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的古典文化(收集3篇)

时间:2024-08-11 来源:

希腊的古典文化范文篇1

【英文摘要】Foralongtime,peoplehavebeendiscussingthedistinctivefeaturesofthecivilizationofancientGreece,andhavedrawnmanydistinctconclusions.ThisessayemphasizestwopointswhichpeoplemustnoticewhileexpoundingthecharacterofthecivilizationofancientGreece,namely,ontheonehand,ancientGreekcivilizationischaracterizedbyopennessandexpansion;ontheotherhand,itismarkedbypluralismandmulti-centrality.

【关键词】古希腊/文明/开放性/扩张性/多元性/多中心性/AncientGreece/civilization/openness/expansion/pluralism/multi-centrality

本文就笔者研习希腊史的一点体会来论述在研究古希腊文明特征时,必须注意的两个根本问题。

一、古希腊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

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①(注:(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李活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版,第66页;另参阅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1版,第340页。);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一个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就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并且指出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也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②(注:(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64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③(注:早在1928年西方就出版过Ramsay,SirWm.,AsianicElementsinGreekCivilization,NewHaven1928。西方世界最近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作品有:《世界有色伟人》(1946)、《偷来的文化遗产》(1954)、瓦尔特·伯克尔特(W.Kurkert)《东方化的革命》(1982)、马丁·伯纳尔(M.Bernal)《黑色雅典娜》(第1卷1987年出版,第2卷1991年出版,计划要出4卷)、魏斯特(M.L.West)《赫利孔的东方面孔》(1997)。尤其是伯纳尔的著作在古典学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争论,有人指责他没有足够证据就轻易下结论,也有人说这是赶修正主义派的时髦。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提出的希腊文化受北非、西亚文化的影响这个重大命题,是无法轻易地置之不理的。不过我们要反对的是那种“非洲中心论者”——这种观点早已以世界文明“埃及源流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不仅否定古代希腊人在哲学、科学、民主等方面的成就,而且竟说苏格拉底和克里奥帕特拉都是黑人,亚里士多德盗窃了亚历山大里亚的图书馆等等如此荒谬不经的话。参孟悦《<泰晤士文摘>:什么是西方文明》,载《读书》1998年第8期;董乐山《东方和西方,相会终有期》,刊董著《文化的误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也就是说古希腊文明具有一种开放和扩张的特征。

(一)前古典时期希腊文明对东方文明之吸收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希伯莱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等等——对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的桥梁作用。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就已建立了高度发达且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国家。这一近东文化圈与邻接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不仅有政治、军事、商业、技术上的交流,而且更有语言、文学、艺术上的互渗。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爱琴海一带,产生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亚和埃及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希腊地区”,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和希伯来人不同,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近邻赫梯、迦南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通过南安那托利亚的城市、迦南、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传送着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将在希腊土壤中扎根。几年前在希腊底庇斯发现的令公众惊奇的地窖中的圆柱形印章并没有使考古学界震惊,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希腊大地上将会发现众多的此类物品。20世纪早期英国考古学家吴雷在叙利亚奥隆特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尔·敏纳的挖掘,证实至少在公元前9世纪末期以前,优卑亚岛上的希腊人就已来到此地(当时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腊人把此地当作一个贸易货栈,说明这一时期希腊已和西亚地区有了很密切的贸易往来。这个贸易点繁荣昌盛达好几百年之久,④(注:TheMacmillanDictionaryArchaeology,editedbyRuthD.Whitehouse,London:MacmillanPress1983,p.14.)希腊人以此为据点并进而与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把西亚的青铜器、珠宝、象牙饰品等传到希腊,与此同时,由于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品出口到希腊,同时相当数量的工匠也来到希腊世界寻求生路。他们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加工,并制作青铜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达了阿提卡。这样的交往和联系对希腊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⑤(注:黄洋:《来自东方的影响》,刊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87—188页。);不只是在西亚,古希腊人在埃及的尼罗河支流卡诺色斯河也建有诺克拉底斯商站。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09年)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舰队,他的士兵大多数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⑥(注:(埃)A.费克里:《埃及古代史》,科学出版社1956年8月第1版,第100页。)诺克拉底斯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⑦(注:TheMacmillanDictionaryArchaeology,editedbyRuthD.Whitehouse,London:MacmillanPress1983,p.348.)到法老阿美西斯(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25年)时答应希腊人可以把这里建造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市,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庙宇,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腊人从这里学习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识。在艺术方面,被称为“原始科林斯风格”(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0年)时期的陶器,就明显地存在东方痕迹。这些东方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东方纺织品或金银工艺品上撷取的图案、动物形象及神话人物。因此,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早期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

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腊与近东的这种联系便结束了。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8世纪时才被突破,那时希腊人走出了他们的“黑暗时代”,并再次被东部邻居的杰出成就所震惊。这一时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希腊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埃及象形文字演化来的,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开始研读巴比伦天文学家的作品,从巴比伦人那里引进了日钟、日晷并把一日分成12个部分,⑧(注: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1版,第321页。)开始进行天文学研究,这在后来雅典的哲学学派达到了高峰。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明进入黄金时代,它在艺术、建筑、哲学和文学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影响。

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60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是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贡献,在于使哲学发展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⑨(注:(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1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第1版,第231页。);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君权神授的观念,君应向神述职的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在法律上美索不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希腊、罗马通过近东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现在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萨格斯(H.Saggs)在其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1962)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古代近东。”

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与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地相似,两者的阴府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⑩(注:A.Toynbee,Hellenism,Oxford1959,p.2.)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头大的神”。(11)(注:(苏)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古代东方史》,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室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6月第1版,第227页。OswynMurray,EarlyGreece,Glasgow,FontanaPress,1980年第1版、1993年第2版,该书第6章旧名为“TheOrientalizingPeriod”。东方化时代首先是在艺术领域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后来这个概念才逐渐引入其他领域。在艺术领域东方化时代也有不同的分期在Corinth主要有EarlyProto-Corinthian(725BC-700BC)、MiddleProto-Corinthian(700BC-650BC)、LateProto-Corinthian(650BC-625BC)和Corinthian=AnimalFriezeStyle(625BC-550BC)四个阶段组成;在雅典,主要有EarlyProto-Attic(700BC-675BC)、MiddleProto-AtticBlackandWhiteStyle(675BC-640BC)、LateProto-Attic(640BC-610BC)等三个阶段组成。关于东方化时代的起讫点也有不同的看法,如725BC—650BC、700BC—650BC、公元前8—前6世纪、700BC—600BC,等等。)

在希腊“智慧”文学的领域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地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文化,尤其是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上述史实,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TheOrientalizingPeriod)的概念,不久就为人们所接受,这一概念首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二)过渡的古典时期在西方,“古典”一词用于历史时期时,有广、狭两种含义。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古典时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在罗马是从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12)(注:RobertE.Lerner,StandishMeacham,EdwardMcNallBurns,WesternCivilizations,vol.I,W.W.Norton&Company,1988,p.101.)也有人认为大致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13)(注:张信锦译、许寿贻校:《古典艺术》,见《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还有人认为整个古代希腊文明(甚至包括罗马文明)都可称之为古典文明,因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14)(注: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页。)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西亚、北非、南亚、中亚的传统;(15)(注: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西方(欧洲)古典时代应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古希腊文化算起,加之以罗马古代共和国至帝国,而结束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或延长至东帝查士丁尼(公元527年—公元565年)时代。这时又因蛮族入侵,结束了欧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欧洲)古典时代,是介于先后两次大规模蛮族入侵的历史事变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16)(注:日知:《论中西古典学》,刊《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93年10月。)狭义上来说是指介于古朴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段时期;而在这个时代中真正的古典阶段约出现于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30年之间——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出现一种生气勃勃、无与伦比的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在希腊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纪称为古典盛期,下一个世纪则称为古典后期,有时也以世纪为专名而分别称之为“五世纪”和“四世纪”(不加公元前字样)。严格地说古典盛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败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为止,在罗马是从前1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罗马史上的“黄金时代”);(17)(注:M.C.Howatson,TheOxfordCompaniontoClassicalLiterature,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P.137.)也有人认为是从马拉松战役开始,而古典后期则在前330年结束,并不完全等于整个世纪。(18)(注: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页。)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义上的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古波斯帝国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而建立的。雅利安人这个名称是从雅利安语系而来的,属于雅利安语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克尔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语言方面,也属雅利安语系。不过其虽同属雅利安语系,他们的骨骼、血缘、发式、眼睛、头盖等并不完全相同。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义,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舰队活跃于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而爆发了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战争更大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希腊人海纳百川的雅量,增强了希腊人的自信心。

希波战争曾把“苜蓿”输入到希腊。苜蓿是喂马的一种很好的饲料,希腊人称之为Mēdikē,因为大量生产于波斯境内的米底,而由希波战争时传入希腊的。中国音译为苜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内靠近里海一个地方的土语būso。希腊人称桃子为波斯苹果,杏梅为亚美尼亚苹果。他们以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亚美尼亚。劳费尔(BertholdLaufer)在《中国伊兰》一书里说,希腊人错了:桃子原来出自中国,杏梅原来也出自中国。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做个媒介,把桃子和杏梅从中国经由波斯输入地中海而已。(19)(注:周谷城:《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刊《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文化对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伟大的希腊学者这时前往埃及并在那里学习过。如在公元前1世纪历史学家迪奥多罗斯(Diodorus)的著作中可以发现许多这类人物: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罗多德、柏拉图、梭伦和欧克多索(Eudoxus)等。当代学者很少认为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过,但也很少有人全部否定他们没去过埃及,更加重要的是,当今也很少有学者争论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所发生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

(三)后古典时期希腊文明对东方文明之扩张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芒万丈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此,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过这时的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转移到东方各地,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罗得岛。以后的数世纪,这些地方一直是欧亚非文明的汇聚地。

希腊化时代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化时代以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为主正相反,这一时期以西方影响东方为主,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不过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还是不可忽略的,于、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从印度到西西里,从咸海、里海到印度洋,到麦罗埃(Meroe),各种不同的传统,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参与了希腊化的过程。

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源自希腊语。这表面书写的学问只是在印度人与希腊化的书籍贸易中得到一些知识后,才在印度开创的。(20)(注:A.L.Basham,TheWonderthatwasIndia,London1954,p.230.)水力磨房据说是希腊人米特罗多鲁斯(Metrodoros)传入印度的;(21)(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第2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84页。)在帕提亚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阿芙罗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还上演希腊的戏剧;(22)(注:据普鲁塔克在《克拉苏传》中记载,帕提亚和亚美尼亚的国王们刚缔结了一个婚姻联盟,当克拉苏的头颅被信使从卡雷(Carrhae)的战场上扔到舞台上时,他们正在观看欧里庇得斯的《巴卡》一剧。见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17—618页。)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比提尼亚及亚美尼亚的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23)(注:W.W.Tarn,HellenisticCivilization,London1952,pp.170-171.)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波斯货币上,已见有Basileus(王)的文字,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24)(注:(日)原随园:《希腊文化东渐史》,杨炼译,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45页。)

在希腊化世界所有社会集团中犹太人或许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然而,据《马加比传》中记载,耶路撒冷教堂一个名叫耶孙的高级教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追求希腊生活方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就连祭司们都对圣制失去了兴趣,对祭品不感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

罗马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接接触与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这已是希腊文化发展的晚期阶段——希腊化时代。我们通常所说的希腊文化精华主要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古典时代。例如,汉密尔顿的《希腊方式》一书所论,就全是古典时代的作品(还包括像《荷马史诗》之类更早的作品),于希腊化时代却只字未提。尽管罗马吸收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遗产的渠道始终畅通,但直接接触并吸收最多的毕竟是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文化。罗马城这时像东地中海的许多港口一样,欢迎来自叙利亚、小亚细亚、埃及和希腊的学者。罗马文化受外界影响最多的自然是希腊文化。例如,罗马哲学、文学、戏剧、美术等,无一不是承继了希腊文化的衣钵。就是本来其神性跟希腊宗教毫无关系的罗马诸神,后来也都分别把他们对比作希腊奥林匹斯诸神,所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就被混为一谈。古希腊有名的一句谚语“光明来自东方”,这本来是形容古老的亚非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如今可以原封不动地移用到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上。

希腊化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势涌进了罗马,结果使武力征服者的罗马人变成了被征服者,因而也曾经惹起一些民族主义者的反抗。如大加图和瓦罗都反对希腊学术。特别是加图写了一本关于医学和农业的书,来以此证明罗马人比希腊人高明,他憎恶和蔑视希腊人和希腊文化,认为希腊人的著作只配供查阅而不配供研究。然而他的著作却大量地运用了希腊人的资料。(25)(注:参阅M.P.加图:《农业志》及译者王阁森之译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页。)但是大多数罗马人都努力把希腊人的学问吸收过来。正如罗马大诗人贺拉斯所歌颂的:“被征服者希腊反而战胜了征服者罗马,使粗野的拉丁民族迈向文明开化。”的确,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化遗产,接着再由罗马远征军把她传遍世界各地,使罗马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建下不朽之功。

在印度,希腊文明经由西亚地区传入,形成了世界美术史上著名的犍陀罗艺术(因为它盛行于阿富汗和印度间,以白沙瓦为中心的犍陀罗艺术)。印度的佛教,原来是没有偶像的。自从希腊文明传入,佛教仪式里也有了偶像。而偶像的塑造,最为突出、最富有希腊色彩。犍陀罗艺术后随佛教向外传播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日本、印度支那和印尼的佛教艺术。(26)(注:(法)费切尔(A.Foucher):《犍陀罗的希腊佛教艺术》(L′artGréco—BouddhiqueduGranhāra)第2卷,巴黎1918—1922年版,第597—673页。也正是此人最早提出了犍陀罗艺术起源于希腊。主张这一说法的还有英国的马沙尔爵士(SirJ.H.Marshall),见其所著《犍陀罗的佛教艺术》(TheBuddhiseArtofGrandhāra);转引自(美)H·因伐尔特:《犍陀罗艺术》,李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7页。)新疆的早期佛教壁画就是犍陀罗艺术的移植——天山南路发现的古代西域画大都是附属于建筑物中的木版画、壁画和藻井(天花板)图画,单独成幅的有纸本、绢本、麻本和棉本图画。在前一类中的木版画和壁画,运用最多的是水粉画,多属于希腊罗马风格,与藻井图画、单幅绘画主要属于波斯、印度和中亚系统的有显著的不同。(27)(注: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羌以东米兰遗址出土的壁画,是4世纪以前汉晋时代鄯善佛寺的遗物。其中有一套太子须大nà@①本生故事画,有一个画面是须大@①将大白象施舍给人。在白象的胳窝上有一小段关于画家的@②卢文题记:“蒂特作画,值3千包马卡(Bammakas)。”蒂特(Tita)一字就是罗马文字中经常使用的Titus一字,意为“仿罗马皇帝提图斯式的画像”。(28)(注:石源华主编:《中外关系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法)L.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shēng@③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页。)

至于在此范围之外的中国,希腊、马其顿人也很有可能与其有过接触。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塞琉古将领Euthydemus据大夏和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儿子狄米特里(Demetrius,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种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斯特拉波曾引用后来学者的说法,认为他们把自己的帝国扩张到中国和弗林尼(SeresandthePhryni)。(29)(注:参阅日知:《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书局,1994年第6期。)塔恩认为这些希腊人侵入了中国的新疆(ChiniseTurkestan)。(30)(注:W.W.Tarn,TheGreeksinBactriaandIndia,1951,p.84.)西方一些学者普遍认为塞里斯(Seres)即指中国。日本学者及川仪右卫所著《东洋史》中说:“Seres者原由中国丝字一音推演而成,即丝商之意,于是常称中国人为Senica。”可见,在希腊化时代西方关于中国的知识的最初来源之一,便是与中国丝绸有关,这当然是因为丝绸乃中国文明的最伟大成果之一。发现于塔里木地区的一枚中国人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式的图案。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希腊的影响在希腊化时期就已达到中国境内。(31)(注:M.Cary,AHistoryoftheGeekWorld,London1972,p.316.)如果这一论点基本成立,那就可以说,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欧亚非大陆的各主要古老文化,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接触。

二、古希腊文明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性

我们在论古希腊文明特征时,总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那就是以雅典的历史来代替整个希腊的历史,以雅典的文明特征来代替整个古希腊文明的特征。

说到古希腊政治的特征时,人们总是说它的民主政治极富特色,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家K·波普甚至借柏拉图之口说出:“雅典的民主政治以仁爱之心对待奴隶……已非常接近于废除奴隶制度。”(32)(注: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89页。)这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嫌。其实在希腊也存在专制统治——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尤为突出。甚至有人认为在雅典并不存在真正的民主政治,雅典娜神庙就是专制的象征——雅典人就是利用表面上看似平等的提洛同盟的贡金来修建该庙的。这个从表面上看似民主政治灯塔的雅典,却在同盟内部称王称霸,处处奴役它的盟邦,甚至连雅典人自己也承认当时的对外统治是搞“雅典帝国”,就是伯里克利时代的体制也很难说是“民治”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算作公民。伯里克利亲自禁令,规定只有那些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享有公民权,就是在公民中,也存在着以财产和收入为基础的严重等级划分。只有最富的人才能得到高位,没有财产的公民只有投票和作为陪审团成员的地位。总而言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假的。(33)(注:(美)瓦勒钦斯基等编选:《史海逸闻录》第5页。)

在说到希腊经济的特征时,人们总是以为她是一个重商民族,其实古希腊在大多数时期、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古典希腊城邦的主要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即公民的主体是自由农民,而不是手工业者或商人;证据的第二点是,同中国古代一样,在古希腊人的思想中同样存在着重农轻商的观念。(34)(注:黄洋:《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页。)

在谈到创造古希腊文明的杰出人物时,总是认为他们都是雅典人,其实他们之中不乏非雅典人,如《荷马史诗》的编著者荷马,古代记载肯定他出生于希俄斯(Chios)岛或小亚细亚的士麦那(Smyrna);早期著名的希腊诗人阿基洛古(Archilochus)就是帕洛斯(Paros)岛人;诗人伊翁是开俄斯人、赫格曼是萨索斯人;萨福和阿尔喀俄(Alcaeus)是累斯博斯岛上的米提林(Mytilene)人;希腊另一个著名田园诗人赫西俄德,自称祖籍是小亚细亚的库墨。他们的诗作代表“希腊文艺创造的已经很高的发展阶段”。(35)(注: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都是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也是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的萨摩斯岛,迨其思想成熟后才移居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创立该学派的;另外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斯塔吉拉人)、高尔吉亚(利昂提尼人)、普罗泰格拉(阿布德拉人)、提奥夫拉斯图斯(累斯博斯人)、芝诺(塞浦路斯人)、希庇亚斯(厄利斯人)、普罗迪亚斯(克亚人)、特拉叙马库斯(卡尔西冬人)等都不是雅典人。被后人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也是可斯(Kos)人。艺术家莱西亚斯是叙拉古人、波吕格诺图斯是萨索斯人。这些人物及其成果,之所以不是出现在希腊本土,(36)(注: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概念的区分:希腊本土(GreekProper)和希腊世界(GreekWorld)。简单地来说,在地理概念上前者就是狭义的古代希腊,后者就是广义上的古代希腊。)而是出现在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其原因正像历史学家奥姆斯特德所揭示的那样:这里“处于东方思想的洪流中”。(37)(注:T.A.Olmstead:《波斯帝国史》(HistoryofthePersionEmpire),芝加哥1960年版。转引自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在谈到希腊遗留给西方的遗产时,总以为它的理性认识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其实在希腊人之中存在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诸如此类的东西不一而足。一想到这些就不由不让人们重新考虑希腊文明的特征了,亦即希腊文明具有多元性。

从文明中心的分布上来看,一部从爱琴文明到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明中心,即古希腊文明是多中心的。

爱琴时代(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200年)的初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100年)是金石并用时代,文化中心区域是爱琴海上诸岛屿,其中以西奥斯岛为最重要,它是商业汇集之地。这些岛屿通称为塞克雷底斯群岛,他们与埃及、巴比伦都有商业往来。在克里特岛上,以东部的帕拉加斯图等城市和南部的法埃斯多斯等城市为最发达,因为这些城市就克里特岛地理形势来看,是接近埃及和巴比伦的;中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580年)是爱琴海青铜文化时期,爱琴海中塞克雷底斯群岛地位下降,克里特岛渐形重要,而岛上东部城市亦没落,北部的诺萨斯等城逐渐发展为繁荣的城市,文化亦发达,诺萨斯城到了全盛时期。岛上南部城市如法埃斯多斯等,因与埃及有商业关系,仍居于重要地位;晚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200年)也被称为“迈锡尼时期”。迈锡尼人在与克里特文化接触后,开始吸收克里特文化,并加以发展,而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迈锡尼人并与埃及直接通商,当时正是埃及帝国(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200年),埃及十八王朝(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350年)诸王皆与迈锡尼有直接商业往来。迈锡尼的兴盛不利于诺萨斯的繁荣。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迈锡尼人攻打诺萨斯而毁灭其城市。诺萨斯从此一蹶不振。埃及史料从此时起亦不再有关于诺萨斯的记载。爱琴文化重心从此转移到迈锡尼及梯林斯等城市。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是希腊历史的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建筑物遗迹很少,器物、武器、工具和陶瓷器的残留品也很少,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这时希腊的文明中心究竟在哪里,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倒退的时代,是希腊的“中世纪”。反常的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却出自这一时期,不过有关该书的作者的籍贯却是争论不休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多中心性。

古风时代(又称大殖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城邦有好几百个,散布于希腊半岛、爱琴海各岛、小亚细亚沿海、黑海一带以及地中海西部意大利半岛南端和西西里岛上。它们都是独立的城邦,在种族上和宗教上他们是统一的,但在政治上他们是分散的。这些国家常常互相掠夺,互相厮杀,彼此兼并,互相削弱。可以说这时的希腊没有一个可以统领一切的文明中心,只是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和大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异彩纷呈。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文明中心是雅典和斯巴达。然而,一方面这两个国家甚至谁也没有完全掌握过希腊本土及爱琴海岛屿诸城邦的最高政治;另一方面,还有许多“边远”的地区即黑海、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利比亚诸希腊城邦,根本不在这两个国家支配之下,而是各自独立发展,虽然它们本身也不同程度地集团化了。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集中在欧亚非交界之地,希腊半岛、西西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这时的雅典仍不失为重要的文化城市(哲学、戏剧的中心),但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似应称为“希腊化世界的学校”的亚历山大里亚面前,确实“稍逊”。这时的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帕加马等大城市已取代雅典而执文明之牛耳。这些希腊化城市成为东方海洋中的希腊文化岛屿,使得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相汇,形成别具一格的希腊化文化,并辐射到周围地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成了希腊化世界的文化大都市,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巨人、文化成就多从这里诞生。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实测子午线的埃拉托色尼、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著“数学圣经”——《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德、被誉为“古代爱迪生”的阿基米德,还有被称为“古代最伟大的解剖家”赫罗菲拉斯;在文学方面,有伟大的诗人罗德岛的阿波罗尼乌斯、亚历山大里亚的卡里马科斯以及田园诗——牧歌——的代表狄奥克里图斯。这也就是人们把“希腊化时代”又称为“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原因之所在。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城是后起之秀,其文化以雕刻艺术最为著名。帕加马城宙斯大庙前神坛的浮雕描绘“巨人之战”,即希腊神话中大地之子的巨人和诸神的战斗,被视为希腊化时代雕刻的代表作之一。叙利亚的奥龙特河畔屹立着塞琉古王国的都城安条克,这里的国王也热衷于希腊文化。罗德岛地处东西方商路的要冲,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以“太阳神巨像”著名的文化中心。

希腊的古典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建筑;雅典卫城;罗马共和盛期;继承与创新1概念定义

(1)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类型与风格特征。古罗马共和时期建筑类型很多,主要为除神庙外的公共建筑,如剧场、公共浴场、斗兽场、输水道等。罗马人将柱式结构多样化,并增加了装饰功能。新技术的发明使建筑稳固轻巧,摆脱地形限制,内部空间更加宽阔。大型建筑的气势磅礴,宏伟凝重,内外形态和谐统一。(2)雅典卫城建筑群的建筑类型与风格特征。雅典卫城建筑以神庙为中心,集合大量公共活动场所的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巴台农神庙、狄奥尼索斯剧场等。雅典卫城采用环柱式建筑平面造型结构。建筑风格开敞明朗,崇尚与自然和谐,建筑比例参照人体比例规范而设计,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

2形成因素分析

(1)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城发展壮大,开始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建筑绽放出新的光芒。而公元前5世纪,希腊打败波斯,政治、经济和文化达到高峰,建筑也随之发展完善,其中建设的重点是卫城。(2)形成原因。古罗马人汲取伊特鲁利亚人、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文化充实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此外,建筑技艺和材料的创新使古罗马建筑成为不朽之作,形成了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风格。雅典位于地中海航道交叉点,波斯战争之后,希腊城邦重新繁荣;其次,雅典收取大量财富和优秀工匠,继承和汲取了多立克文化和爱奥尼文化的精华之处;另外,古希腊人的泛神论思想、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促成了和谐、崇高的雅典卫城建筑群。

3建筑形制分析

3.1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

1)建筑要素分析。古罗马建筑中共有五种柱式,其中三种继承于古希腊,另外还发展了塔斯干柱式和组合柱式。柱式的使用方式有叠柱法、巨柱式和对柱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创造了十字拱、连续券和券柱式。建筑弓形式的门头窗头构成了拱形和排列,使结构部件具有装饰效果。半圆券砖石相互接触面呈放射状称罗马券。半圆券轴向伸展构成筒形拱,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券柱式结构。十字拱四角设支柱,无需连续承重墙便可使空间更开阔。一系列的十字拱、筒形拱和穹隆顶组合呈现出了丰富而宏大的内部空间。2)代表性建筑分析。马采鲁斯剧场在形制上运用了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将古典柱式与拱券结合使空间更加秩序化,剧场的柱式有三层:底层多里克;中层爱奥尼;上层科林斯。叠柱式既解决承重又对建筑起到装饰作用。拉卡拉浴场空间宽阔且功能多样包括店面、院子等。公共浴场采用拱券结构,并在拱顶里设取暖管道。温水浴大厅用十字拱,下部承重墩子外侧有短墙抵御侧推力,短墙之间跨有筒形拱,即增强整体刚性又扩大空间。3)小结。古罗马共和盛期建筑式样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结构与装饰、功能与空间的组合使其摆脱地形限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古罗马人在世俗性的公共建筑上的建树使的建筑艺术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2雅典卫城

1)建筑要素。古希腊柱式在卫城建筑群中广泛应用。柱式包括以下三种:多立克柱式,柱身有棱角凹槽,无柱础,檐部多为直面,刚劲有力,具有男性性格;爱奥尼柱式,整体比例细长,柱头有涡卷、柱身圆面凹槽,柱础复杂,檐部多复合线脚,风格秀美,具有女性性格;科林斯柱式,柱头有毛茛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装饰繁多,具有奢华性格。2)主要建筑分析。卫城山门位于卫城西端,山门内部西低东高,中间为构图中心、坡道,坡道前端两侧由爱奥尼柱式形成纵向的内柱廊,建筑空间有方向、高低、开合变化。巴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处,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神庙。形制采用隆重的围廊式,立面成黄金矩形,有着良好的比例关系,是卫城中唯一的围廊式建筑、也是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狄奥尼索斯剧场又名酒神剧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剧场之一,最早用于祭祀酒神。她位于卫城南侧,依山而建,呈扇形结构,看台采用木质座椅,前面是为王公贵族而建的大理石雕座椅。3)小结。卫城建筑的特点主要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采用雕塑装饰,空间位置布局巧妙,建筑构造简单、和谐。但古希腊的梁柱结构在跨度和高度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建筑物和建筑群体采用地形环境相结合的形式。

4对比分析

4.1建筑形制对比

1)相同点。古罗马建筑包括五种柱式,其中三种继承了古希腊的三大柱式。装饰上都采用雕塑形式和卷曲的植物花纹;技术上都采用了视距校正法完善造型比例;布局规模宏大,多种建筑集中分布,内部空间序列化,外观对称统一。2)不同点。在柱式构成上,罗马在古希腊基础上发展了两种新柱式:塔斯干柱与多立克柱相似,不同于柱身无凹槽且有柱础;组合柱式在科林斯式柱头增加爱奥尼克式的涡旋,使其更加华美。在建筑技术上,古希腊建筑采用石木为主,承重主要依靠柱或殿墙。而古罗马建筑使用了混凝土和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采用了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古希腊庙宇呈平面布局,均衡对称,四周柱廊环绕,建筑跨度较小,依地势而建。而古罗马盛期的公共建筑以宏伟著称。建筑柱间跨度加大,并摆脱了地形限制,空间布局与功能更加丰富、自由。罗马人布局方法和复杂的空间组合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3)小结。古希腊确立了一些建筑物的形制,形成了稳定的柱式,发展了建筑和建筑群设计的艺术原则。古罗马建筑得以继承,并开辟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形制、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广泛成就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

4.2建筑功能对比

1)相同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都是在战后发展起来,因此都有御敌入侵功能。模宏大奢华,满足统治者炫耀心理。剧场建筑满足了民众举行大型动,丰富了日常生活。2)不同点。古希腊人的神学思想确定了神庙为雅典卫城的主体,因此建筑功能以祭祀拜神为主。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种类繁多,因此功能用途偏向于实用功能,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设定的。3)小结。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建筑功能的发展来看,建筑功能由崇拜神开始转向为服务于人。建筑开始变得世俗化、多样化。可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功能起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5总结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集中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古罗马人则是汲取了古希腊建筑的精华,并赋予了建筑一种热烈、富丽的特点,使建筑空间更为宏大、自由。其对结构形式完美的排列组合亦可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增加设计的层次感。古罗马人以其包容进取的思想促进了世俗建筑的发展,秉承古罗马人的思想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亦可创造无限的可能。参考文献:

[1]王其均.外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希腊的古典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希腊遗产保护;法律与实践;尊重;严谨;展示

Abstract:Onth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lawslikethe38ProvisionsonCulturalRelicProtectionpromulgatedandenactedbyGreecein2002,togetherwiththebrilliantGreekculture,throughtheinvestigationtoandcomparisonoftheAcropolisofAthensprotection,thenewAcropolisandthenationalarcheologymuseumandthroughreferenceanalysis,thispaperemphasizestherealisticmeaningofrespectingculturalcontext,enforcinglawsstrictly,makingpreferentialpolicies,educationaldemonstrationandsoon.

Keywords:Greekheritageprotection;lawandpractice;respect;preciseness;demonstration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0-39(5)

作者简介:方竟成中国城科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金华市文物局局长

希腊的神话、建筑物、雕像、山门、帕提农和船坞,构成了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历史和文化的灿烂。希腊现有国家记录在册的遗址及建筑40万处,世界文化遗产16处。恩格斯曾有名言:“希腊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对希腊现存文物古迹的考察,关联到希腊现行文物古迹保护、政策、法律以及市民认同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从希腊灿烂的文化深处,感触到他们对文化遗产尊重、严谨、展示和活态方面的一些理性和规律,从中得到启示。

一、尊重与慎重

1933年8月,在希腊雅典会议上制定的《雅典》,是近现代第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规划理念。同时,也是第一次单列“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章节,明确“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

1934―1935年,雅典政府曾邀请德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编制了都市计划,规范城市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四大功能,建立理性与秩序,不幸被战争中断和破坏。二战之后,尤其是1970年之后,希腊政府依据国际三大一个公约和本国的文物保护法律,不遗余力地保护历史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取得了显著成效。

距今2800多年历史,建于海拔156.2米高的石灰岩绝壁之上的雅典卫城,以其最高点的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而著称于世。至今雅典卫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仍然保持了它至高无上的建筑地位,仍然需要对它仰望。这得益于雅典在城市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建筑高度控制,当然初衷是更多地考虑其防震功能,但是,客观上起到了十分突出卫城文化遗产的最好效果。其次,卫城四周街巷基本保持了原有拥向卫城梯度渐高的地势,从而达到了簇拥卫城的地理形态。第三,卫城四周建筑在风格、色彩、体量上,均保持了雅典本地特色。贴近卫城的街道采用步行方式,禁止一般车辆通行,供游客游览使用的仅有一种无轨电动小火车,充满了童趣。这一切是希腊人尊重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范例。

1970年之后,希腊官方组织了由多位专家组成的古迹保护审核会,凡属古迹保护、古物鉴定的重大项目与事项,均需要由该审核会审议并通过。

2009年6月20日,正式开馆的新卫城博物馆,选址在卫城山丘南侧,距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Parthenon)的直线距离仅280米。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创新的选址,不仅要与1874年建成的旧卫城博物馆协调,而且要面对现有的考古遗迹以及随时可能会发现的遗迹,又不可忽视雅典的现代性、可能蜂拥而至的游客和博物馆的特色。

希腊人对此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建与不建,建在何处,风格规模,规划设计等,从1976年开始,先后历经了30年。1989年,曾有意大利、罗马的两位建筑师通过竞赛获设计权,但动工开挖后发现敏感的古迹可能损伤,为此,在1999年宣告终止计划。2001年,纽约建筑师BernardTschomi与希腊当地建筑师合作,以最底层“悬挂”在遗迹之上,并以强化玻璃“隔与不隔”,人们从上经过,可见脚下的古卫城遗存为创造性思路赢得了设计权。希腊政府于2003年定案。后来由于涉及25幢民居拆迁,户主状告到法院。法院最终判决后,2006年才正式动工。总投资13亿欧元,总面积是老馆10倍之多,约达2.5万平方米,展厅1.4万平方米,展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希腊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卫城出土的大理石雕像精华4000余件。新卫城博物馆成为和谐雅典与世界、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展示的亮点。

二、严格与严谨

希腊历代重视文物保护立法。1821年独立之后,国王曾邀请德国人前来成立古迹保护机构,编制古迹保护法律。1899年,希腊制定文物古迹所有权法律,确认希腊所管辖的土地、水下,挖掘所发现的古物,百分之百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1975年,立法通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在重要古迹附近的建筑物,虽然名义上是私人的,但实质上属于社会,可用不能卖。严禁私下买卖,只能卖给国家。翻修方案须经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批准。

2002年,希腊颁布《文物法律38条》,这是一个全面规范希腊公民和相关部门文物保护行为的法律,希腊现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均以此法律为准绳。其中以1838年为鲜明界线,之前的所有古迹、雕塑、陶器、青铜器以及手稿、图片、古籍、技艺等均属于国家财产。属于祖传的,名义上可以属于私人,但需向文化遗产部门申报登记,属于新出土、出水的,必须立即报告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隐匿不报,甚至私下买卖要受到严厉制裁,与盗窃博物馆文物同罪,可判10年刑期。若将1838年之前文物私自出关,将与私运同罪。1838年之后的文物及资料,除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之外,如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手稿等,法律则允许私人拥有和收藏,并允许在经文化遗产管理核准的古董店流通。

希腊社会和公民法律意识很强,严肃主动执法氛围良好。雅典、哈尼亚等城市古玩古董商店,并不像国内形成古玩城及古玩一条街,而是不规则散落在精品商业街之中,不起眼不张扬,所出售的古玩古董,可以说均在1838年之后,偶尔发现的少数中国瓷器、景泰蓝及漆器,均为同治之后制作。2005年,曾有一名加拿大学生在卫城游览拍照时拣起了一块遗址石头,被警察现场拘留,经多方斡旋才最终获释。这是轰动世界的希腊严格保护文物的事例。

希腊《文物法律38条》对文物修复也作了严格规定,提出了防止修复性破坏的深刻理念。一是对古迹和雕塑要保护,不能再受损害。二是如何找到最早的资料。三是要最精确恢复到原状,不能由工作人员的修复把原来的东西破坏掉。如果修补者将文物修补歪曲了原状,修补者负有刑事责任并负责赔偿。

为此,希腊古物工作者对古物的修复极为严谨审慎,所见的卫城帕提农神殿和科诺索斯王宫修复工程,已进行多年。从论证到设计,从用材到施工,丝毫没有赶时间的感觉,基本也不封闭施工,游人照样可以在附近游览。国家考古博物馆对修复文物设专门处室,曾对1.4万件古物进行整理修复,每件古物修复前都要先画设计图。希腊文物修复另一深刻印象是修复与被修复主体之间,可识别性十分鲜明,不进行任何的人为做旧。所见麦锡尼古城内疑为杀死出征十年国王丈夫阿加门斯的妖后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墓的墓壁修复,采用不加修饰的砖石与水泥,与原石产生了强烈对比,体现一种完全的真实。对德尔斐阿波罗神殿的公元前490年巨大雕像修复,修与不修取舍极为严谨,主要是对基础部分进行镶补,以确保多立克柱耸立起来,而对多立克柱身和柱头的历史沧桑,保持了一种残缺美。对基础部分大理石台阶,尽量使用原件,不得不修补部分做工极为精细,用材十分考究,但新老大理石色泽分辨一目了然。

三、优先与执著

希腊文化遗产保护实行一扩三优的政策。

一扩:将文化遗产概念扩大到包括所有存于希腊的物品,包括不可移动的古迹和遗址、可移动文物、非物质遗产(口头传统、神话、音乐、舞蹈、技巧和实践);保护的概念扩大到包括物质保存和保护、鉴定、研究、存档,以及文化遗产的社会学、美学研究和教育方面。总之用更加综合的视角来看待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的古迹和考古遗址,延伸至较近代的建筑遗产。

三优先的政策,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希腊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古籍、考古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职能优先,具有干预的特权。外交部、建筑部、发展部、内政部、宗教事务部、都市设计部、教育部、新闻和大众媒体部等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实行垂直设置,最高设在文化部,每个城市直至县、镇,都有相关单设机构或科室,还有国家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派出的专员。

对待在建设工程中发现古迹的处置,必须先听取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意见。2001年,雅典修建穿越市中心的地铁,在宪法广场到莫西纳特斯基站几公里地段,发现古迹,经专家论证确认其重要性。之后改变机械施工为人工挖掘,结果投资剧增,工程因此推迟几年,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才竣工通行。

希腊的港湾和古镇,如雅典爱琴海从市区至海神庙的连绵几十公里的沙滩,比雷埃夫斯基港湾,罗得岛古城港口,德尔裴古镇,古奥林匹克小镇、悬城麦泰奥拉包括建于14世纪、海拔613米悬崖绝壁之上的大麦泰奥拉修道院等6座修道院,均保持着大自然大文化大遗产的大原状和大风貌,珍稀之至。这与希腊长期以来实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职能优先是分不开的。

2.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一向在财政预算中处于优先。着力保护、保存希腊历史上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和所有在希腊境内曾经或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团体和传统。文化遗产一向能获得很高的拨款,并一直在寻找新的保护思路。财政部每年预算安排一大笔专款,用于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支付古迹保护和重大项目涉及的民居拆迁赔偿。

新卫城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贝纳基博物馆、马其顿当代艺术中心等公共博物馆和艺术馆,保护古物及运行经费,除中央政府拨款保证之外,一些非营利基金会作为补充。

3.大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尤其重视欧盟其他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化交流。其中,希腊文化月和在国际著名博物馆举办的考古展览优先。

希腊政府多年来致力于追讨流失在外的古希腊文物,也予世人深刻警示。新卫城博物馆最顶层是四面玻璃的透明天井式的展厅。匠心在于将此层旋转23度角与帕提农神庙平行,在展出的神庙中楣、间壁、雕塑、战马大理石雕刻之中,刻意留出了一幅幅空缺。1801年,英国埃尔金勋爵曾野蛮砍下一些帕提农神庙众神雕塑,盗运至伦敦,现收藏于大英帝国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神态严肃,告示这是那些雕塑应有的位置。已故希腊文化部长梅利那?迈尔库里,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公开要求英国归还。现任总理曾于2008年3月29日再次催促英国归还。希腊政府和民间正在继续执著追讨。

四、教育与展示

对遗产的尊重、连续和传承,是希腊作为西方文明起源之地的最重要方面和特征。希腊人从小看着帕提农神殿长大,学历史、教历史、续历史的意识很强。《雅典》明确提出文物古迹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各个层面重视文物古迹的宣传教育,将希腊文化遗产编入教科书,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和理解希腊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认识和理解传承文明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在城镇中心广场、国际机场、地铁站、名人纪念馆、大街转弯处、大学入口处,到处可见神态恬静、生动的名人大理石雕像或建设中出土的文物,给人以历史、文化和个性,一种活生生的熏陶和教育。仅雅典就有3个地铁站将建设中出土的陶器等文物,嵌入进口处大理石墙,作为永久展示。笔者下榻于卫城南面的一家宾馆,地下一层自助餐厅周边发现卫城下城二处遗存,即予原状保护,加以玻璃屏墙展示,并设立希文说明牌,成为宾馆一景和特色。

希腊《文物法律38条》明确规定,古物属于所有市民共有。新发现的古迹、古物,要事事通过电视、报纸报道、宣传,相关部门不得隐瞒信息。从中可见希腊政府和社会,对文物宣传的力度。

希腊拥有众多博物馆,一般与古迹相辅相成,成为古迹展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见新卫城、国家考古、迈锡尼、奥林匹亚、拜占庭、雅典、伊拉克里翁、圣托里尼红酒等博物馆均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1.不张扬、不表面。最高的新卫城博物馆也只有三层,努力将其融入古迹氛围,而不是喧宾夺主。博物馆几乎找不到馆名,入口处也十分朴素。

2.形式从属内容。希腊各博物馆给人的最深印象是文物多、分量重,有来不及看的感觉。一进入新卫城博物馆是上坡状的前厅,两边高大的展柜尽是各式各样出土的陶器。在展陈形式上,基本还是传统的展柜、灯光加说明,但紧紧围绕着“怎样摆出来效果最有利表达古物历史”的主题。

3.人性化服务,力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奥林匹亚博物馆入口处是一个覆盖绿色藤蔓木架结构通道,售票处一侧是一个精致大方的各种纪念品商店和一个富有特色的餐厅。新卫城博物馆在一层、二层均有一个约一百平方米的各类图书、大小纪念品商店。圣托里尼红酒博物馆,是1660―1950年作为酿造红酒的一处工业遗产,在厂房东面改成的一个个动漫式的多个场景中,工人、老板、掌柜,葡萄榨机、电灯、桌椅、酿制等栩栩如生,配有希、英、中文解说。其出口处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商场,安排了几排酒吧桌椅,免费提供三种经典红酒品尝。最后一种是售价21欧元的甜红酒,其味醇正甘洌,特别受欢迎,游客品尝后购买的很多。国家考古博物馆则专门设有教育培训处,负责导游讲解、图书资料、摄影服务、盲人帮扶、咖啡休闲厅管理,每年平均接待观众50万,同时组织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展示讲解活动。

五、活态与自觉

希腊对文化遗产严格保护,倡导一种民族和市民的自觉,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旧城、街区、建筑和文物的守护,而且是对原生态的传承和复原,对原生活方式的传承和继续。这样使希腊多元多样的文化在现代化节奏中得以保存。

千方百计使文化遗产处于活态,是希腊文化遗产现行做法的一大特色,鼓励私人举办博物馆,政府予以资助。鼓励私人将文物主动捐赠给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为褒奖自觉捐赠埃及文物的著名收藏家,设专厅展出,既凸现传统亮点,又使这些文物处于活态。

【希腊的古典文化(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成长日记作文(整理5篇) 2024-08-10

我的日记6[精选](整理3篇) 2024-08-09

校园生活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09

实用的日记作文精选(整理6篇) 2024-08-08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3篇) 2024-08-08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疾病预防法(收集3篇) 2024-08-11

希腊的古典文化(收集3篇) 2024-08-11

那一刻,真美作文(整理6篇) 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