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篇1
事实上,长期存在于校园中的欺凌行为和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难以治愈的“暗疮”,各国在这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诸多有价值的经验。最早发动反对校园欺凌运动的国家之一的挪威在2002年启动了对校园欺凌的“零容忍方案”,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较为成功的反校园欺凌方案。那么,对于校园欺凌,怎么预防?怎么教育?又如何应对?如何惩治?
日本
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非常严重,中小学生苦于被同龄人孤立而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和《家族游戏》等影视作品里都有体现。尽管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制定国家层面的校园欺凌对策,但却见效甚微。而直接推动日本反校园欺凌法案机制建立的契机,则是2011年大津市中学生自杀事件。
“追忆生命日”
2011年,日本大津市一名初二男生长期受到三名同年级学生的欺凌,他被要求吃下蜜蜂尸体,还被捆绑起来塞进柜子,甚至是被强迫偷窃,以及被逼从窗户跳下进行“自杀练习”,这名男生最后不堪折磨选择了自杀。然而,学校明知是校园欺凌,却联合大津市教委一同对外隐瞒。
案件曝光后,当地警署对学校进行强制调查。大津市长组织设立了由相关专家、退休法官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警察获得关键证据,证明学校知晓校园欺凌但未阻止。最后,调查委员会认为,校园欺凌是导致该名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
这一事件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和媒体认识到教育体制的缺陷,认真反思防止校园欺凌的紧迫性,各界人士呼吁政府制订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监督机制,明确学校和家长的职责,防止相关部门推诿责任、包庇隐瞒真相,重蹈大津中学生自杀的悲剧。
从那以后,当地中学将每月11日设为“追忆生命日”,通过全校学生集会的方式,共同感悟生命并加强相互间的同学情谊和朋友意识,以此防患于未然。日本政府也要求全国各中小学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使学生感恩生命、相互理解。
将防止校园欺凌问题法制化
2011年大津市中学生自杀事件曝光后,在强大社会舆论的推动下,2013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首次将防止校园欺凌问题法制化。该法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学校,法律规定学校必须创造让青少年安心学习和开展其他活动的环境,教导学生不在校园内外欺凌他人,遇到欺凌事件时不沉默。
在该法案的引领下,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防止欺凌的方案举措,明确了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家长的职责,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社会联动的应对措施。比如,学校需积极协助家长和地方居民,通过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确保学校周边的良好风气;如果居民目睹有欺凌事件在校外发生,应及时告知学校,方便学校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比如,学校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如果有欺凌事件,就要将这件事记入“学生指导卡”里,在所有教师中共享信息;同时,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通过“生活记录笔记”沟通,如果有值得留意的地方,该笔记也会被全体教师共享,让所有教师关注事态,在必要时联系该学生的家长,多方合力解决问题。
24小时免费求助热线
2013年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全国统一的24小时免费求助热线“0120-78310”,以确保家长和学生可以随时咨询校园欺凌问题并获得帮助。在日语中,“78310”这五位数字的谐音与日语“诉说烦恼”发音相似,容易让人记住。如果有学生打这个电话进行投诉,相关工作人员会将电话接通到当地的教育委员会咨询机关,咨询机关记录投诉后进行调查,并根据欺凌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同时,当地教委会与儿童商谈所、警察、临床心理医师等进行协作,启动救助程序,解决欺凌事件,避免悲剧发生。
英国
学校是防止校园欺凌的核心
英国政府认为,学校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是防止校园欺凌最直接最有效的主体。因此,英国多项法令都将学校放在防治体系的核心位置,并规定各校必须制定强有力的反欺凌政策,以此预防和应对一切形式欺凌事件的发生。
当欺凌事件发生时,学校教师有权在校内和校外对学生进行管教。学生一旦出现法律禁止的行为,校长即可依法处以课后留校或停学处分,不予宽贷,以遏止类似行为发生。同时,学校有责任教育和辅导问题学生,学校可以成立短期的支持辅导班,为问题学生开展专项特殊教育课程,协助其改善学习、管理情绪、矫正行为。如果问题学生在接受特殊教育课程后没有改善,这时,学校需考虑引入外部资源,实施行为辅导支持方案。在该方案执行前,学校要与学生家长面谈,使他们了解在此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有的认知和责任。
家长需签署“教养契约”
当学校发现学生有严重偏差行为时,在执行任何课程方案之前,都要与家长签署“教养契约”,以督促家长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确保家长清楚地了解,学校绝不会容忍欺凌行为,以此建立家长对学校的信心,让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将家长的力量纳入反欺凌行动。
如果学生因欺凌等偏差行为被永久停学或在一年内被定期停学两次以上,地方教育局或学校可向法院申请,对该学生的家长发出“教养令”,要求家长共同担负起改善学生偏差行为的责任。“教养令”要求家长参加教育辅导课程,并配合W校的特定教育要求,改善学生行为,课程经费由地方教育局支付。对于违反“教养令”的家长,学校可移送治安法院裁决处以罚金,每次最高为1000英镑。
“转介学校”帮助矫正被停学的学生
针对因偏差行为而被停学的学生,从停学第六天开始,该名学生应接受地方教育局提供的替代教育服务,继续接受教育。此类替代教育服务由非营利组织、企业及私立学校提供,经过政府认可,其中被选择最多的就是“转介学校”。“转介学校”由专职教师负责,配有教学助理和学习指导员,他们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提供全日或半日的教育服务。“转介学校”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调整,将课程重心放在基本学科能力和改善学生行为方面,一段时间后,“转介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评估,符合标准的学生可转回普通学校,否则继续接受培训,直至达标。
网络匿名举报平台
2016年,英国政府开发了以网络匿名举报平台“tootoot”为核心的新项目,以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网络匿名举报平台是专门为遭受欺凌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提供24小时服务的在线平台,举报者可以通过上传欺凌实施者的照片来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举报结果只会被举报者学校里的教师看见,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该平台还有手机软件,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同时使用,方便青少年和家长向学校报告欺凌事件。
挪威
挪威是最早发起反对校园欺凌运动的国家之一。1978年,挪威学者欧维斯最先提出了“欺凌”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或几个人反复多次地遭遇来自另外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消极行为”。1982年,挪威相继发生了3起被欺凌儿童自杀事件,以此为契机,挪威反校园欺凌研究由此展开。2002年,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向欺凌宣战,正式结成全国反欺凌联盟,同时启动对欺凌的“零容忍方案”,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较为成功的反校园欺凌方案。“零容忍方案”项目组编写了《方案指导书》,包括能够预防和阻止欺凌,构建亲子关系,促进家长、老师、学生和学校决策层共同合作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欺凌预警”为学生创造安全环境
“零容忍方案”中的欺凌预警是为了创设一个识别攻击行为和防范欺凌的学校环境,并为学生量身制作成人干预和过滤下的安全区域。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职工利用方案里的“筛选标准”,识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反欺凌课程,训练受欺凌者应付欺凌的能力以及培养旁观者的责任意识;为了建立教师的权威,值班教师会佩戴“零欺凌”的标志,穿上耀眼的黄色反光背心,在学校走廊、图书馆等地方巡视。
“欺凌干预”:老师和“欺凌者”单独会谈
当校园内突发的欺凌事件进入预警识别状态后,“零容忍方案”的干预措施就要立刻启动。如果受害者首次遭遇欺凌,学校会召开会议,商讨干预对策,如指定心理教师跟进受害者,为受害者进行开导,传授其应对欺凌的具体步骤。随后,学校会通过强化学校反欺凌的态度,进而实现惩戒欺凌者的目的。教师先和每一个欺凌者单独会谈,单独会谈结束后是共同座谈,视严重情况给予他们警告处分。由于谈话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开展,欺凌者之间无法互相串通,从而使谈话起到干预效果。若时机成熟,教师还会安排1至2次的调节,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双方在尊重的基础上,共同达成建设性的终止欺凌协议,从而在源头上终止欺凌。
美国
老师富有创意的言传身教有助于遏止欺凌行为
美国学校在孩子入学时就开展反“校园欺凌”教育,除识别一些直接的暴力行为外,老师还教育学生认知一些属于间接欺凌的“冷暴力”行为,如语言攻击、群体孤立、羞辱戏弄、网络欺凌和骚扰等,老师会告诉孩子们遇到欺凌该怎么办,也会警示若欺凌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同时,学校提倡的是老师富有创意的言传身教。在华盛顿,曾有一名四年级学生马修因为光头造型成了高年级学生讥笑的对象,他难过得不敢进入教室上课,站在走廊上大哭。该校女教师尼尔森得知后,决定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帮助马修摆脱语言欺凌。她带着马修来到操场上,让马修剃光了她的头发,当着全校同学们的面告诉马修:“你将我的头发剃光后,如果还有人取笑你,那他们也是在取笑我。”此举不仅帮助了被欺凌的马修重建自信,并遏止了欺凌行为,也引来了媒体和家长们的一片叫好。
澳大利亚
“冲突解决教育”让孩子们在现实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
“你最近卷入了哪种类型的冲突?还有哪些人卷入这次冲突?冲突发生时你是忽略它,还是立刻做出反应,还是过一会儿才做出反应?其他人是如何反应的?冲突中你是否使用了暴力的语言或行为?冲突结束时有人受伤吗?……”这是澳大利亚小学生的一份作业,也是冲突解决教育的一部分。
根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澳大利亚实施相应的冲突解决教育,分为四个年龄段,核心内容是认识冲突、沟通和感受、团队建设、冲突解决技巧、同伴调节、协商与和平。5岁至7岁的学生需要了解冲突可能发生的地方,明白冲突的问题是什么,知道解决冲突的做法,回顾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冲突。8岁至10岁的学生需要分析导致冲突的原因,什么使冲突变得更糟,以及存在偏见的可能性。11岁的学生要学习双方是如何卷入冲突的,什么会让冲突升级,并根据给定的冲突情境,尝试解决冲突并说明理由。12岁至15岁的学生要系统了解与家人、同伴或权威人士的各种冲突类型,尝试解决电影、电视或书籍中出现的冲突场面,掌握同伴压力、嫉妒偏见、拒绝服从等冲突的常见原因。
其中,教师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训练学生对冲突情景的分析与尝试解决冲突的能力。教师会给学生设定场景,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弟弟看动画片影响了哥哥写作业,学生需要说出冲突的焦点,设想哥哥和弟弟在冲突中的感受,并指出兄弟两人应该怎样做;比如三个女孩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有了分歧,学生要思考这些女孩怎么做才能冷静下来,并分别扮演冲突卷入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陈述各自感受来解决这个冲突;比如一群同学因为新同学的穿着而排斥她,对她粗鲁地说话,学生要分析情景,设置解决方案,并讨论如何执行。
加拿大
“粉色T恤日”抵制校园欺凌
2007年,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两名学生发现同班同学由于身穿粉色T恤而受到欺凌,他们出去购买了50件粉色T恤,分发给同班同学,由此向欺凌者传递一个信息:欺凌行为将不再被容忍。从那以后,每年2月底,加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身着粉色T恤,打着标语,举着横幅,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性“抵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活动,即“粉色T恤日”。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欺凌小学生生命教育敬畏生命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无论世界的哪个角度里发生了何种事情,不论事情大小,都会第一时间被外界知晓,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生活也变得透明,所以,进来网上铺天盖地的校园欺凌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社会舆论界掀起了惊涛骇浪,让我们不得不把视角投到这一问题上。
校园欺凌,还被称作欺负、学校欺凌或者叫欺凌,是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持续的,不间断的对于个人或者群体,无论是对其心理进行恐吓,还是对其身体进行恶意言语的攻击,或者行动上的攻击,并且前提条件是受害方与欺凌方是在权力、体型等外界因素极其不对等的情况下,致使受害方不敢作有效的反抗的行为。校园欺凌的欺凌方和受害方可以是个人,亦可以是群体,通过攻击受害方的身体和心灵,让受害方感受到无法承受的痛苦、恐慌、羞愧、尴尬以及忧郁等一些列的不可逆转的伤害。无论校园里或者校园外都是有发生校园欺凌的可能的,更有甚者可能也会发生在互联网上。
在当今的校园中,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基本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索要钱财和贵重物品,如果不给就恐吓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倚强凌弱。三是伺机找茬,因为很小的事情就大打出手,侮辱他人人格的同时,伤害他人身体。四是莫须有的讲“义气”,用非正常手段暴力争论高低。
近来我们关注较多的校园欺凌案件有:山东省兰陵县8名中学女同学群殴一位初一女同学,她们从网络上学来的大人方法,而后又将整个打人的过程记录下来,传到网络上去。南京的一位初中生再被高年级的学生索要财物不成后,不仅遭受毒打,还被拉到厕所被强制吸食粪便,更有甚者他们将这一行为记录下来,发送转发给其他同学,完全是非人的行为,人人闻而诛之。
不论是何种的欺凌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校园欺凌是对受害方和欺凌方都有着同样的伤害的。对于欺凌方,长期的内心得到欺负他人带来的成就感,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缺少同情心的不健康心理,不能及时正视自己,会误入歧途。对于受害方是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创伤,会留下很久都不会平复的阴影。
其实,我们在震惊于校园欺凌案件的频发的同时,应当正视这一问题,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我认为,答案就是现在的学生们没有对于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重视生命,敬畏生命,他们对于自己欺负他人,欺辱他人生命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根本没有意识,根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结束是多么的悲痛。所以加强当代小学生对于敬畏生命的教育,亦是解决校园暴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所谓敬畏生命的教育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敬畏生命的教育是通过对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
在美国,从州级立法到校园管理再到家长的介入,都有明确的规定来约束和要求他们对于孩子敬畏生命的教育,从而管控校园欺凌案件的发生。这点是我国应该借鉴的,在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中,应明确规定让当代小学生们有敬畏生命的意识,不轻易欺凌他人,这一点应当在小学生行为规范或者行为守则中得以体现。大数据显示,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是校园欺凌的参与者,要么是欺凌方要么是受害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校园欺凌案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今天,我国也必然有所作为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命教育的老师,我认为,应当先营造出一个大环境,从规章制度中强调教育学生们敬畏生命的信念,制定一个从高到低,从无到有,不断细化的规定。在规定的遵守和实施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偏颇和不正确履行的异样标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对高年的学生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法治教育,加强他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爱生命的意识,不随意欺凌其他生命个体。
此外,要求学校必须采取三项措施:首先是提供举报欺凌事件的渠道,老师和教职员工一旦发现欺凌行为必须举报;第二是必须对被举报的欺凌事件进行调查;第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对于那些因为欺凌而被开除的学生,政府会安排社会组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在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这一层面,亦是要对家长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敬畏生命的必要性,如果学生在学校有了问题,马上进行沟通,同时告知父母,他们对于子女的责任是必须要尽到位的。
敬畏生命不仅能增进人的希望,而且能在压力与抑郁中起调节作用。小学生对于敬畏生命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生活。越是敬畏生命的人,就越能与社会相适应。自然就能生活的越来越好。
生命是伟大的,斗转星移,日升日落,每一天,都有一些生命的开始,每一天,都有一些生命的离开,生生不息,由此,我对生命不禁充满敬畏……
参考文献:
[1]曹保印.直击中国教育底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3]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01).
[4]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03).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文篇3
在国内,校园欺凌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甚至连“校园欺凌”“霸凌”这些名词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与一些西方国家早已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治理并建立了一套成熟的预防、认定、处理机制不同,在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并专门文件对其进行专项治理,是才开始不久的事情。一方面,国家层面日益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一校园“痼疾”,另一方面,相关制度和规定还远未完善,学校和教师往往准备不足、力不从心、进退失据。
在应对、治理校园欺凌现象时,学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在国家立法、政策层面对相关概念未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学校应当持有开放的态度,不应窄化欺凌的范围而延误了事件的有效处理时机。
关于校园欺凌或霸凌,一般是指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对他人实施的造成其身体或心理上伤害的行为。对于欺凌行为是否需要具备“长时间”“反复性”的特征,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挪威学者丹?奥维斯就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同学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乃至一些国家政府层面的认可。在日本和美国一些州的早期立法中,也强调欺凌行为的“持续性”“反复性”等特征。
在我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刚刚起步,尚未制订专门的法律和部门规章,甚至对何为校园欺凌还未做出具有效力的界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学校在识别校园欺凌行为时,不应当窄化欺凌范围。凡是蓄意或恶意对其他同学实施的、让受害者的身体或精神感到痛苦,而欺凌者感到某种满足的欺负、侮辱行为,都应当认定为校园欺凌行为,并进行专门治理。同时要看到,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治理是学校的法定责任,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或懈怠。当欺凌行为引发学生伤害事故之后,学校实际上是事故的责任方之一,依法需要承担损害赔偿等法律责任。在我国台湾地区,一所中学长期漠视校园里存在的欺凌行为,导致受害者悲愤自杀,案发后校长等3名校方负责人甚至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客观而言,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预防、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机制,有效地遏制各种侵犯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在当前,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家长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学校不应消极等待,而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其一,学校应当成立防止校园欺凌的专门组织机构,负责制度的建设、执行和监督工作。组织机构的成员应当包括校长、分管德育或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学校德育干部、保卫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其二,学校应当制订关于校园欺凌的认定及违纪处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制订校规校纪,明确学校禁止哪些学生欺凌行为,以及违规实施后可能遭受的教育惩戒或纪律处分。其三,建立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流程,合法合规地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其四,有效采取善后处理措施,做好对受害学生的救助、心理辅导等工作,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
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恶劣影响,但如果以此为契机,真正开始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并着手完善防治机制,那么坏事或许能变成好事。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收集3篇) 】相关文章: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对于人文地理学的认识(收集3篇) 2024-07-27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收集3篇) 2024-07-27
关于医疗卫生的建议(收集3篇) 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