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傍晚来到房间,心有无倚之孤独感,站立在窗前遥望天边浮云,发呆了一会。点了一支烟,燃烧,不喜欢烟之苦涩,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没有着落感。胡思乱想一会儿之后,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来,拿起那本《浮生六记》小说,翻看起来。记得先是在林语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记》的介绍。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
此后,在各个书店留意《浮生六记》,但是遍寻不着。最后,却在一家不起眼的书摊上看到,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没有急着去读,在床头放了数日。我当然不是书痴,没有这样的雅趣——先闻闻书香,反复抚摸书面,吊足胃口,然后才煮茶燃香静读。
没有急着读,乃是因为近来心情不佳。现在,我终于翻阅本书,果然写得至真至情,让人感动,文笔尤其细腻。读了一会儿,看看前序后编,才知道这也是残本。前四卷是沈复写的,后两卷是曾国藩续写。
我有点疑惑,为什么一些好书总不是全本,例如《红楼梦》。大概后人无比喜欢原作,就大胆地写起续篇,有着修补完璧的美意。《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
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写闲情,如月照苔石,写艳情,如雨落发梢。这本书恐怕是中国文人自足常乐悠闲自得的最佳写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自传小说,也恐怕只有讲究情趣的闲人才会静下心读读本书。
在现代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社会中,读这样的书,有点逃避有点抗争有点无奈。读罢,难免感叹——时光匆匆,浮生几何,何不给自己留下半日悠闲,抵它十年尘梦。总之,读《浮生六记》可以玩味,却不可羡慕,毕竟沈复的浮生,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学得,毕竟古人的悠闲,不是现代人可以模仿的。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篇2
《浮生六记》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卑不亢。每一章都浓缩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前四记穿插交错,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然意真情切,丝毫不显惺惺之状,更无旧学书生之气,惟有钟灵毓秀之神,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中期苏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侍政半生,先是生活无忧,尔后家道没落。沈复虽为一介布衣,没有功名加身,然则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家境清贫时,甚至偶时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氏却志趣高雅,情意投合,始至不渝。他们且吟诗,且作画,或郊游,或烹肴,意趣盎然。而后,终因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终而天人永隔。妻死后,沈复遂没落于熙攘街市,不知梦醒何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禁让读者“阅而心醉”。试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聪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儿女相比,其情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风姿绰约相比,她更是多了一份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贤者猝然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让文人沈复痛彻心扉。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往返于医院,奔波于异国他乡。显然,我的人生观有些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遭遇挫折的原因所在,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汲取教训,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坎坷记愁》,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
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高官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平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整理3篇) 】相关文章:
刮大风了作文(整理8篇) 2024-06-24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整理3篇) 2024-06-24
核心制度考核(收集3篇)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