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旅游规划(收集3篇)

时间:2024-07-04 来源:

县域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篇1

坚持“三个优先”力求实现美美与共

规划引领优先。始终把规划引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秉承“精而特、生态与文化并重”理念,做到依山就势、天人合一、记得住乡愁。围绕梵净山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围绕公路沿线规划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围绕园区和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点,建成寨沙侗寨、云舍、提溪土司城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村。

生态保护优先。始终把生态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立足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加强对自然山水、田园风貌、文化脉络的保护,坚守村寨规划“红线”,耕地保护“黄线”,林地保护“绿线”,水体保护“蓝线”,让乡村山水环绕,山清水秀。

文化传承优先。始终把文化传承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结合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着力寻找历史脚印、历史脉络、民族民俗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

抓好“三个环节”力求实现村村发展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紧扣全县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大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了一批县乡示范点,通过抓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实现乡乡都有示范点、村村都有大变化,力争5年实现全覆盖。

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对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投入少见效快的村寨优先建设,对事关全县发展的重要节点优先突破。位于梵净山与江口县城间的云舍村距县城3公里、梵净山景区10公里,对云舍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率先打造,提升了梵净山旅游服务功能,云舍村201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A级景区、贵州十佳美丽乡村。

产业支撑、资金整合。建设美丽乡村,资金保障是前提,产业支撑是根本。江口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山地特色农业等产业,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带动。采取项目整合配套、部门帮户支持、金融贷款扶持、群众自主筹措的方式,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2014年以来,全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6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25个,发展产业示范基地近60个,新开办农家乐256家。

结合“三个重点”力求实现人人小康

结合脱贫攻坚。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互动发展,以美丽乡村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成果检验美丽乡村成效。结合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贷款1600多万元打造寨沙侗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到3万元,群众房屋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直接增值10倍以上,大幅提升了群众财产性收入,既成为江口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样版,又是旅游扶贫与金融扶贫互动发展新典范。

结合乡村治理。围绕县域是景区、通道是景观、村寨是景点、庭院是农家乐目标,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城乡村寨整脏治乱,统筹推进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结合全域旅游。把“美丽乡村”打造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推行“旅游+”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金融”“旅游+扶贫”“旅游+农业”“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大数据”等方式,构建起以梵净山为龙头、美丽乡村为示范点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县域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篇2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increaseofth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andpeople'slivingstandards,theruraltourismdevelopsrapidly.Thispaperbasedonthefieldresearch,throughdatacollectionandanalysis,summarizesthecharacteristicresourcesofpresentsituation,putsforwardthetourismplanningandplanningobjectives,statesdetailedplanningcontent,inorder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conceptofruraltourismplanning.

关键词:旅游;规划;生态

Keywords:tourism;planning;ecology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84-02

0引言

乡村旅游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在初期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乡村旅游应该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规划建设模式,保证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次,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坚持依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的原则;第三,绿色环保理念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得到突出体现;第四,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本文以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介绍该方案在乡村旅游规划及建设理念上的探索与思考。

1项目概况

1.1村庄基本情况

1.1.1区位与交通崇礼县距离北京152公里,处于环京津经济圈层内。驿马图乡距县城75公里,距张家口市45公里,西北紧邻张北县,南靠石嘴山乡,属于坝上与坝下的过渡地带。大朝线公路贯穿全乡并且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各村,地理位置独特。

1.1.2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驿马图乡全境均为深山区,境内主要有古界、元古界地层,在局部地区和山区间沟谷中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零星出露,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45米,为通往坝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3条主沟纵贯全县,4725条支沟交错其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驿马图乡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1.1.3乡域人口乡政府所在地在驿马图村,2010年底乡政府驻地总人口为594人,其中在册农业人口为412人,非农业人口182人。

1.1.4村镇空间布局驿马图乡的村镇空间布局沿水系和交通较发达地带呈线性发展,人口分布是以村庄为基本居住单元分散布局,自然村数量多但规模小并且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1.1.5现状村镇布局的主要问题村镇体系结构不完整、级配不合理。乡政府驻地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产业,难以真正形成全乡的中心。村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

1.1.6驿马图乡的社会经济①产业发展。2011年现有耕地面积4386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80578亩,森林覆盖率30%。全乡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9年粮食总产量为1233吨,油料51.9吨,蔬菜27624吨。2011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税收完成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②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主要以柴鸡养殖和蔬菜、脱毒薯种植及农家乐旅游开发为主体的综合生态农业。2011年,全乡兔养殖9520只,柴鸡养殖28万只,奶牛养殖1438头,脱毒薯种植9459亩,蔬菜种植9663亩,两家柴鸡生产及产品销售企业,“小龙泉度假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已达上万人次。

1.2村庄旅游发展依托因素分析

1.2.1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规划区位于崇礼县西北部,西北与张县接壤,一条朝山公路贯穿全乡,南与张家口公路相连,北与张北公路相连,东面与沽源县赤城县接壤,西面与张北县接壤,南面紧邻张家口市。张家口积极推进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与北京规划的昌赤、滦赤两条一级公路衔接,经张家口市赤诚、崇礼、张北、尚义,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张家口境内京尚直接与丹拉、张石、张承等高速连接成高速公路网。

1.2.2资源环境得天独厚境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资源丰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现已发现许多矿石;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中药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2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2.1驿马图乡旅游规划原则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2.2规划定位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

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

2.3旅游产品规划

2.3.1乡村物质文化的体验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

2.3.2乡村制度文化的参与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

2.3.3乡村精神文化的感知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3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3.1结构分析图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

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

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

3.2发展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规划采取保护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

3.3注重多方参与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4结语

乡村规划并非从“理想的白纸”上开始,乡村作为复合有机体,它的发展与生长都应强调“脉络”的延伸,包括自然脉络和人文脉络两部分。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秉承这一主题,连接乡村历史特色和自然资源,创新营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区域。

参考文献:

[1]驿马图旅游开发村落民居模式研究.

[2]崇礼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

县域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篇3

孟津县旅游发展势头全市领先

近年来,孟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叫响了“来孟津耍吧”乡村旅游品牌,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一、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在整合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等资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孟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孟津县全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动区域要素系统化、集合化、动力化。出台了孟津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意见》,每年设立15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引导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强化“去门票”经营理念,2018年底除小浪底景区外,主要景区将实现节假日“零门票”。树立“政府做品牌、企业做产品、镇区做特色、委局做服务”发展理念,积极营造“政府重视、部门联动、企业发展”多元发展模式。

二、精准营销,营造“热点”。加强对孟津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休闲农业等整体宣传,推动形成城市品牌和旅游形象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叫响“来孟津耍吧”营销口号,策划实施草莓、漫步花海、瓜果飘香、春华秋实4个贯穿全年的嘉年华系列节会活动,持续“炒热”洛阳北线旅游新亮点。投入5000万元营销资金,精心打造休闲采摘游、古镇古村游、民俗风情游3条精品线路,持续营造旅游宣传“热点”。不断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投资5亿元提升3条旅游通道,更新完善200余块标识牌,新建改建90座3A级旅游公厕,实施4处大型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全力创建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全县获批国家五星级经营单位1家、省四星级经营单位4家、三星级11家。

三、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创新“旅游+扶贫”模式。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多彩长廊”部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建设部级特色小镇朝阳镇,初步选定小寨、平乐、卫坡、南石山、寺院坡5个村为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以此为突破口带动高端精品民宿游发展、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创新“文化+”模式。认真落实“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思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朝阳三彩小镇、伏羲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荣获“河南省杂技之乡”“全市文化产业先进县”称号。创新“旅游+研学”模式。把文化旅游融入儿童教育过程,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形式,在宣传孟津文化旅游资源中增进文化自信。目前,全县中小学共开展研学游活动2万余人次。

【县域乡村旅游规划(收集3篇) 】相关文章: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初二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1

打羽毛球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6-28

[精选]包饺子日记(整理9篇) 2024-06-26

四年级日记5[精选](整理3篇) 2024-06-26

今天我是升旗手读后感(整理22篇) 2024-07-04

县域乡村旅游规划(收集3篇) 2024-07-04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收集3篇) 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