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收集3篇)

时间:2024-08-03 来源: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排课管理系统;功能分析;数据分析

1功能分析

通过功能需求分析,刻画系统的行为,并通过系统的软件功能完成用户的任务,从而满足业务的需要。

1.1角色分析

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涉及到以下角色:(1)教务处人员,是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其职责或功能为基本数据与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等;(2)院系教务人员,是系统主要参与者,其职责或功能为教师任务书编制、人机交互式排课等;(3)教师的职责或功能为教学任务书核对、课表查询;(4)学生的职责或功能课表查询。

1.2系统数据流分析

本文运用结构化方法分析业务功能,用户比较能理解数据,结构化方法以数据为中心,用数据流图(DFD)来描述业务功能。在数据流图中,矩形框表示角色,圆边框表示功能,开口矩形表示为数据表或数据文件,箭头线是数据线。

数据流图按分层来画,分别为顶层数据流图、一层数据流图,一层数据流图对应总体功能结构,几个圆边框对应功能结构中的几个功能。

1.2.1顶层数据流图

从业务功能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顶层数据流图,如下图1所示:

图1顶层数据流图

从以上顶层数据流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参与者主要分为四类: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务处人员管理基本数据信息以及更新和维护系统,院系教务人员通过关联信息编制形成教学任务书和排定课表,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该系统进行课表查询。

1.2.2一层数据流图

为了进一步细化各加工步骤说明,下面给出了系统的一层数据流图。

图2系统一层数据流图

在上图2中,主要包含三大块功能,即教务处人员的基本数据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院系教务人员的任务书编制管理和人机交互式排课以及师生的课表查询管理。教务处人员通过录入教师、学生、教室、教学计划、班级、课程等基本数据信息,实现对基本数据信息的管理与维护,为人机交互式排课提供数据信息基础,并通过系统管理对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院系教务人员通过编制形成任务书和关联基本数据信息,运用人机交互式排课方法排定课表,并反馈系统更新和维护信息。教师和学生通过各自权限查询课表信息。人机交互式排课是该系统的核心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它为核心来进行的。

1.3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通过需求分析中的数据流程图逐层分解,可得到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四大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教学任务管理、人机交互式排课和系统管理。教师、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等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仅提供给教务处人员使用,教务处人员通过这些模块录入和维护教师、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等信息。教学任务管理模块仅提供给院系教务人员使用,院系教务人员通过该模块制定任务书,并打印任务书分发给教师使用。人机交互式排课模块仅提供给院系教务人员使用,院系教务人员使用该模块进行人机交互式排课,并设置参数供教师和学生查询使用。系统管理模块提供给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和学生使用,院系教务人员通过该模块反馈信息,教务处人员通过该模块更新、维护和备份系统信息,教师和学生通过该模块检索查询课表信息。

2数据分析

2.1实体关系分析

E-R图(EntityRelationshipDiagram),也称实体-关系图,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由于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管理数据流图涉及基本信息,教学任务管理数据流图涉及任务书信息,人机交互式排课数据流图涉及课表信息,系统管理数据流图涉及系统信息,因此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包括基本信息、任务书信息、课表信息、系统信息和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学生等八个实体。

图3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E-R图

如上图3,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E-R图表示:教务处人员与基本信息、系统信息是操作产生的关系,院系教务人员与任务书信息、系统信息是操作产生的关系,院系教务人员与课表信息是关联产生的关系,教师、学生与课表信息是查询产生的关系,其中,院系教务人员、教师、学生与课表信息是多对多关系,教务处人员、院系教务人员与系统信息是多对多关系,其余都是1对多关系。

2.2数据库表

根据E-R图,给出如下软件系统主要两个数据库表的设计,分别为教师信息表和课表信息表。其中,学生、班级、教室、教学计划、课程、任务书等信息表可以类似表示。

(1)教师信息

保存教师的基本信息。

表1教师信息表

教工号是表1教师信息表的主键,它是标识该表中所有行的一个列或一组列。专业班级是建立和加强表1教师信息表与表2课表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故专业班级是表1教师信息表的外键。

(2)课表信息

保存课表的信息。

表2课表信息表

专业班级是表2课表信息表的主键,它是标识该表中所有行的一个列或一组列。教工号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表1教师信息表和任务书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教室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教室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专业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班级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课程名称是建立和加强表2课表信息表与课程信息表数据链接的一列,故教工号、教室名称、专业名称和课程名称都是表2课表信息表的外键。

3总结

本文通过对宁波工程学院教务管理部门以及排课管理系统开发部门等的深入调研,并结合本人长期以来所从事排课工作的具体实践,对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功能和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几方面:

1)对多年来本人所从事的排课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而细致的梳理,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提炼出来。

2)根据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运行实际,通过刻画顶层和一层数据流图来描述业务功能。

3)依据功能分析刻画形成E-R图,并给出主要两个数据库表的设计。

通过对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过程,深入地分析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对于以后工作中碰到类似系统问题的解决、维护与运用,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丽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张小红.高校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2012(7):45-47.

[3]李正慧.排课系统数据表的设计与功能的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7):116-119.

[4]俸世洲.独立学院排课系统的数据库与算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5):274.

[5]苏贞.清华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在排课问题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3(28):146-147.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范文篇2

关键词:课群;资源管理系统;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68-03

作者简介:刘德山(1970-),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教育应用。

0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纲要》从资源体系、平台建设及共享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当前,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尤其受到教育部门以及各高校的充分关注,也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

现阶段,关于教学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资源管理及其标准化。以IMS、AICC、IEEE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技术标准为基础,参考SCORM(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开展数字资源标准研究[1];②面向开源软件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在著名的开源平台Sakai、Moodle、Claroline上搭建资源管理系统,并对开源软件实施二次开发[2];③高校辅助教学平台开发。

资源管理系统一般以平台为载体,在网络平台上集中大量优秀课程,课程之间多采用线性结构组织,如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爱课程网等。从课程层面看,每门课程作为一个教学结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习题、视频等。从教学角度,每门课程不是孤立的,从课程体系出发考虑每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更大。现有资源管理系统中,探索课程体系或一个课程模块中课程之间联系及相关课程间知识点关联度的研究较少。目前,大多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较少以课群为单位建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课程共性资源共建与共享。以课群为基础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在高校精设课程、压缩学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背景下有重要意义。

1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面向教师和学生,实现资源上传、检索、、下载等基本功能。同时,系统基于课群设计,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1.1需求分析

为深入了解管理系统需求,笔者选取大连、鞍山两地高校的60教师和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结论如下:

(1)教师在教学中有资源管理需求的比例达74.5%;教师较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源检索,主要以文件夹形式进行资源组织与管理;绝大多数教师期待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检索和管理。

(2)使用资源管理系统的教师中,68.1%的教师认为现有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或辅助教学系统操作较为复杂。

(3)教师对资源管理系统关注不够或不愿使用的原因主要有:资源更新不够及时,资源可用性差,资源重复率高。

(4)61.6%的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视频、试题、课件等进行学习,69.4%的学生认为系统应通过简化操作、及时更新资源来吸引用户。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大多资源管理系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如何重构和完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

1.2系统设计

(1)功能设计。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设计需重点考虑如下问题:①资源管理系统应具备资源库管理、资源检索功能;②以课程群为核心,增设课群管理模块,实现课程添加、课程审核、添加课程资源等功能,有效实施课群内部资源共享[3];③设置配置管理模块,实现用户及角色管理。每个模块下细化若干个子功能模块,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角色设计。将系统参与者划分为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和课群负责人等角色,各角色及功能如表1所示。

(3)数据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设计用户表、资源表、文件表和课程表等。受篇幅限制,具体数据库表省略。

2系统实现

2.1运行环境

客户端运行环境,选择Windows7、Windows2000、WindowsXP等操作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资源管理系统。服务器端系统运行环境为Windows7sever,支持Internet防火墙,该服务器具有校园网内独立IP地址,可实现校园网范围内登录访问。

2.2主要功能模块

本系统核心模块为资源库管理、资源检索和课群管理。系统导航菜单中包括新闻公告、最新、资源上传、资源检索和课群管理等功能项。

(1)配置管理模块。配置管理模块的功能为角色管理、用户注册和用户登录。角色管理实际上是对系统用户权限进行设定。未注册用户可以执行模块中的注册功能,按照注册界面提示要求填写信息,提交后通过验证即可。注册用户登录成功后,根据角色赋予的操作权限进行操作。

(2)资源检索模块。资源检索分为关键字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关键字检索可以按资源名称、作者、内容描述、所属课程等进行精准搜索。用户在进行关键字检索时,可以设定检索素材的类型,如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大纲、课件等;高级检索是指通过导航菜单中的资源检索选项分层次逐级检索,需要通过导航进入检索页,该页包括多媒体资源和课件资源的分类描述。

(3)课群管理模块。课群模块主要包括4个功能:①课群描述,帮助用户了解该课群的内容和特点;②课程添加,将系列课程加入到课群,其中课群内课程按知识点进行规划;③课程资源,将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加入相应的课程中;④课程检索,用户可按课程搜索资源,方便查询,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资源。

2.3技术实现

管理系统从逻辑上划分界面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使用Struts、Spring和Hibernate等框架实现。界面表示层负责将用户数据提交到业务逻辑层,处理后返回结果[4]。业务逻辑层使用Spring技术,以Spring封装,利用Hibernate技术实现数据访问,Hibernate只需实现正确的对象关系映射,提高开发效率。

3系统应用

本文以JavaWeb编程系列课的课群为例,说明资源管理过程和应用效果[5]。

3.1课群概述

Java、Web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群在网络编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各课程衔接紧密,共性内容较多。从知识领域看,该课群涉及客户端开发与服务器端开发,具体包括Web应用程序运行原理、Web运行环境、主流开发工具Eclipse、Servlet、JSP、JDBC、JSTL等内容。在应用层面,从博客、社交网站到电子商务中的C2C、B2B等,都涉及JavaWeb技术。

考虑JavaWeb知识领域、应用范围、编程前期基础,JavaWeb编程课群包括:《C语言》、《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编程基础》、《Web高级编程》、《UML系统分析设计》、《XML技术与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同时,根据新技术的出现不断调整。

3.2实施过程

(1)划分课程边界。划分课群中各门课程边界的目的在于合理设计课程间的衔接关系,整合课群中的同类知识点,按递进关系分配到不同课程中,提高资源建设效率。该项工作由课群负责人或专业课教师在系统设计之初依据教学大纲完成。

(2)添加课程到课程群。在课群管理模块中,由课群负责人建立课群,由具有教师角色的用户向课群中添加课程,在课程描述页面对课程进行完整描述,说明该课程在课群中的作用,审核通过后,新课程添加成功,显示在课群管理页面中。

(3)添加资源到课程。添加到课程中的资源可以为文本、图片、动画、音频或视频等。该过程实际上是按课程组织资源的过程,将独立的大纲、课件、视频、试题等添加到具体课程中。在添加过程中,可以先实施检索,查找到符合课程的资源后再进行添加。

3.3应用效果

Java、Web编程课群涉及内容广泛,课程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需围绕Web开发实际需求和开发流程,按照课程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6]。

(1)合理安排课程间重复知识点及交叉内容,作好课程衔接。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中,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表达式、常用函数等多门课程中均有涉及,学生修读完相关课程后,可通过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如学习完C++的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表达式后,便可以自学Java、JavaScript中的相关内容。

(2)经典算法合理分布到不同课程中。算法在C++、Java中都有涉及,在数据结构课程中也有系统介绍。学生学习数据结构时,涉及多种排序算法,学习枯燥。可依据不同难度将算法分散到不同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习。

(3)形成了清晰的学习线索。C语言和数据结构是所有计算机课群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为深入学习Web开发基础(包括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编程基础)、J2EE开发(XML、UML、Web高级编程等)作好准备。

明确定位每门课程在课群中的意义,按课群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快速掌握JavaWeb开发所需的核心技术,实现课程教学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课群还兼顾了与其它课程(如企业职前教育课程、专业实习)的衔接,满足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

4结语

本文面向课群提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合理组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大纲、课件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该管理系统不足之处在于只提供资源管理功能,并没有更多考虑课程章节结构,也没有考虑课程的授课进度。此外,主要针对单所高校或单个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后续研究将结合实际逐步完善系统开发。

本文提出的辅助教学平台,在传统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添加课程管理模块,建立基于课群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满足教学要求。所设计的系统在Java、Web编程系列课课群中进行了应用、测试和运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JSEDIVY.CreationofmultimediasupportstudymaterialandadministrationofLMSsystemsinvirtualeducationenvironment.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ractiveCollaborativeLearning(ICL),2011:477-479.

[2]江林升.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33-136.

[3]王非,郑晓薇.基于网格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64-67.

[4]惠燕,潘煜.基于SSH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23-24,32.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范文篇3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4-0124-03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它无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机一体化系统。[1]近年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论、内容、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识和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以解决管理和决策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各类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财经院校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要适应新常态的需求以及考虑财经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优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全球化和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几乎每一天都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机会与激动人心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机会与挑战,并及早预见信息技术变革对未来世界经济与管理活动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当今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也需要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充分理解组织管理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IT(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它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信息化运营和管理决策方面的专业技能。

因此,从课程的内涵出发,需要构建一个既包括管理学基本理论,又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管理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从建设的角度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和管理要点;从应用的视角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应用技术;从用户的视角理解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领域的应用情况。

我们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层次。[2]在每个层次设置若干基础课程,从而达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组织与融合,成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为社会、人文基础,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来进一步强化。

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基础与相关领域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掌握一般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常用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应用两门课程来学习。

第三个层次为课程的提高层次,通过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管理领域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作用与在金融、税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在这个层面上主要通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

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4类[3]:

第一类: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管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从组织的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4个职能来理解职能信息系统;从经典的三层金字塔结构分业务层、管理层和战略层来分析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从集成的角度介绍如何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进行组合;以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为基础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从流程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变革的关系。

第二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技术,重点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隐私保护等。

第三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在组织如何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对现实中管理信息系统失败案例的分析,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并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以提升成功率。

第四类:财经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该部分主要通过对几个典型的财经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解决的主要组织与管理问题等进行介绍,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大多涉及组织与管理的各种问题。但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与感性认知,对组织管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实际组织的感性认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本质是系统,按照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基本模型,应对于每个管理信息系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问题背景,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明白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了哪些功能来解决上述问题。三是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对不同用户来说,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个基本的思路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够推广到其他的系统。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在课程中安排了16课时的实验。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使用到Excel,应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生产决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优投资与组合两个实验,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Excel解决实际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借助学校购买的泛雅平台,教师在线上平台提供教学视频和知识点PPT等学习资源,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对线上资源的学习,而在课堂上(线下)教师则对学生反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移到课外(线上),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学习重点知识,通过课堂时间(线下)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发生了改变,使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效果。[4]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提供课程简介和“系统思想”、“信息与信息系统”、“系统规划”、“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信息系统建设概论”等20余个教师上课视频,同时通过链接央视财经频道的“商战之电商风云”和“互联网时代”等记录片视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通过阅读案例、收集资料、网络问题式学习研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汇报n件、课堂汇报、课堂小组间互动等环节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理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案例包括IT改变物美,西门子公司“恩威并施”的知识管理之道,海尔――互联工厂是“众创定制,产销合一”,“一带一链”――国美O2O超级链接是如何打造的,恒丰纸业――走在信息化路上的一卷纸,免费WI-FI之战,谁在开启进场服务“任意门”,全聚德――打造“舌尖上的”IT盛宴,透视微众“刷脸”贷款时代来临,万达购物中心的数据分析策略等。使用的案例既有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进行转型的内容,也有基于IT的创新内容。同时将案例流程的全过程纳入课程的考核之中,强化学生对案例的投入学习。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我们强化对学生平时课程参与的考核,课程考试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平时成绩(40分)。由课程考勤(5分)、在线学习(20分)、案例分析(15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在线学习成绩=个人成绩÷在线学习平台最高分同学成绩×100×20%;案例分析成绩评分由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分组成,分别占40%、20%和40%,最终按满分15分折算。

第二部分,课程实验(30分)。根据在教学平台上提交的综合实验报告1和综合实验报告2的分数综合评定,每个实验报告15分。

第三部分,期末测试(30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

教与学是课程教学的两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整体上看,理论内容比较多,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是一方面,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内容的把握与学习。

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IT使能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IT使能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创新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上聚焦个人与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2]徐升华,沈波,舒蔚.财经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让我尊敬的人作文(整理8篇) 2024-08-03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收集3篇) 2024-08-03

羽毛球教学计划(收集3篇) 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