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前景分析范文篇1
山西文化旅游市场在全国属于温热型旅游市场,以五台山、乔家大院、晋祠等为核心,成为中部省区中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前几年山西以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为市场切入点,使得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增长迅猛。2003年1~7月份,山西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5%,国内旅游收入42.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仅从增长速度来说,超过了河南。
山西的旅游产品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山西省地上文物占全国的60%。山西对外推出旅游产品的三大品牌,一是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二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三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尤其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在山西省更是占有绝对优势。
从目前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山西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入境的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点)向新旅游景区(点)扩散的趋势,这给运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运城市海外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目前,运城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城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这一点与西安和洛阳的旅游市场相同。2000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达500万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运城旅游的匡际游客最少将达到5万人次,旅游创汇将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0%。
(二)运城市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运城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运城旅游发展的重点。2000年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达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08年,接待国內游客将突破100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15亿元,年均递增15%和18%。
二、运城市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构成
运城市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分布集中,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占到游客总量的绝大多数,三省以外的游客很少。在这三省内部,游客也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西安、太原、洛阳、临汾及三门峡是运城最主要的客源地。
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占运城市客源市场的86%,其中山西本省游客和陕西游客分别占37%和30%,两者共同构成了运城市的一级客源市场。河南省游客占19%,是运城的二级客源市场,其他省区的游客只占游客总量的14%,是运城的边缘市场。具体而言,运城客源集中在西安、太原、临汾、三门峡、洛阳及本市等六个市,郑州游客也有一定的规模。在这几个城市中,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离运城较近,对运城市的旅游发展影响最大,其游客规模在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中占据首位,是运城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力强,和运城的联系密切,客源比重较大,占22%,随着运城到太原高速公路的贯通使用,以及侯马到太原电气化复线铁路的即将建成,太原到运城的游客规模有望大增。河南省的洛阳和三门峡两市由于区位和运城接近,经济实力较强,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洛阳是著名旅游城市,运城如能从洛阳客源中成功分流,将会大大扩大本市旅游规模。临汾和运城距离较近,且两者在旅游资源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也是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之一。
三、运城市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一)游客年龄及家庭结构分析
1、运城市国內游客以男性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4.1%,女性占35.9%。游客的年龄结构中,以中青年为主力军,这一群体经济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文化旅游资源比较感兴趣,应该是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重点争取的对象。
2、运城市游客家庭结构,夫妻子女型家庭出游能力强,其次是三代同堂型,占34%,夫妻二人至及独身生活两类家庭出游能力弱,分别占13%和6%。
(二)运城市游客的文化及职业结构分析
运城市游客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占较大比重,大专以上的游客占58%,其中大学以上的游客占25%,高中中专的占32%,初中以下的只占10%,这说明运城市旅游产品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吸引力较大。职业结构中,干部所占比重最大,为35%,干部、工人、个体经营者和商业服务者是运城客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群体的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67%。其余职业群体的游客分布比较均衡,教师占7%,军警占6%,农民、科技人员、学生和离退休人员都占5%。据调查,游客中的商业和个体经营者主要来自于运城市及周边的候马、临汾和陕西韩城等地,这些游客来运城主要是业务上的需要,顺便旅游,这表明运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级经济中心,对周边的商务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文化旅游应该是运城旅游重点开发的一个方向。
四、运城游客需求特点分析
(一)各职业群体游客旅游偏好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得,来运城的游客对历史文化景观表现出一致性的偏好,除农民以外,各职业游客都把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置于首位,特别干部这一项比例最高,达68%。农民对城市景观的喜爱高于其他阶层,在其需求结构中占38%。游客对自然风光的需求稳定,此项仅次于文化景观位居第二,教师和离退休老人更是钟情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别占到其需求总量的30%和35%。游客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比较喜爱,科技人员和离退休老人对此的喜爱度更高。商务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学生对旅游纪念品的关注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出于天性,学生对娱乐游艺活动的需求是最高的。另外,游客对运城的特色饮食有浓厚的兴趣。简言之,从游客在运城的需求状况中,可以看出运城市旅游产品市场的一些特点,即: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优势,自然风光为补充,民俗风情、餐饮游乐、旅游商品并存但发展尚未成熟的中等欠发达的旅游市场特点。
(二)运城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关系
运城市以人文景观著称,来运游客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探求不同文化程度游客的旅游偏好特征也显得较为重要。为此,笔者做了运城市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各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偏好表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游客对运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喜爱比例最高,在各自的偏好结构中都占到了50%上,尤其足在大专层次游客中,比例更是高达67%。自然风光是仅次于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但在游客的偏好结构中,此项比例比历史文化景观所占比例小很多,比例最高的也只有26%,其他都在10%多一点,再次证明运城市文化旅游景观优势显著,对游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其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应该作为人文景观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游客对文化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的喜爱度也很高,对风俗风情的开发应是运城文化旅游今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运城市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度还很低,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城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虽然很有特色,但都是民间小打小闹,没有大力宣传,市场知名度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今后应大力开发这几种文化旅游产品,一来可以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二来可以以此提高运城旅游的知名度,扩大运城的旅游规模,增加游客消费支出,提高旅游收入,从而实现更好的旅游效益。
五、运城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分析
运城市客源以临近省区为主,游客在空间流向和出游空间意向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分布情况
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率普遍偏低。出游率最高的关帝庙也只有24%,大部分景点的出游率都在5%以下,相当数量的景点出游率仅徘徊在l%-2%之间。即使是名气较大、游览价值较高的永乐宫、鹤雀楼、普救寺的出游率也只有10%左右。相比较而言,西安的一些景点出游率高达80%以上,由此说明运城市的旅游业相对比较落后,游客的出游能力不强。另外一个特点是,游客集中在关帝庙、永乐宫、鹳雀楼、普救寺等几个名气较大的文化旅游景观,对其他景点的出游明显不足。几个自然景现的出游率均低于5%,相对而言,夏县温泉、王官峪与五老峰、历山森林公园及黄河小浪底工程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这几个景点应是自然风光类景点开发中的重点。
(二)游客来运城出游意向空间特点
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和鹳雀楼仍是人们首先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关帝庙和普救寺两地的出游意向最强,游客选择率在20%以上。游客对其余人文景观的出游意向不强,游客对有些文化旅游景观的出游愿望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一是景点开发的基础较差或景点的可进入性差,再者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或不成功,导致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游客的出游活动。
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出游意向过低,说明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感知度过低,因而,景点的宣传促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城市今后要结合自身资源和客源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成功的促销宣传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游客在运城市的旅游活动能力。
旅游市场前景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洞穴旅游;RMP分析;旅游产品;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洞穴是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由地貌、水文、气候、人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水文景观。由于形成的科学成因、洞内环境及区域文化的差异,洞穴景观也具有独特性。洞穴是千万年的地质演化遗迹的综合呈现,洞内物质繁多,包括沉积物和堆积物,古生物繁多,可反映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以及地球演化历史。洞穴也是古人类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洞穴艺术存在的空间,目前众多洞穴保存了人类文化沉积,遗留了古人类生产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遗迹,是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
黄金洞位于鄂西南地区,地属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其地表和地下水系丰富、岩溶地貌多样,属于典型的水洞与旱洞合一的综合溶洞洞穴,共有7层洞穴大厦。黄金洞文化层次丰富,至今仍保留了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受硝文化、土司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深厚。
在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时间中广泛的运用(RMP)昂谱分析法,通过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3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适宜开发旅游产品体系。鉴于此,本文也采取昂谱分析模式对黄金洞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实证分析。
2RMP昂谱分析模式
RMP昂谱分析模式是以旅游产品为研究中心的规划模式,由国内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的按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的流程进行旅游开发研究的框架模型。
其中R性分析即为资源分析,作为昂谱分析的第一步,从资源的特色及资源适宜性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资源的区位、规模及其蕴含的观赏价值、文化体验价值、科考价值进行评价,为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构想
M性分析即为市场分析,是昂谱分析的第二步,通过需求市场的分析,寻求与旅游资源相吻合的市场,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市场分析包括市场潜力分析和市场弹性分析,把握市场良机,进行合理定位。
P性分析即为产品分析,是昂谱分析的最后一步,是结合R性分析和M性分析的结论,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共同作用确立旅游产品的核心主题,并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定位,保证构建能够适应市场并能占领市场份额的旅游产品。通过R-M-P分析,最终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
3黄金洞旅游开发的(RMP)昂谱分析
3.1R性分析
3.1.1资源特色分析
3.1.1.1洞穴区位条件优越
黄金洞地处湖北、湖南、重庆3省(市)交汇处,是连接东西大动脉的重要关口。省道248纵贯全境,北接国道318,南连国道209,东达恩施城区,交通便利,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3.1.1.2洞穴规模庞大
黄金洞共有7层洞穴,目前已探明4层总长度约为8000m,具有“洞穴之厦”的美誉,而且共有3个洞口直通洞穴内部,岔道纵横,支洞繁多。
3.1.1.3洞穴景观珍奇,具有极高观赏价值
黄金洞是一个汇山、水、洞为一体的天然大溶洞,其溶洞层数、钙化池面积也是国内罕见,岔洞不计其数,洞内幽深曲折,洞内地貌景观丰富,观赏价值高。
3.1.1.4洞穴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文化体验价值
黄金洞地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周边汇集了羌族和土家族,民族村寨保存完整,民风淳朴,村民仍沿袭着羌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其所在的唐崖河流域,古时受土司管理,而唐崖河是一条土司河,沿河而上历史上曾经并存有施南、金峒、龙潭、唐崖、石关峒、西坪蛮夷等6家土司,有一河六土司、两岸千蛮峒之谓,土司文化悠久独特。
3.1.1.5洞穴大厦、地心漂流景观罕见,极具探险价值
洞内地下伏流景观独特,唐崖河穿流而出,形成1000余米的洞中伏流,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洞内地心漂流水系,具有其他溶洞不可比拟的优势。7层洞穴大厦仍有3层未探明,洞穴嵌于千仞绝壁,险奇神秘,可激发探险爱好者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
3.1.1.6洞穴内尚存古人熬硝遗址,拥有科考价值
黄金洞是古代采硝、炼硝的重要场所,洞内尚存大量的采硝、熬硝遗存,古代炼硝留下的硝渣、废料等堆积如山,人工开采痕迹清晰可见至今能保存大量古栈道遗址群。黄金洞保存了古代制硝工艺流程原貌,黄金洞是研究古代冶炼工业的重要遗迹,对于研究古代矿冶开采、火药制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1.2资源适宜性分析
目前,黄金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可转换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无明显特色,资源和产品未达到合理对接。现有的开发仅针对洞穴内部,定位于低层次的观光游,尚无围绕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的产品。黄金洞可提升观光旅游的层次,并向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的层面转换,不断拓宽黄金洞旅游产品的开发渠道。
3.2M性分析
3.2.1市场潜力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随之提升,探险需求、文化需求、科普求知需求也不断凸显,当今旅游市场形式正由单纯的观光游向专项休闲度假旅游转化,逐渐形成追求时尚、善于体验和享受为特征的社会风潮。针对专项旅游市场需求以及当今旅游市场趋势,溶洞科考、探险,山地运动休闲,民俗节庆旅游等专题特色旅游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3.2.2市场弹性分析
随着2010年宜万铁路的开通,重庆万州到恩施仅需2h,宜昌到恩施仅需2.5h,而武汉到恩施仅需4h。便捷的交通条件,促使到访恩施当地的游客不断增长,恩施旅游市场迅猛发展。2012年[3],恩施州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198.58万人次,同比增长3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55亿元,增长38.3%。黄金洞作为恩施州的重要景区,市场弹性巨大。
3.3P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黄金洞旅游资源的分析,黄金洞的旅游资源虽丰富,但是无明显特色也不具有垄断地位,若想在旅游发展中取得成绩,则需紧密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并深挖当地特色文化。
对于黄金洞景区,可以依托黄金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奇特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及特殊细分市场,可挖掘潜在的旅游活动。围绕黄金洞珍奇的景观资源特点以及地心伏流的特色,根据现代游客的个性化的特殊兴趣旅游偏好,可开展体验性旅游。依托黄金洞的土司文化以及唐崖河沿线的土司城,根据现代游客旅游深度性需求以及对民俗文化的偏好,可开展民俗类旅游活动。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根据现代游客对参与性民俗体验活动需求,可开展民俗类旅游活动。以麻柳溪特色乡村景观旅游资源以及秀美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根本,根据现代游客对回归乡村、回归自然的向往和乡村度假休闲需求,可开展乡村度假类旅游活动。
4.黄金洞旅游产品体系
4.1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结合我国洞穴旅游景区的成功案例,可归纳总结出洞穴旅游产品体系,为黄金洞构建旅游产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可将全国洞穴打造成为3大主类,9个亚类,集观光、休闲、科考、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4.1.1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根据喀斯特洞穴具有自然景观资源,可开展洞穴地质地貌观光游以及洞穴生物观光游。
4.1.1.1洞穴生态观光游
洞穴观光旅游产品包括以洞穴生物、洞穴沉积物为依托的洞穴生态观光产品。
4.1.1.2洞穴科技观光游
借助高科技手段,在洞穴内营造虚实相间的场景,开展洞穴科技观光游。
4.1.2洞穴休闲旅游产品
根据洞穴内外空气纯度高、湿度大以及冬暖夏凉的环境特点,可开展洞内洞外休闲度假旅游,满足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包括洞穴养生产品,洞穴度假产品和洞穴医疗产品。
4.1.3专项旅游产品
4.1.3.1洞穴探险旅游产品
依托洞穴内支洞繁多、洞道迷朦、洞穴沉积物千姿百态、洞穴地貌崎岖不平以及洞穴水文系统错综复杂的特点,开展洞穴生存体验、极限运动、寻宝、探险等活动,体验黑色视觉下的不同户外乐趣。利用洞穴地下河资源以及支洞多的特点,在保证洞穴和地下河可进入性的前提下,吸引国内外专业的洞穴探险队,开展洞穴潜水等高难度极限生存体验活动。
4.1.3.2洞穴科考产品
以洞穴的地质遗存、生物遗迹、人类活动遗产为载体,通过博物馆展陈、3D动画,静态解说系统等方式,开展科学考察游,满足游客接触世界,增长知识,了解地球的需求。可开展的项目包括人类文化古迹考察游、洞穴生物观察、洞穴地质考察。
4.1.3.3洞穴文化体验产品
挖掘当地的人文文化,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结合相关的民俗活动,通过具有参与性的民族风情表演,将绚丽多彩的南方少数民族风情与形态奇特的岩溶景观相互融合,营造浓郁的人文、风情气息,使游客参与至其中并得以深度体验、鉴赏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开展洞穴文化体验游。可开展洞穴民族婚礼体验、洞穴原始风情体验、洞穴丧葬文化体验、洞穴歌舞表演。利用洞穴大厅结合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演绎具有民族风情的大型原生态实景舞台剧。
4.1.3.4洞穴节庆产品
洞穴节庆产品可依托当地民俗风情以及洞穴自然资源,可开展洞穴民族节庆,洞穴竞技节事活动如洞穴漂流节、洞穴攀岩节、洞穴地质知识竞赛等。
4.2黄金洞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RMP)昂谱分析,黄金洞可根据自身特色,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依托全国的旅游产品体系,可开发出适合具有地方特色并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洞穴旅游产品体系。
基于黄金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资源特色,根据潜在市场需求,可将黄金洞的洞穴旅游资源整合成以洞穴专项产品为主导,洞穴观光、洞穴休闲旅游产品为辅助的旅游产品体系。
4.2.1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凭借黄金洞的7层洞穴大厦,庞大的洞穴规模,奇特的地质地貌资源,多种多样的洞穴沉积物,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已有的观光旅游层次,打造具有科学意义的高端洞穴观光旅游产品。
4.2.1.1洞穴科普观光游
通过借助音响、激光、影像、3D等高科技手段,在洞穴内营造虚实相间的场景,开展洞穴科技观光游。通过科普解说及展览的形式向游客普及喀斯特地貌的知识及硝文化的历史知识,通过标识牌解说系统,投币式互动演说系统以及红外体感系统,清晰地展示黄金洞的成因,以及洞内的路线、景点等。深化洞穴观光旅游产品的科普教育性及参与互动性。
4.2.2洞穴休闲旅游产品
依托洞内外灵秀的自然环境,洞口的度假酒店,联合黄金洞附近的麻柳溪民俗羌寨,开展风情休闲游,达到养生防病和舒缓疲劳的效果,满足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
4.2.2.1洞穴养生产品
依托洞穴的低温,空气负离子含量高的特点,通过训练活动的开展,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可开展的活动包括洞穴spa、洞穴瑜伽。
4.2.2.2洞穴医疗产品
利用洞穴的微气候、洁净的空气以及特殊的微量元素,建立洞穴医疗站,使身体虚衰患者进入洞后身体逐渐得以康复。
4.2.2.3洞穴度假产品
凭借洞穴资源及周围山水资源,在洞内及洞外修建度假村或度假区,依山傍水,空气清晰,满足游客的高端需求。唐崖河从空间上连接麻柳溪羌寨和黄金洞2大景区,游客可在观赏羌族建筑、品羌族美食、赏羌族歌舞、体验羌族手工艺,深度领略羌族文化的同时,还可顺唐崖河而下至黄金洞,游览洞穴奇观。
4.2.3洞穴专项旅游产品
4.2.3.1洞穴探险旅游产品
黄金洞地下伏流景观独特,地下水系长达1km,依托该水系可开展洞穴漂流活动,并采用不同的漂流方式,增加漂流活动的刺激性。
依托黄金洞的绝壁和断崖资源,并辅助SRT单绳、高能灯光设备、洞穴罗盘等安全设备,开展洞穴攀岩、洞穴SRT速降、洞穴攀岩、洞穴飞跃等洞穴极限运动,吸引富有探险精神的游客。
4.2.3.2洞穴科考旅游产品
古人类文化古迹考察,依托古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人类活动的痕迹,出土的相关文物,通过博物馆,立体电影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增加游览的知识性,趣味性。可打造火药工业博物馆,将古人采硝、炼硝的场景在博物馆内进行还原,为游客揭开中国火药制作的千古之谜。
洞穴地质考察凭借古气候、古代地质运动的沉积物,并通过博物馆和静态解说系统,开展地质考察游。在洞内设全景模型沙盘、洞穴立体模型、丰富的标本、触摸查询台、投影设施等,并通过三维动画展示地质遗迹演化过程和精彩的讲解,向游客传播地质知识。
4.2.3.3土司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结合黄金洞人文旅游优势,依托黄金洞当地的土司文化遗存,联合唐崖河沿岸的土司城,共同打造土司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可开展激光表演、真人采硝展示、制硝展示、实景舞台剧等活动,丰富洞穴旅游的文化体验性,增加旅游的互动性,满足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
5总结
目前黄金洞的旅游产品已不能适应休闲旅游趋势的需求,通过RMP模型的引入,可以使黄金洞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得以整合,并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有效促进其旅游产品的转型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伟海.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06,52(6):783792.
[2]张环宙,周永广.基于资源优势的旅游后发地区规划思路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261~263.
[3]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4]陈伟海.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06(6):783-792.
[5]2012年恩施旅游统计公报[R]
旅游市场前景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一、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概况
山西文化旅游市场在全国属于温热型旅游市场,以五台山、乔家大院、晋祠等为核心,成为中部省区中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前几年山西以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为市场切入点,使得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增长迅猛。2003年1~7月份,山西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5%,国内旅游收入42.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仅从增长速度来说,超过了河南。
山西的旅游产品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山西省地上文物占全国的60%。山西对外推出旅游产品的三大品牌,一是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二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三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尤其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在山西省更是占有绝对优势。
从目前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山西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入境的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点)向新旅游景区(点)扩散的趋势,这给运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运城市海外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目前,运城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城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WWw.133229.Com这一点与西安和洛阳的旅游市场相同。2000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达500万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运城旅游的匡际游客最少将达到5万人次,旅游创汇将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0%。
(二)运城市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运城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运城旅游发展的重点。2000年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达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08年,接待国內游客将突破100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15亿元,年均递增15%和18%。
二、运城市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构成
运城市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分布集中,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占到游客总量的绝大多数,三省以外的游客很少。在这三省内部,游客也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西安、太原、洛阳、临汾及三门峡是运城最主要的客源地。
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占运城市客源市场的86%,其中山西本省游客和陕西游客分别占37%和30%,两者共同构成了运城市的一级客源市场。河南省游客占19%,是运城的二级客源市场,其他省区的游客只占游客总量的14%,是运城的边缘市场。具体而言,运城客源集中在西安、太原、临汾、三门峡、洛阳及本市等六个市,郑州游客也有一定的规模。在这几个城市中,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离运城较近,对运城市的旅游发展影响最大,其游客规模在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中占据首位,是运城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力强,和运城的联系密切,客源比重较大,占22%,随着运城到太原高速公路的贯通使用,以及侯马到太原电气化复线铁路的即将建成,太原到运城的游客规模有望大增。河南省的洛阳和三门峡两市由于区位和运城接近,经济实力较强,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洛阳是著名旅游城市,运城如能从洛阳客源中成功分流,将会大大扩大本市旅游规模。临汾和运城距离较近,且两者在旅游资源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也是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之一。
三、运城市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一)游客年龄及家庭结构分析
1、运城市国內游客以男性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4.1%,女性占35.9%。游客的年龄结构中,以中青年为主力军,这一群体经济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文化旅游资源比较感兴趣,应该是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重点争取的对象。
2、运城市游客家庭结构,夫妻子女型家庭出游能力强,其次是三代同堂型,占34%,夫妻二人至及独身生活两类家庭出游能力弱,分别占13%和6%。
(二)运城市游客的文化及职业结构分析
运城市游客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占较大比重,大专以上的游客占58%,其中大学以上的游客占25%,高中中专的占32%,初中以下的只占10%,这说明运城市旅游产品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吸引力较大。职业结构中,干部所占比重最大,为35%,干部、工人、个体经营者和商业服务者是运城客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群体的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67%。其余职业群体的游客分布比较均衡,教师占7%,军警占6%,农民、科技人员、学生和离退休人员都占5%。据调查,游客中的商业和个体经营者主要来自于运城市及周边的候马、临汾和陕西韩城等地,这些游客来运城主要是业务上的需要,顺便旅游,这表明运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级经济中心,对周边的商务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文化旅游应该是运城旅游重点开发的一个方向。
四、运城游客需求特点分析
(一)各职业群体游客旅游偏好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得,来运城的游客对历史文化景观表现出一致性的偏好,除农民以外,各职业游客都把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置于首位,特别干部这一项比例最高,达68%。农民对城市景观的喜爱高于其他阶层,在其需求结构中占38%。游客对自然风光的需求稳定,此项仅次于文化景观位居第二,教师和离退休老人更是钟情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别占到其需求总量的30%和35%。游客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比较喜爱,科技人员和离退休老人对此的喜爱度更高。商务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学生对旅游纪念品的关注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出于天性,学生对娱乐游艺活动的需求是最高的。另外,游客对运城的特色饮食有浓厚的兴趣。简言之,从游客在运城的需求状况中,可以看出运城市旅游产品市场的一些特点,即: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优势,自然风光为补充,民俗风情、餐饮游乐、旅游商品并存但发展尚未成熟的中等欠发达的旅游市场特点。
(二)运城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关系
运城市以人文景观著称,来运游客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探求不同文化程度游客的旅游偏好特征也显得较为重要。为此,笔者做了运城市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各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偏好表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游客对运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喜爱比例最高,在各自的偏好结构中都占到了50%上,尤其足在大专层次游客中,比例更是高达67%。自然风光是仅次于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但在游客的偏好结构中,此项比例比历史文化景观所占比例小很多,比例最高的也只有26%,其他都在10%多一点,再次证明运城市文化旅游景观优势显著,对游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其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应该作为人文景观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游客对文化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的喜爱度也很高,对风俗风情的开发应是运城文化旅游今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运城市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度还很低,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城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虽然很有特色,但都是民间小打小闹,没有大力宣传,市场知名度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今后应大力开发这几种文化旅游产品,一来可以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二来可以以此提高运城旅游的知名度,扩大运城的旅游规模,增加游客消费支出,提高旅游收入,从而实现更好的旅游效益。
五、运城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分析
运城市客源以临近省区为主,游客在空间流向和出游空间意向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分布情况
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率普遍偏低。出游率最高的关帝庙也只有24%,大部分景点的出游率都在5%以下,相当数量的景点出游率仅徘徊在l%-2%之间。即使是名气较大、游览价值较高的永乐宫、鹤雀楼、普救寺的出游率也只有10%左右。相比较而言,西安的一些景点出游率高达80%以上,由此说明运城市的旅游业相对比较落后,游客的出游能力不强。另外一个特点是,游客集中在关帝庙、永乐宫、鹳雀楼、普救寺等几个名气较大的文化旅游景观,对其他景点的出游明显不足。几个自然景现的出游率均低于5%,相对而言,夏县温泉、王官峪与五老峰、历山森林公园及黄河小浪底工程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这几个景点应是自然风光类景点开发中的重点。
(二)游客来运城出游意向空间特点
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和鹳雀楼仍是人们首先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关帝庙和普救寺两地的出游意向最强,游客选择率在20%以上。游客对其余人文景观的出游意向不强,游客对有些文化旅游景观的出游愿望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一是景点开发的基础较差或景点的可进入性差,再者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或不成功,导致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游客的出游活动。
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出游意向过低,说明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感知度过低,因而,景点的宣传促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城市今后要结合自身资源和客源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成功的促销宣传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游客在运城市的旅游活动能力。
六、游客对运城的满意度及评价
游客在运城旅游时遇到的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交通(路况差,拥挤,买不到车票);花费(门票价高,吃住太贵);时间(假期不够长);食宿问题(有钱没处吃住);安全(出门缺乏全感,担心挨宰受骗等)。游客对这五方面反映强度不同。游客对食宿问题反映较集中,占36%,在旅游“黄金周”,游客在运城的吃住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交通是游客担心的另一大问题,这主要是运城有些地区的景点空间组合关系较差,路况较差,给游客出游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花费也是游客担心的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旅行时间和游览时间比例不协调(旅游时间比较大)及重点景点票价略高引起的。总之,旅游设施和环境是游客印象最差的两个方面。笔者调研过程中也发现,运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服务设施急需完善和改进。环境较差也是运城市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景区内部和周围环境。游客认为文化旅游资源、服务质量和旅游购物市场都有待大力改善。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和类型都很丰富,但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管理粗放,由于不少人文景观缺乏维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景观开发初级,活动项目单一,服务设施跟不上。景点导游及其它服务项目急需改进,旅游购物市场不发达,旅游商品种类和数量不足,缺乏精品和名牌产品。运城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对游客比较友好,游客对这方面的反映较少。
参考文献:
1、张东明.旅游学概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胡幸福.中华旅游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4、运城市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z].
5、王水成.运城名胜[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旅游市场前景分析(收集3篇) 】相关文章: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收集3篇) 2024-07-29
旅游市场前景分析(收集3篇) 2024-07-29
精彩的篮球赛作文(整理8篇)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