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建筑学;藏式建筑;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64-02
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如今传统"民族形式"设计再度兴起,成为新的时尚和目标。而对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头几批建筑之一的藏式建筑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对启发现代设计以及藏式建筑与时俱进都有着指导和启发作用。
一、历史的发展
藏式建筑文化作为我国宝贵传统建筑文化之一,依据其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发展,进而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藏式建筑之起始
建筑与室内设计雏形出现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而藏式建筑的古老传统大致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昌都的卡若文化遗址,当时的地区建筑已经基本能反映出早期民居建筑的主要特色―房屋的柱式结构、建筑材料的木石泥结合、平顶楼层等,也反映了藏族先民对建筑初步的理解。
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以北方黄河流域的穴居和南方长江流域的干阑为主的两大建筑体系。据史籍记载,有一些古老族群活跃于青藏高原西部、东部,拥有相对比较接近的建筑样式,从记载来看,这些建筑更像是碉楼式的多层建筑样式。公元前2世纪前后,藏区有一个名为雅隆部的部落,随时间的发展在经济、政治上日渐的强盛。其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在雅隆河谷兴建了第一座宫堡―雍布拉康,是最早修筑在山顶上呈碉楼型的大型土木建筑。就是这种宫殿宫堡的营造,标志着雅隆部落作为古代文明的新政治中心迅速崛起。
原始社会旧新石器时期的艺术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功能至上、以人为本以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五大基本原则,总体具有自然大方、单纯质朴的风格。这一思想奠定了后期藏式建筑的基础。
(二)藏式建筑之历程
城市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也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宫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发展最为成熟,它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统治者的物质生活需求,还以严谨的空间布局、宏大的规模来突出统治者的权威,给人以宏观壮丽的视觉感受。
隋唐时期,藏族出现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一代英主松赞干布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成为唐朝西境的泱泱大国。藏式建筑出现发展的春天,建筑思想更是进步明显。这一时期以王室宫殿建筑和佛教建筑为主的建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宫殿建筑中具有防御外敌侵犯作用的布达拉宫、佛教建筑中带有镇魔降妖性质的“拉康”小寺以及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等等。
宋朝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宗教文化都处于早期阶段,虽然文化上有鲜明的开放性格,却已不具备吐蕃王朝时期对外的扩张性。建筑设计既与吐蕃时期建筑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又有创新与发展,为近代藏式建筑统一样式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之后的辽金西夏时期,由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少量吸收了汉族传统建筑样式与室内设计格局,藏式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元明两朝是藏传佛教文化日益成熟的重要时期,实力教派争夺藏区僧俗统一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格鲁派的扩张和发展成为了矛盾焦点。此时期的藏式建筑发展仍以宫殿城堡等世俗建筑和佛教寺院建筑为线索,由于其文化传承上的多元化性格,寺院建筑尤其显示出丰富多彩的风格样式。同时,因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分布原因,具有代表性的寺院在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西部阿里、后藏及山南地区这些拉萨以外的地区。
(三)藏式建筑之定型
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清代依旧承传着内地的传统文化,但少数民族文化在该时期占着特殊地位,在布局、外观、结构、装饰及色彩等多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藏族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尤为突出。艺术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为中国艺术设计进一步趋向成熟做出了突出贡献。清代晚期,中国艺术设计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对藏式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1642年,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统一,这一年成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一年。它不仅使动荡战乱的社会走向稳定,也使历史自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同时在清王朝时期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得到加强。这一时期,藏式建筑从规模到技术,从质量到装饰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它没有超越明代藏建筑的范畴,藏式建筑发展趋于定型。
二、发展现状
藏式建筑具有民族特色,在近代以至现代的民族样式发展中逐渐达到最后的成熟,建筑样式形成了固有的特征,以凝聚着藏民族非凡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布达拉宫为例:
坐落于拉萨西北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是建筑史上一座规模最为宏大、目前现存状况最好、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城堡建筑,也是最具民族风格的伟大杰作。它始建于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为迎接文成公主而于红山之上修建宫殿,取名为布达拉宫;17世纪,宫殿重建,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成为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其主体建筑为白、红宫,还包括一些附属建筑,整座宫殿以其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以及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对比鲜明的红、白、黄3色,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无不体现着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屋顶和窗檐为木制结构,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带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布满彩画和雕饰,内部廊道交错,空间曲折莫测。
布达拉宫集宗教、政治、历史和艺术诸方面于一身,堪称“历史的博物馆”。1961年,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列布达拉宫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世界十大土木建筑之一。
三、继承与创新
中国艺术设计始终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着,如何保持自身民族特色又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呢,这是需要重视和探究的问题。藏式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很有特点的建筑类型,其伟大的成就,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独树一帜。所以,将藏式建筑特色与时展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的真谛来源于突破性的转化力和创造力,当代艺术设计同样可以立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手法,利用现代技术、材料等来进行表现传统的文化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因此将藏式建筑设计内涵和设计精神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去并转化为现代设计,成为了时展所需。比如,藏式建筑中独特的装饰手法、极具现代感的描绘技法、巧妙运用的装饰符号或多样化的材料使用等等,都足以从现代人的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出发,利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和新型的设计技术对其再创造,设计出特色的现代藏式建筑以及设计产品,从而使之成为传达现代艺术设计的方式方法。同时,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本民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促进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篇2
1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并做出了阐述,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召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上述这些正确的战略部署、决策与方案,是开展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民族生态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当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一个新兴的前沿研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界分别从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的不同学科视角开始了针对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研究,在研究理论、方式和重点上有着各自的偏重:生态人类学针对生态文化的内涵结构,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侧重生态文化的传统知识.在社会科学界,生态人类学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代人类认知自然、适应和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典型的文化生态体系[2].在自然科学界,民族生态学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革新和实践,这些与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可分为以下5类:(1)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2)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3)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4)与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惯法;(5)传统地理标志产品[3].因此,生态文明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研究的背景.在藏区、特别是云南藏区,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建设及其实践,是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目前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局限于单一学科范畴内的观点和视角,缺乏跨学科的对话和研究.当前相关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大多以藏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为主,而缺乏生态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参与.第二,云南藏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相关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传统技术和知识构成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核心,但是这些传统知识还没有被系统整理和研究.第三,云南藏区位于三江并流地区,海拔差异巨大,形成了当地立体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不同海拔和生态系统区域生活和居住的藏族所产生的生态文化和知识也不相同,但是目前还没有对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专门研究.第四,云南藏区与其他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山水相连,长期以来形成了相互交融的文化关系,影响了云南藏族的生态文化,使得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具有多样性,这是其他藏区所不具备的,需要深入发掘和研究.第五,云南藏区可持续发展与藏族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对策和政策咨询研究,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不仅需要理论研究,而且也应该在当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得到具体实践、发挥实际作用.由于生态文化的跨学科属性,需要在未来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和对话、跨学科的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通过对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云南藏区的实际调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结合生态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和藏学,提出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理论并对其展开研究.
2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理论构建
2.1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概念由于在自然区域上属于喜马拉雅山系东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形成了高山峡谷的地貌,因此云南藏区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山脚到山地植被类型依次为干旱或半干旱河谷稀树灌草丛,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湿性与寒性针叶林,高寒灌木丛与草甸,高山流石滩及冰缘植被.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迪庆大迪庆地质构造复杂,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形态以山地、古高原面和岭峰为主,境内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梅里雪山、云岭雪山山脉和中甸雪山山脉,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形成了境内“三山挟两江”的特殊地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形成了迪庆立体的海拔气候,州内最高海拔为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6740m,最低海拔为维西县碧玉河入澜沧江口处的1486m,全州平均海拔3380m,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河谷地区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4].复杂的生态系统和气候环境,使得云南藏区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仍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迪庆从南到北仅占1.7个纬度,却几乎包含了相当于北亚热带地区到北半球极地70个纬度的水平气候类型和生态类型,境内高等植物达五千余种,其中种子植物四千六百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4种,药用植物867种.目前所知的现有哺乳动物9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8种、鸟类170种、鱼类75种,属于部级重点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动物的有5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23.2%,占云南省部级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45.7%[5].由于云南藏区复杂的生态系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立体的气候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当地藏民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藏族生态文化.
具体而言,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当地藏民族在长期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对生态系统认识与理解的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资源治理与利用的传统知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既包括当地藏族对生态系统的观念与信仰,也包括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知识与技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体现在当地藏族的宗教崇拜、文学艺术、制度法律、行为物质等诸多领域.由于云南藏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当地藏民族的生活与生计方式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因此,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核心是当地藏民族与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具体分为传统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技术方式、传统文化和地方标志产品等五个大类.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当地藏族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互动的产物.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包括以下两个层面:首先,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藏民族观察到了这些影响并且产生了对生态系统的认识、观念和信仰;其次,当地藏民族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利用和治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相关的传统知识、科学技术和制度规范.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一.
2.2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构成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2.2.1思想意识层面长期以来,云南藏区藏民族在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过程中,逐步有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体现在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指导着当地藏民族处理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方式.
2.2.2行为方式层面生态系统影响着当地藏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模式,但藏民族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生态系统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对于局部生态环境,人类形成和掌握了治理、改善和利用生态环境的知识与技术.
2.2.3制度层面当地藏民族在利用和治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的习俗、规范、约定和法律.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
2.2.4物质层面当地藏民族在利用、治理和改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过程中,通过思想意识的指导、行为的实施与制度的规范,建设了相关的物质成果,发展了产业,并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的文化遗产.
2.3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特点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具有藏民族共性与独特性、自然性与文化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信仰性与制度性、民族性与多元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特点.
2.3.1藏民族共性与独特性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藏民族的共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不同地区的藏族传统文化中,生态环境都有着共同或者相似的象征,并被赋予了类似的文化涵义,例如神山信仰.同时,复杂的生态系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立体的气候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形成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独特性,使得当地藏民族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观察、认知、理解以及赋予的意义与其他地区的藏族相比是不同的,利用与治理的方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又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特性.
2.3.2自然性与社会性不同的生态环境是产生不同生态文化的客观基础,不同的社会会孕育出有着各自特征的生态文化.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关于自然性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性的当地藏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文化,它与传统社会科学定义的纯粹人文文化不同,而是一种与认识生态系统、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同时具有自然性与文化性.
2.3.3理论性与实践性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不仅是一套供学者和专家研究的理论体系,更是当地藏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协调与生态系统关系、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方法.因此,研究者在对云南藏族生态文化进行理论构建的同时,还要深入田野农村,采取参与式的行动研究方法,协助当地藏民族共同开展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实践.
2.3.4信仰性与制度性以“神山信仰”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信仰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客观上成为了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度与习惯法.在历史上云南藏区的神山及其周围的环境一般没有被人为破坏,形成了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一些神山还成为今天部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生态环境信仰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与习惯法使得神山、神湖、神林等区域实际上成了动植物的一个避难地,保存物种资源的一个“基因库”.
2.3.5民族性与多元性云南藏区民族众多且相互交融,各个民族之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离不开的局面.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等民族由于所处具体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文化,但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各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借鉴,在很多生态环境信仰、自然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又有相似性.上述现象使得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既有民族性又具备着多元性.
2.3.6统一性与多样性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当地藏民族共同形成的文化模式,具有统一性.但是,由于云南藏区立体的海拔环境、多样气候天津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当地藏族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在高海拔生活的藏族牧民形成了基于高山牧场生态系统的生态文化,在中海拔生活的藏族村民形成了基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文化,在低海拔生活的藏族村民则形成了基于河流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文化.综上所述,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具有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制度与物质四个层面的理论结构,同时具有藏民族共性与独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信仰性与制度性、民族性与多元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属性和特征,未来可以将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界定为一个统一而又多元的范畴,使其能够规范化地发展.
3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领域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研究领域包括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传统生计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性别、传统藏医药、民族生态法制、以及当地其他民族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八个方面.
3.1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很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而当地的传统生态文化,却可以发挥重要和显著的作用,可以与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过程中实现有益的互补.
3.2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传统生计方式传统生计方式紧密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了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危机严重影响着传统的生计方式,对当地人生存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理解和运用生态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对危机和挑战,实现传统生计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云南藏区的半农半牧生计方式与当地立体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同时也是对不同海拔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适应和治理,产生了牧草、牲畜、农作物、牧场和土地利用的农业与畜牧业的知识和技术,也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主要构成.当前,半农半牧生计方式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带来的严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到当地藏民族的生计资源,加重了生产生活的成本.在这一背景下,急需开展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传统生计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以降低传统生计的风险和脆弱性.
3.3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实施,云南藏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就云南藏区的实际情况而言,旅游业和矿业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当前也在迅速地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神山圣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大众旅游和神山的矿业开发等等,有些甚至由生态环境问题激化为社会矛盾.因此,在旅游业、矿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生态文化,并基于生态文化实现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这将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3.4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社会性别藏族女性无论在传统生计、自然资源利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藏族女性有着区别于男性的、丰富而独特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她们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形成的重要贡献者.当前,在生计和自然资源治理女性化的趋势下,要有效地进行传统生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3.5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传统藏医药云南藏区传统藏医药对植物、动物、水、土壤矿物等药材资源的采集、使用和制作,是建立在当地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上,形成了传统藏医药的生态文化.同时,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乡土草医药在当地藏族农村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草医药缺乏像传统藏医药那样复杂的理论体系,但其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更为直接,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更为丰富和实用.未来,要促进包括乡土草医药在内的云南传统藏医药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开展相关生态文化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3.6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民族生态法制云南藏区民族生态的政策和法规就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云南藏区民族生态政策和法规是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基于云南藏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在当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是对未来制定民族生态法律的有益探索.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是未来云南藏区民族生态法制的重要基础,是这一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生态法制得到健康发展的保障.云南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相关民族生态政策的制定,将为云南藏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7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与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受到当地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宗教观以及当地的神山圣地信仰崇拜,都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云南藏区的藏族也信仰着天主教,而即使藏传佛教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流派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化也具备了多样性,这也是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4讨论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篇3
也许一谈到,人们就会想到高耸入云的雪山,茫茫的草原,当然还有矗立其间雄伟的藏式宫堡布达拉宫。当你翻开50元面值的人民币时,你就会发现这座举世闻名,独具特色的藏族建筑瑰宝。但这是传统的建筑,你能想象在新时期的藏族地区,有一种建筑,既保持了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藏族传统建筑的精华,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结构和功能的藏式现代建筑吗?这就是我在当今藏区一个新的发现一一藏式现代建筑。
2009年7月,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我们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师生三人利用暑假到青海藏区进行调研。从西宁开始就陆续可以见到有一些藏式特点的建筑,尤其是深入到青海藏区的腹地一玉树,在结古镇的大街上有着各式各样,与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适应的藏式现代建筑。这是在过去有段时间很难见到的。在广大藏区,改革开放的这些年,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很大,唯一遗憾的就是,当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这些建筑很难体现出藏族文化的特点,与当地的传统建筑,如寺院和民居很不协调。当然这是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中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藏区也不例外。但是这次考察之行,我们发现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现象的严重性,已经开始注意在发展和现代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
玉树州的城镇建设抓住了民族性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藏族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甚至将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按当地话说即是“穿衣戴帽工程”,彰显这座城镇的个性特征。玉树地处“三江源”的中心地段,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旅游事业是增长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也就是特色旅游的基本内涵。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或地区很难有魅力吸引四方游客a使我们高兴的是青海各州、县已经或正在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尤其在玉树等藏区发现了藏式现代建筑物,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事物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藏族建筑文化新时代悄然而至。它是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找到了藏族建筑发展历程中第三次质变发展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前两次藏族建筑质的飞跃是吐蕃王朝时期和帕竹噶举时期,而第三次则是社会主义时期。藏式现代建筑巧妙地将藏族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当中的民族风格。
传承自远古的高原建筑
从藏族建筑发展历史看,藏族传统建筑经历了原始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和现代时期。
藏族建筑原始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物。其时段大约划定在青藏高原远古人类生存以来至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古人类的建筑主要体现在自己居住洞穴。
藏族建筑萌芽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物。其时段大约划定在新时期时代至玛桑九兄弟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藏区已经出现的建筑文化遗址有多处,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3处,一处是自治区昌都附近的卡若文化遗址;另一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文化遗址,再就是卡约文化遗址。它们基本反映了青藏高原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对建筑的初步理解和基本历史面貌”
藏族建筑雏形时期是指六牦牛部落到吐蕃王朝之前的雅隆王统时期。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建筑物有堡寨式宫殿、大石建筑、墓葬、帐篷建筑。
据史料记载从聂赤赞普起至囊日伦赞时止(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末),雅砻王统陆续修建了碉式王宫,悉补野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修建了雍布拉宫,第三代丁墀赞普建造了苯教城堡“科玛央孜宫”,第四代索墀赞普修建苯教城堡“固拉固切宫”,第五代德墀赞普修建苯教城堡“索布琼拉宫”,第六代墀贝赞普创建了苯教城堡“雍仲拉孜宫”,第七代王止贡赞普修建了苯教城堡“萨列切他宫”。从雅砻王统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起至第十五代赞普意肖烈时止,在雅砻河谷的青瓦达孜山上,曾先后兴建了达孜、桂孜、扬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孜邦都等六座宫殿,其中雍布拉宫和青瓦达孜宫最负盛名。这些王宫一直还保持着早期小邦时期堡寨的建筑形式。
碉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仅于雅砻地区在今四川的甘孜、阿坝藏区,其建碉技术就已十分发达。
藏族建筑发展时期是指吐蕃王朝至分裂割据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历史,青藏高原的藏族社会由统一的政权走向割据。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主要体现在拉萨都市建设和桑耶寺建设上拉萨都市建设主要包括:布达拉宫的兴建、查拉路甫石窟的建造、拉萨大堤的修建、拉萨老城及大昭寺和小昭寺。
藏族建筑转型时期是指萨迦政权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体现在建筑领域之中,修建了藏族历史上第一座寺宫合一的建筑物。二是第一次在平地上建造宫殿和寺院。三是第一次采用汉式护城河和城墙院落的建筑特点。这个时期藏族标志性建筑为萨迦寺和夏鲁寺。
藏族建筑成熟时期是指帕竹政权统治时期。这个时期标志性建筑有庄园建筑、宗堡建筑、佛塔建筑、桥梁建筑、格鲁派的四大寺院等。
藏族建筑定型时期是指格鲁派政权统治时期到藏区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前。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建筑有布达拉宫的重建和扩建、以罗布林卡为典范的藏区园林建筑、塔尔寺的重建和扩建、拉卜楞寺的创建,拉萨宁玛教派寺院多杰扎寺、敏珠林寺,康区的竹庆寺、白玉寺都创建于格鲁派执政时期。同时、藏族建筑从向祖国内地伸延,在五台山、北京、承德、内蒙古等地修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藏式建筑。
藏族现代建筑是指藏族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后所涌现出来的建筑风格特征。藏族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功能特点相融合,并吸收多元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时代性特征。
新时代藏式建筑先驱
这些藏式现代建筑物是青海明轮藏传建筑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工程师马扎?索南周扎设计的作品。我们在西宁专程进行采访。他是新中国培养的藏族建筑工程师,他从小生活在玉树藏区,对藏族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和认知。后来又有机会就读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长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分别在玉树建筑设计室和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在单位期间得到了专家和同事们在业务上的帮助及指导,使他的业务知识和设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他于2006年创建青海明轮藏传建筑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及青海明轮藏传建筑文化研究会。
从业17年来,他的作品遍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台湾、内蒙古、广州等,现在他已成为颇有名气的藏式建筑工程师。
我们在采访当中他特别感恩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和传授知识的学校及老师。他说“没有这些因缘我还是个放羊娃”。当我们谈论藏族建筑时,他说,“在这些年的研究和创作中深深地被藏族建筑文化的精深博大所感动。在全球首批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就有两个藏式建筑名列其中,即布达拉宫和承德外八庙。从世界公认的十大建筑体系的划分中,藏式建筑无论从建筑思想、建筑技术、独特的平面组织和空间划分原则上也毫无疑问地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从藏族的建筑文化当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往,在藏族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中没有比汉式建筑文化影响更大的,藏族人民在文化融合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中国建筑个性是我民族之性格’,其实藏族传统建筑所承载和传递的也正是藏民族的个性,这种个性是由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在诸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类型当中,建筑文化无疑是很多其他文化类型的承载者和促进者”。当谈到藏旗建筑文化现状时,他认为:“目前藏学领域,语言文学、政治历史、宗教艺术、天文历算、藏医藏药等学科研究和创作作品皆取得了硕大成就,但是建筑文化领域的研究却非常的滞后,藏式建筑文化也是世界十大建筑体系当中唯一没有系统研究机构和史学材料的建筑体系,就国内国际现有的藏学研究机构来讲,对于藏式建筑的系统研究还处在文化沃土上的荒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一是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才;二是建筑文化所涉及的学科门类的多样性和这类学科研究成果的稀缺;三是藏式建筑思想所涉及宗教文化的内容,尤其是佛教密宗的诸多内容。由于这些原因,现阶段藏式建筑研究只是停留在技术论述、遗址考查的工作阶段,更深的内容由于上述原因并没有实质性开展”。他希望藏学界更多人重视研究藏族传统建筑文化,编写出《中国藏族古代建筑史》,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藏式建筑设计工作,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藏族文化设计(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精选昆虫日记(整理2篇) 2024-08-12
[精选]成长日记作文(整理5篇) 2024-08-10
打乒乓球作文(整理10篇) 2024-08-24
藏族文化设计(收集3篇) 2024-08-24
这一路,风光真好作文 这一路风景作文 2024-08-24