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传统文化(收集3篇)

时间:2024-08-10 来源:

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篇1

论文摘要:云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除了具有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特征以外,还呈多样性、自然性、民间性、亲和性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这些特征既是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认识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

一、云南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之一。越是文化发生发展的早期,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越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员同样不可避免地要与生态环境发生联系,甚至其依赖程度远大于其他文化。例如:南方气候温和,江河众多,水源充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以游泳、赛龙舟等水乡体育为主;北方内蒙古地区,草原辽阔,蒙古族人民擅长骑马、射箭、摔跤;中南、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以狩猎为生,善于各种射猎、跑、跳、攀、爬技艺;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为各种冰雪项目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云南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面,属于中国地势三个梯级的第二阶梯西南山原,山岭与谷地高差极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样性:第一,纬度和地势造成南北差异较大。北部、西北部为高原游牧区;南部和西南部为亚热带作物和水田农业区。第二由于有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和众多的高山河谷,云南自远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栖繁衍的地方,民族迁徒的走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经过不断地交流、融合与分化,并以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调,形成了同一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有规律分布,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交错杂居,却又界限分明、井然有序、和睦共处的格局。但高山纵横,江河湍急,高山峡谷相间,交通十分困难,又使云南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相对封闭、独立的自然生态活动区。第三,云南的立体地形、气候形成了立体生态。各民族分居住坝子和河谷地区、居住半山区居住高山区三种类型。气候为亚热带与山区的高温带并存。

不同的居住条件、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第四,云南民族不仅有起源上的差异,也由于发展过程中的条件差异,造成了文化多样性的生成土壤。居住于云南内地的民族,由于交通的便捷和外来人口的流动频繁,社会的开放程度较高,对异文化的吸收较多,文化的发展较快。如白族、纳西族、回族等。居住于边远山区的民族,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社会变迁程度低,文化的形成易受传统和自然地理的影响,文化更具有原发性和地域性特征。对于一些文化较为丰富而成系统的民族来说,抗变迁的能力更强一些,如傣族。总之,云南复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多种族群的迁徒、交汇、碰撞,是众多民族形成的条件,同时也是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云南民族文化形成的条件。

(二)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l5个是其独有的民族。居住于坝区或河谷的有白、回、纳西、蒙、壮、傣、阿昌、布衣、水、满和少部分彝族共l1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龙舟、秋千、赛马、武术、丢包、东巴武术、、霸王鞭等,坝区由于水土肥美,生活相对富庶,传统体育项目多体现为娱乐性和健身性;居住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景颇、布朗、德昂、拉祜、基诺和部分彝族共9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射弩、秋千、扭棍、摔跤、拔腰、布朗球(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多为生产生活的再现,主要为传授生产技艺和劳动技能;居住于高山、高寒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和部分彝族共7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吹枪、爬杆、溜索、上刀杆、打陀螺、芦笙舞等,这些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的后裔,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险恶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勇敢、强悍的性格,传统体育项目也多表现为狩猎、攀爬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以及对民族性格的培养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是民族文化也是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它是少数民族自己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与民族文化的其他部分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是一个民族的代表和象征;作为体育文化,它也具备了体育运动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由于云南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特的个性特征。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根据。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相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体育文化的其他部分,它是独立的一员,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然而,它又是由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组成。因此,多样性可以说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第一个鲜明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经过分化、融合、重组,最终形成各个独立的民族。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人口多寡不等,但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不同的祖先崇拜、不同的节Et习俗等等,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且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例如,源于生产生活的有彝族的“扁担秋”、“打陀螺”,拉祜族、傈僳族的“射弩”,傣族的“打篾弹弓”,怒族、独龙族的“过溜索”等;源于宗教祭祀的有白族的“绕三灵”,哈尼族的“跳芒鼓舞”,傣族的“赛龙舟”,傈僳族的“爬刀杆”,佤族的“跳木鼓舞”等;源于节日习俗的有白族的三月街“赛马”,哈尼族“苦扎扎”节的“打磨秋”,傣族的“丢包”等;源于军事活动的有景颇族的“刀术”,德昂族的“武术”等。云南有的民族,如彝族、哈尼族等,有许多不同的支系,这些支系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例如昆明、楚雄一带彝族的“跳脚舞”与撒尼人的“阿细跳月”,其动作特征就有很大的区别。云南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因各自居住的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类别的传统体育。例如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怒族,生活环境的险恶和生存的需要,弩就成为他们必备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灵物崇拜,射弩就是一种生存技能;傣族生活在相对富庶的坝区,悠然自得,传统体育中多以游戏性项目为主,身体直接对抗的项目较少。娱乐、休闲就是傣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几乎云南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了多样性的显著特征。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性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性特征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较少受到来自内地中心文化的影响,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具有原发性。这种自然性特征取决于云南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发展程度。从地理位置来看,云南处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偏僻,地形险恶,信息传递较慢;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较之内地的情况,云南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不高且参差不齐。因此,与云南民族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与内地主流体育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成为一种自然性的、边缘性的传统体育文化。也正是如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较好保存,形成了鲜明特色。人们可以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比照中,一眼就能认出属于哪个民族的传统体育。例如石林彝族的摔跤、哈尼族的打磨秋、撒尼人的“阿细跳月”、白族的“打霸王鞭”、傣族的“孔雀拳”、纳西族的东巴武术等等,已成为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另外,对于外来文化,在学习和传播过程中一些文化因子会产生衰减或变异。同时,土著文化也有较强的同化力,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保持其文化特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傣族的龙舟竞渡和白族的赛龙船表现出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舟船的制作都为龙型。但傣族的舟型为龙头、象牙、孔雀尾翅,将龙舟与傣族的吉祥物结合起来,成为特有的舟型;白族的赛龙船是为纪念一位与蟒蛇同归于尽、为民除害的白族勇士,与内地汉族为纪念屈原的传说不同。

(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间性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间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分化性。云南民族文化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尚未分化出雅文化,大多属于民间文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原始思维方式相适应,它包含和交织在民族社会的生产、宗教、教育、医疗、娱乐和战争行为之中属于浑然一体的、尚未分化的自然体育形态。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意义无不与全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映和服务于全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可以说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者是本民族全体成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间文化特性。其次,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都依赖于各类民俗节Et。民俗节Et是全民族参与的活动,传统体育成为民俗节Et的主要活动内容,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例如哈尼族的“六月节”荡秋千、白族的“绕三灵”打霸王鞭敲金钱鼓、傣族泼水节的龙舟竞渡、傈僳族“刀竿”节的上刀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四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亲和性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亲和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尊重和吸纳方面。云南各个民族都能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而不是采取敌视,甚至消灭而后快的态度。因此,在居住模式上才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民族性格、社会价值观上才表现出崇尚团结、热情好客的文化品质;在传统体育文化上才呈现出各个民族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对异文化的吸纳方面,云南各个民族都能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例如从纳西族文化、白族文化、彝族文化、傣族文化、佤族文化等可找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因子;傣族的龙舟竞渡、白族的赛龙船受中原龙文化的影响较大;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荡秋千、打陀螺的传统习俗,只是文化含义、游戏方法和规则有所差异;由于是相邻民族,傣族的耍刀和景颇族得长刀舞在动作上也颇为相似。当然,对异文化的吸纳并非原样照搬,总是在吸纳的过程中或多少地进行了一些民族化、本土化的改造,为本民族的成员所认同,这样才成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同样面临着转变的过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发展变化的限度,弃其糟粕、保留精华,这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亡问题。因此,正确看待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尤为重要。

第一,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形成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传承的结果,无不与民族文化的各个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具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也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不可以现代体育文化全盘代替。云南民族文化必须吸取各民族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建设起来。

第二,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来看,作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可成为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景观将其转变为经济优势,在云南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品质以及社会价值来丰富云南民族文化内涵,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贡献。

第三,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表现来看,云南少数民主传统体育既区别于其他少数民主传统体育,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构成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有了发展变化的空间。就中国国情、云南省省情而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健身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民族凝聚功能将促进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可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维达,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5

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传统体育传承

[作者简介]胥春华(1974-),女,山东聊城人,贵阳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贵州贵阳550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76-02

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日益凸现出来,而且,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多元演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引领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这些高校,虽然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但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到处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也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仅是凤毛麟角。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出现了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趋向。

2.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对于师生业余健身却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不健全、不完善的体现。

3.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如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和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等。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

民族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在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内化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

2.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交相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的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的层面来完成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1.重视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经过历史的洗礼,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的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由此,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构建体育文化,既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2.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给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的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健身、愉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3.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大学体育健康课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民族传统体育多简单易掌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教育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广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自主研究传统体育理论,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加强科研能力,为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作出贡献。

4.借助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祭祀、娱乐功能长期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如“春节”“端午节”、苗族的“姊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水族的“端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都离不开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技活动。

民族地区高校要借助本区域的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机会开展相关的传统体育活动,介绍其相关知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族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促进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激情,创办特色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竞争力,使学生在闲暇时间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娱心,也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梁其军.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本质的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11(9).

[2]单培凤.高雅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体道德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多耶;传承与保护;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64-01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为当代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多耶”――它一直是侗族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并隐藏着侗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见,保护好多耶舞文化就等同于对侗族文化的保护。笔者力图为侗族多耶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一、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一)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加大经费力度。政府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针、原则和各项战略部署,使本地区保护工作得以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相关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并结合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在发展多耶舞传承的同时结合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政府要加大经济的投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二)建立侗族传统舞蹈生态文化艺术馆。在各民族,现代生活提高了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和收入水平,拓展了他们对外界的视野,与传统生活渐行渐远,侗族传统歌舞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建立艺术文化馆,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拓展艺术道路。

(三)培养多耶舞文化继承人并保护传承人,调动积极性。在传统文化中,是否得以传承,传承人是核心。保护好传承人是保护好传统文化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来补贴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人,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吸引传承人,并通过组织开展艺术活动,进一步提升民间艺术家的荣誉称号、社地位及认同感。

(四)在学校里开展侗族多耶舞文化课程。在传承形式中,教育传承是最有力度的。应将侗族多耶舞文化引入当地学校音乐教育的正式课程中,通过对课堂的教育,让更多侗民从小就接触本民族多耶舞的文化。学校教育作为传承多耶舞文化的艺术转化中介,让更多优秀作品和专业的传承人重新回归到民间,将侗族文化不断延伸。

二、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多耶”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盛行于侗族地区从祭祀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多耶舞是侗族人最喜欢的歌舞,透过它的歌舞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深厚的侗族文化积淀。因此,保护好多耶舞文化传承,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加强了对多耶舞文化的重视,弘扬了侗族文化。通过对多耶舞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多耶舞对侗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措施,挽救了多耶舞传统文化的流失,保护了侗族文化。在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凝聚了侗民们重新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喜爱,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激励了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弘扬了侗族文化。

(二)推动当代多耶舞文化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保留了多耶舞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的话题中,怎样在有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学者都关心的问题。现代文化的进入,既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困境。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互动,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原生态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加大了对多耶舞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宣传。近年来,各个民族都设立有代表当地民族风情的旅游点,侗族也不例外,多耶舞在民俗节庆和商业活动中是最常见的,通过对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展现,多耶舞吸引了各地、各国的旅游者,宣传了侗族文化价值,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尽管侗族多耶舞文化备受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多耶舞的传承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更加去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小明.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变迁[D].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

[2]徐建波.侗乡“多耶”的起源、传承、及现展[D].体育文化导刊,2005.

[3]袁善来.“多耶”与侗族文化[J].文艺评论,2015.

[4]师冠楠.从歌舞“多耶”看侗族民间文化及审美心理[J].大宗文艺,2013.

[5]格桑吾珠.浅谈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5.

[6]莫光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

【各地的传统文化(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成长日记作文(整理5篇) 2024-08-10

我的日记6[精选](整理3篇) 2024-08-09

校园生活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09

实用的日记作文精选(整理6篇) 2024-08-08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3篇) 2024-08-08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新兴市场风险(收集3篇) 2024-08-10

各地的传统文化(收集3篇) 2024-08-10

珍贵的回忆作文(整理5篇) 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