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收集3篇)

时间:2024-07-25 来源:

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范文篇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自身须要及民族区域特色的体现

现代社会对高校人才的产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但要具有全面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行,而高校的体育课是培养这一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现在有的体育课程模式已无法全面满足社会需要,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区域化、人性化、个性化、是现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大特色趋势,虽然国家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总的统一指导纲要,但如何开展各地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却没有具体的指导明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的需求程度也不同。

少数民族地区从经济的发展水平上来说与其它发达的城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硬件设施比如器材和场地方面都有所欠缺。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也具有大城市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那就是浓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切实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独树一帜。这一改革特色必将极大丰富并充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的授课内容,同时也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从而积极地推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高校体育课程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大众化,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定要走社会化、大众化的发展路线,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社会支持度与认可度,让更多的大众群体喜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从而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基础,让更多的无论年龄、性别、社会层次的大众人群投身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中。

高校是社会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群体是具有先进思想与意识的社会先锋群体,如果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他们将成为这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优秀传播者,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传播平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结合,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建设,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程当中,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拓宽了道路,特别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指出了新的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并使高校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大力扶持与推进的重点区域,不仅对其物质文化建设大力投入,同时也对其精神文化的建设进行积极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刻的群众基础,是各族人民多年来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田间地头的文化符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特点。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区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划分类别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本地区的地理人文特色,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至今都是经久不衰,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如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它们的形式多样,对场地和器械要求不高,很多项目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与娱乐性,它们的群众基础广泛,易于开展与推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单一性的,是多元化发展的,是不同少数民族精彩文化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一个载体。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引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之中,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文化的传播与积极导向的作用。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就必须全方位提高社会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之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丰富创造力的社会建设者,并且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各种考验与挑战,以此成为推动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陶冶情操,升华情感,使学生迸发出朝气蓬勃的活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身体能力、智力能力和体力能力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的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力、应变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更为全面的完善和发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当中来,是一所高校根据本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学校所具有的软件及硬件设备、学生的爱好和学习方向、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创设的课程。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培养大学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完善个性特征,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于此同时,让学生在与本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内容,从而建立起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的学习模式,这有助于学生全面个性的协调发展,并能进一步的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教材的拓展和创新,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自2002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其中重点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教学目标和依据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律,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地域特色来选定。

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范文篇2

我们坚持把培养学生具有“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美德作为我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实践也进一步证明,这“十德”既符合少年儿童全面发展要德才兼备的正确需求,又涵盖了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更是一脉相承。

为了使中华美德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既能符合学生发展实际,也能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进行,我们研究制定了《中华传统美德层次性教育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要求》以“忠、孝、礼”三个德目为重点,设计了18个行为点,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层次提出了54条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行为要求。在贯彻落实《要求》的基础上,于2012年,结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及“北京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制定下发了《通州区小学生中华美德行动规范》,使我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更加具体可行。

挖掘文化资源,确立“三化”载体

经典文化,浸润人生。让学生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与浸润,让他们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记忆、理解、感悟儒家经典文化,这是我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我们明确了不同年级段学生儒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将诵读活动落到实处:一是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二是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活动;三是建设以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环境;四是开展经典实践活动,做到经典之声,萦绕于耳,经典之文,诵读于口,经典之魂,深藏于心。

节日文化,内化升华。中国传统节日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的节庆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和道德内涵。多年来,区教委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过中国节”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我们以春节、元宵节、中华母亲节等节日为载体,针对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从文化和行为两个层面提出了过中国节的行动要求,制定了《通州区“传承中华美德――过中国节”主题活动方案》,同时编辑出版了《弘扬中华文化――过中国节教师参考用书》、《通州区小学生传统节日行动手册》,为广大教师、学生开展节日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了系统的依据。

运河文化,植根心灵。大运河在2500多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阐释。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我们结合通州区特有的地域优势,依托社会大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载体,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传承运河文化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领悟运河文化的内涵。目前,我们已经向全区中小学推广了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运河文化教育读本》,各学校也开发了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让运河文化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扎根发芽。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育人效能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项目研究机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实践活动机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化;多方合作机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立体化;交流与研讨机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化;师资培训机制,实现德育队伍的专业化。这些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展示教育成果,彰显区域特色

为展示各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总结我区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我们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交流活动”,并成功举办两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节,出版《通州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系列从书》《学校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方案集锦》《传承中华美德――过中国节主题班会方案集锦》等教育成果;开展了“通州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节开幕式暨校本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汇报展示”和走进学校现场观摩活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等活动。

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主题文化包装

引言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1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2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3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通过挖掘景区所在地的民间故事传说、人文遗址或遗迹、英雄人物事迹等文化资源,创作影视剧来对外宣传景区旅游文化和品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例如由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以绚丽的山水风景、民族民俗文化为创作核心,成功包装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西部影城,原本是地处宁夏银川西郊镇北堡荒野地带的一处城堡遗址,通过张贤亮的运作,使《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因此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影视剧的成功使其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宁强县青木川古镇,因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型地,带动了古镇旅游发展。

3.2合理安排,统一规划

整个旅游景区的主题要有统一性和逻辑性,景区与景点之间的大小主题要体现总与分的逻辑关系,即在大主题的统一下有细分主题,其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必须统一于大主题之内,且大小主题的文化特点都能体现整个旅游景区的风貌。其次,主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综合地考虑景区所在地范围以外的周边地区旅游的开况,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旅游产品定位,确立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主题文化。

对于旅游景区环境的构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将每个分景点设计纳入到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中来,使构成景观的元素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CI理论,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

(1)VI系统设计

VI全称VisualIdentity,即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V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景区的主题理念与视觉传达的协调性,即造型与材料的统一性、颜色的一致性、风格的一致性等。通过旅游景区的VI设计,使旅游景区庞杂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条理化、系统化和协调性,促使景区特色文化主题的形成,在视觉上各分景点的标识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小品、建筑以独特的造型、色彩等设计语言体现其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地域人文特色的记忆。此外,在手工艺品、服装、饰品、门票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包装上体现统一性,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2)标志设计

在景区VI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标志设计。标志设计作为景区旅游形象的主要文化载体之一,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形象化、视觉化、图案化概括,具有高识别性、传播快、识记性强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标志,只有通过深层挖掘景区的各类文化资源,提炼出景区文化的核心(即主题),然后以解构、整合的手法创作简洁明了的视觉文化符号,同社会大众见面,达到宣传景区品牌的目的。

3.3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从游客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景区规划要以游客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游客的动机与爱好,在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将景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发展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多元化产品,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人生体验和经历,并加深对景区主题文化的理解。

目前,对于旅游景区最成功且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策划节庆活动来实现游客的游憩参与性。因为节庆活动互动性、参与性较强,同时也是最好继承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是了解景区主题文化的窗口。根据景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可以设立具有特色的植物采摘节、观花节等;根据景区的文化资源,可以设立特色民俗文化节等。当然节庆活动的策划与设立不是盲目性的、毫无根据的标新立异,一定要有文化的渊源,在实际运作中禁忌过于重视节庆活动的营销价值作用,而忽视其内涵的发展,例如甘肃省西和县的巧娘娘节,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

结论

通过对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规划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性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对外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景区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地方特色文化与环境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在对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开发;注重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主题内涵不断地挖掘,以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85-86.

[2]徐晶.民族旅游文化包装创新[J].包装工程,2013(4):17-20.

[3]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J].经济地理,2002,22(1):115-118.

【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初二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1

第一次漂流的作文(整理28篇) 2024-07-25

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收集3篇) 2024-07-25

车辆报废解决方案(收集3篇) 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