(2)利用新能源

中国现在的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十几分之一,城市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1/9,城市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是美国的40%,欧洲的60%。目前中国的各项指标和发达国家都处于较低水平。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对生物质能的积极利用,使得能源供应更多地脱离了传统化石燃料。同时,小型热电联产、太阳能、风能装置具有分散式能源的特点,综合供暖、供电,更具能源效率,且无污染性。

(3)采用环保材料

社区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建造材料的取得上,制定了“当地获取”的政策,以减少交通运输,并选用环保建筑材料,甚至使用了大量回收或是再生的建筑材料,木材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建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制造钢筋、水泥等建材需耗费大量能源,而培育森林能耗则基本为零。此外,树木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混凝土则做不到这一点。

(4)实行低碳物业

低碳社区不仅采用先进的住宅节能技术,其所采用的健康物管模式也填补了健康住宅设计要点和技术规范的相关空白。低碳物业从环境治理、噪音控制、环境美化、环保意识引导等方面继续延续健康绿色概念。如垃圾分类,除了清洁工定期上门分类收取垃圾之外,小区内的垃圾筒均设置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让业主自觉分类分放。

2低碳社区要求社区居民形成一种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1)倡导绿色交通

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减少私人汽车使用。如开展“无车社区”活动:让社区的居民都步行出进。贝丁顿社区汽车俱乐部则让居民们共享轿车;建立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改善交通能耗。

(2)倡导居民低碳消费

在社区中定期举办居民低碳消费评比活动。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利用资源并节约资源。倡导居民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等等一措列的事情。

(3)倡导居民共同参与低碳社区的建设

低碳社区的建设与房地产商分不开,更离不开在此居住的居民,“居民参与”的落实,可以让大家得以凭借沟通协调的设计过程感受到社区发展中一直为人们所寻求的“归属感”与“亲切感”,让社区的每一分子都有可以打破藩篱、彼此教育、相互约束及相互鼓励的机会:全面自主性的决策过程,也让人为的决策风险彻底分摊,这样做让居民们真正学会了承担责任――不是只为自己负责,也要对社区负责。

3低碳社区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目标,将低碳社区政策化、制度化,为低碳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篇2

关键词汶川地震;和谐社会;低碳模式;环境社会学;统筹优选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4-0001-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01

汶川大地震之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地质灾难发生引发各界关注。变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危机,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概念出现至今不过数年,但是对它的研究从理论研究领域延伸到实践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概念,D•约翰逊[1]、T•特雷福斯[2]等学者分别探讨了英国和德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0%的可能性。岛田居二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进行低碳社会建设的尝试[3]。在国内,学者们对低碳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模式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4]。尽管提出的概念有所差异,但都表达了同样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5]。

目前,国内外对低碳技术和低碳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的现代化是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为基本特征的“资源依赖型现代化”,能源消费的高碳状态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也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威胁。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观。中国坚定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和谐社会,与低碳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低碳”是一种理想化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更加公平的能源供给,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建国来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重、内容最复杂、难度最大的灾后重建工作。四川省作为灾后重建的主战场,震前十余年内经济发展良好,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的,且以煤炭、天然气石化能源为主要能源构成,可归为高碳发展模式,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能耗增加、排量上升、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灾区生态环境系统已经遭到系统性破坏,生态基础非常薄弱,灾后重建必须防止由于极力追求重建速度、片面追求GDP增长,而走高碳模式的老路,爆发人为自然灾害(如温室效应等),产生二次破坏。因此,地震灾后重建不应该只是按照旧的模式“重新建立”,它是旧的均衡被打破后建立新的均衡,应根据地震发生后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提出系统解决方案[6]。为研究灾区社会发展低碳模式的必要性,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满意度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1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于2009年4月开始,在四川省选取都江堰、彭州、崇州、什邡、绵竹、江油、安县、平武、北川、剑阁、青川、汉源、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小金、黑水等18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灾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8份,其中,男性41%,女性59%,男女基本均衡;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者占16.32%,30-39岁者最多,占37.40%,40-49岁占34.54%,51-59岁占11.02%,而60岁以上则较少,占0.42%;从文化程度看,调查对学历为小学者最多,达27.37%,学历为初中的为26.83%,学历为高中的为25.60%,大学以上学历为15.08%,文盲达15.12%。

为了研究灾区民众对目前为止灾后重建工作的满意程度,特设计了包含79个相关问题的“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建立以满意度为因变量的评价模型,包含20个评价指标(见表1)。测量指标,分为“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5级,分别赋值为1到5分。

1.1满意度因子结构分析

根据主成分法对这20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灾后重建满意度调查因子矩阵表(见表1)。

剩下的8项指标,则主要用来说明F4,如“治安”、“人际关系”、“自然环境保护”、“社会投入”等指标,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和谐因子”。

1.2满意度现状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各个公共因子对灾后重建社会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对社会总体满意度以4项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按标准分转换为1-100之间的数值,4项公共因子也作了同样的转换。经过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系数表(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自变量对总体社会满意程度的解释力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表的相关(Correlations)一栏可以看到,无论简单相关(Zeroorder)、偏相关(Partial),还是部分相关(Part),F1“基础投入因子”与重建社会满意度的线性相关最强。两个共线性统计量: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值都非常接近1,因此4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1.3分析结论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灾区社会民众对灾后重建满意度受基础投入、基本生活投入、卫生文化和和谐因素的共同影响,灾后重

建系统复杂。统计结果显示,灾区社会民众对灾后重建满意度受基础投入、基本生活投入、卫生文化和和谐因素的共同影响,涉及面很广。如前所述,地震灾后重建是一项极为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系统的巨量性和复杂性。

巨量性更可以从灾后重建项目数量多、项目种类多、项目管理内容多来体现。首先地震灾后重建国家将陆续投入两万亿的资金,相当于10个三峡工程项目的资金总和。如此巨大的资金投资其中用于社会统筹重建的项目的数量也是巨量的;其次,灾后社会统筹重建项目包括公共设施重建、观念重建、教育重建、心理重建、社区重建等等方面,种类众多;最后,众多不同类型的项目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基于各个灾区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民族文化等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而且统筹重建不仅仅是灾区的孤军奋战,灾后重建需要集结灾区地方政府和对口援建政府,以及NGO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成了成员众多、层次交叉的复杂系统结构,而各系统间的协同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灾后统筹重建的对象是由地震造成的特殊的社会复杂巨系统,灾不是迎建系统、援建系统和NGO系统不讲规则无序地投入灾后重建,而是一个统筹的过程。

第二,总体满意度偏低,加强和谐因素应是下一阶段灾后重建的重点。统计数据显示,灾区民众对灾后重建的总体满意度平均值都处在2.303与4.13之间(表略),也就是处于满意和一般之间的水平上,满意度偏低。地震灾后重建实施一年多,基本完成了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重建,“基础设施因子”虽然对社会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很大,但变化的空间已经不多。而在经历了毁灭性的地震灾害

之后,居住环境、自然环境保护、健康状况等因素受到了灾区民众空前的关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时,以低碳为核心理念的社会建设,不仅满足灾区改善生活空间,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顺应了我国政府的低碳发展战略、国际社会的低碳发展潮流,即这样的重建不仅仅立足灾区现状,还考虑到国家发展需要,认识到世界发展规律,是一个理想的灾区社会发展模式。

第三,灾区具有建设低碳社会的独特优势。灾后恢复重建中社会学者尤其强调重建的中心任务是恢复灾民的正常生活,重建和谐社会。然而灾难以后,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体会深刻,灾区民族成分复杂,多元文化并存,历史人文资源独特,地震中原来的社会体系被打破。

从统计数据可知,灾后社会民众在治安上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上缺乏满足感、在环境上缺乏认同感,社会体系不够稳定。从社会学冲突理论看,社会组织运行不是社会稳定和均衡的结果,而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各层组织在不稳定的状况下彼此不断调整关系的结果。因此,此时正是构建全新的社会体系的良好时机。

灾区建设低碳社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社会体系上,还体现在:减排空间大成本低。灾区生态环境系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养,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灾区若不以低碳社会为现阶段重建目标,而回到直接大规模开展传统高碳模式的老路,将来需要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如不成功,将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显然直接建设低碳社会要比改造高碳社会的成本低得多;能源资源潜力大。建设低碳社会,寻找新低碳能源必不可少。四川省灾区所在的凉山、甘孜、阿坝三州及盆地周边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农村有丰富的沼气资源和微水电资源,与风力和太阳能日照等互补分布状态,为低碳社会建设提供所需的新能源支持。虽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灾区低碳资源潜力依然十分巨大,四川现有林地面积1464.34×104hm2,耕地面积

12.18×108hm2,地表水资源1864.24×109m3,湿地面积961.7×104hm2。森林、耕地和湿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森林每增长1m3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t二

氧化碳,释放1.62t氧气;政策体系支持大。中央财政总计将下达四川省重建基金2203亿元,四川省各级政府计划安排灾后重建基金412亿元。从国家到地方,低碳社会建设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2问题解决

灾后重建,在大自然打破“高碳均衡”之后,若借助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建立新的低碳的“社会均衡”,是提高灾区民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科学重建与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低碳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低碳社会特征

“低碳社会”就是整个国家或地区实现较低(更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灾后重建中的低碳社会建设,是一种新的社会现代化模式,因此,必须对低碳社会的特征做深入系统的探讨。

2.1.1低碳社会的丰富内涵

低碳社会区别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构建区别于灾后重建过去一年的基础建设。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从几方面认识低碳社会系统的丰富内涵:

“低碳社会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整体行为,是人与社会组织的互动行为,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文化、心理、消费行为等多因素整合协调,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社会整体行为规范。所有人都成为低碳社会参与者和建设者,区别于单一的经济行为。

“低碳社会发展模式”是追求公平的民主关系的深化。社会学环境公平理论认为,资源不能直接被少数人占有和利用,资源的社会公共性建设和资源的历史性开发是其主旨。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为多数人创造优良的生活空间,而这只有在民主关系的深化中才能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低碳社会发展模式”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重塑的过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更多的只是索取自然物和消耗自然。工业化过程在伤害自然方面表现得比农业社会更为强烈,但是工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表现为社会财富的积累水平。当社会财富总量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反过来可以对自然进行“重塑”。低碳社会实质也是人们在生活意义上与自然的关系的重组过程。

“低碳社会”是环境伦理型社会。把“人类未来后代作为道德责任的客体”,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将低碳社会建设纳入社会的全员教育之中,使之成为社会全体成员长期的思考和行动,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低碳社会发展模式”是城市政府具体的管理过程。其本质意义在于,对这种社会类型和社会形态的动态管理,是各级管理组织的日常行为。

从总体上说,“低碳社会”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社会进化的过程,既是人类在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后,对地球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社会运行的一种新模式[7]。

图1低碳社会体系的三个子系统

Fig.1Threesubsystemsoflowcarbonsocialsystem

2.1.2低碳社会体系的结构特征

灾后低碳社会建设客体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重建主体系统则由灾区政府、企业等构成的迎建系统、对口援建省市构成的援建系统和以NGO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系统整合而来。低碳社会的构建分为低碳农村、低碳城市两个系统,分别按照“低碳农户―低碳农庄―低碳农村”和“低碳家庭、低碳社区、低碳城市”三个层次推进。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统筹重建低碳社会的框架结构

Fig.2Framestructureofoverallreconstructionoflowcarbonsocial

灾后低碳社会的统筹重建,以灾区“恢复-重建-发展”的时间逻辑关系、城市的“家庭-社区-城市”或农村的“农户-农庄-农村”的空间逻辑关系为时空线索,加入“低碳”核心思想,时空交织,构筑统筹重建中低碳社会运行的时空结构。灾后重建中低碳社会统筹重建系统的运行结构(见图3),是以低碳项目为核心,并贯穿恢复发展的始终。在重建中搞试点先行,在不同区域,建设不同类型的示范区,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由点到面,辐射全局。

图3灾区低碳社会建设推行模式

Fig.3Frameworkofsupportsystem

在统筹重建主体系统内部,系统运行表现为,迎建系统一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承接援建系统和NGO系统的支援;另一方面,对援建系统和NGO系统提供的援助做出限定,有原则地承接对灾区社会秩序恢复发展有利的援助。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迎建系统对承接援建系统和NGO系统提供的援建项目进行筛选,剔除高碳项目,保留低碳项目,并将其投入低碳社会建设中。在统筹重建对象系统内部,系统运行表现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低碳行为实施的最小单位,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保障社区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能够减少高碳能源利用、降低CO2排放,符合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城市要创造有利于低碳行为实施的软硬件环境。

2.2低碳社会统筹模式架构

低碳社会的综合集成模式(见图4),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以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建目的,以综合集成和统筹

图4灾后和谐社会建设的低碳模式集成框架

Fig.4Integratedframeworkoflowcarbonmode

优选为思想方法,基于环境社会学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分别按照农村社会系统和城市社会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活消费习惯进行低碳重建。2.2.1低碳社会的发展路径

将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灾后社会体系恢复重建全过程,是一种创新思想;在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中探索实施低碳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是实现灾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途径。从社会学的学理来看,“价值理念”、“规则体系”和“互动行为”三个子系统之间实现集成有两种路径[8]:一种是“结构主义范式”的路径,另一种是“互动主义范式”的路径。

“结构主义范式”路径:所谓“结构主义范式”的路径,指通过各级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据“价值理念”逐步完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路径进入到社会的“规则体系”的层面,然后再通过完善之后的政策和制度对人们社会行为的有效规制性引导和约束人们的“互动行为”。这种路径可称之为“政府计划为主导”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路径,即:价值理念规则体系互动行为。

“互动主义范式”路径:所谓“互动主义范式”的路径,指由于政府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这必然会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格取向中产生对社会关系的新的社会期待。这种“社会期待”,必然会通过改变社会成员的行动的路径进入到人们的“互动行为”层面。通过社会成员在互动行为层面的利益矛盾和行为冲突,必然推

进现行“规则体系”中包含不和谐因素的政策和制度发生改变。这种路径可称之为“公众追求为主导”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路径,即:价值理念互动行为规则体系。

“政府计划主导”的路径,存在着“具体价值目标”和“具体制度手段”可能偏离最初价值理念的问题。具体地说,政府难以保证每一次“具体目标”的科学性、适当性,也不可能保证采取的每一种“具体手段”的适度性、有效性。

从冲突理论的视角看,当“政府计划主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出现“规则体系”的内容偏离“价值理念”时,群众会对照“价值理念”对“具体目标”或规则体系中现行的“具体手段”产生抱怨或质疑。当质疑在人们互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时,社会矛盾就可能出现或激化,社会冲突就可能由以往温和的形式转化为以比较激烈的形式发生。而“矛盾和冲突”必定会迫使政府对“具体目标”或“具体政策和制度”做出更改,直到“具体目标”或“具体政策和制度”被广大群众认可为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价值理念”的本质要求为止。这就是“公众追求为主导”的路径发生作用的机制。以上分析表明,“公众追求和谐发展为主导”的路径是在“政府计划主导”路径出现问题时必然会自发启动的一种方式。它的启动具有不依政府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以上两种路径存在关联性。布迪厄在“文化冲突理论”中用“惯习”范畴解释“结构”与“互动”之间的关联。“文化、制度”,与“人的主体性”之间处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关系中。人们在以“实践―认识”为本质的互动过程中,利用文化和制度获取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认同规则,形成各种互动主体的“共识”和发生互动行为的“惯习”。社会结构因此而得以“建构”[9]。

根据上述理论,“政府计划主导”的路径与“公众追求主导”的路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联性。即,在政府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和所制订的“规则体系”背景下,如果互动各方能比较公平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那么,这些互动主体之间就会围绕这种资源利用格局形成“有普遍共识的规则”,并在这样的规则的有效约束下形成社会行为“惯习”。在这样的情景中,政府提倡的“价值理念”和制订的政策制度,与公众追求公平、正义所期待的内容之间就呈现了“较高的集成性”。如果这种新“环境伦理”行为不能构建起来,那么低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人的行为的低碳化,是低碳社会重要认知指标之一,也是人的现代性的符号意义。因此,低碳社会的构建是低碳价值理念、低碳准则、低碳行为互相作用的过程。

2.2.2低碳模式的推行

建设低碳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灾区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10],城市和农村在生态环境、能源结构、人口密

度、消费习惯、建筑形态、交通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建设低碳社会模式也应因地制宜。因此,在低碳模式推行中,要从低碳社会体系的价值理念、规范体系、互动行为三个子系统出发,采用低碳试点和科研项目的形式。

(1)低碳城市模式。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形态。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巨型消费体,首先在城市社会体系内建立低碳社会形态,这是构建“低碳社会发展模式”的前提和根本。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相对于一般社会发展模式和农村发展模式,城市低碳社会的建设更集中体现在建筑、交通、文化、消费行为等某些特定领域。

价值理念: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低碳文化亦然。全球变暖逼迫我们必须确立新的环保观念,低碳细节涉及的都是日常小事,要做到这些,必须改变已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有必要通过教育、主题日、艺术等形式传播低碳文化,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态度。公民和社会主体自身,都要有低碳意识,研究低碳哲学,低碳性格才能得到全面、踏实、自觉、慎独的落实。

低碳行为:提倡低碳消费,即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CO2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低碳概念的普及,应当从社区到家庭,从家庭到个人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挖掘“低碳细节”,比如在饮食上,要限制每天的肉食消费量;家用品上,提倡节能新产品,注意节电、节油、节气,把家里的照明灯换成节能型的、把空调温度调高摄氏度、电器在不使用时切断电源;交通方面,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必然选择。一是可以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比如2006年法国巴黎推出了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二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第三,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2)低碳农村模式。地震灾区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共51个县,总面积132596km2,乡镇1271个,行政村14565个。灾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技术创新不足、观念相对落后,资金相对缺乏。因此,灾区农村建设低碳社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低碳社会可以与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将农村的低碳社会建设与“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相结合,将村镇重建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结合起来,与岷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和治理目标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政策。

从碳源上看,为迎接低碳发展途径的挑战,农村应该把重点放在开发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以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在于灾区农村可再生能源丰富,特别是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太阳能:在可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以不受季节限制、没有区域局限性、经济环保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者。灾区特别是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开发空间极大,所以为太阳能利用和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得到普及和推广,为发展“低碳社会”模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生物质能:灾区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用能量大面广,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且机械化程度较低,还有大量的农林加工废弃物。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生物质能约占生活用能的70%,占整个用能的50%。秸秆气化技术是农村秸秆能源化优质利用的有效途径,实现高效、优质、环保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和农业生产用能;水能:我国的微水电水力资源为400多万kW,主要分布在川、滇、黔、藏、桂、赣、渝及湘西等西南灾区。微水电不仅可解决远离电网的无电人口生活用电,而且是面广量大的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沼气:畜禽养殖场粪便既是丰富的沼气资源,又是农村的新兴污染源和传染源。建设家庭沼气池,成为农民节支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低碳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举两得。

从“碳汇”角度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上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碳汇”上下功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

2.2.3政策支撑体系

在灾区发展低碳社会模式,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十分关键。政策规范体系是灾区低碳模式支撑框架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到灾区的各级政府必须多管齐下,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对策及措施:

首先,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2004年9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出公报,中国绿色GDP(即E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四川省可依据该核算体系框架,建立灾区环境实物量计算、环境价值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以及经济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运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会使我们看到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严重代价,促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必要研究制定全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

第二,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进行专门的立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必由之路,因为低碳经济需要将原先属于公共产品的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化到各个市场交易中去,这是对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全方位、系统性“改良”,是对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例如,美国和欧盟则通过法律为一些耗能性产品设定了新的强制性节能标准,让耗能过大、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无法进入市场,间接加大了环保产品的竞争力。德国政府为了鼓励民众购买、使用可再生能源,专门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无条件接受政府制定的保护价,购买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政府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又一有力措施。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环境保护相关部门。政府为了节省支出中的能源耗费,成立专门的政府节能办公室,采购节能设备和采取节能措施,政府工作人员夏天工作时,房间的温度绝不低于26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节能。

第三,加强经济激励,促进能源开发。低碳能源体系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基本保证。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低碳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政府可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以市场交易机制为基础,间接引导,包括征收税费等限制性措施和优惠贷款、补贴、减税等鼓励性经济措施。例如,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研发和使用,不仅要拨款资助相关科研,还可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低税优惠。例如安装光电池的个人和建设太阳能设施的企业,可申请一定年限的低息贷款及某些补贴。

第四,促进社会合作,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现在国内环境方面的社会组织还不多,像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加拿大政府十分注重引导准政府机构、环境网、大学等参与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同时注重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参与重建的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社会团体在公共服务、专业技术等领域的优势,有利于低碳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低碳技术的推广。

低碳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自主研发。二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的自主研发低碳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重点应放在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具有一定的便利优势。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是更加有效、成本更加低廉的使用先进环保技术促进能源转型的方法。因为国际合作不仅能够影响资源使用,更新技术创新的速度,还能促使私人部门参与。

第五,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低碳意识。设立“环境协会”或“低碳文化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适应能力,达成低碳消费的共识,以普及有关环境保护和低碳技术知识。

第六,试行碳交易制度,完善法律体系。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思考构比较合理的中国碳平衡模式灾区,乃至中国拥有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基本潜力,应当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CO2。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实施碳信息披露项目,构建碳平衡交易平台,推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这实际上是将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碳汇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利用我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使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11];建立发展低碳模式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之前,在促进低碳经社会展方面,应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

第七,建立低碳试验区,从点到面铺开。灾区面广、量多,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等差异大,在短时间内探索低碳社会发展具体路线有一定的难度。英国为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标准,开始兴建第一个全部采用绿色生态技术的“碳中和”生态村,作为在全国推广的样板。这个住宅区位于布里斯托尔郊区,计划于2010年前建成,这些住宅将采用一系列的先进绿色技术,每年能为一户四口之家节约600英镑的能耗开支。通过这个样板村,英国政府将对因生态环保技术造成的房价增加进行评估。根据英国政府2007年3月出台的规定,目前所有新建房子中的1/3都要逐渐减少其碳足迹,自2016年起,所有的新建住宅必须达到“碳中和”的标准[12]。灾后重建中可以借鉴“碳中和”生态村的推行方法。

以上七个方面是发展低碳经济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但具体到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因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不同、制度环境和基础的不同,有些指标通过强制性法律手段予以贯彻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因地制宜”,恰当运用各种手段,十分关键。因此,可根据社会与环境特点,选取特定的城市或农村地区建立低碳发展实践区,在实践区大力推进节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加速低碳技术的成果转化运用,使其为整个灾后重建区,甚至全国的低碳社会建设提供示范带头作用。

3结语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进入关键的恢复向发展过渡时期,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模式直接影响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决定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在灾区重建社会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以统计数据为依据,选择低碳统筹模式,是灾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本文同时将社会学理论与统筹优选的方法相结合,探索了灾区低碳社会的建设路径,结合市政调研数据,对低碳模式的推行提出前瞻性建议。首次将“低碳社会”理念应用到灾后重建工程中,对于今后探索灾后重建模式和新型和谐社会建设思路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FeasibilityofAchievingCarbonEmissionReductionsinExcessof60%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2050[J].EnergyPolicy,2005,(33):1643-1659.

[2]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2050[J].EnergyPolicy,2005,(33):1723-1743.

[3]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AnalysisofCarbonEmissioninLongtermClimateStabilizationScenarios[J].EnergyPolicy,2006,(34):2113-2122.

[4]刘克梅,张扬.低碳性格,发展低碳经济[J].科技新知,2009,(2):47-48.[LiuKemei,ZhangYang.LowCarbonCharacter,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J].ScientificKnowledge,2009,(2):47-48.]

[5]程志翔.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6(2):48-50.[ChengZhixiang.ChangetheTraditionalConcepts,ImplementLowCarbonEconomy[J].WuxiNanyangUniversityJournal,2008,6(2):48-50.]

[6]徐玖平,卢毅.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综合集成模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7):1-16.[XuJiuping,LuYi.MetaSynthesisPatternofSystemsEngineeringofPostEarthquakeReconstructions[J].SystemEngineering-TheoryandPractice.2008,(7):1-16.]

[7]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J].社会科学,2006,(11):71-83.[ZhangHongyan.SocialDevelopmentModeofCircularCityFromthePerspectiveofSociologyIdealTypes[J].SocialScience,2006,(11):71-83.]

[8]谭明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9(2):276-281.[TanMingfang.SociologyResearchToConstruct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J].WuhanUniversity,2002,59(2):276-281.]

[9][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0.[Johnson.HTurner.TheStructureofSociologicalTheory[M].Beijing:HuaxiaPress,2001:170.]

[10]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12):1-17.[XieJunan,HaoDongheng,XieWen.IdeasandCountermeasuresofChina’s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J].ContemporaryEconomicManagement.2008,30(12):1-17.]

[11]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5(2):71-74.[ChenXiaochun,ZhangXihun.ConsumptionofLowCarbonEconomy[J].ConsumerEconomy,2009,25(2):71-74.]

[12]丛萍迈向低碳社会的脚步[J].绿色中国,2009,(4):44-46.[CongPing.TheStepsTowardLowCarbonSociety[J].GreenChina,2009,(4):44-46.]

[1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BaoJianqiang,MiaoYang,ChenFeng.LowCarbonEconomy:TheNewChangeofHumanEconomicDevelopmentMode[J].China’sIndustrialEconomy,2008,(4):153-160.]

[1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11-18.[HuCongyang.LowCarbonEconomyandChina’sDevelopment[J].TheInfluenceofSocialScience,2008,(1):11-18.]

[15]金涌,王,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9):2-19.[JinYong,WangYao,HuShanying,etal.LowCarbonEconomy:Philosophy,Practical,Innovative[J].ChineseEngineeringScience.2008,10(19):2-19.]

[16]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117-145.[ZhangWenhong,LeiKaichun.TheAnalysisofSocialIntegration’sStructure,PresentSituationandInfluenceFactor[J].SociologyResearch,2008,(5):117-145.]

[17]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al[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7,110(2):353-377.

[18]罗光宇.论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政策体系的建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LuoGuangyu.OnEstablishingtheSystemof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iesinNewVillageConstruction[J].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2009,(6).]

[19]孙建晖.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SunJianhui.Enlightenmentson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NewCountrysidefromDengXiaoping’sThoughtson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J].JournalofHebeiNorth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9,(6).]

[20]刘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及成就[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LiuDong.AStudyofChina’sBuildingNewSocialistRuralAreasanditsAchievements[J].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9,(6).]

LowcarbonModeof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AfterWenchuanEarthquake

XUJiupingLIJiao

(ResearchCenterofLowCarbonTechnologyandEconomy,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China)

建设低碳社会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视角,浙江,低碳社会,技术层面,政治层面,法律层面

建设低碳社会是浙江省应对能源短缺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浙江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对促进转型升级、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取得更为积极的成效,笔者试从企业财务的视角对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做深入和全面的探析。

一、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

浙江省在探索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企业视角看,目前浙江省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能耗中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企业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减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浙江省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对促进全省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另外,浙江省的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强化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2、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

“十五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虽然近年来全省能耗强度有了大幅度降低,但能源总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从产业用能情况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低碳生活论文,但仍然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浙江省把工业、交通和建筑等三大部门作为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目前的基本做法主要有:通过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交通能耗,提高道路机动交通工具的出行效率和控制汽车的尾气排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途径;节约建筑物能耗,通过节流,即提高采暖(制冷)、照明及其他电器使用的效率,减少建筑物本身所散失的能源,通过开源,即在建筑中开发利用太阳能、余热能等自然资源。

3、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所以,浙江省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

二、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上述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事实上其措施主要还停留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层面,而低碳经济并不等于低碳社会论文服务。而且,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策略也仅仅浮于事物表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政策策略过于宏观、没有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其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事论事,也很难落实到浙江发展和建设低碳社会的实践中去。从各地发展和建设低碳经济的效果来看,其成效也并不明显,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不相符。

“低碳经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聚焦在气候变化,又将气候变化问题聚焦在温室气体排放,继而将应对全体气候变化问题还原为一个技术问题,即主要是改进能源使用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所以,仿佛只要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成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生活论文,而且可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享受建立在新工业技术文明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低碳经济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直接说出了具体“症结所在,似乎给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更具有操作性,以至于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是,就理念的合理性而言,低碳经济主张强调局部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经济系统的变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经济系统只是大的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系统、司法系统、宗教系统、教育系统等其他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系统只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其功能在于满足其他系统的资源需求。由此,如果没有其他系统的变革,经济系统的导向机制就不会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经济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可能提高单位经济产品的能效,降低单位经济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但是其总能耗、总排放的趋势仍将是持续增加的。

因此,笔者认为,浙江省在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时应与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真正创建浙江“低碳社会。如果我们把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仅仅局限在表面的某些宏观技术层面,那么,我们将既很难看清浙江低碳经济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发现推动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路径,最终也将无法实现社会的低碳排放,结局很可能是在单位效率更高的经济基础上的高碳排放。浙江发展的不仅是低碳经济,更是要着眼于推动整个社会变革,建设真正的“低碳社会。当然,下文主要是从企业财务的视角相关的技术层面、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做进一步深入的探析。

三、从企业财务视角探索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笔者认为,从企业财务视角提出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也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浙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

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在原有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发展碳交易市场等对策基础上,在企业财务微观技术层面低碳生活论文,即在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体现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是加强节能减排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节能减排实质就是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传统企业会计核算仅仅把环境成本在发生当期全部“费用化,这不仅不符合配比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这种核算方法也会导致企业无视政府对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等的要求,对自己什么有利就怎么做,缺乏很强的约束性,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环境的破坏变本加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利用哲学中的“两点论来处理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尽可能兼顾国家和企业两者的利益,即采用环境成本核算的“双重模式,建设浙江低碳社会。具体的核算模式如下:(1)为在保护环境等方面起积极作用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支出和环境管理成本)予以费用化,因为这些成本是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面向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费用化的结果是这些环境成本的消耗可以从税前扣除,目的是鼓励企业单位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发生多少就全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分期转入当期损益,这里的分期要看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受益期限的长短。发生时,借记“待转环境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在本期和以后各受益期限分月转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待转环境成本。(2)为在利用或破坏了环境等方面起负面影响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两部分),应予以资本化,即计入当期及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完工产品的成本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成本上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使管理当局意识到其破坏环境结果的严重性。其资本化的期限可以根据破坏成本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分期摊销。如果发生的是消耗的环境资源成本,则在发生时可以视同原材料的采购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等,而当耗用这些环境资源进行产品的生产时,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如果发生的是环境破坏成本,则在发生时,借记“待摊环境成本低碳生活论文,贷记“银行存款等,根据影响程度确定的时间长短分期计入当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中,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待摊环境成本。

如此双重核算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当局保护环境的意思,为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

上述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与设想,本身还局限在理论上,要在浙江企业中落实,实现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具体进行有关政策的制定,把这一设想上升到政策高度,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加以,要求浙江各企业单位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约束性,才能发挥技术层面的设想预期的效果论文服务。这是其中一个方面。

其二,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可以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刺激措施,在建设低碳社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在财税政策上,浙江省可以对有关的低碳经济项目,从政府政治的角度给予税收上减税政策的支持,或在财政上给予担保,体现政府在建设低碳社会中的作用和决心。当前,现实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面子消费,这些消费往往都是以多耗能源,多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因此,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要求企业形成自身的低碳文化,倡导企业把建设低碳社会作为自身的一种社会责任。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应大力推动环境金融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层面上构建相应的激励性机制,推动环境金融理念的建立及相关金融企业的培训。

第三,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各级政府可以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快节能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如发展从事企业能源审计、检测及清洁生产审核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低碳生活论文,提高全省企业的节能技术水平等。

3、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

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省首先可以考虑进行税制调整的“绿色化,开征碳税。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成本比较低,使得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显得过高,使之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浙江省可以把碳税作为一种地方税及时开征,提高火电价格,使清洁能源与火电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开征碳税,提高电价,使发展清洁能源不再是赔钱的买卖,可以极大地提高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可以促使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方面都注意节能、节电。

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实施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从严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严把新上项目用能关;对年耗能巨大的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和评估制度,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①CharlesSokolBednar,TransformingtheDream—EcologismandShapingofanAlternativeAmericanVision,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Albany,NY.2003,21

②朱勤丰.环境成本核算的新构想[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9-41

③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④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153—160

⑤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⑥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WTO经济导刊,2009(01).22-27

⑦郭万达等.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04),5-9

⑧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20-27

【建设低碳社会(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劳动的日记4(整理2篇) 2024-06-23

小鸡的成长日记精选2(整理2篇) 2024-06-23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端午节日记精选(整理8篇) 2024-06-19

[精选]三年级日记(整理5篇) 2024-06-18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参加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整理8篇) 2024-06-23

建设低碳社会(收集3篇) 2024-06-23

大学生读《大学》的心得体会(整理2篇) 202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