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81-01
随着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文化也有了保护的意识。我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随着历史的发展遗留下来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民族精神和价值的体现。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也在逐渐地消亡,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十分的不利。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积淀,对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面对民俗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现状,在以后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要从民俗文化保护的角度下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一、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明显的地方民俗特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承载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今天,是一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更是这个地区民俗精神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这个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印迹,是文明的汇聚之地。博物馆还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最直观的场地。学者们研究的文化遗产、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都能通过博物馆向公众直接传达,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从而让公众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华夏文明。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最好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民间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充满着民间的乡土气息,从而也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不断地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让富有民间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去。
二、加强民俗文物的征集
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民俗文物的征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拓展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对民俗文物进行专项的征集,拓展博物馆藏品的渠道。在当地进行深入的调研,深入到当地的群众中去,整理出科学的、真实的图文资料。其次,要对现有的博物馆藏品制定出展览计划,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策划展览的主题,发挥现有藏品的重要价值。再次,博物馆建设属于一项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与收藏界团体以及社会人士之间的联系,拓展博物馆建设的途径,动员广大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保障博物馆的建设能够顺利展开。最后,要积极拓展博物馆的业务,丰富博物馆的藏品,积极与社会或者个人收藏爱好者联系,为个人或者团体提供免费的展览业务,为博物馆的藏品提供重要的补充。
三、做好民俗文物的展示
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藏品,更要发挥好这些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博物馆现有藏品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展示和宣传,发挥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更加广泛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有的藏品基础上组织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区的民俗文化。另外,要在现有藏品的基础上在民间大量征集民俗展品,丰富藏品的内容和类别,展示的过程中策划成专题进行分类展览和陈列。要注意的是展览的藏品不需要很高级,要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民俗相一致,贴近民众的生活,得到民众的认可,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民间的老师傅所做的工艺品,与民众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老物件等。人们在看展品时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探寻展品背后蕴涵的丰富的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
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博物馆是一项具有社会职能的公益性设施,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调动公众的参与度,借助社会和民众的资金,扩充博物馆的内涵。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走出去,参与到馆外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展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要不断引进其他地区的展览和活动的主题,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当中,加大与社会团体或者个人的合作力度,向社会各界征集民俗文物,丰富博物馆文物的形式和内容。
五、总结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当中要不断创新形式,保驾护航民俗文化遗产,展示民间群众的智慧,增添民俗文化的内容,增强民俗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旅游业;价值和意义
时至今日,旅游已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取得成功后掀起了持续的民俗旅游热,民俗旅游这一口号受到旅游开发者的青睐和重视,民俗旅游在我国旅游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国是民俗旅游资源大国,民俗旅游的兴起跟重视保护和开展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紧密相关,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建立在有吸引力的民俗活动之上的。民俗活动进入旅游业是对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贡献,民俗活动与民俗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有什么功用?在对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中的东纳藏族民俗活动、民俗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民俗活动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作用与价值。
一、民俗、旅游民俗与民俗旅游概念辨析
1、民俗
有关民俗的概念,中外学术界至少有数十种之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吴丙安《中国民俗学》对民俗下了如下定义: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是比较稳定形式的,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世象。[1]在各种界定之下形成的共识是民俗的主体是群体、民俗具有一定的模式、民俗是一种特殊文化。
2、旅游民俗
旅游民俗即具有旅游功能的民俗活动,首先是一种民俗活动,是某一区域一种具有旅游影响力和能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审美体验的民俗活动。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旅游资源大致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有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的总和。[2]旅游民俗应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产物,因此旅游民俗来自于各种民俗的整理和开发,具有民俗的基本属性。
3、民俗旅游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认识体验文化的活动。民俗与旅游相遇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民俗旅游,民俗旅游可理解为“民俗特色旅游”,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为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3]
二、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
1、文殊寺旅游景区、东纳藏族简介
文殊寺石窟群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文殊村所在地文殊山上,景区的主要由景区大门、前山和后山的文殊寺院和石窟、红柳湿地、东纳藏族餐饮演艺中心、东纳民俗商业街、赛马场、冬季滑雪场、怪坡组成,文殊寺旅游景区中前山的文殊寺是藏传佛教寺庙的典型代表,转经筒、大鄂博、六字真言等构成了文殊寺藏传佛教的文化标志,景区的主要功能有宗教朝拜、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目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东纳藏族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2600人。“东纳”为藏语,意为“系有黑缨的长矛”。其主体应是因为战争原因从昌都地区,随军东迁到此的吐番人,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交流中,最终形成今天的东纳藏族部落。[4]
景区内、周围居住的大多是东纳藏族,景区风格以藏族文化为主兼有汉族寺庙、道观。常设旅游活动有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举办的文化庙会活动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八举办的民族文化艺术节、鄂博会,是典型的以民俗活动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景区。
2、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中的“旅游民俗”
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俗,这些独特的民俗标示该民族的存在,也是珍贵的民俗旅游资源。东纳藏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旅游主管部门进行了开发,以东纳民俗为中心为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做了“祁连山下的东纳之乡”的主题形象定位。景区的主要民俗活动有以下几项。
文化庙会,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素有“祈福圣地”的文殊寺于2016年5月7日至14日举办第25届文化庙会活动。文殊寺石窟群全境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藏、汉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荟萃之地。主要景点有文殊寺、百子楼、千佛洞、万佛洞、鄂博、五百罗汉堂、万佛塔,可欣赏石窟艺术、壁画等,满足游客祈福的心理需求,此外还有奶茶、脂裹等多种民族小吃、手工艺品。
民族文化艺术节、鄂博会,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八。第十一届在2016年7月6日至10日在祁丰藏族乡文殊沟小集镇举行。主要民俗活动有祭鄂博、民族运动会(拔河、篮球、背口袋等)、民族文艺演出,东纳藏族服饰表演、民族歌唱比赛、篝火晚会。鄂博会是当地的一大盛会,通过这个仪式展现东纳藏族的信仰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即吸引外来游客也娱乐当地民众。
寺庙祈福上香、点佛灯,文殊寺香火旺盛,平时来祈求平安、生子、发财的人很多,绝大多数的游客都会去拜佛祈求实现各种愿望。汉族的寺庙内上香首先买香,将香点燃插入佛前的香炉内,跪在佛前的蒲团上,两掌并拢放于胸前,拜三次,跪拜时由寺庙管理人员指导游客跪拜并使用佛事用的法器为游客祈福,最后游客自愿将香油钱放入功德箱内,完成祈福。藏传佛教寺庙内跪拜的方式与汉庙不同,整个过程大致相同。
3、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民俗活动与发展旅游业的关联
文殊寺景区2015年1月至11月接待实际购票游客1.85万人次,门票收入78万元(其中庙会接待游客0.95万人次,门票收入38万元)。[5]短短几天的庙会门票收入占到了文殊寺旅游景区一年收入的近50%,庙会期间文殊寺景区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可见文化庙会的吸引力很大。游客中大部分是来自附近乡镇,他们主动或是受到政府的动员邀请后参与到庙会与文化艺术节中,是游客也是表演者,对当地民众既是自我休闲娱乐也是增加收入的好机会。民众的参与丰富了节会的内容扩大了旅游民俗的影响力,节会以传统的民俗活动为基础使当地的民众乐于参与也吸引了外地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业利润。
景区发展旅游业是以东纳藏族民俗活动为依托举办节会,动员群众参与、吸引游客。东纳民俗是景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重大节会都少不了东纳民俗的影子。
三、民俗活动在发展旅游业中的意义
笔者在对肃南祁丰藏族乡文殊寺旅游景区中的东纳藏族民俗活动、民俗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以下结论。
欣赏奇风异俗是游客旅游动机中重要的一条,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中渴望了解异文化的生活习俗、逃避生活压力暂时放松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也是旅游中的普遍动机,一部分人也很容易实现这个目的。在大部分游客的主动选择下,旅游市场开始为满足游客的这种需求去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例如民俗文化村、民俗陈列馆、民俗风情园等在旅游市场风生水气起,国内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格外重视当地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挖掘。
民俗能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实了旅游的内容,使游客在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民族风情。我国56个民族的民俗浩如烟海,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到生产、商业、贸易等经济生活,婚丧喜庆、岁时节令、游艺竞技等无不有民俗的存在。旅游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是凤毛麟角,还在探索中前进,各民族的民间宗教习俗、岁时节日习俗、风物传说名人故事等都是开发潜力很大的旅游民俗宝藏,经过合理开发可以扩展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的内容。
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增加了旅游活动的情趣,满足游客的审美、文化体验。旅游民俗不仅仅表现在民族建筑、服饰、表演、饮食上,通过这些表征旅游民俗能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层次的体现民族文化中友爱、亲情、伦理的内容和精神。正是这些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内容强烈的吸引了游客,满足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综上所述,我国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活动独特的吸引力能诱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产生欣赏奇风异俗的愿望;民俗活动能满足游客对奇风异俗的体验,满足猎奇的心理需求。民俗旅游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手段,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7.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64.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1.
[4]洲塔尕藏尼玛.东纳藏族部落族源考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文化,2012.12.
[5]文殊寺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Z].嘉祁文旅游公司.
丰富的民俗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教育;民族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53-02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民族地区高校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
1.课程地位不明确。据调查得知,目前全国高校中没有设置民俗学本科专业,民族地区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开设民俗文化相关课程,即使是少数高校如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池学院近年来纷纷开设了民俗文化课程,但也只在中文系、历史系、社会学系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旅游管理等部分专业开设,而且课时数比较少,一般只有32~48个课时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知识的要求。
2.教学内容真伪混杂。由于民族地区高校民俗文化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民俗文化课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真伪民俗内容往往鱼龙混杂,容易造成谬种流传、贻误子弟的消极影响;把“民俗”简单归结为旧时代乡下人的土特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鄙视、误解和拒斥心理;或大讲民俗事象中的奇风异俗成分,而没有结合民族地区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介绍和分析民俗文化,这样就造成了民俗文化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实践环节缺失。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实践操作,但由于民俗文化属于选修课,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因而学校一般不会拨给田野调查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无法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教学,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深度,更无从培养学生的田野作业能力。
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传播民俗文化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成长的环境和基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既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交,还具有调剂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在经济愈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强调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神话传说、民间游戏、传统节日、风俗礼仪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和传承。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国务院2006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课程进行教学,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调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如农耕文化、服饰文化、歌谣文化、节庆文化等等,它们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影响,我们在民俗化语境下工作、生活,更应该了解和认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加强民俗文化教育,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乡土地理、民情风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继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民族精神往往以特定的无形和有形的民俗为载体的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一个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既能统一其成员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又能维系其成员的民族文化心理,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1]P38因此,民俗文化可以使其所有成员保持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民族精神。比如,我国的春节民俗,不仅使神州大地的13亿中华儿女举国同乐,而且使世界各地华人通过欢庆这一传统节日与自己的民族保持认同,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就是要运用民俗文化的教育和模塑功能,“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使之发挥教育国民应有的作用”[2]P9,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有着内容属性和工具属性双重的教育功能。内容属性的教育功能是把民俗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道德情操;而且还有助于养成文明习惯,提高知识储备,陶冶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生态环境观等。工具属性的教育价值是民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石中英先生曾把它们称为“教育习俗”,认为此种民俗事象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一部鲜活的民间教育学著作。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高校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必将发挥民俗文化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设想
1.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无疑是丰富大学生民俗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民俗文化教育的缺席很严重,只有少数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了民俗文化课程,而将民俗文化课作为人文素质选修课的高校屈指可数,这一点在理工、农、医类院校体现得尤为突出。要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民族地区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完善课程体系,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
2.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课程资源丰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民风民情等民俗文化,把它们作为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既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怀,自觉继承和弘扬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还可以促进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依据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来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3.结合学科教学渗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联系密切,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是最有效的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途径。如高校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课程,艺术学科的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有关课程中,有许多内容都与民俗文化知识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托有效的课程资源,结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去讲授。如在《世界古代史》课程中讲授“古罗马历史”时,可联系讲解古罗马帝国时期形成的情人节习俗以及历法中七月、八月名称由来等文化习俗,使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知识,不仅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对我国民俗文化知识和世界民俗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人文素养,弘扬、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民俗文化,也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加强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民俗文化来源于民间,因而加强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是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大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调查、采风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附近村寨等进行民俗考察,访问民间艺人,学习民族民间手工艺,了解民风民俗,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活动感受某些民俗文化,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加强大学生对民俗文化内涵的认识和挖掘。还可举办有关民俗文化的文化周、文化月活动,开设民俗文化专题讲座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民间生活,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陶冶其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同时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田野作业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和民众教育[A]//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钟敬文.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写在中国民俗学运动80周年纪念之际[J].文史知识,1999,(4).
【丰富的民俗文化(收集3篇) 】相关文章: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精选昆虫日记(整理2篇) 2024-08-12
[精选]成长日记作文(整理5篇) 2024-08-10
我的日记6[精选](整理3篇) 2024-08-09
校园生活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09
田园风光的作文(整理9篇) 2024-08-23
丰富的民俗文化(收集3篇) 2024-08-23
挤公交车作文(整理8篇)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