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图样范文篇1
张敏仓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小学
作者简介:王霞,女,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美术教研员,邮编:710061
张敏仓.男.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小学,邮编:710065。
陕西剪纸,可以追溯到纸张发明以前。《史记》中就记载有西周初期长安一代“剪桐封弟”的故事,而关中流传的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则唱出了这里的巧手女子已经能在树叶上镂空雕刻出好看的纹样来贴在窗上装点生活。汉墓中出土的金箔剪制动物纹样,杜甫在洛川和白水交界的彭衙曾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陕西古墓中发现的十余幅花卉图案的唐代剪纸(出土后因纸风化,只留下了图案遗痕),反映出纸张发明之后,剪纸在民间非常普及。至今,这里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图1)相似的“牛耕图”(图2)等。
陕西作为原始农业的发祥地,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稳定的农耕文化,造就了陕西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每到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居室,窗上、墙上、柜上、神龛上、门上……到处都贴上红火的剪纸,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剪纸也用于辟邪、祈雨、祭祀、丧葬等各种民俗活动,成为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此,凝聚着古老历史文化内涵的陕西民间剪纸,也被称为“活的文物”。
一、陕西民间剪纸的地域特点
1.关中(戏文)剪纸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的京畿之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文化比较发达的西安、成阳、渭南、宝鸡等地农村,春节的窗花以人物为主,其中又以戏剧人物为多。关中人称戏剧人物剪纸为“戏文”。关中人爱看秦腔戏,每到春节、庙会及各家的红白喜事都有演出。妇女们把自己喜欢的剧中人物用剪纸的形式再现出来。但是,每个地区又有所不同。比如,渭北的华县、大荔、蒲城、澄城、富平等县,“戏文”剪纸受当地皮影戏造型的影响,形成了有皮影造型特点的剪纸,人们称之为“小皮影剪纸”(图3)。凤翔、岐山、宝鸡等地的人物剪纸受木版年画影响,多带有绘画特点(图4)。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方还有象征琴、棋、书、画、八宝、八吉祥的符号,以及戏剧人物、二十四孝、耕、读、渔、樵、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妇女们喜爱表现的剪纸题材。好的戏文剪纸被妇女们争相替样,在农村流传开来,成为年轻女子学习窗花的“样样”(关中俗语)。
2.陕南(绣样)剪纸
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包括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地区和丹江流域的商州地区。这里山大沟深,物产丰富,经济富庶。秦岭山脉的梗阻,使得汉中、安康与楚、蜀文化交流较多,商洛与楚、豫文化联系方便,因而陕南人的生活习俗与关中地区的稍有区别。他们的剪纸多是绣品的底样,作为刺绣的造型基础。例如,枕顶花样、帽耳花样、鞋顶花样、鞋帮花样、转围花样等。剪纸的风格既有秦地的粗犷、古朴,也有水乡的细腻、秀美。内容以花鸟鱼虫为多,也有戏曲人物,以及四艺、八宝、八吉祥、暗八仙等吉祥符号。(图5)
3.陕北(原生态)剪纸
陕北地处黄土高坡,北邻内蒙古,西连宁夏,属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区。在这里,有华夏先祖轩辕黄帝的足迹;在这里,遍布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周文化的遗迹;在这里,秦置上郡,筑长城,修直道。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宋以后连年战乱,这里成为偏僻封闭之地,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这里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秦汉墓葬为数众多,唐宋元明石刻处处皆是;而古老的文化习俗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是陕西剪纸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
富县、洛川、黄陵、宜川、宜君、旬邑等地,属关中向陕北过渡地带。这里的民俗文化保留着关中古老的传统习俗,剪纸内容以人物为主,除戏文外,二十四孝、八仙、传说故事、吉祥如意等题材也较多。他们的剪纸艺术风格秀丽圆润、格调明快,在纹饰方面注重文化内涵和造型变化,艺术处理手法多样。(图6)
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甘泉、安塞、志丹、延川、延长、榆林、绥德、米脂、佳县、子洲、清涧等,才是真正的陕北地区,这些剪纸被称为“延绥剪纸”。当地土地贫瘠,生活“苦焦”,文化封闭,人们的性格直率豪放,敢恨敢爱,所谓“质朴少文”,却蕴藏着中华民族及其丰厚而古老的原始文化遗迹。(图7)
榆林地区西部的靖边、定边、安边被称为“三边”,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明。出人意料的是,黄土高原粗犷而质朴的民间剪纸,在这里变得纤细入微,小巧玲珑——抖出的毛毛细如针尖,剪出的线条细如发丝,真是小巧玲珑,剪技精绝。细细品味的话会发现,这里的剪纸在轮廓上传承了延绥剪纸粗犷、简练、抽象的造型特点,而在内部装饰手法上又体现出江南剪纸工巧细腻的风格。内容多以花鸟、动物为主,较少涉及人物。在艺术表现上多用阳刻,以线和“抖毛毛”为主。简练概括的造型和较为具象的装饰,是三边剪纸最为鲜明的艺术特点。(图8)
二、陕西民间剪纸的表现类型
不同的剪纸人的剪纸作品风格各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高凤莲认为,“剪纸是自己的事,心里有了才剪”。依据个人剪纸的风格,陕西民间剪纸大体可以分为原生态型、传统型、绘画型三种形态,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陕西民间剪纸的大干世界。
1.原生态型
原生态型剪纸,是指不太懂传统剪纸造型的妇女所剪出的作品。它没程式,不受约束,随意大胆,自由奔放。她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动植物和人物的形象,在剪纸中大胆取舍,并进行夸张、变形等艺术处理,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剪纸艺术风格。作品质朴、造型生动、生活味浓、表现形式多样。如陕北安塞王占兰的《虎(墙花)》(图9),虎侧面头而正面眼睛的艺术表现,酷似毕加索油画《镜前的女人》的表现方法。
2.传统型
传统型剪纸,是指代代相传的剪纸艺术,民间称为“古时花”。它与中国绘画同行,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剪纸的造型、技艺经一代代妇女的创造、提高、传承、发展,形成了完整独立的民间美术造型体系。花、草、鱼、虫、鸟、兽等题材的剪纸,是民间剪纸艺术中最精彩的部分。传统纹样都有一定的寓意、讲究和程式,是特殊的“文字”、标识与符号。如,用“龙凤呈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用松树、仙鹤、寿桃、寿星等表示延年益寿;用植物、动物、器具等借物喻意;用相同或相近词音寓意吉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剪出莲花和鱼(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寓意“连年有余”;剪出喜鹊和梅花(梅谐音眉)即意味着“喜上眉梢”。而石榴、牡丹、莲花、佛手、鱼、蛙、蝴蝶、瓜果、琴棋书画、八宝如意、狮子绣球、万字富贵等物品在民俗中也各具特定的寓意。传统型剪纸保留了古老的民间美术审美意识、造型观念和剪纸技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陕北和陕南此类剪纸较多。(图10)
3.绘画型
绘画型剪纸,主要指受过民间画工乃至文人绘画影响的剪纸。陕西关中剪纸有这种类型。这些窗花大部分先让画工起稿,再用刻、剪、染等方法制作,可大批生产,远销关中许多城镇。绘画型剪纸造型活泼、生动、具象,但装饰比较单一。(图11)
以上三种剪纸形态中,传统型剪纸是剪纸艺术的本源,如吸收原生态型或绘画型剪纸的艺术特点,可创作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而原生态型或绘画型剪纸向传统型剪纸学习,也可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三、陕西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
1.形(俗称“剪大样”)
在陕西,凡是老年人剪纸,几乎都是先剪轮廓,剪出的动物、人物、禽鸟等外轮廓简练概括,气势逼人,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以侧影、动势等为主的造型手法相似。不少专家认为,陕西民间剪纸传承了汉代雄强博大、风虎云龙、粗犷淳朴、夸张变形的风格,这也正是陕西民间剪纸的一大特点。剪纸作者们认为,“剪纸就是捉样难,大样捉住了,神和势就有了”。她们深知剪纸是用外形说话的艺术,在外形上要突出形象的特征、动势、神韵,选取形象的最佳特征才是剪好剪纸的关键。她们善于观察生活,对着形象转着看,平视、仰视、俯视,看固有的形。先看大的结构特征,再看局部特征,然后从中抽取最能表现特征的局部形象重新组合、相互重叠、相互渗入,形成一个整体的新形象。(图12)
2.纹样(俗称“花花样”)
陕西民间剪纸传承了我国剪纸装饰中最传统的基本纹饰,有一套完整的语言符号,如锯齿纹、花斑纹、月牙纹、圆孔纹、线纹等。这些纹饰在剪纸中应用非常广泛,是剪纸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
锯齿纹:在陕北剪纸中,锯齿纹被称为“打牙牙”“大狗牙”“抖毛毛”。锯齿纹是剪纸中带有装饰意味的表意图式,用在动物身上表示毛发,用在鸟禽身上则表示羽毛;在花鸟身上用来表现色阶的过渡,在山石上则用来体现明暗的变化。锯齿纹以尖状出现,它与圆润流畅的造型结合,产生了柔中带刚的艺术效果。三边剪纸中的锯齿纹细如针,精巧细腻,像工笔画;延绥剪纸中的锯齿纹比三边的稍宽且长,挺拔大方,显得粗犷厚重;关中剪纸中的锯齿纹则多为宽而短,显得庄重质朴。(图13)
月牙纹:月牙纹是民间艺人剪纸常用的纹饰符号,因形月牙状而命名。有刚柔、宽窄、长短不一的月牙形纹饰,妇女们也称“花瓣瓣”。在剪纸艺术中,它有很多的变化,月牙纹还可以变化为云纹、水纹、涡纹、柳叶纹和动物身上的旋转花纹等。在剪制时要有意识地通过强调它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图14)
线纹:线是东方美术造型的基础手段,作为民间造型艺术的剪纸,同样以线为基本方法。在陕西剪纸中,线有三种功能:造型、装饰、连接。它以韵律、节奏和刚柔变化传达美感信息。陕西民间美术以线造型、用线装饰,将线条艺术的装饰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赋予线条以生命和精神。(图15、图16)
圆孔纹:明剪成圆点,暗剪成圆孔,用来表现具象的眼珠、花蕊、车顶、订、衣扣等。在民间,圆孔纹也称“生生点”或“太阳纹”,是阳性符号,有生育和多子的民俗寓意。(图17)
纵观陕西传统剪纸的纹饰运用,大多是锯齿纹、月牙纹、线纹、花瓣纹、圆孔纹及各种几何纹的相互穿插运用,形成了传统剪纸的基本特点。剪纸高手都懂得用一种纹饰统一画面,在统一中寻找变化,使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多姿多彩、富于变化。
3.装饰(俗称“巧打扮”)
“剪花先要剪个大样,然后再随心打扮”。这里的“打扮”就是“装饰”。装饰分为具象装饰和随寓装饰(意象装饰和抽象装饰)。随寓装饰是陕西民间剪纸的一大特点,用以表达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具象装饰:如用锯齿纹表现动物的毛发,用圆孔纹表现蟾、蛙,用月牙纹表现鱼、龙等。这种装饰能产生具象、质朴的美。
意象装饰:如在剪出的南瓜、梨、石榴等瓜果的纹饰中,巧妙组织瓜果内部所含的子、核的图案,这样,不但丰富了剪纸纹样,而且体现出民间美术中多子的观念。
抽象装饰:抽象装饰与形象的本质结构无关,除取其寓意外,也是为了体现美和趣味性。如动物身上用花草装饰,更显其可爱。人们往往把猪、虎等动物形象当成花一样来打扮,认为这样才好看。
抽象、具象与意象三者结合:剪纸中常见的是三种方法混合运用。如曹佃祥作品中,动物的主体用花草纹装饰,而细部用锯齿纹装饰,以抽象的纹饰加进几剪具象的刀法,产生了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
4.剪法(俗称“铰法”)
陕西民间剪纸有单剪和折剪、阳剪和阴剪之分。单剪是直接把形象完整地剪出来;想要追求变化的形象,则多用此方法。折剪是把纸对折或反复对折然后剪出形象;这种剪法给人一种端庄、平稳、宁静的对称美感。阳剪是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图15)阴剪以块面为主,把造型的线剪去。(图16)二者区别在于,阴剪的线是线线相断,阳剪的线是线线相连。
在用剪刀的方法上,还有直插剪法、开口剪法、暗剪法。直插剪法就是把剪刀尖插入要剪去的部分,然后慢慢剪开。开口剪法就是从纸张的边缘处直接剪入;这是剪纸中最简便的剪法,它常与对叠剪法相配合。暗剪法是在外形下剪,剪出一道暗线进入需要刻画形象或需要减去的部分,以求省工省时。剪纸高手们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剪法,使画面和谐统一。
四、陕西剪纸作品赏析
1.《母亲》
《母亲》(图18)由陕西民间艺人张林召所作。她出生于1912年,陕西省富县张村驿人。她从小就心灵手巧,爱看戏剧表演,爱听神话传说,爱绘画剪纸。十三、四岁时,她就能把戏中的人物形象冒剪下来;未出嫁前,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剪纸巧手。戏剧人物、花鸟动物,是张林召剪纸的主要题材。结婚之后,三次丧夫、四次嫁人、13个孩子全部夭折,剪纸是她对苦难人生抒发胸臆的寄托。她的很多作品体现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渴望,是以形写神、写意、写心、写情的艺术。在她的剪纸作品中,“两面人”“三面人”(图19)的造型,表现出不同的表情过程,形成个性鲜明的风格。美术界对此评价很高,认为这种在作品中同时表现一个人头部的正面脸和侧面脸的造型方式,“只有在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中才可以看到”,因此,她被称之为中国的“毕加索”。
作品《母亲》表现出一个孩子正在吃奶,夸张的动态表现出孩子的调皮和可爱,远处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在张望。这位母亲的头部包含着两个侧脸,一个在含情脉脉地看着孩子,流露出母爱的满足感;另一侧脸好像在观看远处的人。“画如其人”,她的作品也是她个人形象和心里所想的体现。作品中人物造型粗犷、古朴、稚拙,神情生动,动感很强;用线顿挫,运剪灵活多变,以便达到取形求意,笔断意连的效果;构思奇妙,突破时空限制,三角形的构图稳定而又风格独特。可以看出,作者的剪刀在纸上游走,她并不太在意上面具体的形状,只有剪刀随心所欲在纸上勾来转去的动作;而从这些抑、扬、顿、挫、曲、直、刚、柔的线中,能够感受到她的一生并不平静。
2.《喂牛》《坐新车》
《喂牛》和《坐新车》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的王兰畔的作品。王兰畔1921年出生,陕西省洛川县阿寺村人。她自幼喜爱剪纸,终生以剪纸为乐。她最爱剪生活里的事。村里每年都敲蹩鼓、扭秧歌、闹红火,—招—式,她都能剪到作品里去。
这幅《喂牛》(图20),剪的是她自己家每天傍晚要经历的一幕。在农村,牲畜也是家中的重要成员,耕地、种地、拉土等都离不开它们。在这幅图中,年轻力壮的儿子手持铡刀,媳妇帮忙入草,老汉是家中喂牛的高手,正在给牛添料,老婆婆的任务则是看孩子、做饭,一家人和睦相处、分工明确,其乐融融。作品《坐新车》(图21)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坐在车里的老汉扇着扇子,像个公社干部;那个婆姨不常出门,笑眯眯地转着脸往车外看。笑眯眯的形象总是在王兰畔的作品中出现,这是她心中理想的画面。这笑中包含着她对生活的热情,对社会的希望,正是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构成了民间美术的灿烂与辉煌。
王兰畔是陕西洛川县北派剪纸的代表人物。她剪纸时自由专注,放空自己、心无旁骛。作品黑白分明,节奏强烈,造型干脆利落,不拘小节,充满生机和活力;风格质朴简洁,构图大气粗犷。她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纯朴感受,表现自己熟知的生活场面,创作出一幅幅为人喜爱的作品,装点着生活,装点着人生。
3.《蛇盘兔》
《蛇盘兔》(图22、图23)剪纸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在延安以北的安塞、子长、延川、志丹及榆林地区流传。在民俗文化内涵中,蛇喻阳喻男,兔喻阴喻女,盘是结合的意思。蛇盘兔是阴阳交合、生生不息的吉祥符号。但妇女们却给它注入“富贵”的愿望,加以歌谣“若要富,蛇盘兔;蛇盘兔,必定富”,借此表达人们期盼富裕吉祥、万事亨通的美好愿望。这种图案的内涵是固定的,临摹时可用“熏样”的方式起稿,创作时可在主要内容(蛇和兔)不变的原则下,根据个人的审美原则和创作追求,尽情地利用造型和装饰语言,从审美的角度强化,突出“富”而掩盖原本内涵。熟练的民间艺人可以自由发挥,靠记忆直接剪出来。
4.《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是陕西的传统主题纹样,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特点,因而被专家们称为“活化石”。如陕北安塞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图24)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商代青玉女配非常相似,可能是殷商文化在陕北的遗存。剪纸形象外轮廓极其简练、朴实,注重内部的装饰美。有的繁丽丰富,寓意深刻;有的稚趣可爱,富有张力。
抓髻娃娃形象在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广泛流传,几千年来,这一形象一直存在于百姓的民情风俗中。抓髻娃娃形象的产生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方式,它包含了一个地区社会成员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等等。如果我们仅仅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究抓髻娃娃形象的艺术构成等视觉因素,是难以全面理解它的整体价值的,更难以体会到抓髻娃娃为什么能够成为陕北人的心理和精神的纽带。(图25)
抓髻娃娃的基本特征是正面站立,圆头,两肩平张,两臂下垂或上举,两腿分开,手足皆外撇。它有性别之分,—般多为女性,也有的无性别表征。女性抓髻娃娃头梳双髻或双辫;头立双鸟(双鸡)或戴花冠、花蔓或戴胜。双手外撇或上举,或双手抓鸟(双鸡),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兔,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鱼,或双手抓鱼,或双手举莲,还有双襟双鸟(鸡)、双膝双鸟(鸡),双足双鸟(鸡)、双脚蹬兔,等等。男性抓髻娃娃为圆头,或—长辫,或戴圆形尖顶帽。双手外撇或上举,有的腹下垂象征男性的牡丹、云勾纹等图案。
作为“中华民族保护和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喜娃娃”(图26)形象,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喜娃娃”剪纸一般是在结婚时贴在洞房里,是多子多孙的象征。它经常与莲花、石榴、鱼等结合,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生殖崇拜的一种原始巫术文化遗存。抓髻娃娃还可作受惊驱鬼、辟邪招魂之用,如“招魂娃娃”“送鬼娃娃”“送病娃娃”“辟邪娃娃”“五道娃娃”等,它们各司其职,图案的含义是固定的,但构图形式不一,既有左右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创作追求进行个性化处理。
5.《剪花娘子》(图27)
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自称“剪花娘子”的库淑兰,擅长彩色剪纸和彩贴,以绚丽多姿的色彩、丰富神奇的想象、精湛华丽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最终走向“只剪我自己”、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巅峰。
库淑兰,旬邑人,是彩贴剪纸的代表。旬邑彩贴剪纸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盛行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用于炕头、炕围、门窗的装饰等,发展到贴于门上、窑顶、箱柜、粮囤。后来旬邑农村嫁女、娶妻、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剪彩贴剪纸,贴于室内显著位置,以增添喜庆气氛。杨先让教授的评价是“五彩缤纷的、充满欢乐气氛的、千姿百态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纸作品”;靳之林教授的评价是“既传统,又现代;既淳朴,又艳丽”。
剪纸图样范文篇2
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出很多灿烂的艺术文化,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山东是民间剪纸艺术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剪纸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个地区的剪纸风格也不尽相同。起初剪纸艺术主要用于节日庆典、居家装饰以及服装图案样板,随着平面设计的逐渐兴起,剪纸用途的变得更加广泛。礼品包装讲究新颖别致,为了提高礼品包装的装饰性,山东剪纸被逐渐运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中。
关键词:
山东剪纸;图案元素;包装设计
礼品包装设计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将山东剪纸运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中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意性的想法。想要将山东剪纸融入到礼品包装设计中,关键核心就是创造性的思维,它是山东剪纸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完美的创造性思维作为理论指导,设计出来的作品缺乏创新性、缺乏吸引力。通过生搬硬套的方式,将山东剪纸与礼品包装设计捆绑在一起的行为,就缺乏了设计的本质。
一、山东剪纸的特征
1、题材多样
题材多样是山东剪纸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山东剪纸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山东剪纸题材主要涉及神话故事、古典名著、戏曲人物、卡通、人物风景以及花鸟画等范畴。例如,今年我国的猴年,很多剪纸艺人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题材多样性是山东剪纸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们即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2、风格多样性
山东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资料显示,山东剪纸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山东各个地区的剪纸艺术风格迥异。其中胶东、滨州、茌平最具代表性。胶东剪纸整体局部严禁,主要用于节日庆典以及妇女服饰图案样板。滨州剪纸题材相对广泛,并且在设计风格上和胶东剪纸存在明显区别,和胶东剪纸布局严谨不同,滨州剪纸的设计风格更加侧重于粗犷豪放,这和黄河流域地区的剪纸艺术一脉相承。茌平剪纸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作品题材主要反映的是基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由于创作工艺简单,在创作过程中茌平剪纸只需要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即可。茌平剪纸在创作形式上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在山东剪纸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
二、山东民间剪纸图案元素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要点
1、注重原创性
山东剪纸是人们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艺术化的反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为了提高装饰性,山东剪纸被逐渐应用到礼品包装的设计之中。剪纸艺术原创性是礼包设计中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礼品包装设计的识别度。同时,剪纸原创性也是包装设计创新性主要体现。可以从剪纸形式、创作理念以及创作内容等方面来提高剪纸艺术的原创性,这也要求设计者要对剪纸艺术要拥有独特的见解以及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
2、紧扣时代主题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劳动创造,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取得了惊人的突破。生产方式由人类劳动完成了机械生产、信息化生产的过度。然而生产生活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滥用资源的现象日益突出。纸张是礼品包装的主要材料,为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在礼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应该增加保护环境的内容,将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元素融入到剪纸创作中。
3、注重设计整体性
礼品包装设计中会涉及到色彩的使用与图形的构思。而且这两个方面对平面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追求创新的同时,还要兼顾色彩与构图的使用,努力将文字、色彩、构图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色彩与构图直接影响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色彩、构图、文字这三者直接的关系的相辅相成的,文字的使用是建立在色彩与构图的基础上的,色彩与构图也需要文字来突出。在礼品包装设计中保持三者的整体性非常重要。
三、山东民间剪纸图案元素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1、增加文化艺术性
山东自古来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山东人民格外的勤劳、智慧,孔孟之乡的美誉更是增加了山东的文化艺术气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山东人类创造出很多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是山东民间艺术的代表,和其它地区剪纸单一的风格不同,山东剪纸更加多元化。并且在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将山东民间剪纸图案元素融入到礼品包装设计中无疑增加了文化艺术性,提升了礼品包装的文化内涵。
2、增加装饰性
山东剪纸题材多样,设计风格并不拘泥。剪纸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可以是花虫鸟兽,也可以是人物风景。设计风格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注重整体布局。这些特征增加了山东剪纸的创作范围,赋予了礼品包装设计的装饰性。此外,很多剪纸图案具有寓意性特征,例如:蝙蝠图案代表了福寿安康,鱼的图案寓意年年有余,通过这些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束语
山东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的代表,将剪纸图案运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山东剪纸艺术的认知。山东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人才不济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年轻人也比较喜欢剪纸艺术,但是从事剪纸艺术的年轻人却很少。为了实现民间艺术的薪火相传,国家应该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美工课的教学之中。拉近年轻人与剪纸艺术的距离,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剪纸艺术之中。
作者:李俊峰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山东剪纸艺术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1506237,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参考文献
[1]张保玉.山东民间剪纸的构成与造型特点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剪纸图样范文篇3
幼儿园剪纸个案分析
活动设计背景
剪纸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手工作品,在很多地方是过节过年不可缺少的装饰材料,但是在新疆却是不非常常见的手工作品,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并能初步掌握简单的剪纸技巧,感受剪纸的乐趣,激发幼儿对我们传统手工作品的喜爱。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我国的传统艺术手工作品“剪纸”。
2.学会制作简单的剪纸。
3.感受剪纸作品的美感和剪纸过程中的乐趣,激发幼儿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作品的美感和制作过程的乐趣,激发幼儿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2.难点:学会制作简单的剪纸。
活动准备
过年场景图片课件;剪纸作品的图片课件;教师的剪纸作品若干;小剪刀;彩纸;透明胶带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过年场景图片的课件,请幼儿们仔细观察图片中有些什么,然后说一说。
2.幼儿说完后教师一一介绍图片中的物品,如灯笼、对联、福字、鞭炮等等,重点引出剪纸。
3.问问哪些幼儿见过漂亮的剪纸,如果有请他们说说他们见到的剪纸是什么样的,然后播放传统的剪纸作品图片课件.并请幼儿说说图片中的剪纸的颜色、形状、图案等等。
4.教师出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也请幼儿来说说老师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
5.教师给幼儿们发小剪刀和彩纸,教师边制作剪纸边讲解制作方法,并请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来学习剪纸轮廓形状的剪法,主要有方形、圆形、花形。(注意提醒幼儿们要正确小心的使用剪刀)
6.让幼儿们自己进行制作,在学会剪纸轮廓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造,剪出不同的形状,教师进行观察,对个别制作上出现疑问或问题的幼儿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7.幼儿们制作完毕之后教师把作品贴在前面,让幼儿们一起欣赏自己和小伙伴们的作品,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和作品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
大班的孩子们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小班、中班的幼儿们强了许多,但在学习制作过程中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接受较慢,教师在教授和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准确,并在活动过程中要多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动力。
基本信息
活动名称《剪纸》活动班级大班
作者及工作单位黎昕阿克苏市新城双语幼儿园
毕业学校新疆师范大学学历大专教龄半年职称无
活动设计背景
剪纸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手工作品,在很多地方是过节过年不可缺少的装饰材料,但是在新疆却是不非常常见的手工作品,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并能初步掌握简单的剪纸技巧,感受剪纸的乐趣,激发幼儿对我们传统手工作品的喜爱。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我国的传统艺术手工作品“剪纸”。
2.学会制作简单的剪纸。
3.感受剪纸作品的美感和剪纸过程中的乐趣,激发幼儿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作品的美感和制作过程的乐趣,激发幼儿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2.难点:学会制作简单的剪纸。
活动准备
过年场景图片课件;剪纸作品的图片课件;教师的剪纸作品若干;小剪刀;彩纸;透明胶带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过年场景图片的课件,请幼儿们仔细观察图片中有些什么,然后说一说。
2.幼儿说完后教师一一介绍图片中的物品,如灯笼、对联、福字、鞭炮等等,重点引出剪纸。
3.问问哪些幼儿见过漂亮的剪纸,如果有请他们说说他们见到的剪纸是什么样的,然后播放传统的剪纸作品图片课件.并请幼儿说说图片中的剪纸的颜色、形状、图案等等。
4.教师出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也请幼儿来说说老师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
5.教师给幼儿们发小剪刀和彩纸,教师边制作剪纸边讲解制作方法,并请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来学习剪纸轮廓形状的剪法,主要有方形、圆形、花形。(注意提醒幼儿们要正确小心的使用剪刀)
6.让幼儿们自己进行制作,在学会剪纸轮廓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造,剪出不同的形状,教师进行观察,对个别制作上出现疑问或问题的幼儿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7.幼儿们制作完毕之后教师把作品贴在前面,让幼儿们一起欣赏自己和小伙伴们的作品,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和作品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进行点评。
【剪纸图样(收集3篇) 】相关文章: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收集3篇) 2024-07-30
剪纸图样(收集3篇) 2024-07-30
不该丢失的友谊作文(整理4篇) 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