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调查报告范文篇1
关键词:福建泉州;肝病;野生中草药;资源调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001-08
肝病是我国高发病率的病种,福建泉州也是各种肝病的高发区。近年来对福建泉州肝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4-2009年甲型肝炎累计报告1029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8/10万人[1];乙型肝炎2004-2009年累计报告4187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2.65/10万人,2004年发病率为80.89/10万人,2009年发病率为127.26/10万人[2];丙型肝炎1990-2011年共报告1241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83/10万人[3]。笔者在对当地中草药资源调查中,发现民众常就近利用野生中草药防治和辅助治疗多种肝病,疗效满意。兹就福建泉州区域可用于治疗肝病的野生中草药资源整理分析如下。
1福建泉州自然地理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北纬24°25′~30°56′,东经117°36′~119°05′,地跨中南亚热带,境内山地及丘陵占总面积4/5,其余为台地及平原。因地处低纬度,濒临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其温暖潮湿的自然环境适合植物的生长,区域内野生植物种类达212科1641种[4]。但泉州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使泉州以瘴疠之地而著称,因常年雨量充沛,且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堪称“闽南大温床”。每年气温高、湿度大的天数达三四个月,尤其春夏之交,梅雨连绵,更是湿温病高发季节。清代医家喻昌《医门法律》指出:“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热,无隙可避。”因此,泉州地区肝病发病率高与当地“多热”“多湿”的气候有关[5]。长期以来,当地民间以野生中草药预防和辅助治疗多种肝病是其习俗。
2调查方法
多年来,笔者通过对泉州地区野外实地采集和制作标本,结合相关文献资料[6-16]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药用功效进行较为系统分析;走访当地民间医生,对当地常用治疗肝病的中草药进行较详细的统计,对其药用功效及在本区域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种类物种组成
初步确定泉州区域内分布可治疗肝病的野生中草药种类有59科112属132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6属18种;被子植物47科96属114种,包括双子叶植物有44科90属108种、单子叶植物有3科6属6种。这些中草药有15科21属21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2]有记载的品种。表1只列出其中较重要的50科92属111种。
另外,木贼科笔管草EquisetumdebileRoxb.,碗蕨科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hanceiPrantl,中国蕨科野雉尾OnychiumjaponicumThunb.Kunze,铁线蕨科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L.Sp.,骨碎补科圆盖阴石蕨HumatatyermanniMoore,水龙骨科瓦韦Lepisorusthunbergianus(Kaulf.)Ching,荨麻科小叶冷水花Pileamicrophylla(L.)Liebm,蓼科羊蹄RumexjaponicusHoutt,苋科繁缕Stellariamedia(L.)Cyr,毛茛科毛茛RanunculusjaponicusThunb,芸香科{榛椒Zanthoxylumavicennae(Lam.)DC,大戟科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L.和乌桕Sapiumsebiferum(L.)Roxb.,鼠李科长叶冻绿RhamnuscrenataSieb.etZucc,山茶科黄瑞木Adinandramillettii(Hook.etArn.)Benth.etHook.f.exHance,五加科常春藤HederanepalensisK.Kochvar.sinensis(Tobl.)Rehd,苦苣苔科蚂蝗七ChiritafimbrisepalaHand.-Mazz,菊科一年蓬Erigeronannuus(L.)Pers.、小蓬草Conyzacanadensis(Linn.)Cronq、金盏银盘Bidensbiternata(Lour.)Merr.etSherff和牛膝菊GalinsogaparvifloraCav等17科21属21种植物也具有治疗各类肝病的功效。
3.2种类组成特点分析
泉州区域内治疗肝病的野生中草药种类最多的科是菊科,有16属19种;其次是豆科8属8种、唇形科6属8种、大戟科4属6种、茜草科4属5种、水龙骨科4属4种、禾本科4属4种、野牡丹科2属4种;含3种的科有:玄参科3属3种、蓼科2属3种、堇菜科1属3种;含2属2种的科有:石松科、苋科、景天科、芸香科、鼠李科、葡萄科、锦葵科、五加科、伞形科和马鞭草科;含1属2种的科有:卷柏科、凤尾蕨科、桑科、蔷薇科、柳叶菜科、紫金牛科和报春花科;其余为含1属1种的科,包括木贼科、瓶尔小草科、海金沙科、碗蕨科、鳞始蕨科、风尾蕨科、中国蕨科、铁线蕨科、骨碎补科、三白草科、荨麻科、毛茛科、防己科、樟科、远志科、漆树科、冬青科、山茶科、藤黄科、胡颓子科、桃金娘科、旋花科、茄科、苦苣苔科、爵床科、车前科、忍冬科、败酱科、葫芦科、桔梗科、莎草科和鸭跖草科共32科。
在上述植物中,绝大多数是草本植物,达103种(78.03%);其次是灌木、小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有蓬{、粗叶悬钩子、望江南、排钱草、葫芦茶、小槐花、三叉苦、{榛椒、黄花倒水莲、白背叶、盐肤木、铁冬青、马甲子、长叶冻绿、c、三叶崖爬藤、梵天花、黄瑞木、蔓胡颓子、桃金娘、常春藤、黄毛B木、紫金牛、黄荆、黄栀子和白马骨共26种(19.70%);只有粗叶榕、台湾榕和乌桕3种植物是乔本植物(2.27%)。
从资源分布调查看,分布数量多或较多的有:翠云草、乌蕨、华南鳞盖蕨、土牛膝、叶下珠、飞扬草、白背叶、盐肤木、赛葵、梵天花、紫花地丁、桃金娘、野牡丹、地稔、马鞭草、黄荆、地胆草、下田菊、马兰、一年蓬、小蓬草、鬼针草、白花鬼针草、牛膝菊、g莶、艾、大蓟、黄鹌菜、牛筋草、狗尾草、金丝草和鸭跖草等。数量较少或稀少的种类有:石松、深绿卷柏、瓶尔小草、海金沙、毛茛、金钱吊乌龟、无根藤、粗叶悬钩子、响铃豆、望江南、丁癸草、排钱草、马甲子、c、三叶崖爬藤、楮头红、东方肉穗草、活血丹、凉粉草、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白英、阴行草、独脚金、腹水草、白花蛇舌草等,其中治疗各类肝病效果较佳但经多年采摘而数量极少的种类有楮头红、东方肉穗草、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白英、白花蛇舌草等。另外,凉粉草、茵陈蒿、鸭跖草、黄栀子、乌桕、黄花倒水莲、台湾榕、粗叶榕、蕺菜等已有人工栽培。
3.3种类药用特点分析
从药用部位分析,使用全草的种类最多,有84种(63.64%);其次是以根或地下根茎、块根入药,有22种(16.67%);以地上部分或茎、叶入药的有10种(7.58%);其余以皮类、果实、种子等入药的有16种(12.12%)。
从药用功效归类分析,清热类药占绝大多数,有69种(63.64%),其中清热解毒药数量有37种、清肝明目药5种、清热凉血药6种、清热利咽药6种、清热泻火药10种、清热止痢药4种、清热解暑药1种;利水渗湿药有20种(15.15%);祛风湿药有11种(8.33%);解表药9种(6.82%),其中8种是疏散风热药、1种是发散风寒药;活血祛瘀药5种(3.79%);止血药4种(3.03%);消食药4种(3.03%);补气药2种(1.52%);化痰止咳平喘药2种(1.52%);其他药5种(3.79%)。
在本次调查的野生中草药中,有116种植物可治疗各种类型肝炎,包括黄疸型肝炎、传染性肝炎等;15种植物可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和肝癌等病症。其中使用频率高的种类有垂穗石松、石松、深绿卷柏、乌蕨、井栏边草、伏石蕨、五指毛桃、台湾榕、荷莲豆、金钱吊乌龟、无根藤、垂盆草、抱石莲、响铃豆、望江南、丁癸草、排钱草、葫芦茶、小槐花、三叉苦、{榛椒、黄花倒水莲、叶下珠、赛葵、地耳草、桃金娘、地稔、楮头红、东方肉穗草、天胡荽、积雪草、马蹄金、金疮小草、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白英、独脚金、腹水草、白花蛇舌草、黄毛耳草、地胆草、一枝黄花、茵陈蒿、大蓟、短叶水蜈蚣和鸭跖草共46种。当地民间在使用上述药材时多晒干使用,有的是单味煎服,如葫芦茶根、三丫苦根、鹰不泊根等;有的以药方配伍治疗,如由排钱草、白背叶根、{楦、姜黄和鸡矢藤组方治疗慢性肝炎,由桃金娘根、鹰不扑、白背叶根组方治急慢性肝炎和肝肿大疼痛等;其中绝大部分以水煎内服为主,也有加糖、瘦肉或生鱼炖服,有的还可以药膳方式治病,如牛奶仔头炖土鸡或五指毛桃根炖排骨可治湿热黄疸和急慢性肝炎等。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常见种类主要有夏枯草、溪黄草、白英、白花蛇舌草和茵陈蒿等。
4小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因经济不发达、严重缺医少药,广大农村的赤脚医生靠着一根针、一把草救治了许多民众的生命,也由此积累了不少对野生中草药功效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对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加之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逐渐被重视,导致民众更愿意接受纯天然、不良反应少、药效明确的中药治疗。因此,开发野生中草药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建议:①对现有可治疗肝病的中草药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主要有效成分及功效进行系统研究,为临床开发出更多有效药物;②重视对野生中草药资源的保护,尤其是目前使用频率高、资源数量已逐年减少的种类,使中草药的利用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对有些药效确切且已投入临床使用的种类,可由野生转成人工种植,保证临床用药有后备来源。
参考文献:
[1]黄彩虹.2004-2009年泉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21(6):435-437.
[2]黄彩虹,陈雅红,詹惠春.泉州市2004-2009年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2):217-219.
[3]黄亚兰,洪思让,吕文辉,等.1990-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10):767-769.
[4]刘建福,范燕萍,许瑞安.福建泉州地区珍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与保护[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2):284-291.
[5]吴春城.闽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人口学和生物学基础[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
[6]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一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7]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二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三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四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0]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五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1]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六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13]杜同仿,黄兆胜.中国中草药图典:上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14]杜同仿,黄兆胜.中国中草药图典: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15]《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温泉调查报告范文篇2
社会实践调查时间:xx年11月26日
姓名:某某
班级:xx级师范1班
一、青木关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青木关位于106°17′35′~106°19′45′e和2°47′~29°49′49′n之间,在地理单元上包括缙云山中段、川东平行岭谷区;在行政单元上包括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北碚区歇马镇。
(二)自然地理状况
青木关地区处于缙云山背斜地带,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多浅丘平坝,平均海拔225米,地势北高南低,山峰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在200米—300米之间,地势起伏和缓。属于西南岩溶区,岩溶地质环境特殊。
青木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主,多云多雾。冬暖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多年平均气温为16.5℃,无霜期达360天,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流域面积达13.4平方千米。
青木关地区多发育地带性土壤黄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土,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状况
青木关是重庆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总人口3.5万人,下辖两个社区和五个村。农业主要有林业、水稻种植、以及蔬菜种植,实习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渔业。青木关镇工业基础雄厚,以摩托车、汽车配件为主导产业,有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铸造、表面出理、纺织业等企业128家,各类技术型从业人员18932人,其中在乡镇企业的有6000人。镇内文化、教育、医疗、通讯、交通、供水、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交通便捷。319国道横贯全镇,湘渝线回龙坝火车站、国家渝怀铁路西南编组站距该镇仅10余公里,渝隧高速公路、重庆外环高速公路在青木关镇交汇。
二、青木关地下水形成条件
青木关地区位于缙云山背斜轴部,其中发育有断距不大的横断层,在须家河组砂页岩地区的单斜山地貌,发育了一系列次成谷和汇水洼地。地区内断层区构造裂隙多,长期受溶蚀作用,形成了良好的下河管道系统。因此地下水多沿断层分布。该地区碳酸盐岩分布,水热条件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岩溶地貌大量分布,易于地下水的赋存。须家河组砂页岩一般呈中粒至细粒结构,质地疏松,裂隙多,利于蓄水。青木关地区全年降水丰富,利于地下水的蓄积。青木关地下水多以上升泉的方式出露,实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地下水出露有风化裂隙水水井、遛公桥温泉水、青木关温泉游泳池、马家湾溶洞、姜家龙洞等地。(见附页调查区简要地质地形图)
三、青木关地下水类型
温泉调查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水化学特性;深循环
thehydrologicalgeochemistryfeaturesofZhangzhouSpa
DengXiao-qin
(Zhangzh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ZhangzhouFuJian,363000)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hotspringwaterinZhangzhou,EasttoCl-Na·Ca-watermainlyforthesaltwater-brackishwater;WesterntoHCO3·SO4-Na-watermainlyforfreshwater.Fromthetypeofchemicalanalysisofwater,undergroundwaterconstructedadeepcycle,sincetheactivitiesoftheNorthwestcoasttothesoutheastzoneenhancethetrend,hotwatercycledepthcorrespondingincrease.Rainfallandwaterlevelsarecloselyrelated.
【Keywords】waterchemistrycharacteristic;deepcycle
1.前言
漳州地处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属于中国东南沿海温泉密集带,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除东山县外,其余各县(市、区)都有温泉出露。全市共有温泉54处,是我国温泉分布密度最大地区之一。漳州温泉流量大,温度高。水温高于60℃的中高温温泉有18处,最高达125℃(漳州地热田孔深90米处),居我国东南沿海之冠。除4处温泉(芗城金沙温泉、漳浦埔头温泉、长泰雪美温泉和华安溪坂温泉)水温小于40℃,属低温温泉外,其余大多为40—60℃的中温温泉(34处)。温泉天然自流量大部分在100米3/日以上,最大达1555米3/日(南靖汤坑温泉)。经推测估算,全市地下热水(温泉)可采量可达50000米3/日以上。其中尤以位于漳州市区的漳州地热田规模最大,地下热水资源最为丰富。其分布面积7.9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允许开采量13000米3/日,实测最高水温125℃(孔深90米处),其地下热水资源量及水温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之首。
2.漳州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水化学特性主要取决于地下热水循环过程中围岩的成分和性质。在地下热水对围岩的溶滤作用过程中,地下热水的温度起着明显的作用。地下热水的矿化度及某些元素的聚集半度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此外,地下热水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过程中,其它成因的地下水参与或混合也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地下热水。在漳州东部沿海地区的温泉,由于地下热水溶解浅部海积层或基岩裂隙中残留的海积盐份或混合了封存的残留古海水,或沿裂隙混入现代海水,而形成了高矿化度的咸水温泉。因而据温泉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漳州温泉水化学特征大致以长泰—漳州—漳浦—云霄—诏安为界,可分为东、西二区(见图1:漳州温泉水化学类型分区图)。东区濒临东南海滨,温泉溶解了海积层中残留盐份或封存的古海水,或经与海水有联系的断裂而使部份海水补给掺入混合。温度的矿化度均较高,一般都大于1克/升,最高达21.35克/升(云霄院前温泉)。大多数为咸水—微咸水。总硬度也较大,约0.70—155.0毫克当量/升。普遍含有Br,最高达25毫克/升。温泉的水化学类型大多以CL—Na·Ca型水为主,局部为CL·HCO3·SO4—Na型水及SO4·HCO3—Na型水。
漳州地热(东区)化学成份(平均值)一览表
地下热水类型PH值总硬度
(德度)矿化度
(克/升)SiO2
(毫克/升)KNaCaClSO4HCO3F水化学类型
(毫克/升)
第四系7.20
§
7.4476.53
§
115.144.17
§
8.2255.67
§
100.0055.8
§
85.0964.8
§
2003.0556.2
§
1132.22278.2
§
4678.6153.3
§
261.5101.3
§
195.42.12
§
1.25CL—NaCa
基岩7.51
§
7.7485.56
§
203.474.28
§
9.7244.50
§
113.3354.41
112.50972.9
§
2101.9591.3
§
1347.22476.7
§
5565.8116.7
§
234.935.4
§
100.01.43
§
2.0CL—NaCa
西区距海岸线较远,温泉主要出露于丘陵山区的山间盆地,洼地及河谷地带,地下热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通过断裂深循环而出露地表。温泉的矿化度取决于地下热水对围岩的溶滤、溶解作用。由于这种作用进行缓慢及地下热水循环交替较强烈,因而温泉的矿化度一般较低,大部份为0.14~0.6克/升,为淡水。总硬度0.16~0.7毫克容量/升,可溶性Sioz40—80毫克/升,PH值7∶15~8.65为偏碱性水。水化学类型较单一,主要为HCO3、SO4—Na型水。一般温泉中的某些特征离子(如F,SIO2等)及矿化度都高于同地区的常温地下水。
漳州温泉中普遍含氟(F),西区氟离子含量3.2~17.0毫克/升,东区氟离子含量1.0~7.0毫克/升,氟离子含量西区远高于东区。
漳州温泉的气体成份,据漳州地热田及南靖汤坑温泉分析结果,溶解气体氮(N2)3.56~19.7毫克/升,约占75~95%,氧(O2)0.21~10.4毫克/升,约占5~15%,二氧化碳(CO2)0.3~5.32毫克/升,约占0.3~11%,一氧化碳(CO)小于0.1毫克/升,氡(CRn)6~35埃曼。
据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漳州温泉普遍含有钼(Mo)、锰(Mn)、钛(Ti)、铜(Cu)等元素,而东区部份温泉含硼(B)、锶(Sr)较高,西区部份温泉含钨(W)、锡(Sn)等较高。
漳州东西二区温泉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见下表:(漳州东西二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对比表)。
区名水化学类型特殊组分与气体成分形成的主要原因
东
区以Cl—Na·Ca型水为主,局部有Cl、SO4、HCO3—Na及Cl、HCO3、SO4—Na型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Mo、Mn、Ti、Cu、B、Sr、F、Br(气体未分析)除大气降水渗透,沿断裂深循环,对围岩进行溶滤作用外,还有现代海水或古封存海水参与混合。
西
区以HCO3·SO4—Na型水为主,局部有HCO3—Na及SO4·HCO3—Na型水,矿化度小于0.6克/升。F、Mo、Mn、Ti、Cu、Ge、Ba、Pb、Sn、W、Ag、Be等及N2、O2、CO2、CO、Rn。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沿断裂深循环过程中对围岩进行溶滤作用。
3.漳州温泉的动态变化
温泉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中,大气降水是它的主要补给源。因此,降雨量是影响温泉地下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南靖汤坑温泉区及漳州地热田观测表明,温泉水位变化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如图2、3。
此外与地震、气压及月球引力有一定的关系。
4.结语
(1)漳州温泉水化学类型东区以以Cl—Na·Ca型水为主,为咸水—微咸水;西区以以HCO3·SO4—Na型水为主,为淡水。
(2)从水化学类型分析,地下热水经构造进行深循环,热活动有自西北向东南海岸地带增强趋势,热水循环深度相应增大。
(3)漳州温泉水位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陈顺贵、凌云.漳州市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漳州市2005年度科技项目
[2]福建省水文地质队.1/20万漳州幅,东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76
[3]庄庆祥、陈顺贵等.1/5万漳州盆地地热详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2
[4]陈顺贵、玉宝金等.1/5万云霄火田——漳浦盘陀地热普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3
[5]王宝金、吴振昆等.1/10万漳浦县旧镇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5
[6]陈墨香、汪集旸、邓孝主编.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出版社.1993
[7]陈顺贵.福建东部沿海地热田温度场展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全国第一届天津地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泉调查报告(收集3篇) 】相关文章: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健康扶贫方案(收集3篇) 2024-08-06
温泉调查报告(收集3篇) 2024-08-06
我当环卫工人作文(整理8篇) 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