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篇1
1.空间方位游戏
准备:一把椅子、一只玩具狗、一辆玩具卡车和一只纸箱子。(没有玩具狗可以用其他动物玩具代替)
方法:父母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说:“小狗累了,想坐到椅子上去休息,你能帮助他吗?”孩子照办后,家长。接着边讲故事,边请孩子继续做下去:
“小狗休息好了,想从椅子上跳下来,请你帮助,好,谢谢!”
“前面来了一只大灰狼,小狗想躲到椅子的后面,好的,你真帮了大忙!”
“大灰狼走了,小狗要到椅子旁边去翻跟斗,好,连翻了三个,真有趣!”
“小狗玩累了,来到椅子下面打瞌睡,呼噜噜,呼噜噜……”
“哦,他睡醒了,让爬到卡车里,带他去兜风吧!”
“我们先把车子开到椅子的前面,再开到椅子的后面,不错,再围着椅子转一圈,真棒!”“小狗的肚子饿了,他想看看纸箱子的角落里是不是有吃的东西,带上他找了一个角落,再找另一个角落,你能告诉爸爸妈妈,纸箱子有几处角吗?一、二、三、四,四个角,对吗?对的!噢,在最后一个角落里有一块巧克力,快让小狗吃个饱。”
“啊,小狗又别出心裁,想躺在椅子面的反面晒太阳,这可难办,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对,只要把椅子翻过来,上下颠倒一下就行了!”
最后,父母代表小狗,向孩子表示感谢和赞赏。
意义:
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正确判断不同的空间方位,掌握相应的词汇,并且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
2.头尾中游戏
准备:
利用积木、牙膏盒子、瓶盖、棋子或扑克牌等小物品。
方法:
和孩子一起把小物品排成一长列,把它当作一列火车或长江里的拖轮,请他告诉你哪是头,哪是尾,如果答反了,也没有关系,只要重新确定一下即可。
你和孩子通过增减物品来使这列火车变长或缩短,使他了解头和尾的排列并不因为中间增加了物品而改变,如果他觉得难以理解,可以在头尾加个标志物,再做加长或缩短,反复几次,他就掌握了!
让孩子数一数火车一共有几节(用奇数物品来排列)。问他:这列火车的中间一节在哪里?如果他找不出来,可以与孩子轮流拿掉头尾的一节,然后再拿掉头尾,依次到剩下的一节。这就是中间的一节!再让他数自己拿走的,数大人拿走的,一样多,这时,你就可以告诉他:从中间的这一节往两头数起,都是一样多的。这样,孩子从亲手操作中了解了“中间”这个概念是怎么一回事。
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将各种不同的东西进行排列,如扣子、木夹子、鞋子、玩具,不断地问: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哪个在中间?
意义:
让幼儿掌握一排或一行物体中位置的名称,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先后游戏
准备:
这个游戏可以安排在双休日的早晨、父母与孩子谈论今天将要做的事情时进行。先选择好一些时间词汇:首先、然后、最后、以后、以前等。
方法:
先给孩子提一些可笑的问题:
1.我们起床后,先穿鞋子还是先穿袜子?
2.我们没有挤牙膏就可以刷牙吗?
3.有一位小朋友首先解大便,然后再脱裤子,行吗?
在教孩子学用时间词汇时要耐心,一般他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接受你的提示或帮助,此时你可将不久、一会儿这样一些词教给他:“豆豆想一会儿,就会用了。”
“牛奶已经烧在煤气灶上了,一会儿就会开的。”
“妈妈现在忙,当我忙完后,我就来和你一起玩,好吗?”
“我先去刷跑鞋,然后再给你讲故事。”
“你把玩具收拾好后,爸爸妈妈再带你到公园里去玩。”
如果孩子觉得这些时间词汇太容易掌握,父母可以在一个句子里加入几个时间词,看他是否能理解:
在你穿好睡衣睡觉之前,你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什么?(向爸爸妈妈道一声:晚安!)
早晨我们外出锻炼身体时,首先要做什么?然后,马上应该做什么?(先换好运动服,然后出门时,应该马上关好锁上门。)
帮助孩子思考各个活动中的每一步,请他注意观察某一步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的,例如:洗袜子,首先要泡在水里浸湿,然后涂上肥皂,下一步是搓揉,以后是漂洗,最后是拧干,晾晒。
意义:
孩子要领会、掌握时间词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开始他们对“马上”“然后”“不久”“以后”“首先”这样一些时间概念很难正确理解,如果父母洞察了这一点,经常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做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和使用,那么,他就会逐渐领会的。
4.创想游戏
准备:拿彩色硬卡纸剪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条,还可以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方形、任意形若干。
方法:父母子先猜拳,决定游戏的先后次序。先取一个圆形和长方条作为道具,想像出一种东西,并且演示出来,让大家觉得很形象,才算成功。比如爸爸的砚台和笔;妈妈的大饼和油条;孩子拿长方条顶在圆片下,说:“这是小阳伞!”三人循环进行解说和演示,每次时间不能超过或停顿五秒钟,也不能重复已讲过的东西,否则就算失误,但孩子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能创想出来就算成功。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篇2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几乎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大部分人的创新思维处在未觉醒的状态,所以需要唤醒。而中小学是开发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是培养儿童的问题意思和鲜明的创新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儿童的创新思维呢?为此,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简单谈谈。
一、培养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人们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往往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巴浦洛夫对狗流的唾液感到好奇,经过潜心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牛顿对苹果落地却不往天上飞的现象感到疑惑,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现象的好奇,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十分好奇,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设有悬念的演示实验,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谜语,促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揭开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奥秘,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机制。
如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摩擦起电》一课时,我用塑料袋在衣服上磨几下,往黑板上一贴,塑料袋就紧紧地粘在黑板上,既没有浆糊,也没有水,塑料袋为什么能牢牢地粘在黑板上?这一现象激发了儿童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进而学生主动的、自主地开展了研究、探讨,去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培养儿童强烈的问题意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思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则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问题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新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多少可能性?有多少种办法等。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使旧的问题在不断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源源不断的产生。
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科学《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团卫生纸放入空杯子里,将杯子倒扣在一盆水中,然后让学生思考,杯中的卫生纸会不会浸水弄湿?学生热烈讨论后,许多学生认为:空杯子放入水中,一定会进水,所以卫生纸会弄湿。当我将空杯子从盆中取出,拿出卫生纸发现卫生纸是干的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空杯子里是不是有一种物质将杯子填满了,所以水进不去了?这种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具有哪些性质?这种物质具有哪些用途?这种物质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有没有办法能让这种物质现身?等等。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一下子爆发出来,内在的动力驱动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
究。
三、培养儿童鲜明的创新个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天才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顽强的意志。常言道:“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胆小,保守,缺乏主见的人,能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从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外一些科学家能够取得科学成就都得益于他们鲜明的创新个性。富兰克林能够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利用风筝做了一次接引“天电”的实验,从而揭开了雷电之谜;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几次死里逃生,可他不畏艰险,继续研究,最终发明了炸药;巴斯特为了研制狂犬疫苗,不顾生命危险,用吸管从疯狗嘴中抽取唾液,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做灯丝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不言放弃。
然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抓住教育契机,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独立自信,具有顽强的意志,勇敢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人生路上做好创新的精神准备。
四、利用科学课对儿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细胞中的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则已经形成90%以上,基本上不会再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重要性
在年龄、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对各种教育具有高度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对学龄期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在教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使学龄前儿童成为具有美好情操的个体,从小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启蒙作用,需要结合儿童特征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启蒙教育更生动有吸引力。
一、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进行分析:第一,0~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以感知、动作进行思维完成,换言之,儿童不会主动进行思维,而是需要通过聆听、玩耍进行思维,思维会随着动作的停止而停止;第二,3~4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形象思维,3岁后儿童能够通过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形成思维,并掌握着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即运用现有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第三,5~6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抽象逻辑思维,在思考事物个体发展的同时理解事物各方面关系,可以依靠语言理解事物、而非局限于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评价也逐渐复杂化。
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的重要性
(1)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修养。作为教育教学领域重要部分的学龄前教育自然也需紧随时代的潮流,积极培养儿童素质修养,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素质修养的有效渠道,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有利于激发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形式,美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充溢着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活动中儿童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开发想象力。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设计趣味化的美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认知;应与儿童保持一定的交流,通过交流与日常表现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3)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人脑是由左半球与右半球组成,其中左半球对应的是抽象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形象思维,复杂化的精神活动往往需要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共同协作,科学研究表明,美术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情况,文化课学习与左脑思维关系密切,即文化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而美术课学习需要右脑思维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里所提及的形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观察与感知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感知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息息相关,所以正确的观察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形象思维形成的基础与动力,进而对抽象化事物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形成逻辑思维,使学龄前儿童人脑潜力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观察时间与空间。(4)是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存在独特的特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首先就初级阶段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步入幼儿园后,他们走进新的环境,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这种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其次就中级阶段来说,该阶段的美术启蒙教育对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就是说该阶段是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该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水平相对不稳定,究其缘由就是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作品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了解作品不足,但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对物体颜色、结构缺乏充分的理解,无法有效弥补作品不足,进而会丧失绘画兴趣与信心。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看,这是学龄前儿童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后就高级阶段来说,处于高级阶段的儿童具有相对稳定的绘画水平,绘画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有利于推动幼儿园健康发展。从客观角度来说,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且形式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满足当下儿童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对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扎实的审美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促进学龄前教育发展。
三、提高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龄前儿童美术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儿童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师应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儿童感受美、体验美,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有利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其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评价是教师了解儿童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儿童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及时给予儿童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龄前儿童想象力。最后,培养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学龄前儿童天生好动,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特征,幼儿教师应加大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培养,使他们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集中注意力学习,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学具,避免发生突发状况影响儿童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游戏教学,进一步展现美术启蒙教育的魅力,使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及课堂表现观察,掌握儿童学习规律与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吸引儿童注意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龄前儿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加强儿童艺术教育,进一步培养儿童创造意识与素质修养,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素质修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切实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善于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不断探索与儿童年龄、性格特征相符合的教学策略,提升美术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幼儿美术启蒙教育问题初探[J].戏剧之家,2014(10).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包饺子日记(整理9篇) 2024-06-26
四年级日记5[精选](整理3篇) 2024-06-26
[精选]六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25
精选劳动的日记4(整理2篇) 2024-06-23
小鸡的成长日记精选2(整理2篇) 2024-06-23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端午节日记精选(整理8篇) 2024-06-19
由乌塔想到的作文(整理3篇) 2024-06-26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收集3篇) 2024-06-26
培养人才工作总结(收集3篇)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