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收集3篇)

时间:2024-08-08 来源: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篇1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度;支付方式;按人头付费

家庭医生制度的真正有效落实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息息相关,合理的支付方式有助于推动家庭医生制度进一步做实,使家庭医生制度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制度(familydoctorsystem)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领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依托,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为家庭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2按人头付费方式

按人头付费指的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合同的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按医生服务的人数预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在此期间内,医生负责提供合同规定的一切医疗服务,不再收费。

因此,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查堵医、保、患三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监管漏洞问题。同时,该支付方式也激励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更加重视预防保健。而另一方面,按人头付费的方式赋予了医疗服务提供者管理支配医疗费用的权限,可能会导致其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私欲驱动下,采取降低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年龄、健康情况等因素选择服务对象、拖延限制转诊等行动,以减少医疗费用指出。由此,可能引发医疗质量降低、医疗事故频发等问题。

已有理论和实践显示,家庭医生制度与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的结合是众望所归的。

3实施人头付费方式的挑战

3.1推诿患者,增加不必要转诊

实行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后,由于是按人头总额预付,一方面家庭医生会采取积极到位的疾病预防措施以减少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家庭医生可能会逆向选择病人,接受相对健康、病情较轻的而推诿患重病的患者,同时增加不必要的转诊次数,让患者到上级医院接受诊疗,以此来p少自身管理的医保费用的支出。

3.2压缩费用,降低医疗质量

按人头付费的预付费方式可能导致家庭医生为了压缩医疗费用,严格限制所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减少或放弃提供某些质量高但成本高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健康恢复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可能会采取减少引进新型检查技术、治疗药物和诊疗技术的手段,从而降低了医疗服务提供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和提高。

3.3首诊率低,难测算人头费率

测算人头费率、确定人头费标准是实施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的基础。人头费率的测算需要利用近年来所有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统计,而目前上海市虽然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多年,但是家庭医生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签约居民依然拥有自由就医的权利,因此难以为科学测算人头费率提供有效的就医数据,这也为顺利实施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带来了一个挑战。3.4自由就医,难改变诊疗秩序

目前的就医模式使得居民自由就医的诊疗秩序已深入人心,分散化的管理体制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模式尚未建立。而倘若实行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为真正发挥该支付方式的作用,让家庭医生成为医保费用的“守门人”,就应引导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接受家庭医生的疾病初诊疗,彻底落实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诊疗秩序。要改变已实行多年的自由就医的诊疗秩序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实施人头付费方式的保障措施

4.1引导社区首诊

由于短期内无法全面实现社区首诊的按人头支付,因此可以采取渐进式改革,通过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和增强社区就医的吸引力等方法逐渐引导社区首诊的开展和落实。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据笔者调查,无论是医院医护人员还是社区医护人员都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是当前最关键的瓶颈。由于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提供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载体,因此,适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保证较高治愈率和较低误诊率,提高民众对家庭医生服务的信任度是引导就医下沉的必要条件。

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适度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从经济上引导患者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就医。

4.2完善双向转诊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有限性,双向转诊是否便利是吸引民众选择社区首诊的关键因素。

根据分级诊疗、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双向转诊,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为保证双向转诊畅通,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都可预留一定转诊床位,建立起上下联动的绿色通道。

优化双向转诊服务流程,提高患者转诊的便捷性。设计优化转诊流程,避免患者二次排队等待是提高转诊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明确上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标准和范围,在遵循自主选择、方便快捷、全程无缝以及区别对待的原则下,将患者进行分流,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4.3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人头费率确定人头费额支付给家庭医生后,赋予他们管理费用、协调转诊和监控服务的权限,遵循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在资金清算方法上敢于解放思想,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进行严格且有效率的绩效管理,探索从医保费用结余中提取或另行拨付资金用于对家庭医生的奖励,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家庭医生开展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管控的内在动力。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篇2

关键词:双向转诊;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网络

abstract:two-wayreferralsystemasamitigation“medicaltreatmentdifficult,expensive-medicaltreatment,”oneofthetools,anditseffectiveimplementationandimplementationtorationalizetheallocationofhealthresources.two-waythroughthereferral,communityhospitalswillbethethreebasicmedicalservicesandhospitalmedicalservicesorganicallyintegratedtogether,cangivefullplaytocommunityhealthserviceinstitutionsandthegeneralhospitaloftheirrespectivefunctions,rationalallocationandeffectiveuseofhealthresources.inthispaper,theliteratureonthemethodused,firstproposedtheimplementationoftwo-wayreferralsystem,therationaluseofhealthresourcesofmajorpracticalsignificance,andthenagainstthetwo-wayreferralsystemacrossthestatusquo,theproblemsforanalysis,soastofindoutthereasons;accordancewiththecurrenttheactualsituationandthemeasuresputforwardproposalswithaviewtotheimplementationofchina’stwo-wayreferral,therationaluseofhealthresourcesplayaguidingroletopromotehealthandpublichealthundertakingsinchina,continuedtomakeitsduecontributiontodevelopment.

keywords:two-wayreferral;healthresources;medicalservicenetwork

1引言

“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把“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问题的大事之一。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度”,以此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双向转诊”是指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1]下级医院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诊;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康复。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高效的医疗服务系统是建立在社区一级或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的基础上,社区医院用较少资源解决大多数患者的健康问题后,三级医院利用高、精、尖优势来治疗由社区转诊来的少数疑难危重患者。”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2]如何方便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引导患者在医疗服务中进行有序、合理流动,在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已迫在眉睫。

2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

2.1卫生软资源重新配置的需要

我国的卫生资源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卫生硬资源是指卫生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而卫生软资源指卫生信息、卫生政策法规、卫生管理等无形资源。我国之所以被列为世界卫生公共资源分配最不公平、分布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卫生资源分配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防保。卫生资源硬件的配置现状已较难改变,而卫生软资源重新配置却大有文章可做。实行双向转诊,正是一种形式的卫生软资源重新配置的有益尝试。因病情需要转医院住院治疗的,向上转;在医院治疗后需要后续康复治疗的,向下转,这对于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2.2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需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本身的业务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虽然近年有所改善,但要生存与发展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患者“偏爱”大医院,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致有可能形成门诊业务量小、业务收入少、职工待遇差、工作热情降、医疗业务水平低的新一轮逆循环,这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高、完善极为不利。实行双向转诊,可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把向上转的把关权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压力,促进工作的责任性与自信性,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人气,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推进各方面工作。

2.3方便弱势群体的需要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困难,就近就廉就医是他们的心愿。实施双向转诊对他们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需要向上转的,社区医生予以帮助,住院治疗后及时下转,让社区医生提供后续康复治疗,这样可在业务上使上下级医疗机构形成一体,社区医生可以借此与上级医院在业务上沟通联系,形成业务指导帮扶的长期性;弱势群体也可以因此而省心、省力、省钱。

3双向转诊制度的运行现状

3.1就诊分布不平衡

我国卫生资源总量的80%左右配置在城市,且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中,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相比之下,基层和社区卫生资源相对匮乏,且质量不高。卫生资源分配的“倒三角型”状态与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正三角型”的局面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二、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接诊的多是常见病、多发病;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是“危重疑难看不了,有能力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门诊数量又太少”。[3]

3.2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二、三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配置,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备陈旧落后。二、三级医院由于人员素质、设备技术、环境档次均较高而容易吸引患者,使医院运行状态良好,始终保持高收入、高产出趋势;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因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而处于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能按需更新,从而使其不能成为病人就诊的首诊医疗机构。

4双向转诊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问题分析

4.1.1病人转上容易转下难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各等级医院来看,转上病人的人次数在转诊病人中所占的比例均偏大,且转上病人绝大多数来自下级医院,而从平级和上级医院转来的病人少,转出病人则多流向了比原住医院等级高的医院,而向平级和下级医院转诊的病人少。[4]有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转诊的比例达到60%以上,但向下转诊比例较低。[5]

4.1.2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规范的转诊程序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参差不齐,关于双向转诊的诊疗程序和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首先,这使得患者向上转诊后,在社区内进行的检查、治疗等处理只能作参考作用,仍需重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过的治疗和检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其次,仅仅以医疗水平来确定转诊标准,具有技术和设备优势的上级医院很难向下转诊患者。

4.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和传统的医生,特别是与专科医生有很大的差别,除了为所服务对象提供一系列安全、有效和廉价的医疗保健措施,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医疗信息,及包括感情上的沟通和心理咨询等的服务。而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在职和转岗培训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困难,真正在职的全科医生少之又少,因而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尚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4.2原因分析

4.2.1首要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利益驱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阻碍双向转诊的首要原因。从客观上看,双向转诊的实行是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的流动,“到手的”效益怎能拱手“让人”,这是现实的心理状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存在利益上的竞争关系。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都直接与医院效益挂钩。因此,出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顾医疗技术水平的客观条件而强留病人,上级医院常以病情需要还须住院为理由“热情留住”病人,双向转诊因此而难以运行也就见怪不怪了。

4.2.2双向转诊制度缺乏可操作的规范

双向转诊中的向上转比较容易,医生建议、病人同意即可。而往下转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病人各异,病情不同,何时下转的标准难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下转病人该如何进行康复治疗的业务不熟悉。下转以后的后续管理与康复治疗没有硬性的要求,双向转诊中上下医疗机构该负什么责任、承担什么义务不明确,这种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双向转诊流于纸面、流于形式。

4.2.3公众知晓度低

双向转诊的公众知晓度低,是目前双向转诊网络运行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多数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许多三级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甚至是各级医院领导也未完全掌握双向转诊的程序和方法。多数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与医疗服务信息一无所知,住进医院后只能听从医嘱。客观上看,多数疾病、特别是手术病人、慢性病人住院治疗好转后,是完全可以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康复治疗的,但由于病人不了解不掌握正确的治疗信息,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双向转诊的落实发生困难。

5推动双向转诊制度运行的对策

5.1关键点——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

医疗机构是社会文明的窗口,必须打破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独占心理,打破医院之间争饭吃的不良竞争局面。医疗工作最重要的效益是保障病人的利益。双向转诊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兼顾转诊各方的利益,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不绝于耳,降低医疗费用的办法也想了很多,但效果不理想,而切实有效地实施双向转诊是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有效办法。

5.2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范管理

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工作,调整好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对不同的医疗机构进行功能定位,组成适宜的卫生服务系统。有关部门应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完善统一的双向转诊体系,具体规定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标准、程序,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规定转诊中各项规章制度。

5.3加强医院间及医患间的信息沟通

双向转诊的知晓度低,是目前双向转诊机制运行不畅的主要原因,不仅多数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许多专科医生,甚至一部分社区医生也未完全掌握双向转诊的程序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双向转诊的宣传教育,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对双向转诊的认知。规范的双向转诊不会对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相反会给转诊双方带来双赢的效果。医疗服务信息是双向转诊运行的必要条件,转诊信息的沟通,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医患双方避免不合理性的转诊。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专科医生进入社区,熟悉社区医生的具体工作和双向转诊的程序,以便更好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6结论

卫生经济学理论认为,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随着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满足其日趋增长的需求,要求我们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速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清楚、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即使实现双向转诊困难重重,在我国推行双向转诊制度也势在必行。全面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对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荣凯、曹荣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学习辅导材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66

2刘小平、梁万年.“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下的双向转诊管理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5):369~370

3徐建林、王晓波.实施双向转诊制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6.12(3):44~45

4刘丹萍、李宁秀、刘朝杰等.四川省大中型医院双向转诊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3):44~45

5梁万年、王亚东、杨兴华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705~708

6蒋景春、杨世昌.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5~37

7刘达恩.试论我国医院集团化的基本模式和政府的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7(6):8~9

8邱鸿钟、袁杰.现代卫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6~130

9王龙兴.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5:38~41

10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120~130

11张涛、陈昌贵、黄建等.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现状[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57~58

12陈霄.以医疗集团为后盾建立良好双向转诊制度[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05.13:16~18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篇3

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达到了每万名居民拥有1.6名全科医生。近日,东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下发了《东莞市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2015年1月起,东莞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到2017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达到90%。

卫生部门表示,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群众建立稳定、互信、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原则,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基本满足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此外,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也可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签约人群:重点包括老人、儿童、孕产妇

今年上半年,东莞已经率先在寮步和大岭山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经验总结,《方案》提出了东莞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40%;2016年,服务机构达到70%;2017年,服务机构达到90%。

从具体目标来说,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与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15%。第二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30%。第三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50%。

此外,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辖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要达到20%。2015年,首诊比例达到35%。2016年,首诊比例达到50%。

人员配备:各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

家庭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主体。《方案》要求,在东莞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团队为主体,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和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工作。

在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时,全科医生不足是镇街社卫中心面临的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1.6个全科医生的配比。这一数据虽然相对很多城市已是较高水平,但是按照每万人口配备2―3个全科医生的要求,东莞仍有一定的缺口。

以大岭山为例,目前有全科医师40多人、护士30多人、公共卫生人员10多人,而该镇常住人口有30多万人。按照国家的标准,每1000名常住人口中要有3名全科医师、3名护士、2名公共卫生人员,这样比较起来,大岭山镇远远达不到人员配置的要求。

对此,《方案》也提出,各镇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每个团队至少为3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

根据要求,全科医生原则上要求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但在面临人手不足情况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全科医生资源,将条件放宽至接受省级以上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执业医师。

此外,《方案》鼓励各镇街根据辖区居民结构和服务特色,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增加妇幼医师、中医师等专科医师。

服务费用:按年收取,基本医疗费可享社保待遇

费用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按服务合同约定的项目为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按年收取服务费。现阶段,服务费由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里划出5%设立的家庭医生式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的人员经费支出和所需必要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等。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家庭用药指导、就医预约服务和转介转诊服务均属增值服务,不另外向居民个人收取服务费用。基本医疗服务部分,在莞参加社保人群,按照有关现行社保文件执行;非参保人群,费用自行负担。

绿色通道:大医院预约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中,“转诊”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如果遇到疑难、急重症需要转到大医院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转诊,《方案》提出,要开通双向转诊平台和“绿色”转诊通道,为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患者预留一定的就诊名额。这意味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和床位预约、双向转诊通道将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具体来说,按照要求,东莞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将严格执行《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有关规定,有专门科室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设立基层转诊服务窗口或转诊专属区域,为经由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缩短转诊患者的待诊时间。

相应的,对从大医院回到社区就诊的患者,《方案》也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为已经二、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鼓励镇街试点探索

“家庭医生式服务惠民、利民,希望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提高对这种新的服务模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卫生部门鼓励相关的镇街开展服务。

为全面铺开服务,各镇街可以在辖区范围内选取2―3个条件较好的机构作为试点,试点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稳步开展。

要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培训,重点加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为了加大激励力度,《方案》提出,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户数、签约人员、服务落实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范围,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经费拨付挂钩。此外,在绩效工资分配、晋级晋职以及各类评先活动上,要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以及责任医生倾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来源:《南方日报》

包括三大内容

签约服务

城乡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帮助辖区居民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登记注册、选择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并签订服务协议。

协议有效期为1―2年,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户数由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超过600户或2000人。

预约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预约服务制度,开展电话、网络等多种预约服务,为其提供优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上门服务

对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健康咨询、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

提供服务

1、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以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为签约家庭成员制订个性化的健康体检套餐,优先安排其在辖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同时,根据签约居民的年度健康管理情况进行健康分析,为续约居民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并指导签约对象开展健康自我管理。

2、健康咨询及用药指导: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材料发放、家庭护理、家庭康复指导、用药指导及家庭药箱管理等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服务。

3、就医预约登记服务:通过网络或电话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

4、转介转诊服务:规范转介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要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负责协调转诊事宜,通过双向转诊渠道将签约居民转往上级医疗机构,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让签约家庭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更专业的就诊及健康保健服务。被转诊对象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回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患者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应通过转诊渠道积极主动、认真接收并阅读上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做好接收、随访、家庭康复指导等承接工作,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及其责任团队要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免费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含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本地增加的服务项目)。

6、基本医疗服务: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可以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家庭医生要建立工作台账,每月要将门诊日志制表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存档。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3篇) 2024-08-08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幼儿扶贫工作总结(收集3篇) 2024-08-08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收集3篇) 2024-08-08

档案室建设解决方案(收集3篇) 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